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伤寒(8)

天南星 半夏(二味,用白矾、皂荚,姜汁,水煮透熟,各二两半) 陈皮枳实(二味,用白矾、皂荚,水泡半日,去白矾,晒干,炒,各一两) 白术(炒,一两)苍术(米泔,白矾、皂荚,水浸一宿,去黑皮,晒干,炒,一两) 桃仁 杏仁(二味,同白矾、皂荚水,泡去皮、尖,各一两) 红花(酒蒸,一两)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晒干,一两) 白芥子(炒,一两) 芫花(醋拌一宿,炒黑,一两) 甘遂(面裹煨,一两)黄柏(炒褐色,一两) 大黄(酒蒸,纸裹煨,焙干,再以酒炒,一两半)上为细末,姜汁,竹沥煮,蒸饼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极甚者,五七十丸,量虚实加减。再不可太多,恐损胃气也。一切痰饮,卧时白汤下,一日服一次。一中风不语,瘫痪初起,用浓姜汤下三十五丸,少时即能言语一切风头痛,多是湿痰上攻,临卧姜汤下二十一丸。一眩晕多属痰火,食后姜汤下二十五丸,然后二陈汤、四物汤、加柴胡、黄芩、苍术、白芷,倍川芎。热多加知母、石膏。一痰痞积块、临卧白汤送下三十丸,一日一次。虽数年久患,亦不过五七服见效。一哮吼,乃痰火在膈上。临睡姜汤下二十五丸,每夜一次,久久自然取效。一喉痹肿痛,食后白汤送下。

竹沥达痰丸〔批〕(按此方治虚痰平和之剂) 此药能运痰如神,不损元气,其痰从大便中出。丹溪云∶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

半夏(二两,汤泡七次,生姜汁浸透,晒干切片,瓦上微炒熟用之) 橘红(二两)人参(一两五钱) 茯苓(二两) 大黄(二两,酒蒸晒干) 黄芩(二两,酒炒) 沉香(五钱)甘草(炙,一两半) 礞石(一两, 法见前)上为细末,竹沥二大碗,生姜自然汁三钟,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清气化痰丸(刘少保传) 治一切痰饮咳嗽,头旋目眩,胸膈痞闷气滞,食积酒积,呕吐恶心。

天南星 半夏 白矾 牙皂(不锉) 生姜(各二两)上先将南星、半夏、牙皂、生姜,用水浸一宿,将星、半、姜锉作粗片,入白矾同煮至南星无白点,去皂,不用余者,晒干入后药。

青皮(麸炒,五钱) 陈皮(去白,一两) 枳实(麸炒,一两) 白术(一两) 干葛(五钱) 白茯苓(一两) 苏子(炒,一两) 莱菔子(炒,一两) 栝蒌仁(一两) 黄连(五钱) 黄芩(八钱) 海粉(七钱) 香附(一两) 神曲(炒,二两) 麦芽(炒,二两) 山楂肉(一两)气滞加白豆蔻(一两)。一方去海粉、黄连,加人参、干姜各五钱,杏仁、桔梗、前胡、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竹沥姜汁,调蒸饼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清火豁痰丸(高冢宰传) 治上焦郁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烦躁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鲠状。

大黄(酒蒸,三两) 礞石( ,五钱) 沉香(二钱) 黄芩(酒炒,二两) 黄连(酒炒,二两) 栀子(炒,二两) 连翘(一两) 天南星(制,二两) 半夏(制,二两) 白术(炒,二两) 枳实(炒,二两) 贝母(去心,一两五钱) 天花粉(一两) 陈皮(一两)白茯苓(一两) 神曲(炒,一两) 青黛(五钱) 玄明粉(七钱) 甘草(五钱) 白芥子(炒,二两)上末,姜汁竹沥,丸梧子大,每服姜汤下四十丸。

咳嗽

脉咳嗽所因,浮风、寒紧、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其部,沉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证伤风咳者,脉浮,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鼻流清涕,欲语未竟而咳也。

伤寒咳者,脉紧,憎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遇寒而咳。

伤暑咳者,脉数,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涎沫,声嘶咯血。

伤湿咳者,脉细,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或自汗,小便涩。

治咳者,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治以防风、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姜、甘草、桑白皮、苏子、枳壳。

嗽者,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治以半夏、白术、五味子、枳壳、防风、甘草、枳实、山楂、苍术、橘皮。

咳嗽者,有痰有声,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治以半夏、白术、五味子、桔梗、枳壳、桑白皮、麦门冬、甘草之类。

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治当以发散行痰,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治以三拗汤加知母。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痰嗽者,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者是也。主豁痰,用二陈汤,或以半夏、栝蒌仁各五两,桔梗、贝母各一两,枳壳一两半,知母一两,姜汁蒸饼为丸服。

