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总报告(3)
注重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2009年,自治区不断加强对历史文物的挖掘整理,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生态保护。银川市经过专家论证确定银川城建于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至公元2009年已有2121年的历史。银川市建城2121年主题雕塑亮相于海宝公园,银川城有了自己的“生日”。银川市先后投资维修保护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玉皇阁、鼓楼、南门楼等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根据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情况,选定了反映银川城市发展的第一批12处明清文化遗存标示点。这对了解银川发展的历史和展示银川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固原市提出着力打造固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名片的战略决策,编辑出版了《六盘山文化丛书》,成立了西海固文学艺术研究会。有关部门组织一批开国元勋、老将军、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到宁夏,参加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举行的“相约六盘山,回首忆当年”主题纪念活动。举行这一活动,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使伟大的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为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大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力度。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上,提出了改革的重点:一是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功能和类型,通过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二是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逐步推动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同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三是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在不断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同时,通过实行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可以说,宁夏文化体制改革思路明晰,措施具体明确。通过改革,必将发挥出文化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
(二)来之不易的成就
文化设施建设再创佳绩。这一年宁夏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停滞,反而紧锣密鼓地继续向前推进。正在建设的贺兰山体育场、宁夏大剧院,是继“四馆三中心”重点工程之后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宁夏大剧院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多元,其内部设施和舞台灯光等达到国际一线品牌规格。我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综合性体育场馆——贺兰山体育场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8亿元,是集体育、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甲级体育场。宁夏世界穆斯林城在永宁县正式奠基开工,该项目集文化展示、商贸旅游、教育培训、社会救助等功能为一体。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包括世界伊斯兰历史博物馆、穆斯林民俗馆、穆斯林孤儿院等13个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宁夏向世界展示回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桥梁”。宁夏的文博场馆建设进度加快: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正式对游客开放;宁夏移民博物馆破土动工;一批反映黄河文化的行业专题博物馆规划建设。
沿黄城市带建设的战略决策出台后,黄河文化线建设便成为2009年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如青铜古镇项目充分利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后将以“青铜古镇,塞上水城”为品牌,集黄河文化体验、古渠古镇观光、特色休闲接待为一体,成为宁夏乃至周边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小镇。
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自治区突出回族文化和宁夏地域文化特色,精心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大型回族歌舞剧《花儿》将宁夏花儿、回族舞蹈和浪漫故事融为一体,剧中的群羊欢庆舞、回族踏脚舞、花儿歌会等堪称舞蹈经典。《月上贺兰》自2007年首演至今,历经三载,并三次加工修改,以更加跌宕感人的剧情和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新颖独特的舞蹈音乐构成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目前已演出196场,接待国内外观众超过16万人次。大型原创回族花儿风情剧《回族婚礼》通过高水平舞美、音乐和花儿元素展现宁夏回族的婚俗、服饰和生活,着重表现回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和程序。根据“开发宁夏第一人”的秦代大将蒙恬的历史故事创作的《开边大将》作为文艺旅博会开幕后的第一台展演大戏,为我区专业演出团体开拓出立足本土历史文化基础、与时代脉搏共振的戏曲创演新路子。宁夏歌舞团表演的《金色的汤瓶》,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短短3分40秒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反映固原地域文化特色的六盘山花儿歌舞剧《王洛宾的花儿情》通过花儿演唱、回族踏脚舞、回族口弦、六盘山罐罐茶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六盘山区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2009年“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共组织演出95场,参演单位90多家,参演节目1800多个,参演人员两万多人,吸引观众30多万人次。“清凉宁夏”已成为我区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年底,“清凉宁夏”被评为全国“群文品牌”。这是继2006年获得“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称号后取得的又一个全国性荣誉。在“清凉宁夏”广场文艺演出的带动下,广场文化正成为我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广场文化独特的娱乐调节功能、教育服务功能和交流沟通功能日益增强。目前全区已建立特色品牌文化广场活动30多个。为充分展示宁夏电影事业的发展成就,在全区举办“2009中国·宁夏电影展映周”活动,15部影片让人们尽享宁夏“本土造”电影的视觉盛宴。2009年的民俗活动中,传统文化元素被深深植入。银川市首次将龙舟比赛引入端午节,“品诗香、赛龙舟、包粽子、送香囊”的民俗“饕餮大宴”令市民大快朵颐。自5月下旬至9月下旬,各地各部门组织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广泛参与“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活动,共举办各类歌咏活动6000余场次,参加人数320多万人次,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88岁,真正使这一群众性活动普及开来。
