做人要方做事要圆的106个细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宽容为本——与人争不如自己静(4)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容易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唐朝谏议大夫魏徵,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以宽容为怀,把魏徵看做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有此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重新扬起工作和生活的风帆。只要你具备了真正的宽容,必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受益匪浅。

10.生气的结果是自己吃亏

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你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徵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干掉。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的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

11.提倡和谐,确保和睦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一个人要是没有和谐的环境,没有一个宽松的生活氛围,怕是很难干好什么事情。许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使生活和事业都失去了基本的保障。为此,不得不离开此地去重新选择环境的事例就很多。

还有的人,为了能够宽松地活着,甚至不惜牺牲或放弃自己的许多实际利益去寻找这种宽松。可见,和谐与宽松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天下许多地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彼此十分相像,都有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都有友善、温暖,或敌意、损害的存在。

大概正是因为这里和那里都是差不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许多聪明人都是在自己的环境里努力去创造这种和谐的气氛,使条件好起来,使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

事实上,这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只要你宽宏一些,大度起来,放弃一些小的利益也就够了。

但也有不少人,并不懂得这一点,本来处身于一个良好的环境,那里本来就有着一种和谐的氛围,却因为自己的做法,一再地破坏了这种环境。这种人往往走到哪里都不适合,都很难与人共处,都要生出是非。可见,一个人处在怎样的环境里与自己的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并非全是环境所为。

有一些人,走马灯似的换了许多环境,处境仍然很糟糕。这种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什么也看不惯,一般来讲,都是自己先搬弄是非,或是对小事过分计较,对利益寸步不让,又不能承受外部的打击。

他们总是不能“忽视”身边的那些小事,譬如,别人占了便宜,他们要记下;别人有了过失,他们要去谴责;别人的隐私他们也不想放过地去宣扬。一天到晚,所记住的都是周围人的不好。这些做法,必然使他们心理上失去和谐的因素。

就像一个人总去注意那些阴天,总在发现肮脏,总能找到错误或别人的毛病。一个人总是这样,就失去了生活的美感,变得心里只有仇恨、不满、不快乐。这种心态往往还会发展到一种实际的行动,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说一些不利于他人的话,甚至与人去纷争,抱着打败别人的想法,生出事端。

在一个环境里,有这种毛病的人,总会有一些“敌人”。这种心态与做法,首先是使自己的四周潜伏着危机,无论走到哪里,恐怕都不会适应,都要失掉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

因此,创造和谐,尽量使自己生活得自在,首先就要使别人自在。原谅别人的小过失,宽容别人的缺点,不要去宣扬别人的难言之隐,不要做使人难为情的事,不要总是盯着别人得到了什么,而想不通自己为什么没得到。天下自有你的那一份,你不必着急,这样你就离开了危险,躲过了是非,什么事也没有。

只有什么事也没有,你所在的那个环境才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环境,所谓不快乐的事情才会减少,和谐也就出现了。好事都是跟随和谐而来,你的好事也会跟随而来。所以说,和谐往往是在于你自己,不在于别人,不在于环境。掌握和谐,创造和谐是人生的必修课。

12.做人要有足够的忍耐力

一个善于应酬的人,忍耐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一个人如果过分压抑、缺乏宽容,就会养成“不满现状”的心理。忍耐力不到家,常常无法适应在应酬中出现的那种紧张的无形压力,足够的忍耐力是一个人大度的表现。

有时候,即使明知别人在说谎或是强词夺理,也不该迅速表现出不满的态度。随时随地使用谦恭的语气与人交谈,这在当今社会,已经可说是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应酬法则。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应酬的人,就必须懂得随时以谦恭的态度对人,唯有如此,方能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良好的修养。

在今日的社交场上,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即使是明知自己有错误,也往往是放不下“自尊”,不能痛痛快快地认错。也许,找借口以求解脱是所谓人之常情。但,与其编造一些谎言,不如坦率地向对方道歉来得有效。

许多主管面对部属诚实地向他道歉,而不以别的理由作为迟到的借口时,多会看在他那诚实无伪的态度上,立刻原谅他,不再追究。但是,对于一些部属一味地掩饰,主管不但会严厉指出,还会因此对他的为人大打折扣。

其实,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是争取上司信任的一种巧妙的捷径,有勇气对自己的过失开玩笑的人必定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能够勇敢承认错误的人,实际上是在要求自己拿出修正错误的办法。要会与人相处,一定要有勇气,有风度,痛痛快快地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不是磨磨蹭蹭地先一件件地抖落自己的长处。

每一个人在日常的应酬中,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过错,都应表现出平和与坦诚的态度。人都是有情感的,当你欺骗别人的时候,别人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我被非人对待”的感觉,这在应酬上是很危险的。

而当你有过错时表示一下“度量”,别人就会在瞬间认同你。所以说,应酬需要度量,目的不仅为别人,也为自己。

培养自己的“度量”,在平时的生活上,已很重要,假如你是一个脾气不佳而又耐性不好的人,在应酬时,也要有自觉,起码要忍耐极短的时间,把应酬的时间敷衍过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