火郁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

干咳嗽者,系火郁之甚,难治。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桔梗开之,再用补阴降火之药。不已则成劳,须行倒仓法。此症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其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则先治痰而后治火,在乎医者之随机变可也。

劳嗽者,痰多盗汗是也。或作寒热,宜补阴清金,四物汤加竹沥姜汁。阴虚火动而嗽者,四物、二陈,顺而下之。加黄柏,知母尤妙。阴虚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子、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山栀子。咳嗽声嘶者,乃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一方用芩连四物汤。好色之人元气虚,咳嗽不已者琼玉膏。

肺胀而嗽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者是也。宜收敛肺气,用诃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蒌仁之类。肺胀郁遏不得眠者难治。

凡治咳嗽,最要分肺虚肺实。若肺虚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之类敛而补之;若肺实有邪,宜黄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类散而泻之。

凡治嗽,有用五味子者,以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剂。若有外邪而骤用之,恐闭住邪气,必先发散,然后可用。诃子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风寒,然形实有热,因于寒者为宜。桑白皮泻肺气,然性不纯良,用之者当戒。马兜铃去肺热而补肺也。生姜辛能发散也。罂粟壳不可骤用,乃后收功药也。人参以其气虚,或新咳挟虚者可用。若风寒邪盛,或久嗽肺有郁火者,不可用也。栝蒌仁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中有痰者自降。

凡咳嗽口燥咽干有痰者,不可用南星、半夏,宜用栝蒌仁、贝母。若饮水者,又不宜栝蒌,恐泥膈不松快耳。

方参苏饮 治四时感冒,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中脘痞满,呕吐痰水。宽中快膈,不致伤脾。此药大解肌热潮热,将欲成劳瘵之证,神效。

紫苏(一钱) 前胡(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 干葛(一钱) 陈皮(一钱)半夏(一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七分) 人参(七分,实热者去之) 木香(五分,气盛去之)上锉作一剂,生姜三片,黑枣二枚,水煎食后温服。若天寒感冒,恶寒无汗,咳嗽喘促;或伤风自汗,鼻塞声重,咳嗽,并加麻黄二钱,去皮杏仁一钱,金沸草一钱,以汗散之。若初感冒,肺实有热,加杏仁、桑白皮、黄芩各一钱,乌梅七个。胸满痰多,加栝蒌仁一钱。气促喘嗽,加知母、贝母各一钱。肺寒咳嗽,加五味子、干姜各七分。心下痞满,或胸中烦热,或停酒不散,或嘈杂恶心,加黄连、枳实各一钱,干葛、陈皮倍用之。鼻衄,加乌梅五个,麦门冬、茅根各一钱。心盛发热,加柴胡、黄芩各一钱。头痛,加川芎一钱,细辛八分。咳嗽吐血,加升麻、牡丹皮各一钱,生地黄一钱五分。劳热咳嗽,久不愈,加知母、贝母、麦门冬各一钱。吐血,加阿胶、牡丹皮、赤芍药各一钱,生地黄一钱五分,乌梅七个。咳嗽痰中见血,以本方加四物汤,名茯苓补心汤。妊娠伤寒,去半夏,加香附。

清金降火汤 泻肺胃中之火,火降则痰消嗽止。

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泡,一钱) 茯苓(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麸炒,一钱)贝母(去心,一钱) 前胡(一钱) 杏仁(去皮尖,一钱半) 黄芩(炒,一钱) 石膏(一钱)栝蒌仁(一钱) 甘草(炙,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远临卧服。

二母宁嗽汤〔批〕(按此方治四时一切痰嗽,无问新久,肺气有余者宜之) 治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逼肺金,以致咳嗽吐痰,经旬不愈,一服即瘥。

知母(去毛,钱半) 贝母(去心,钱半) 黄芩(一钱二分) 山栀仁(一钱二分)石膏(二钱) 桑白皮(一钱) 茯苓(一钱) 栝蒌仁(一钱) 陈皮(一钱) 枳实(七分)五味子(十粒) 生甘草(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时,细细逐口服。

润肺豁痰宁嗽汤(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痰嗽兼阴虚者宜之)陈皮(五分) 半夏(姜制 五分) 白茯苓(四分) 甘草(炙,三分) 黄柏(酒炒,五分) 黄芩(酒洗,三分) 知母(酒炒,五分) 贝母(去心,五分) 天冬(去心,三分)麦冬(去心,三分) 紫菀(酒洗,三分) 款冬花(酒洗,三分) 桔梗(三分) 熟地黄(五分) 当归(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吸药如神散(陈太医传)〔批〕(按此方治久年痰嗽专攻之剂) 治风入肺中,久嗽不愈。

