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古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刚正不阿不信谗言(3)

汉元帝即位初期,尚能虚心听取贡禹节约治国的建议,以后则越来越昏庸,在石显等奸臣谗言之下,杀害许多忠良。在位15年,于公元前33年去世。汉成帝继位后,石显失去了昏庸的靠山,坏事做尽,惶恐不安。随即他又丧失了中书权力,被调任为长信中太仆。于是丞相、御史上奏汉成帝,逐条指控石显的罪恶,结果连同他的党羽牢梁、陈顺等都被免官。石显与妻子被逐回原郡,忧惧气忿,不思饮食,死于途中。凡是因与石显勾结而得官职者,全被罢免。

总结历史教训,奸佞专权,残害忠良,国家混乱,乃是独裁专政体制下,不可避免的必然规律。但是,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停止,他总是滚滚向前行驶着。后人会从历史的车辙中,见到前人的功过。欲成大事者,需由此加以借鉴。

第十二节正直不阿的高允

作史要尊重历史事实,历史是对过去的公证叙述,而不是为帝王歌功颂德。魏帝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而错杀了贤臣。

崔浩谋略出众,深得魏太武帝宠幸。魏太武帝命崔浩统管秘书监事务,与高允等人撰写《国记》。

《国记》写好,刊刻于碑上,并将石碑竖立于平城郊外神坛东侧。

崔浩等所撰写的北魏皇朝祖先事迹,绝不抑错扬功。石碑立于大道两旁,行人读后议论纷纷。鲜卑人无不愤怨,认为崔浩故意宣扬鲜卑祖先的丑恶行径。

魏帝大为恼怒,令有关部门加以惩处。

高允曾为太子师傅,太子与高允一同进宫朝见魏帝。

太子见到魏帝,说:“高允小心谨慎,官位低贱,著书主要是崔浩所为,请赦高允不死。”

魏太武帝于是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所写的吗?”

高允回答:“《三太祖记》是邓渊所写,《先帝记》和《今记》是我与崔浩共同执笔。然而崔浩只是总揽裁定大纲而已,至于实际写作,我比崔浩要多。”

魏帝大怒说:“高允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能让他活命?”

太子恐惧地解释道:“高允只是个小臣,慌乱之间失去了条理。我之前曾问过此事,他说是崔浩所写。”

魏帝又问高允:“东宫太子的话可是真的?”

高允回答:“太子殿下是因为怜悯我的处境,有意救我而已。”

魏帝望着太子说:“好一个正直之人!临死不改变自己所说过的话,此乃信义;作为臣下而不欺骗君上,此乃忠贞。应该特赦他的罪过,以示表彰。”

于是高允得以免罪。

魏帝又召崔浩问话,崔浩惶恐迷惑不能对答。

魏帝遂令高允起草诏书,诛杀崔浩及其下属官员。

高允迟疑,久久不能下笔。

魏帝派人频频催促,高允请求再次晋见,然后才愿起草诏书。

皇帝应允。

高允朝见魏帝说:“崔浩之案,我不敢多问,如果只是因写史而冒犯皇家,则尚不至于判处死刑。”

魏帝大怒,命逮捕高允。

太子赶紧为高允求情,魏帝经详细思考后,怒气渐消,说:

“没有此人,会有数千人被杀!”

于是魏太武帝重新下诏:凡与崔浩同宗的清河崔氏,不分远近,一律诛灭全族,其他人等只诛杀当事者本人。

时隔数日,太子责备高允说:“做人应当见机行事。我为了让你免去死罪,已经为你开头讲了话,而你却始终不顺着我的话去做,将皇上激怒到那种程度。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心有余悸。”

高允说:“史书本是记载君主善恶,以为后人勉励与警戒,因而君主对它心存畏忌,所作所为会因此而十分谨慎。所以记载皇帝日常活动、叙述国家政治得失是撰写史书的基本原则,崔浩所做所为并未背离这一原则。我与崔浩共同从事这一工作,生死荣辱与共,本就不应有什么特别不同,我不能为了自己求生,而作假为自己开脱,将罪责全推给崔浩。如今我虽然苟且存活,但崔浩却被诛灭三族,使我活着也深感不安。”

正直的为人是人的本性。高允撰写国史,刚正不阿,绝不抑错扬功,即使死之面前仍此志不改,实为正人君子。

第十三节亲佞除臣的帝后

侍中、尚书右仆射和士开,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的宠臣。他出入禁中卧室从不受限制,颇受皇后胡氏宠爱。高湛死后,他又与齐后主亲近,威势日盛,与丞相娄定远、录尚书事赵彦深、侍中兼尚书左仆射元文遥、开府仪同三司唐邕、领军綦连猛、高阿那肱、度支尚书胡长粲等掌握朝廷大权,时称“八贵”。

当时,太尉赵郡王高钗、大司马冯翊王高润、安德王高延宗与娄定远、元文遥等都向齐后主进言,请求将和士开调离朝廷改任地方官。

胡太后在前殿宴请朝臣时,高钗在太后面前陈述和士开的罪行过失说:“和士开这个先帝的佞臣,收受贿赂,玷污宫禁。臣等义不容辞,遂冒死参奏。”

太后说:“先帝在时,你们为何不讲?如今倒想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快喝酒,别多话!”高钗等陈辞更加严厉,仪同三司安吐根说:“我既已接受皇家厚恩,又怎会怕死,不赶走和士开,朝野不会安定。”

太后说:“改日再议,诸王暂且散会!”

