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艺术受众构成及受众拓展理念
作为舞蹈发生的核心,人的身体是最真实、最本质的交流载体,舞蹈艺术,最易促进真实的受众身体体验,也就最易促进受众间沟通及关系的建立。人自身的内循环和人与外界物质的外循环,都是一种“社会化”整合关系与方式的建立和维持。
借鉴布尔迪厄的区隔层次理论指导,现有的舞蹈艺术受众,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一、现有舞蹈艺术受众结构类型分析
首先应明确划分舞蹈艺术受众的类型,根据受众参与舞蹈的方式、程度以及受众关注舞蹈的程度,将舞蹈艺术受众划分为三个圈层:
舞蹈艺术受众圈层
(一)舞蹈艺术的核心受众群体
针对舞蹈艺术受众群体的圈层划分,位于A部分的核心受众群体,为“舞蹈爱好者”“舞蹈艺术发烧友”,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素养,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有其专业化的视角和狂热的崇尚,他们参与舞蹈的方式是直接的,关注舞蹈艺术的发展,关注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等。虽然核心受众圈层“较小”,但是激发这一圈层的核心力量,进而逐步一一辐射其影响力,分享对舞蹈艺术的真实体验,将具有很强的受众拓展效果。
(二)舞蹈艺术的次级受众群体
舞蹈艺术的次级受众群体,也可称为“文艺爱好者”,文艺爱好者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了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文学、诗学、音乐、美术、雕塑、甚至是非工学意义上的建筑美学,都可称之为文艺爱好者。次级受众群体包括了对舞蹈艺术独有一份热衷的核心受众群体,同样的,次级受众群体所涵盖的社会阶层也将更为广泛。
(三)舞蹈艺术的外围受众群体
外围受众群体,是根据这一圈层的受众对舞蹈艺术的认知程度、关注程度、理解程度予以区分。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几乎不参与和舞蹈艺术相关的任何事情,并且这一受众群体涉及的范围最广。根据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调研小组,曾对舞蹈受众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达71%比例的人是不看舞蹈的,这其中包括了45%的人从来不去剧场看舞蹈表演。这一受众群体同样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过程,他们在社会的大圈层中有着各自的职业、角色,不同的层级、不同的身份,更多的人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舞蹈艺术之于他们仿若空中楼阁般不切实际。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我们所探索的舞蹈艺术参与,更要关注这些“不切实际”的群体,通过有效的方式让更多的民众实实在在的感知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几个问题:将舞蹈艺术受众群体划分圈层,是为了更加有效的认识和分析舞蹈艺术社会拓展的对象,三个圈层之间不存在重要与否之分,依据划分属性不同,每一个圈层中还能够细分,而理想化状态是三个圈层之间的互相辐射。
三个圈层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辐射作用(非线性辐射):
舞蹈艺术受众圈层辐射
二、作为舞蹈艺术参与的受众结构分析
(一)作为舞蹈艺术参与的受众,需要进行目标群体的再细分
通过舞蹈艺术身体体验活动,以及对目标受众分享舞蹈的过程进行细分:
1.依托社会关系来确定舞蹈艺术参与的受众群体
(1)以家庭为单位的受众群体,中国人的观念中“家”是最重要的一种情感联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家文化”“家族意识”,确定以家庭为单位的受众群体是较为可行的。
(2)以企业为单位的受众团队,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更加讲求“人性化”的“以人为本”,企业的成长不是某一个中坚力量的结果,关键强调企业的团队意识,在合理的团队竞争中还要求团队信任,将企业的团队成长训练以舞蹈艺术参与的方式呈现,发挥有效的拓展功能。
(3)以社区为单位的受众群体,如今社区建设也是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个以社区为主要单位的居住环境,社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群体,舞蹈艺术参与确定不同社区为其目标受众之一,同时成为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
2.依托年龄阶段来确定舞蹈艺术参与的受众群体
(1)幼儿、儿童年龄层:这一年龄层可以依托幼儿园的平台确定目标受众。
(2)青少年年龄层:主要针对于中小学的学生,进行舞蹈艺术参与的各种活动。
(3)青年年龄层:可以以大学为主要的关注平台,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学生团体组织能够为确定这一目标受众提供便利。
(4)中老年年龄层:主要针对社区中的这一受众群体,亦可确定老年疗养中心为依托平台。
3.依托社会民生的关注程度来确定舞蹈艺术参与的受众群体
文中一再强调的是舞蹈艺术的参与活动,能够发挥社会整合的拓展功能,这样舞蹈艺术才能够真正的贴近民生,关注民生,所以在确定舞蹈艺术参与活动的目标受众时,社会民生最关注的受众群体应当成为重中之重。
(1)残疾人目标受众群体:据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296万”,但往往是被忽视的群体。一个和谐社会构建理想,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念,充分的体现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舞蹈艺术参与的活动同样能够以他们为目标受众,因为舞蹈艺术本身是人的舞蹈,人的艺术,任何一个真实的人都有权利参与其中,体验身体的律动。事实上,重点确定残疾人为舞蹈受众参与的目标群体,舞蹈行为具有最大的“障碍”,但是这个“障碍”只是外在的形,而非内涵的意,舞蹈艺术是人的艺术,这是最根本的。