雄黄 佛耳草 鹅管石 款冬花 甘草 寒水石 青礞石( 过) 白附子 枯矾 孩儿茶(各等分)上为细末,纸燃烧烟,令病患吸之。

灸法 治久患咳嗽,百药无效,可用此法。

将病者乳下,大约离一指头,看其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此名直骨穴。其妇人即按其乳头所到之处,即是直骨穴也。艾灸三壮,其艾圆如小豆大。男左女右不可差,其咳即愈。如不愈,其病再不可治矣。

哮吼

证夫哮吼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此疾寒包热也。

治治法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须常带表散。

方定喘汤(诀云) 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 喘最难当。麻黄桑杏寻苏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须姜,病患遇此灵丹药,一服从教四体康。

麻黄(去节,八分) 桑白皮(一钱) 杏仁(十四粒,泡) 苏子(炒,一钱,研) 白果(七个) 款冬花(一钱) 甘草(八分) 黄芩(微炒,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上锉一剂,水煎,食后热服。

五虎二陈汤(云林制)〔批〕(按此方发表之剂)治哮吼喘急痰盛。

麻黄(去节,一钱) 杏仁(十四粒,泡) 石膏( 过,一钱) 橘皮(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 茯苓(去皮,八分) 甘草(八分) 人参(八分) 木香(七分) 沉香(七分) 细茶(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茎,蜜三匙,水煎服。

导痰小胃丹(方见痰门) 治哮吼,不问新久。

喘急

脉右手寸口、气口以前,阴脉应手有力,必上气喘逆,咽塞欲呕,自汗,皆肺实之疾也。若气口以前,阴脉应手无力,必咽干无津,少气,此肺虚之证也。脉滑而手足温者生,脉沉涩而手足寒者死,数者亦死,为其形损故也。

证夫喘者,上气急促,不能以息之谓也。有肺虚挟寒而喘者,有肺实挟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有惊忧气郁肺胀而喘者,有阴虚者,有气虚者,有痰者,有气急者,有胃虚者,有火炎上者,原其受病之不同,是以治疗而有异。

治治喘之法,当究其原。肺虚肺寒,必有气乏表怯,冷痰如冰之症者。法当温补,如官桂、阿胶之类是也。

肺实肺热,必有壅盛,胸满,外哄上炎之状。法当清利,如桑白皮、葶苈之类是也。水气者,漉漉有声,怔忡浮肿,与之逐水利小便,如半夏、茯苓、五苓散辈。惊忧者,惕惕闷闷,引息鼻胀,与之宽中下气,如四七汤、枳壳汤辈。阴虚者,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以降气滋阴。气虚者,气息不能接续,以参、补之。有痰者,喘动便有痰声,降痰为主。有气急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降气为主。有胃虚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以温胃消痰。有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以降火清金。至若伤寒发喘,表汗里下,香港脚充满,疏导取效。此皆但疗本病,其喘自安。虽然,喘有利下而愈者,亦有因泻而殂者,喘有数年沉痼而复瘳者,亦有忽因他疾大喘而不救者。汗而发润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皆不治。然则喘之危恶,又安可以寻常目之。

喘有三∶热喘发于夏,不发于冬;冷喘则遇寒而发;水喘停饮,胸膈满闷,脚先肿也。

方五虎汤〔批〕(按此方治感寒作喘之剂) 治伤寒喘急。

麻黄(五钱,去节) 杏仁(二钱,去皮) 石膏(五钱,煨) 甘草(一钱) 细茶(一撮) 加桑皮(一钱)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热服。

四磨汤 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

枳壳(一个) 槟榔(一个) 沉香(一块) 乌药(一个)上用酒磨浓,入白汤服。

苏子降气汤〔批〕(按此方治因气作喘之剂) 治虚阳上升,气不升降,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促短气咳嗽,气逆不安等症。(方见气门)千缗导痰汤〔批〕(按此方治因痰作喘之剂) 治痰喘不能卧,一服而安。

天南星(制,一钱) 半夏(七个,火炮破皮,每一个切作四片) 陈皮(一钱) 枳壳(去穣,一钱) 赤茯苓(一钱) 皂荚(一寸,炙去皮弦) 甘草(炙,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参桃汤 治肺虚发喘,少气难以布息。

人参(二钱) 胡桃肉(二枚,去壳,不去皮)上锉,生姜五片,大枣二枚,食后临卧时,水煎服。

定喘汤(诀云)〔批〕(按此方治肺虚作喘之剂) 和剂须投定喘汤,阿胶半夏及麻黄,人参半两同甘草,半两桑皮五片姜,罂粟二钱同蜜炙,再加五味子为强,多年气喘从今愈,始信良医有妙方。

阿胶(五钱,蛤粉炒成沫) 半夏(姜制,五钱) 麻黄(去节,五钱) 人参(五钱)甘草(三钱) 桑白皮(五钱) 罂粟壳(二钱,蜜炙) 五味子(三钱)上锉,每服一两一钱,生姜五片,水煎,临卧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