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仁的图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晚上,太平镇戏园子的大幕拉开时,广宁堂核心人物的秘会也开始了。韩儒厚说了在县城听到的消息,韩儒仁告诫要防止魏友三匪帮的祸害,安排了总柜及后院的防备。然后留下吕叔和儒厚,三人就孔友善的事商讨了一番。吕叔、儒厚离去后,韩儒仁书房里的灯亮了一夜。

早饭后,韩儒仁便动身去安东亭。

安东亭是韩儒仁的图腾之地。自父亲去世后,每逢清明、七月半、过年或遇有大事难以决断时,他都会到安东亭去待上一时半晌,且总能思得一二对策。对此,韩儒仁心中颇为得意。他认为,只要自己铭记先父教诲,心中常有图腾之人,牢记其道,巧用其谋,纵有千难万险,仍可安然应对。而广宁堂的人私下则说,安东亭那几个石人,是韩儒仁的魂。

出了广宁堂,顺着街道往西走不多远,便是品茗轩茶楼。要在往常,韩儒仁会到里面品尝几杯香茶,可今天,他心里只装着安东亭,没了品茗的心思。

安东亭在安东河口,据史料记载,安东河原叫黄水河,公元前二0二年二月,刘邦大将灌婴和项羽大将钟离昧在此决战,没想钟离昧所部在渡河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起一股乌龙,竟将副将马万里卷走,楚军大败,河东由此安定。刘邦遂赐名黄水河为安东河,并在河口建安东亭,塑乌龙,派专人看护。因此地是刘邦与重臣萧何、韩信及霸王项羽故里,为激励部属,更为震慑霸王余部,刘邦又在亭内塑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四人塑像,以昭显王威厚德。

出了街口,下了一个缓坡,就是野外了。一群群寻食的麻雀在旷野上呼啦啦地旋转着,扑腾着,满世界都是它们嘈杂的叫声,将四野衬托得更加空寂漠然。

先到的一个地方叫安东圩,这里原本是个人气旺盛的村子,因常遭湖匪祸害,村民们大都搬走了,只剩下一户日子还算不错的三兄弟仗着家有快枪土炮,坚守在故土上。可那年秋上的一天夜里,三兄弟关在厢屋里的两头健壮毛驴神奇地没了,而厢房的门、锁、窗棂皆完好无损,只在后墙发现瓦盆口那么大的一个洞,洞口前散落几根被咀嚼过的青草,想必那两头毛驴就是从这里被偷走的。看这洞口,就是钻个胖点的人都难,这两头健壮的毛驴是怎么牵出去的?做这事的究竟是人还是鬼?三兄弟吓得当天就急着搬走了。如今,这些被遗弃的庄院,一个个败落得东倒西歪,唯有院场上散落的几只石礅,在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当年的热闹和喧嚣。

如果不是土匪祸害,人就不会走,庄院就不会被遗弃啊!

韩儒仁心里有着无法排解的无奈和愤懑。

过了安东圩约莫二里路,就是安东河口,这里是个古渡口,往日人来人往的倒也热闹,因土匪常来抢劫,人就稀了,也就日渐荒凉了。原本开阔的码头,如今已大都被芦苇、杂草遮蔽,成了荒凉的野渡。日头已东升,渡口还是不见人迹,连水鸟都难觅踪影。只有摆渡的周二爹的那只小木船,还横在河边,不知忧愁地晃荡着。

到了安东亭时,太阳已爬到树梢了。其实,安东亭早已名不副实了。韩儒仁记事时,亭子就不在了,约莫三间屋基大小的高台上,立着几尊破损的石像。从右往左,第一尊是留候张良,安徽城父人;第二尊是相国萧何,高祖刘邦老乡,沛县人;第三尊是韩信,后来的淮阴侯,淮安人,也是韩儒仁先人;第四尊是丞相陈平,祖籍河南阳武。如今,这几尊石像经过岁月打磨和人为破坏,更加残缺不堪了。张良被挖了两只眼珠,这是宿迁项里项氏后人所为。萧何被打掉了半个头颅和两只手。韩信那尊乍看只掉了几根手指,细端却发现已被腰斩。这是吕后掌权后,地方官怕给自己惹祸,就把韩信腰斩掩埋了。东晋时淮阴守备王鹤年尊崇韩信,找到石雕并将其复位。最惨的就是陈平,被砍掉了半个头颅。据说,萧何、陈平石像是韩姓之人所毁,原因是韩信死于此二人之手。

秋阳下,秋风萧萧,黄叶遍地,满目苍凉,安东亭一片肃穆。几位先贤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困守在旷野上,年复一年地在喧嚣的涛声中,伴着日升日落,呵护着自己的千古名望!

韩儒仁还和以往一样,从右至左一一向几位先贤行拜谒之礼,最后两眼微闭,身体微倾,默默无语地站在陈丞相的残像前,长时间地纹丝不动,好像与这位先贤已天人合一了。

按理说,作为淮阴韩氏后人,最应崇拜的人应是大军事家韩信,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韩孝甫和韩儒仁偏偏尊崇的是韩氏仇家陈平。这个中缘由,就是韩儒厚、韩儒义兄弟也云遮雾罩不知其故。

曾经,少不更事的韩儒仁对此也很不解,一次在陈平石像前问父亲:陈平屡次三番设计陷害祖上,为何还要敬他?老太爷肃然而言道:汉初三杰,祖上淮阴侯军功盖世,却不能避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尽散家财;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难享富贵;陈丞相六出奇计佐汉,又平定叛逆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却能久居相位,自免于祸,且得善终,足见他才智谋略,远在“三杰”之上!故为父敬仰“三杰”,更敬陈丞相。你长大后要能参悟陈丞相安身立命之玄妙,为父百年之后便可瞑目了。自那以后,陈平便成了韩儒仁崇仰的图腾,其事迹更在韩儒仁心里生根发芽,太史公的《史记·陈丞相世家》能倒背如流,《陈丞相奇谋六法》《陈丞相奇谋通鉴》等正史野史皆烂熟于心。虑事行事皆以陈丞相事迹为法度,有时,他甚至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陈丞相的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