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晏殊(3)

这是一幅富有民俗情趣、乡土气息、自然之美的风情图,清新而欢快,略带民歌意味,毫无“富贵”之气,在着力表现贵族士大夫阶层之闲愁的《珠玉词》中显得格外特别。

【大师导读】

“疑怪昨宵春梦好”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用清淡的笔触,刻画暮春接近初夏的景色。后段写得特别生动,采桑少女斗草的兴高采烈和她的天真无邪的笑声,划破了寂静的春的田野,格外使人感到生活的温馨和美丽。

——胡云翼

这首词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笔调活泼,风格朴实,与主题相称。

——沈祖棻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赏析】

少女寂寞或少妇相思多被称为“闺怨”,“闺”指女子,“怨”即离别怨恨,晏殊此首《玉楼春》正是闺怨词。词人以男身写女心,将女子的愁绪和思念刻画得有情有致,感人至深。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长亭两旁绿杨、芳草郁郁葱葱,春意盎然,但长亭之中却正上演离别。“绿杨芳草”的景象是为反衬“抛人”之事而来。“年少”是以青春年少代称男子,当指女子所恋之人;“抛人”暗指轻易分别,透露着女子的不安和幽怨;又用“容易去”承接,将男子因年少轻狂轻言分别之状描画出来。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写分别后,女子午夜时分仍辗转难眠,好不容易入梦,片刻便被五更时的钟声敲醒,她睡眼惺忪地望向室外,只见窗外的花朵都在春雨击打中飘落。“残梦”两字直言女子被“年少抛人”后心中的寂寞和愤懑,连梦境都是残破不完整的;而“花底”“三月雨”之照更是情以注之,三月时节本就春雨绵绵,而花娇易逝,在雨水中坠落本是正常,但在女子情绪感染下,花雨成了“离愁”的载体。

上阕四句由“年少抛人”事引入,顺承“残梦”“离愁”之象,将女子与恋人分别后的离愁别绪娓娓道来。下阕由情生情,聚焦于抒发情感,用反语将女子的深情道出。

表面看来,“无情不似有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写人之无情,实则是从侧面转入,凝于有情:无情人不必像有情人一样承受太多痛苦,有情人的一寸芳心化作千丝万缕,皆凝聚着无限悲愁。“一寸还成千万缕”是“有情苦”的表现,女子之所以感受深刻,恰是因为“有情”,此处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况味。“千万缕”是千万愁绪,是千万念情,是女子情感的投射,是女子芳心无处安放之境。

白居易曾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流传千古,《玉楼春》中晏殊类比而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天涯地角”指天地尽头,遥不可及但至少还有极点,即所谓“有穷时”,但“相思”却无边无际,即“无尽处”。“穷”和“尽”相对,将女子的思念蔓延开去,一语难以道尽。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誉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全词由女子抱怨“年少抛人容易去”而始,却由“只有相思无尽处”而终,情感由怨转念,由愁转思,通过白描手法把女子的意绪宕开,以无怨之思,更表思念之隽永。

【大师导读】

夏闰庵谓后半阕惟极写“离愁”二字,若南宋人为之,必别出一意,断不如此直说。此等处正宜着眼。

——俞陛云

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晏殊说:“无情不似多情苦。”伤离别的,受相思之苦的,都是多情之人。那无情之人倒是一身轻,但他们其实更不幸,因为他们的心是空的。

——周国平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赏析】

这是写重阳登高的作品,通过对佳节时景物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愁。

词人开门见山,上阕首句便写出“芙蓉”、“金菊”的竞相盛放,突出“重阳”将至的景色特征。“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黄菊盛开,芙蓉吐艳,两花争相斗艳,风中满是馨香之气,正是重阳佳节将来之际。

随后由近及远,把视线转向远处山村。“远村秋色如画”,远处的山村如画卷般美丽。晏殊先以“如画”总括山村景色,继而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秋日意象——秋叶,将“如画”二字坐实。“红树间疏黄”,秋天的树叶络绎变色,满树红叶中夹杂着疏疏落落的黄色。“疏黄”二字绝妙,词人不写红叶的浓密,而是以黄之疏落衬出红之浓烈。此句含有红、黄两种颜色,相互间杂,更显出色调的艳丽多彩。

