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召南(1)

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释】

①鹊:喜鹊。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

②鸠:今名布谷鸟,这种鸟自己不筑巢,而是住在喜鹊的巢里。

③百:虚数,指数量多。两:同“辆”。御(yà):同“迓”,迎接。

④方:并,比。

⑤将:送走。

⑥盈:满。此处指陪嫁的人众多。

⑦成:结婚礼成。

【赏析】

诗以鸠居鹊巢起兴描写婚礼。“鸠占鹊巢”现在通常是用来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含有贬义,但在古时,鸠居鹊巢却并非贬义。喜鹊喜欢筑巢,鸬鸠要来同住,这是两种鸟的天性。作者的意思是姑娘出嫁住进夫家,这种男娶女嫁就如鸠居鹊巢一般,是自然属性,也是人的天性,是值得恭祝和庆贺的。这首诗中,女子嫁人,入住到男家,这是女子的心愿,更是男子乐求之事,他当然不会抱怨女子抢占了自己的家。

诗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起句“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都以鸠居鹊巢作比,与第一章“维鹊居之”相较,“方之”、“盈之”含有递进关系。“居之”是刚婚娶接进家门,“方之”是一枕同眠,亲亲密密,“盈之”则代表夫妻两人的孩子已经成群了。从这种递进的变化中,可见出作者对这场婚事的祝愿。

自古以来,人们对婚礼都给予相当的重视。诗中这场婚礼也举办得十分隆重:“百两御之”,是婚礼的开端,这是新郎家来接亲,车辆来了很多;“百两将之”,接到新娘之后,人群车辆热热闹闹簇拥着婚车,行走在去新郎家的路上;“百两成之”,大家送新娘还家,举行了众人欢聚瞩目、热烈盛大的婚礼,礼毕而婚即成。

虽然诗中仅“御”、“将”、“成”三个字递进变换,却将成婚的整个过程烘托得热烈而隆重,让读者感同身受。百辆的车和众多的人来接、来送、来保护她成婚,这样盛大的迎送婚娶,可见其主人一定是贵族。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诗人用“鸠”来比喻新娘,用“鹊”来比喻新郎,这说明成婚的二人,一个必定是勤恳良厚如喜鹊的君子,一个则是温善德馨如布谷的淑女(古人常以鸬鸠鸟的温和多子来比喻妇人之德),真是人世间的最佳配偶。也正因为如此,这场婚姻才赢得人们的关注和拥戴,才使得众多的车辆和人群来恭迎、护送和热烈祝贺。

喜鹊是世上最爱助人的鸟,传说中的七月七日鹊桥会,便是喜鹊以身体搭建起连接织女和牛郎的天河之桥,牺牲身体为爱奉献。鹊巢,恐怕是人间最美好的爱巢了。

【大师导读】

按此诗之意,其言鹊鸠者,以鸟之异类况人之异类也。其言巢与居者,以鸠之居鹊巢况女之居男室也。其义止此。

——清·方玉润

采蘩

于以采蘩①?于沼于沚②。于以用之?公侯之事③。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④。于以用之?公侯之宫⑤。

被之僮僮⑥,夙夜在公⑦。被之祁祁⑧,薄言还归⑨。

【注释】

①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词。蘩(fán):白蒿。叶片形状很像艾叶,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②沼:水池。沚(zhǐ):水中小洲。

③事:此指祭祀。

④涧:山夹水曰涧。

⑤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⑥被: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天的假发。僮(tónɡ)僮:一说首饰很多的样子,一说光洁不坏的样子。

⑦夙:早。公:公庙。

⑧祁祁(qí):形容头发蓬松,或发饰舒散的样子。

⑨归:归寝。

【赏析】

《采蘩》是一首描述采白蒿的劳动者辛苦劳作的诗歌。这首诗自始至终都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感情。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开篇描述了一群忙于“采蘩”的女宫辛苦工作的样子。《毛诗序》曾经这样说:“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可见先民采蘩的原因是为了祭祀。在古代,贵族们经常要进行祭祀活动,而为了保证各种各样的祭祀能够按时完成,就需要有人来采摘、洗煮白蒿。这些劳作自然不是由贵族们去做,而是由那些因连坐之罪成为女宫的人来完成。

为了给贵族们采集足够的、祭祀所需要的白蒿,这些宫人没日没夜地奔走于池沼和山涧之间。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忙碌的女宫,她“夙夜在公”地忙碌在“公侯之宫”,只为能够在祭祀场所守候、侍奉贵族们完成祭祀。

诗中语言十分平和,只采用简单的一问一答方式来进行表述。例如:

问:“哪里采的白蒿?”

