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带着“将心”去工作
一名极其优秀的“士”,为什么始终不能提升为“将”?究其缘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任事心态”。
而任事心态的关键在于“主动”还是“被动”。
在杜书伍的《将才》里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将”,任事心态是先决条件之一,我们可称之为“将心”;而“将心”就是考察人才是否为“将才”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将心”所要强调的就是“主动”:主动工作,不做工作中的“机器人”。
而与“将心”相反的是“心小于职”,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出现“将职士心”的情况,我们更要主动避免。
即使不做专家,也要做“找事做”的“快手”
“等”和“找”是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等”是被动的,不安排我的就不做。而“找”是认同基础上的主动,主动思考、主动行动。
一个人优秀,必然有他的道理,主动“等事做”还是被动“找事做”,两种不同的工作态度,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结局。“找事做”,就是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干,开动脑筋,计划在先、办法在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一步主动,步步主动。“等事做”,就是守株待兔、消极应付,事不压头不忙干,事情来了被动干,事事被动,最终因一步落下而步步落下。
【走进职场】
威尔逊上大学的时候在一家著名的IT公司做兼职,由于表现出色,大学毕业后他成为该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并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一职。工作两年后,年仅24岁的他被提拔为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层经理,后来他更因在技术支持部门出色的表现而调去美国总部任高级财务分析师。
初进这家公司,威尔逊只是技术支持中心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但他非常想干好这份工作。当时,经理考核他的依据是记录在公司的报表系统上的“成绩单”。“成绩单”月末才能看到。于是他想:如果可以每天得到“成绩单”的报表,经理岂不是可以更好地调配和督促员工?而员工岂不是可以更快地得到促进和看到进步?与此同时,他还了解到现行的月报表系统有一些缺陷。当时另外一家分公司的技术支持中心只有三四十人,如果遇到新产品发布等,业务量会突然增大,或若一两个员工请假,就会有很多工作被耽误。
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威尔逊觉得自己有必要设计一个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报表系统。他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写了一个具有他所期望的基础功能的报表小程序。一个月后,威尔逊的“业余作品”——基于Web内部网页上的报表开始投入使用,并取代了原来从美国照搬过来的Excel报表。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公司总裁看到了他的一些潜质,认为他可以从更高的管理角度思考问题。一年以后,总裁亲自给了威尔逊一个重要的升迁机会,让他担任公司在整个亚洲市场的技术支持总监。
毫无疑问,像威尔逊一样主动“找事做”的人,是自动自发的员工,因此也是优秀的员工,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自动自发地把任何工作做到最好。这类员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引以为荣,所做的事情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范畴并提供特别的服务。他们并不是因为希望立即获得回报才这样做,他们知道自己会在今后得到相应的利益。主动“找事做”的员不怕付出,对于他们来说,付出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还有可能得到更多。
像威尔逊这样主动“找事做”的人也是优秀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颇为青睐一种“聪明人”。他们不一定在招聘时就已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一定是一个积极“找事做”的“快手”;一个不单纯依赖公司进行培训,而是自己主动提高自身技能的人;一个主动去学习更多的有关工作范围知识以提高自我能力的人。具有这种主动“找事做”精神的员工,是企业进步不可或缺的支柱。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主动“找事做”,一方面会为企业作出突出的贡献,一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最好的投资!这种贡献和投资可以来自这样一些方面:
1.主动寻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工作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除了认真弄明白自己岗位职责的性质,还可以去了解岗位任务的前道工序与后道工序各是什么,从而确定自己在工作中到底应该注意哪些事,哪些人。在熟悉了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后,即使换部门甚至换公司,也有了更多的资本。
2.我们也不妨从与公司的战略和需求挂钩的地方、能进一步改善我们工作效率的地方、能将团队合力最大发挥的地方,主动找事做,在享受自我成就感的同时静待机会来临。
