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根据《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风险预测评价研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课题研究目标为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现场及室内实验、取样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理清卫宁平原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区域基础环境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保护目标,以影响区域地下水与自然生态的主要污染物为控制目标,建立污染源与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模型,对未来各种污染物输入情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评价了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资源条件的支持能力,提出卫宁平原防范与控制地下水环境风险的措施,完善地下水位和水质监测体系,为有效利用和保护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资源奠定可靠基础,促进卫宁平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1.2.2 研究内容
1.2.2.1 卫宁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环境条件研究
在摸清卫宁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同时,调查卫宁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尤其是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与周围废水排放企业或工业园区位置关系;分析卫宁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
1.2.2.2 卫宁平原水环境污染现状研究
全面收集卫宁平原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历年监测资料,收集区内各类污染源(包括工业、农业、城市生活废污水)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节能减排数据,进行卫宁平原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地表水体、重要区域地下水环境的现状调查与评价,结合研究区水、土样品的取样分析,查清区域环境基础状况。
1.2.2.3 卫宁平原地下水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实验研究
通过各种实验手段研究污染物在包气带及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主要包括:淋渗实验、吸附实验、野外弥散实验、室内弥散实验、降解实验、浸出实验。通过上述各类实验,计算污染物在地下水和土壤中运移的各种参数(吸附平衡参数、降解系数、弥散参数等),获得污染物在地下水和土壤中运移的定量指标。建立污染物运移模型,利用所获得的参数和资料,进行模型识别与检验,利用模型模拟结果分析研究污染物在研究区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1.2.2.4 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风险预测研究
以现状条件下的水位、水质状况作为初始条件,通过收集研究区各市县的相关规划资料,以地下水数值模拟为手段,对未来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流场的变化状况,地下水质的时空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并对不同污染物输入情况下的地下水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为政府及企业作出合理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1.2.2.5 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
在分析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确立相应的指标权重。以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饮用水质功能为目标,以重大水环境风险源监控为手段,注重环境监测预警模型输入响应关系研究,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地下水潜在的环境风险源,研究制订有效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方案。结合环境管理的需要,制订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对卫宁平原地下水位、水质进行长期监测。
1.2.2.6 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典型污染源实例研究1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现场及室内实验、取样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理清中卫美利纸业工业园区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区域环境基础状况,准确评价区域环境容量,为园区规划和建设项目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奠定科学基础,促进中卫工业园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1.2.2.7 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典型污染源实例研究2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现场及室内实验、取样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理清中宁石空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区域环境基础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影响区域地下水与自然生态的主要污染物为控制目标,系统分析重金属(锰)污染对区域地下水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规律,提出区域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管理措施,确定重金属(锰)预警监测方案,实施预警监测,为中宁工业园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效预防环境风险建立环境基础技术支持条件。
1.2.2.8 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典型污染源实例研究3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现场及室内实验、取样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理清卫宁平原高阶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卫宁平原南山台子高阶地灌溉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卫宁平原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和农田灌溉环境保护为目标,分析卫宁平原高阶地灌溉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