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才起香林动 正是波中拾砾时
对佛是真真是佛。
此联是北宋中前期的临济宗著名禅师汾阳善昭的《颂古百则》中一则的最后两句。颂古全文是:
道吾忽尔见先师,问字开拳显妙机。
对佛是真真是佛,药山为破句中疑。
狂风才起香林动,正是波中拾砾时。
唐代禅师道吾宗智是药山惟俨禅师的高足。一日,药山手书一字问道吾:“是什么字?”道吾一看是个“佛”字,便道:“佛字。”谁知药山禅师一声大喝:“多口阿师!”如实回答却遭师父呵斥,师父何意?该如何答?这便是参悟此则公案的契机。“佛”字世人皆知,世人说“佛”字时心在佛外。药山禅师法眼雪亮,当即看出道吾的心不在焉,于是当机呵斥。
这首颂古前两句隐括公案,乍读之下,笔调稍嫌平缓,特别是“忽尔”二字,似乎是为了凑足字数的冗笔。但三、四句文意陡振,转入对公案意旨的发掘上。药山写“佛”字问道吾,是想使他超越名相的表象,直楔佛心,并不期望道吾回答具体是什么字。道吾的问题就出在“忽尔”上:他恰恰是在回答的那一瞬间疏忽大意了,参禅求悟,如鸡抱卵,不能有片刻的放逸。道吾回答之时的心境怎样,全视应机的情境而定。药山却能洞知其“忽尔”,这自然是从弟子的神态、语调或动作等极不易为人觉知的细微之处觉察到的。药山察觉到道吾的“忽尔”,遂蓦地截断,犹如蓦拽鼻绳,将牛头拽转过来;如同狂风乍起,吹动香林。这种机法,一似波中拾砾,将道吾意念中的渣滓悉行除去。
禅宗公案,据传统的看法,早在五代时就有一千七百则之多。禅师对其中著名的公案咏唱,以表达自己的欣赏、领悟,形成了颂古。对公案用颂古形式来咏唱,禅宗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是北宋中前期的临济宗著名禅师汾阳善昭的《颂古百则》。早期禅宗否认语言的指义性。善昭则认为,禅师以文字示禅,学人可通过文字语言来获得解悟。善昭的这种主张,代表了中国禅宗演变的又一个方向,于是,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成了禅僧修行的大事。在这种风气下,善昭首创颂古,不但是他对宋代禅学所作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宋代文学作出的最大贡献。
方云 《狂风才起香林动》 纸本 88.6cm×61.5cm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