答:“水洲中、池塘边。”

问:“采来做什么?”

答:“公侯之家祭祀用”。

回答得如此简短,并不是因为女宫不善言辞,而是因为她们太忙碌了,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回答提问者的问题。“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第二章继续了第一章的问答形式。这种复沓的结构,更加突出了女宫人的忙碌和辛劳。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并未采用问答的形式,所描述的场景也由采摘白蒿转为忙碌的宗庙供祭。《周礼》中记载,女宫必须在祭祀前三日开始,每天都住在宫中,以便能够完成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盛在祭器内的谷物)等杂务。

因为要参与的是一场庄重的祭祀,所以每个女宫都穿得十分讲究,且都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戴着光洁黑亮的发饰。但是她们的工作实在是太忙碌了,所以光鲜的外貌并不能维持很长时间。很快,她们的头发就乱了,妆容也黯淡了。就这样,劳累得无暇自顾的女宫们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只能拖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去的路上。

短短三行文字,读来酸涩悲凉。它记录着女宫们供人驱使的身不由己和辛酸。她们付出辛劳,却没有得到任何幸福,她们“夙夜在公”的痛苦和压抑,通过诗文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大师导读】

女子之辞。首章次章言自己采蘩,末章言其丈夫早出迟归,以从公室之事。

——傅斯年

草虫

喓喓草虫①,趯趯阜螽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③。亦既见止④,亦既觏止⑤,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⑥,言采其蕨⑦。未见君子,忧心惙惙⑧。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⑨。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⑩。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①喓喓(yāo):虫鸣声。草虫:蝈蝈。

②趯趯(tì):昆虫跳跃之状。阜螽(zhōng):蚱蜢。

③忡忡(chōnɡ):心跳。

④止:之,他。一说语助词。

⑤觏(ɡòu):遇合。

⑥陟(zhì):升;登。

⑦蕨(jué):植物名,蕨菜,嫩叶可食用。

⑧惙惙(chuò):愁苦的样子。

⑨说(yuè):通“悦”。

⑩薇:即巢菜,嫩苗可食用。

夷:平。

【赏析】

关于《草虫》的主旨,虽然有“大夫归心召公说”、“室家思念南仲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等多种说法,但其实《草虫》是一首爱情诗,诗所表现的是思妇对心上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草虫》的第一章首先描述了一幅草虫鸣叫、阜螽蹦跳的画面。“草虫”和“阜螽”,既可看作实景描写,也可视为整首诗的起兴意象:由两种昆虫欢快的鸣叫,引出诗中女主人公怀人的愁绪。在这样秋高气爽的天气,这位女子听着虫鸣鸟叫,看着枯萎的秋草,枯黄的树叶——秋意正浓的悲凉景色,很容易就勾起了她的离情别绪,激起了她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随后,这名多情女子的思绪跳跃到了另一个方向,她撇开别离的愁苦、独处的凄凉、思念的痛苦,开始想象如果心爱的人出现在面前,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女子想象着自己和心爱的人相见之后互相依偎、互诉衷情的情景,心中的愁苦和不安逐渐消失。

从第二章开始,诗中的场景开始转换。女子离开了家,“陟彼南山”,登高望远,想要寻找心上人的踪迹,可见她对心上人的思念更加强烈,爱意也更加浓烈了。然而,可怜的女子站在高高的山上,不管怎样眺望,眼中所看到的也只有生长在山野之中的蕨和薇的嫩苗。

蕨和薇只有在春季才会生发,看到蕨、薇也就表示,此时的时令已经是春夏之间了。第一章中女子思念心上人时,尚是秋季,转眼间又是一年,而女子仍然没有见到她的爱人。这份漫长无期的思念使她“忧心惙惙”。女子心情凝重,悲痛无语,如今唯一能慰藉她心灵的,只有想象中与君子的“见”、“觏”。只有在想象中她才能投入情人的怀抱,这种美好的想象已经成了她精神的依托和生活中唯一的快乐。

