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来有志气,不负数尺躯(1)
生命是宝贵的,值得珍惜和好好利用。与其平庸一生,在工作、事业上一直充当小人物,让抱怨、不满、牢骚缠身,不如长长志气,争取做个大人物,让众人对你刮目相看、心生敬意。
1、不求绝对平等,没有十足运气
平等也许是一种权利,但要想把它变为现实却毫无办法;运气是贵客,不会轻易或经常接受他人来访的。
自从私有制出现后,人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私有制的产生激发了人们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在不同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差距,如学识的博寡、地位的高低、声望的大小、资本的多少等等。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延伸,我们这一代人出现了。每个人的祖辈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的生活或创业经历,这就决定了我们虽然同样赤裸裸地降临人世,但却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虽是同龄人,有人因为家境贫寒不仅难以实现上学的梦想,而且还要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多病的父母和年老的祖父母的重任;有人却因为家境殷实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出国留学,而且即使不劳动也能够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
没有比鲜明的对比再可怕的东西了,因为对比越是鲜明,越能证明某些方面的不平等,甚至是绝对的不平等。于是,有些人开始搜索生活中的种种不平等,经过对比知道了什么叫天壤之别。面对现实,他们开始抱怨。当然,抱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人抱怨自己的祖辈没有经商头脑,以至于自己不能像富家子弟一样成长;有人抱怨自己虽有满腹经纶,奈何没有生在容易出英雄的乱世;有人抱怨应试教育有局限性,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发展;有人抱怨上天不公,同样是在不断地购买彩票,有人却能中上五百万,而自己却连中上一块钱的惊喜都没有;等等。
不过,抱怨有何用?最多只能起到发泄的作用。随后,发泄者只能抛开这些丝毫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抱怨,按部就班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其实,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能够称得上奇迹的东西,自然会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既然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十足的运气,如果你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就应该接受既定的现实,从不平等中找到平等,从岁月中找到契机,做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命原本短暂,既然在自己的哭啼声中来到世上,最终会在他人的哭啼声中离开这个世界,难道还要愁眉苦脸地耗尽这个堪称奇迹的生命吗?戈迪默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
戈迪默的母亲是一位英国人,她的父亲是一位珠宝商。在父母的呵护和宠爱下,小戈迪默快乐地生活着。在父母的熏陶下,戈迪默在6岁的时候想做一个芭蕾舞演员。父母看着她柔软的身体,欣然同意了这个宝贝女儿的想法。
不久,小戈迪默在芭蕾舞剧院报了名,很快成为了小芭蕾剧团的一员。她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她的心里充满了自豪与骄傲。可是,几次训练后,小戈迪默的虚弱体质使她难以承受住运动量较大的舞蹈训练。她带着失望离开了小芭蕾剧团,她的梦想也从此破碎了。可是天公并不作美,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幼小的女孩身上:8岁的时候,她患了一场大病,随后不得不辍学。虽然她的家庭非常富有,但是她却不能像那些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那样可以顺利地完成基本学业。面对生活给她带来的责难,她无可奈何。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被窝里,偷偷地流着伤心的眼泪。
时光不断地流逝,小戈迪默也在不断地成长。在家里待倦了,她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调节心情。一次,她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散步,一个醒目的木牌映入了她的眼帘:斯普林斯图书馆。她异常兴奋,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使她迫不及待地跑进这个图书馆,她又一次找到了读书的感觉。那一天,她在图书馆一直待到下班时间。以后,她对图书馆有了一种更加特殊的感情,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图书馆里,尽情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每当图书馆下班时,她总是熟练地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后,她再钻出来,继续汲取精神粮食。
那一年,小戈迪默只有9岁,但她汲取的知识要超出同龄人好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的时候,戈迪默的第一篇小说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她成功了。小说深刻的思想使人们很难想像出这篇小说竟会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以精美的语言、流畅的笔调以及深刻的思想在文坛引起了轰动。从此,戈迪默一发不可收拾。她笔耕不辍,新作频频问世。在她的文学生涯中,她先后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和200余篇短篇小说。凭着她的执著与努力,各种奖项纷至沓来。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得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又意外地获得了英国文学奖。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血来浸泡我手中的笔,去讴歌黑人的生活。”她的成名之作《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等佳作毫不费力地打入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
然而,尽管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未能成功。面对打击,戈迪默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著作的扉页上端正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注上“失败”两字。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文学创作,最终在1991年10月3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第七位获此大奖的女作家。
可以说,戈迪默“弃舞从文”纯属偶然,但能够成为文学上的佼佼者却是必然。面对生活的磨难和不幸,她默默地接受;面对上天的恩赐和命运的眷顾,她牢牢地把握。这种恩赐和眷顾在众人眼中虽然微不足道,因为去图书馆看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这却成为了她生命中的契机。既然戈迪默能够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想得到绝对平等无疑是天方夜谭。抱着侥幸心理等着运气把你抬到高空,只会在睡梦中才可以实现。唯有接受现实,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改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2、早独立,早成熟
男儿立身须自强。
