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历时近六载,由自治区档案局(馆)、档案学会精心组织编纂的《中国20世纪图鉴·宁夏卷》一书终于出版了。这是自治区档案局(馆)利用档案资源优势,在档案编研工作中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屯垦,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建制,将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共同成就宁夏的魅力。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巍巍六盘、雄浑贺兰,边关雄塞、九曲黄河……宁夏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从北到南,地形地貌特色鲜明而美丽。宁夏之美,美在雄奇,美在秀丽。宁夏地小而物博,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和能源优势突出。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浓郁的回乡风情令世界瞩目。神秘的西夏文化、古老的黄河文明、红色的革命印记,都是宁夏的亮丽名片。宁夏人杰地灵,自古至今涌现出了许多文人雅士、英雄豪杰,他们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20世纪,是中国也是宁夏历史上翻天覆地、轰轰烈烈的一个世纪。世纪之初,发生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在北京,侵略者遭到了义和团和清朝官兵的沉重打击,其中就有董福祥所部甘军,是西北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代表。在宁夏发生的下营子教案,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宁夏人民为争取民主与共和,同样付出了流血和牺牲。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使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不断影响地处西北一隅的宁夏。革命先驱宣侠父、刘伯坚、邓小平、吉鸿昌、谢子长、刘志丹等,都曾经到宁夏开展过革命活动。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六盘山地区,胜利到达陕北,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宁夏大片土地,并在今同心县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回民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为中国回民解放的先声。宁夏东部的盐池县,成为共产党人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为了宁夏人民的翻身解放,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多次派遣共产党员到宁夏开辟第二战线,他们中间有的人在宁夏被反动派杀害,有的在牢狱中受尽了酷刑。1949年9月,宁夏全省解放,从此宁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1958年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携手共建自己的家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夏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今日,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在“两区”建设的嘹亮号角声中,宁夏正乘势而上、加速发展。一个富庶的、美丽的、开放的、幸福的新宁夏正在祖国的大西北崛起。
20世纪的宁夏历史,就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描绘着宁夏的山山水水,记录着宁夏的风风雨雨。要想详细地阅览这一画卷,需要有一本有文字说明又有图像见证的资料性书籍,而《中国20世纪图鉴·宁夏卷》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图鉴以翔实的史料、简练的语言、明晰的条理,客观地再现了1901年至2000年宁夏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经济建设、社会变迁、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风貌概况。全书收集1700余幅图片,配以23万字的说明,体现了图鉴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些图片,或表现事件场景,或反映人物风貌,或记载历史事物,不论源于哪个角度、归属哪种题材,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和反映。作为史料性工具书,这部图鉴无疑是立体的、厚重的。《中国20世纪图鉴·宁夏卷》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编年体与纪事体相结合的编排方式,保持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并突出了可读性。就整体而言,全书采用的是编年体,即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时间先后排列,层层推出,而对其中某一历史事件(或过程)的叙述,则采用纪事本末体。因此,这部图鉴合起来是一本书,分开来则又可独立成章。
历史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更多的人在回顾上个世纪100年时,能够对宁夏有一个更加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部图鉴的分量。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