(2)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弟受众群体: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民工总量近1.32亿人”。农民工是社会城市化建设中的基础力量,这一庞大的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以及其流动性较大难于管理的特征,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矛盾所在,社会各界在协调社会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提倡关注农民工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子弟,因此也应当是舞蹈艺术参与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受众群体。
(3)打工妇女受众群体:妇女同样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正因为处于弱势,才更是社会民生需要更多关注的群体,打工妇女更是处于社会群体中一个较低的基础层级,可以依托一些家政服务机构来确定这一部分目标受众。
三、舞蹈艺术参与的受众,在社会整合拓展中分享自我体验
(一)从身体本身的角度,调动了人最本能的动态
在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下,每一个人都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释放途径,简化动作标准、动作程式的规约,以一种完全自由的方式舞蹈。在这种身体体验中,受众凭借预设情景或理想目标创作属于自己的舞蹈,艺术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概念化的引导,受众还可以通过对自我身体的感知深入到对自我情绪和内心的感知中,同时自我情绪和内心的变化需要借由身体予以表达,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环境对话。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生命经历,在这个生命经历的过程中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将一个个分散而独立的个体整合在统一的社会化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失去其个体性和独立性,是需要不断的平衡和协调的。每个人作为整体中的个体,必然有不同的关系产生,感知这种关系的存在与协调,是万事万物沟通与交流、建立和维系的关键。作为科学的社会学观念的核心,布尔迪厄的“关系性思维”是理解这一问题的重点:“研究社会生活的方法,不是通过实体而是通过关系来识别现实”,“关系性的方法为布尔迪厄处理文化、生活方式、阶级分析以及流行文化之类问题的实质性立场提供了基础……布尔迪厄把文化实践当做围绕二元对抗而相互联系的建构的东西……一个系统中的每个单一的要素的价值是在同一系统中其他的要素的关系中得到界定的”。
因此,通过舞蹈的方式交流沟通,是对“关系”的有效探知,更加有效地达到拓展与整合的目的。只有身体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障碍或者说障碍最小的交流语言。
(二)从舞蹈艺术参与的活动氛围而言,这里所提出的理念和观念,是一种尽可能平等的“人人都能够舞蹈”的理念
在这个氛围中,能够提供更加平和的评判行为的方式,淡化质疑与否定的绝对性,将主动选择的权利交给受众自己。以他们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他们受众的行为和受众的选择,每一个人都有得到肯定的基本要求,过于标准化的要求禁锢了一些本真的人性,在艺术受众参与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自由人性的发展。这个氛围的营造适用于任何一个圈层的受众和细分的目标受众,无论是哪个圈层的目标受众都是具有完整的、独立的人格来参与到舞蹈艺术活动中,通过身体体验的方式,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提升,并且在这种自我价值的提升中能够感受到我们自身所必须享受的基本权益——舞蹈权益,从中寻求文化认同与自尊归属。
(三)从提供舞蹈艺术受众参与的组织平台的角度,需要“艺术生产”的主体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给予实际的支持
将分别以层级受众目标,在统一的舞蹈艺术核心价值理念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不同方式的舞蹈受众拓展,以期彰显舞蹈艺术社会整合功能的有效性。可以依托艺术院团的舞蹈艺术受众拓展方式,依托艺术院校的舞蹈社会普及方式,依托政府支持的文化艺术组织,依托民间组织的各种文化艺术协会。
四种主要可依托的组织形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拓展活动应有明确的目标及活动定位,公益性或营利性,切忌混为一谈。同时,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运用合适的方式培养和沉淀一批致力于此领域的舞蹈艺术受众拓展活动的工作者、协作者。
总而言之,舞蹈艺术存在于社会,需要站在受众角度,积极促进艺术体验、艺术参与同艺术欣赏的整体性,其在社会的运作中彰显真正的价值,除了艺术发展的客观存在,艺术创新的创作推进,“受众”是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在关注艺术生产、艺术者的同时,将思考和目标更多的投向艺术受众,在艺术发展生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切实的研究和实践,推进舞蹈艺术在人民生活中的“社会整合”作用,成就新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也是保证人民文化权利的终极目标。
(本文获2011~2012年宁夏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美)戴维·斯沃茨著.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亚萍.台北市表演艺术观众之生活形态与行销研究[G].台北:“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4]陈三军,陈功,郑晓瑛.中国残疾人口调查与数据[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