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张子华的革命活动
张子华(原名王绪祥)
张子华(1914至1942年)原名王绪祥,乳名宿祥,曾化名王少髯、黄汉等。宁夏中宁县恩和乡沙滩村人。1926年,当王绪祥在恩和高级小学即将毕业之际,国民军在宁安堡(今中宁县城关)驻军政工人员、共产党员多次到恩和高级小学开展宣传活动,介绍全国革命形势。王绪祥的政治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1928年,王绪祥高小毕业后,先考取甘肃省兰州第二中学,1930年8月又去了北平知名的教会学校汇文中学高中部学习。学校里有中共地下党支部。王绪祥一入校就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表现十分活跃,很快被党组织发现,培养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表明自己立志做中华民族的儿子,献身于革命事业,入党时王绪祥改名张子华。入党以后,他在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负责人饶漱石的直接领导下,主要从事学生运动。
在北平期间,张子华特别关心和帮助家乡同学组织的“宁夏留平学生会”,主动吸收学生会中的积极分子袁金璋、高尚信、姚启圣、潘钟林、路秉监、征克非、吴介凡等12位同学组成马列主义学习小组,辅导他们学习《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辩证唯物论入门》《现代世界观》和江西苏区编印的英文小册子《论坛》等革命理论书籍,并帮助学生会创办会刊《银光》(后更名《宁夏曙光》《塞北》),还亲自指导和组织大家踊跃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反帝大同盟”所开展的一些活动,并提议宁夏留平学生会组织和建立革命武装,推翻马鸿逵家族对宁夏的黑暗统治。张子华还动员宁夏籍学生王子瑞、潘钟林、苏印泉等赴张家口,参加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一些同学在张子华的影响和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更多的同学则始终坚持进步,成为党的亲密朋友。
张子华(左)与李克农(右)合影
1933年年底,张子华受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的派遣,到天津负责领导天津唐山地区的工人救亡运动,组织工人纪念“五卅”运动九周年活动。5月中旬,张子华被警方便衣逮捕,但因没有暴露真实身份,不久获得自由。出狱后,张子华被调到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机构工作。1934年9月,中央代表陈铁琤(即孔原)派他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巡视工作。10月,张子华化名黄汉进入陕北。在做了大量工作以后,张子华返回北平,向陈铁琤汇报了情况,并征得陈铁琤的同意后,立即写信给陕北党组织,传达了中央代表的指示,批准了陕北特委的决策。1935年初,张子华随同陈铁琤调到上海,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组织部秘书(负责人),兼联系河北省委政治交通。5月,张子华改任鄂豫陕边区特派员。就在此时,他接受了一件十分重要的特殊使命——国共第二次合作和谈的秘密联系员,当时只有21岁的张子华担任了国共两党中央开始接触和早期谈判的秘密使者。
毛泽东给张子华签发的抗日应战介绍信
1936年1月3日晚,国民党方面派左恭陪同谌小岑与张子华第一次会晤。谌小岑传达了国民党中央的意思,并请张子华帮助与中共中央搭桥。之后,张子华回访了谌小岑,向谌小岑通告了中共方面愿意接受国民党中央的意愿,同意两党进行和谈,一致抗日,并建议由国民党方面派出代表与张子华一块前往陕北,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直接面谈。国民党方面由宋子文出面,请宋庆龄从中设法帮忙。宋庆龄给毛泽东、周恩来写了亲笔信,委托周继武(真名董健吾)以国民党中央政府财政部西北经济专员的身份与上海党组织派往陕北的联络员张子华一同前往陕北。张、周二人到西安后,得到了张学良将军帮助,于2月19日进入陕北,到达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今陕西省子长县)。因当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东征战役前线,由林伯渠、秦邦宪等接待了客人并听取汇报,随后张子华专程赶到东征前线向中央详细汇报了他与国民党方面几次接触的情况,还把上海临时中央局的处境一并作了汇报。毛泽东夸奖他:“你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中央对他的工作表示满意,决定继续派他作为中央的联络员。3月中旬,张子华返回上海。
通过这次联络,中共向国民党提出了和谈的五条原则:一、停止一切内战,全国武装不分红白,一致抗日;二、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三、容许全国主力红军迅速集结河北,首先抵御日寇进攻;四、释放政治犯,容许人民政治自由;五、内政和经济上实行初步与必要的改革。这样,敌对了近十年的国共两党又恢复了联系。
4月,张子华又去南京,向曾养甫转达了中共中央愿意联合抗日的诚意,南京方面立即把陈立夫口授的四项谈判条件转告张子华。5月,张子华把国民党方面提出的四项谈判条件送往陕北瓦窑堡,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见了他。周副主席听完汇报,表扬道:“你的工作意义是重大的,你做得也很有成绩。”接着,张子华为了完成国共两党互换电报密码、电台呼号,直接通信联系的任务,又在8月第三次赶赴党中央所在地保安(今陕西志丹县),促成两党直接通电,并携带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分别给陈果夫、陈立夫和曾养甫的信件。10月27日,新任广州市市长的曾养甫会晤张子华,又向张子华口头转达了国民党关于与中共和谈的四点建议。同时,国民党方面提出邀请周恩来到广州或香港会谈,并已为周办好了去港护照。第二天,张子华向中央电报上述内容。毛泽东、周恩来当即回电给张子华,让他向曾养甫和陈氏兄弟转达中共四点意见。中央并电令张子华返回陕北。11月上旬,张子华第四次回到陕北,结束了国共密使任务,被重新任命为中共中央统战部联络局副局长,留在中央工作。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子华任中共代表团秘书,以八路军总部参谋和周副主席秘书的名义,在西安做统战工作。在西安期间,他按周恩来的指示,为营救西路军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广泛接触在西安的宁夏官方、民间人士,帮助和鼓励一些老同学参加抗日、投奔革命队伍。“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西犯,宁夏有沦亡的危险,中央决定加强对宁夏的工作,并派他以八路军的身份,到宁夏直接做省主席马鸿逵的统战工作。具体任务三项:其一,交涉在宁夏省会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事宜;其二,谈判释放被俘红军;其三,商量陕甘宁边区与宁夏省的交界线问题。他还秘密会见了国民党宁夏省党部组织科长袁金璋等一些留平老同学,鼓励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影响和动员一些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为扩大党在宁夏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1938年1月,张子华调到武汉,任中共代表团民政部文化组主任。2月,调回延安。4月,分配到抗大担任政治教员。1939年9月,张子华被秘密送进延安保安处隔离审查。他被指控在天津被捕时有“叛变”行为,赴宁夏与马鸿逵谈判时有“通敌”嫌疑。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无法查证落实的。由于他长期心情抑郁,不幸染上肺病,于1942年病逝狱中,年仅28岁。
198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张子华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张子华同志青年时期脱离地主家庭,追求进步,参加革命活动。三十年代,他在党的工人运动、地下工作和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党的事业是有贡献的。在被审查期间,他坚持实事求是,对党忠诚,表现是好的。现决定解除对他的‘政治嫌疑’,恢复名誉,承认党籍,并通知有关地区、单位做好善后工作。”
1985年5月,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召开会议,为张子华恢复名誉,在八里桥革命公墓安放了他的遗像。
1937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叶剑英同工作人员合影(中排右一为张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