上阕词人由花至树,由近及远,而下阕中,转笔至碧水蓝天,引出登高凭远的动作。“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流水澄澈淡荡,天空湛蓝高远,更显得路途杳杳漫漫。以“淡”字形容“流水”,将流水澄澈潺湲的情态绘出,营造出澄净淡泊的意境。词人于“天”之前着一“碧”字,又于其后着一“长”字,凸显出天空辽阔、澄澈清明之感,增添了高远的情调。“路茫茫”三字,既是对远望之景的进一步描写,也暗暗流露出词人内心的茫然之感,从而引出情绪波澜。顺情而下,又出“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之句,词人登临高处,凭高展望,只见鸿雁飞过,触发缭绕的情思、无限的思量。

上阕中的景色明丽鲜艳,下阕情思则疏淡冲和。词人由景及情,随着视线的转移描绘出不同的景象,情怀也渐由闲适生出索寞,直至最后以“无限思量”点题束尾,水到渠成,自然贴切。

【大师导读】

此写秋景之词,题材似极浅近,然作结仍极精严,非浅人所易著笔。

——赵尊岳

踏莎行(祖席离歌)

祖席①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释】

①祖席:送别的宴席。

【赏析】

晏殊五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其文采卓然,笔力深厚为当世称道,《宋史》赞誉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作为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其作品多旖旎风光,欢趣中深孕悲切。此首《踏莎行》承续这一传统而来,由景生情,再续别离苦楚。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祖席”与“别宴”同义,是饯别之席;“离歌”也强调此作是为分别而写;“长亭”直接点明分别地点。前两句寥寥八字,其中“祖席”、“离歌”、“别宴”三组词语同义堆砌,点明主人公正和他人道别,将离怨渲染得浓郁沉重,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香尘已隔犹回面”,“尘”是凌乱缭绕之象,“香”字点缀,暗含抒情主人公与离人深厚的情谊。香尘已隔开距离,但两人仍频频回头。“犹回面”三字勾勒出两人依依分别、不忍离去的情状。此句虽未直言“回面”的究竟是“居人”还是行人,但由后两句看,应指两人共回,同感不舍。

接下来具体描写居人和行人的表现。“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居人策马扬鞭,一边前行一边回头,直到被树林挡住视线,连骏马似也感同,嘶鸣不止;行人乘船离去,驻足船尾频频张望,最终也随江水的曲折流转而消失不见。“嘶”字借马嘶鸣,传达出居人的哀怨无奈;“转”字借船“依波”而折境,表达出行人依恋难舍的情愫。

上阕自分别的宴会写起,由“犹回面”分述居人和行人的表现,下阕词人将笔力聚焦于居人,详述分别后的情状。

居人策马归后,于“画阁魂消,高楼目断”,眺望远去的行人。“魂消”明晰地表现出居人登高而望的销魂状;“目断”承之,交待居人望眼欲穿、目依波转。随后续写居人在“画阁”所见景象:“斜阳只送平波远。”阳光斜洒在江波上,遥远不知去处。“斜阳”本为傍晚落日之照,其间暗含迟暮伤感;“只”字贯通,更显寥落。斜阳余晖只能伴送“平波”“远”去,离恨在此境中被渲染得异常浓重。

在对分别情景作了细致描摹后,词人最后直接点出离愁:“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离愁萦绕,可用“无穷无尽”形容,可见此情绵密悠长,难以排遣;“思”念本就难觅难寻,“天涯地角”寻遍,更觉飘渺虚幻,无奈恨极。

由“祖席离歌”始,至“天涯地角寻思遍”终,分别催生思念,自然顺畅,合情合理。现代文史学家唐圭璋评此送别之作“足抵一篇《别赋》”,此言不虚。

【大师导读】

“斜阳只送平波远”,又“春来依旧生芳草”,淡语之有致者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以“目断”呼应“去棹”,以“魂消”唤起“寻思”,上下衔接之密,似无意而实有意,盖作法之极工者。

——赵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