——唐·李欣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有人不满现状,凭着自己的努力在青年时代已经闯出一番事业;有人无所事事,年过半百仍毫无建树,虽然没被饿死,但也从来没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要在这两种人之间评论出谁更成熟,相信没有人会选择后者。
用年龄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早已过时,因为年长的人如果只是多吃了几碗米饭、空长了一身懒肉,或者在人生路上屡次摔得鼻青脸肿,尽管他倚老卖老,声称自己走的路比别人过的桥还多,别人也不会认为他说的话如何有分量,不会认为他如何的举足轻重。成熟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一份责任的象征。
在踏入社会前,成熟的人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将父母投资在自己身上的血汗钱化为提高自身素质的知识。踏入社会后,成熟的人不仅要对自己、父母负责,现在或将来还要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负责,让父母安享晚年,让妻子感受到体贴和关怀,让儿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对于生理年龄已经成熟的人来讲,成熟显得至关重要。从你真正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你已经开始去经营自己的生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得接受。此时,生活自理对你来讲已经不是难事,但是否能够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获得经济上、精神上以及感情上的独立还是未知数。
如果你已经开始工作了,请迅速独立起来。只有及早独立,才能及早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去而寄人篱下。即使父母还在你身边,他们也未必能够在你面临某些抉择的时候给你提出好的建议。
初入社会时,你可能会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从而对社会感到不满。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还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也就是说,你还没有独立,没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有志气的人是敢于独立、愿意独立的人,他们虽然知道人生道路的曲折和不可重复,跨出去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遇到挫折,但他们还是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迈出了脚步,比其他人更快地练就出了应付生活的各种能力。
一位青年人曾接受了这样的告诫:“年轻人,你渐渐会发现,当你个人独立的时候,你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母是对的。”只有敢于独立,才能从中体会到成熟的喜悦。一个女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很柔弱,但当她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坚强能干,因为她要负起母亲的责任,这份责任让她不得不为生活操劳。正如一位先哲所说:“若想让小鸟学会飞,就让它自己飞吧。”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被一位朋友领着穿过几条不曾到过的小巷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二次自己单独去时便无法辨认上次走过的路线;如果按图索骥,走一路问一路,再去时就能够十分肯定地找到要找的目标——这就是独立的好处。
天助自助者,社会需要坚强自立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与一个软弱无力、随时会倒在自己身上的人待在一起。要活就要活出自己的尊严,不仅不能成为别人的累赘,还要让别人瞧得起、让家人信得过。
3、拓展生命的宽度
生命是一种工具,在不同人的手中会有不同的用处。它既可以因生锈而成为毫无用处的破铜烂铁,也可以因熔炼而成为锋利无比的干将莫邪。
生命是短暂的,从大的方面讲,它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如沧海一粟;从小的方面的讲,它仅是近四万个日子的延续。时间在不断流逝,像一个永远也抓不住的贼一般不停地消磨着人们的生命,把人们一步步推向衰老和死亡。正是因为一些人不懂得珍惜生命,才有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和无奈。
有人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才是良策,这是对生命、对自己、对家人不负责任的典型表现,是任何一个有志之人所不齿的行为。生命的长度固然难以改变,但生命的宽度可以拓展。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扩展到一定程度时,他就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那时的他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绚烂和精彩,只会看到生命的珍贵而不会抱怨活着是如何受罪。其实,每个人多少都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在适当的时候会做成周围很多人做不成或被周围人看成不可能做成的事情,而成就感这个奇妙的东西总会及时出现。
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做成一些小事情或大事情,就会不断地有成就感。随着成就感的不断延伸和增强,人生价值也将一步步得到体现。裴多菲说:“生命的多少是用时间来计算的,生命的价值是用贡献来计算的。”对大多数人来讲,提到贡献显得有些陌生,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或认为没有时间、没有必要在乎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有多大,这同时证明了大多数人还是伟大而谦虚的。
生命虽然有限,但并不能阻止一个人的不平凡。在我国,邓亚萍这个名字堪称家喻户晓。不仅如此,有的人在谈及她时还会绘声绘色地将其描绘一番:矮矮的个儿,胖胖的脸,打起乒乓球来简直像只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势凌厉,左推右挡,勇不可挡,往往只几板就把对方制服住了。
的确,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早已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到1997年第四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在这短短的11年间,她一共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拿到153个冠军。尤其从1989年人选国家队到1997年的第十届乒乓球锦赛,这9年的历史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就独自一人获得18块含金量特高的金牌,同时成为国际体坛上唯一一个曾三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亲自授奖的运动员,在中国乒坛、世界乒坛史上都写下了光彩的一页。然而,谁又知道在这么多荣耀和喜悦背后,这位乒坛名将又有着什么样的奋斗史!
邓亚萍在4岁多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个“铁娃”的本色,平时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认定她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开始精心培养自己的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调教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上等水平。为使她能得到更多的培养,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邓亚萍去后不久就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邓亚萍的心灵虽然受到了打击,但在父亲的鼓励下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刻苦地投入训练,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人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