高钗等人见此,甚为愤怒,或者摔帽子,或者拂袖而去。

第二天,高钗等又到云龙门,叫元文遥入奏。如此三次,太后都不听,令左丞相段韶叫胡长粲向高钗等人传话说:“武成帝梓宫尚在殡葬礼中,希望诸位暂停争议!”

胡太后和齐后主召见和士开询问有关情况。和士开回答说:“在所有臣子里,先帝待我最厚。陛下守丧即将开始,大臣们都有邀宠之心。如今若改任臣为外官,则正是裁去了陛下的羽翼护卫。可以告诉高钗:‘元文遥与和士开,都同受先帝信任,怎可一留一去。如要和士开外调,则元文遥应一起外调为州官。现在他俩暂且留任原职,待先帝殡丧之礼过后,再离京上任。’高钗等以为臣将要外任,必定高兴。”

后主和太后同意依此向高钗等人传话,任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元文遥为西兖州刺史。

葬礼结束,高钗等人就催促和士开上路外任。

胡太后想留和士开过了葬礼百日后再走,高钗不同意。

有一位知道太后隐衷的皇宫内侍告诉高钗说:“太后既然不想让和士开离开,您何必再三违背?”

高钗说:“我受先帝嘱托,责任重大,如今皇帝年幼,怎能让奸臣在旁?不以死守职,我有何脸面上对苍天!”于是再见太后,苦苦陈言。

太后令左右斟酒赐高钗,高钗义正严辞地说:“我是来议论国家大事,不是来喝酒的!”说完,扭头就走。

和士开老奸巨猾,携带美女和珠帘去拜见丞相娄定远,谢恩说:“几位大臣想杀我,承蒙大王之力特加恩惠,卑职我的性命才能幸存,并改任为地方官。今天特来辞行,送上美女两位、珠帘一个,以为感谢。”

娄定远甚为高兴,对和士开说:“你想留朝任职吗?”

和士开说:“在朝内时间已久,自觉不安,今日得以外任,实合吾意,不愿再留朝内,只求大王保护,能久任兖州刺史即足。”

娄定远相信和士开的话,送至门口。和士开又说:“即将远去,希望能再见皇上和太后一面以示辞别。”

娄定远准许所求。

和士开见了皇帝和太后说:“先帝去世,臣下我不能以死殉主,真是惭愧。我观众朝臣的所为,是想把陛下当成济南王。我出任外官之后,必有大变,届时,我将有何脸面见先帝于地下!”说完痛哭不已,太后和皇帝也很伤心,问和士开:“怎么办?”

和士开说:“臣得以入见,再无何忧虑,只需数行诏书即可。”

于是按和士开之意下诏调娄定远为青州刺史,斥责赵郡王高教犯了不安臣下本分之罪。

翌日,高钗又入朝进谏,妻子儿女皆极力劝阻。高钗说:“事关社稷存亡,我宁愿一死,随侍先王,也不忍见朝廷倾覆。”来到殿门,又有人劝阻高钗:“你不要进去,恐有事变。”

高钗说:“我上不负青天,死亦无憾。”进殿见太后,太后再次与他协商,高钗执意不从。后来高钗被抓住送华林园雀离佛院,令刘桃枝将其斩杀。

好一个坚贞不屈、忠肝义胆的皇帝助手!只可惜皇帝不辨忠奸。尽管高钗至死无憾,忠义可嘉,但在昏暴君主面前策略不足,白白送死,岂不可惜!这就告诉我们要成大事者,不仅要有勇,更要有谋,不然的话只会牺牲自己。

第十四节安史之乱险败唐

安禄山的“三部曲”

安禄山阴谋称帝采用三部曲。

第一部:得宠曲

平卢兵马使安禄山首先尽施鬼计,获得玄宗和后宫嫔妃的宠信。安禄山派部将刘骆谷留守长安刺探朝廷动向,如有情况即刻报告;每年进贡大量的俘虏、杂畜、珍禽、异兽和珍玩等物,以示对皇上的忠诚恭敬。

安禄山体重三百斤,肚腹下垂超膝,在皇帝面前应对敏捷,杂以风趣言语。玄宗曾同他开玩笑,指着他的肚子说:“你这个肚子里装了些什么,为何这么大?”

安禄山回答说:“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的红心而已!”

玄宗大笑,甚喜。

玄宗曾经令安禄山拜见太子。安禄山不肯下拜,玄宗左右人等催他跪拜,安禄山站立拱手说:“我乃胡人,不懂朝廷礼节,不知太子是何官?”