农村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随着农村市场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文化活动也深入开展起来。年初举行的宁夏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月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各地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2万多场次,直接参与健身活动的农民群众达到20多万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健身热情。海原县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训练运动协会,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保护传承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红寺堡成功举办了农民秦腔大赛,并成立了全区首个移民秦腔剧团。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隆德县沙塘镇和平村等10个行政村确定为“农家书屋”试点村,为每个书屋配置了3000册以实用技术和农村致富经验为主的各类出版物。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目前已为278个农村示范文化室、564个示范农民文化户、268个优秀农民文艺团队补充配备了文化设备器材,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宁夏是历史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关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宁夏各地同时举办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展示活动,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宣传宁夏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成果。5月,宁夏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包括泾源回族民间故事、西吉社火春官词、灵武马鞍山甘露寺佛教音乐、固原六盘山抟土瓦塑制作技艺、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中卫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海原擀毡技艺等在内的23个项目榜上有名,宁夏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54个。由贺兰县文化馆编排的舞蹈《栲栳》参加了第六届“群星奖”暨第四届岗位技能大赛银川赛区决赛。这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次搬上舞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索出一条新路。
文化成果屡获殊荣。一系列文化精品的策划、制作和投入,使得宁夏的文化成果屡获殊荣。
歌曲《回族尕妹我的花儿》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月上贺兰》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铜奖。同时该剧以音乐舞蹈杂技组总分第一名的绝对优势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二期)资助剧目”,实现了宁夏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零的突破。宁夏春节联欢晚会《花儿的家乡》在2009年全国春节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奖活动中,获全国最佳作品奖。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六一”大型少儿综艺晚会《塞上花儿红》,获得第九届CCTV少儿艺术电视大赛电视片类金奖。在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本征集评审中,由宁夏作家创作的花儿音乐剧本《月弯月圆花儿甜》入选现实题材优秀剧本。
银川市秦腔剧团青年演员李小雄,以扎实的基本功、唱功及日臻成熟的艺术表演荣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盐池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歌曲《走进哈巴湖》《沙原明镜》,分别荣获“神州歌海——第六届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银奖。
(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具有宁夏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问题
近年来,宁夏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化不再只以传统方式自然积淀和传承,而是从幕后走向前台,变得生动而具体、主动而踊跃,打造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宁夏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宁夏花儿独具特色,“清凉宁夏”广场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正在成长的这些文化品牌,既有传统文化的一脉传承,也有顺应时代变迁的创新。但要清楚地看到,宁夏的文化品牌数量仍旧不多,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创新、投入和相关人才培养力度,让文化品牌闪耀塞上。如宁夏花儿是最淳朴的民间口传艺术,是回族群众特有的抒怀表达方式。如何推广花儿,使之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一些地区和单位正在积极探索。如为马生林、李凤莲等一批老歌手、唱家录音、录像,抢救性保存花儿曲目,建立花儿艺术档案和资料数据库;在海原、同心、泾源等8个花儿自然流传村建立传承基地,命名花儿民俗村;建立花儿艺术网站,传播和展示花儿艺术;在“中华回乡文化园”设立花儿民俗传习馆,对花儿演唱习俗及其相关民俗进行整体保护。固原市采取逐村搜集山歌和花儿歌手的做法,几年来共搜集了200余首当地山花儿,经过整理编成《六盘山花儿集》,收入《六盘山文化丛书》公开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花儿、传唱花儿。
2.“草根”文化团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长,特别是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艺术表演类节目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专业团体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民间文化团体逐渐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要想让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深入到社区、乡村,就要依靠民间团体。然而,民间文化团体大部分“发育不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扶持和人才支撑。就资金而言,一些民间文化团体没有交通工具,仅有一些服装,用淘汰的音响设备。因为费用较高,许多民间文化团体请不起专业老师,都是自己摸索,进步非常慢。就人才而言,因为待遇低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现在会拉二胡、板胡等乐器的艺人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3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没人掌握这些技能。建议有关部门设立文化基金,对民间艺术团体建立扶持机制,适当给予车辆、服装支持,并拿出一定资金鼓励成就突出的团体,促使各艺术团队积极创排新剧目,提高演出水准。近年来,银川市的专业艺术院团与民间文艺团队进行结对帮扶,在民间文艺团队建设、节目排练、经费补贴、设备添置等方面予以资助。今年共扶持新建社会民间文艺团队22个,同时加强对民间文艺团队文艺骨干的培训辅导,为民间文艺团队提供排练、培训场所及设施资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