从“我心则降”到“我心则说”、“我心则夷”,诗中女子的情绪从忧愁到喜悦、再到平静,这种细微的变化,说明她越来越依赖于“亦既见止,亦既觏止”的想象,这也就从侧面体现了她生活的单调和寂寞。整首诗以虚衬实,没有直接描写女子的闺怨、孤苦与痛楚,而是借对女子内心想象的描绘来烘托,构思新颖别致。

【大师导读】

始因秋虫以寄托,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

——清·方玉润

这篇以阜螽形容女子多子孙。蝗虫生殖力大,故往往以之形容女子。古时重女子多子。这是女子自以螽比,等于说自己是顶好的女子,也就包含有求爱意。

——闻一多

采蘋

于以采蘋①?南涧之滨。于以采藻②?于彼行潦③。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④。于以湘之⑤?维锜及釜⑥。

于以奠之⑦?宗室牖下⑧。谁其尸之⑨?有齐季女⑩。

【注释】

①蘋:多年生水草,又名大萍,可食用。

②藻:水藻。

③行潦(hánɡ lǎo):沟中积水。行通“衍”,水沟;潦,流水、积水。

④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⑤湘:烹、煮。

⑥锜(qí):三足锅。釜(fǔ):无足锅。

⑦奠:放置。

⑧宗室:宗庙、祠堂。牖(yǒu):天窗。

⑨尸:主持祭祀。

⑩齐(zhāi):美好、恭敬,通“斋”。季:少、小。

【赏析】

关于《采蘋》一诗的主旨,历史上存在很多种看法。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可见“蘋”是祭祀用品。明代的何楷在《诗经世本古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采蘋》中提到的“季女”就是《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也就是周武王的元妃邑姜,这首诗其实就是在赞美邑姜。而现在有些学者则认为,这首诗描写了为祭祀奔走的女奴们的辛劳。

其实,在阅读这首诗时,就诗论诗反而会比较恰当。《采蘋》是一篇简单纯挚的诗歌,它通过描写奴隶们为祭祀忙碌准备的场景,展现了初期礼制社会的风貌。

在先民心中,祭祀是一场无比虔诚、圣洁、庄重的活动。在丰盛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之中,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商周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都要进行祭祀,女子出嫁这样的大事就更不用说。贵族之女在出嫁之前,一定要到宗庙去祭祀祖先。为了让祭祀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奴隶们主要负责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采蘋》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忙碌准备的过程。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细致的笔墨,将祭品、祭器、祭地一一展现出来,将这项繁重枯燥的工作描绘得生动而形象。《采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都是采用两问两答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第一章中,诗人点出了采蘋菜、采水藻的地点;第二章写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最后一章,诗人写出了祭地和主祭之人。

全诗有五个用“于以”开头的问句来展开提问,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五个“于以”的具体含义不完全相同,使得诗意连绵起伏,摇曳多姿。这样的问句,充分体现出了女奴们的辛劳和尽职尽责。

《采蘋》一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诗中没有一个华美的形容词,它在叙述事情时是不加任何修饰的。也正是这样平常的语言,使这些采蘋、烹煮、设祭的女奴形象跃然纸上。“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最后这一句轻微的赞叹,虽未作具体描写,然而经过前文对祭祀场景的生动描绘,此时只需稍加点染,主祭之人“季女”的美好形象便浮现于读者眼前了。

全诗语言简洁平实,于情中叙事,于事中抒情,问答轻松明快,因是为待嫁少女举办祭祀,所以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奔放单纯的少女之情。这场关于少女祭祀的描写既庄重又不失真挚、简诚而不失虔敬,女奴的忙碌历历可观,“季女”的感情和她虔诚有礼的形象也全都蕴含其中。

【大师导读】

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

——吴闿生

《采蘋》之叙事,不假修饰,乃至通篇不用一个形容之词,却是于平浅谐美中写出了烛照女子生命的一点精神之微光。

——扬之水

甘棠

蔽芾甘棠①,勿翦勿伐②,召伯所茇③。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④,召伯所憩⑤。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⑥,召伯所说⑦。

【注释】

①蔽芾(fèi):树木高大茂密。甘棠:棠梨,另一名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②翦:同“剪”。伐:砍伐。

③召(shào)伯:即召公,名奭(shì),姬姓,封于燕。茇(bá):草舍,此处作动词用,居住的意思。

④败:毁坏。

⑤憩(qì):休息。

⑥拜:拔,一说屈、折。

⑦说(shuì):通“税”,停歇,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