玄宗说:“太子是皇位继承者,我死后将由他继位为帝。”

安禄山立即说:“臣子愚昧,以前只知陛下一人,不知还有皇位继承人。”于是向太子行拜见之礼。

玄宗认为安禄山说话直率忠实,于是更加喜爱他。

一次,玄宗在勤政楼设宴,百官排列坐于楼下,却单独为安禄山于皇座东侧设置金鸡座障,前面放置座榻,让安禄山坐于榻上,并令卷起珠帘以示对他的恩宠。

玄宗令杨钴、杨绮、杨贵妃三姊妹同安禄山以兄弟姐妹相称,这是对安禄山最大的恩宠。安禄山因此得以自由出入后宫,巴结杨贵妃,得到杨贵妃的宠信。安禄山更进一步请求做杨贵妃的儿子。

玄宗与贵妃坐在一起,安禄山首先叩拜贵妃,玄宗问他为何先拜贵妃而不拜皇上?安禄山回答说:“胡人习俗,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玄宗甚喜。

安禄山入朝,玄宗待他甚为优厚,随时都可谒见。安禄山上奏说:“去年营州蝗虫吃食,庄稼为灾,我烧香祷告上天说:‘我如果居心不正,侍奉君主不忠,愿让蝗虫食我的心;如果我没有辜负天地神灵之处,希望让蝗虫散去。’当即从北方飞来许多鸟雀,即刻将蝗虫吃尽。请皇上让史官将此事记载下来。”

玄宗甚喜,便令史官记下。

安禄山不但善于侍奉玄宗和杨贵妃,也善于侍奉玄宗左右侍臣,因而甚得众人称赞。玄宗左右侍臣到平卢去,安禄山都以重金贿赂他们。归来之后就在皇上面前美言夸赞安禄山忠诚能干,于是玄宗更加喜欢安禄山。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史,到达平卢,安禄山曲意侍奉他,连其身边的人都得到贿赂。后来张利贞入朝上奏,极力称赞安禄山的美德。

丞相李林甫和户部尚书裴宽都顺从皇帝意旨对安禄山大加赞赏。

杨国忠和韦见素却认为安禄山笑里藏刀,有谋反之意,多次奏请皇上注意,并建议削减他的权力,召回朝廷,改任平章事。玄宗由于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不相信安禄山有谋反意图,只派朝廷使者辅谬琳携带珍贵果品前去平卢赏赐安禄山,暗中观察其行动。谁知,辅谬琳却反过来接受安禄山的重贿,回朝廷后,极力赞美安禄山竭尽忠心效力国家,没有二心。

为示恩宠安禄山,唐玄宗特下令为安禄山在亲仁坊建造府第,只求壮丽,不限制资费。安禄山迁入新居,皇上还令宰相前往祝贺。

另外,只要安禄山回朝,玄宗就派杨氏兄妹同安禄山选择风景优美之地游玩宴饮,让梨园弟子、教坊乐师助兴。一次安禄山将由长安回范阳时,玄宗还脱下龙袍赏赐安禄山。至此,安禄山所受皇上的恩宠日益巩固,不可动摇。

第二部:捞权曲

安禄山得到皇上、后宫妃嫔和满朝文武大臣无比恩宠信任之后,即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权力,亲自或托人向皇上示意,委以更多更大的职权。

玄宗开元29年,玄宗任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充任平卢军使及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史。

第二年,又将平卢划出,另外设立平卢节度使,任安禄山为节度使,安抚室韦、秣辐,统领平卢及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安束都护府,驻扎营、平二州边界,治所在营州,有军队三万七千五百人。

公元744年,任命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控制奚、契丹,统领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和横海九军,驻守幽、蓟、嫣、檀、易、恒、定、漠、沧九州境界,治所在幽州,有军队九万一千四百人。

公元751年,他请求兼领河东节度使。玄宗任命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军,由安禄山接任河东节度使之职。河东节度使同朔方互相呼应防御突厥,统领天兵、大同、横行、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驻太原府的忻、代、岚三州境界,治所在太原府,有军队五万五千人。

安禄山还收养同罗、奚和契丹投降者8000多人,称作“曳菏河”(胡人语,即勇士之意)。这些人和安禄山的僮仆百余人,都勇猛善战,以一当百。

安禄山畜养战马数万匹,大量制造兵器。还经商、贩运珍奇货物,获利数百万钱,并大力培养文武人才。

他上奏玄宗:“臣所统帅的将士征讨奚、契丹、九姓和同罗等,功勋卓著,乞请不要拘泥于升迁的固定常例,破格对他们加以赏赐提拔,请将委任状交付与我,由我亲自授予他们军职。”于是安禄山代理朝廷拜授将军500余人、中郎将2000余人,以此收买部将之心,妄想反叛朝廷。

他还派遣副将何千年入朝上奏,请求用蕃将32人取代汉人将领,以进一步为反叛称帝预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