“找罪受”: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追求安逸和舒适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工作中也一样,很多人都是“见苦躲”。他们总喜欢干轻活,接受简单的任务。如果要他们多付出一点,甚至吃点苦,就会嗷嗷大叫,并且想尽办法躲得远远的。但是,与此相反,优秀员工绝对不是这样。他们不仅不怕苦,而且还主动“找罪受”,主动去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走进职场】
张俊原来是公司的生产工人,2002年的时候,公司由于业务发展需要,招聘营销人员,他主动请缨,加入了营销行列。
那时,公司还很小,只有三十多个人,面临着许多要开发的市场,公司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尤其是西部市场最难开发,面对西部市场这块“硬骨头”,公司的销售人员都恨不得有多远就躲多远。但是张俊却恰恰相反,张俊主动要求一个人去开发西部一个市场。其他同事都说张俊是在“找罪受”。因为在这个城市里,张俊一个人也不认识,吃住都成问题。没有钱乘车,他就步行。他经常为了等一个约好见面的人而顾不上吃饭,因此落下了胃病。他住的地方是一家闲置的车库,由于只有一扇卷帘门,而且没有电灯,晚上门一关,屋子里就没有一丝光线,倒有老鼠成群结队地“载歌载舞”。公司的条件差到超乎张俊的想象,有一段时间,连产品宣传资料都供不上,张俊只好买来复印纸,自己用手写宣传资料。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如果从自己出发,谁都有可能动摇。但每次动摇时,张俊只想到:他的行为不仅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供公司。当公司呼唤自己的时候,再大的苦、再大的“罪”,也得受。
一年后,派往各地的营销人员回到公司——其中有六成人员早已不堪工作艰辛而悄无声息地离职了——张俊的成绩是最好的。
最好的员工自然能得到最好的回报,三年后,张俊被任命为市场总监,这时,公司已经是一个拥有几万人的大型企业了。
正因为有这种“找罪受”的精神,面对同样的困难,大多数营销人员选择了放弃,而张俊却不畏困难,设法去制造机会,并最终通过努力成功地打开了市场,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可以说,世界是极为公平的。因为,既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流的汗。当你经常“见苦躲”的时候,你怎么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当你总在“找罪受”的时候,你就可能创造一般人难以想象到的奇迹!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见苦躲”,躲开的其实就是你本来可以获得的成长与回报;
“找罪受”,找到的其实就是无比骄人的辉煌业绩!
1.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要该尽力去做一些“罪”受,不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苦难!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除非你愿意在工作中超过一般人的平均水平,否则你便不具备在高层工作的能力。”
2.对员工来说,工作似乎都有好工作与坏工作之分,但在老板那里,所有工作是不分好坏的。优秀而卓越的员工总是在寻找那些看似受苦、受罪的活儿,他们总能跟老板或跟同事结成一个视角,抱定一个目标,坚守一个信念。正是这种姿态成就了他们奋斗拼搏的进取心和不断高涨的积极性。
其实,只要你有了决心和执行的方法,我们所谓的“罪”和“苦”就能很快化为甘甜的果实。
比如,如果我们是一个记者,如果我们每次都能主动去挑一些采访难度大而没人愿意去采访的任务,那么,时间一长,我们的能力必然能得到质的提升,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出色的记者。
作为一名执行意识很强的员工,任何时候,都不要期望“见苦躲”能真正帮你躲过困难,而要主动迎击,这样“罪”和“苦”也就自然而解了。
态度不同,钟声不同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所有能力都必须排在态度之后。成功的人生需要拼搏、奋斗,更需要坚韧和勤劳,但这一切都源于态度。态度,永远是成功的底线,它能够承载能力,也能够为能力导航。
【走进职场】
有一个小和尚,立志将来要做住持。然而,住持却要他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小和尚觉得无聊至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住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每一项工作都有特定的作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如果只注重表面,而不去主动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样的人就是不会工作的人,对于他来说,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有成绩。
就像导演詹姆士·伯克所说——这些可贵的工作不是摆设,它们和市场竞争息息相关,是经过无数次锤炼而沉淀下来的。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工作,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工作中,依然能够找到你自身的价值所在。
对侍工作的态度,是一个道德问题——职业道德。有些员工总是认为工作只是为了公司,而自己从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既然对自己没好处,那就随便应付一下,完成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本职工作都做不好,那么他再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情,同样无法做好。如果认真地做好一份工作,往往还有更好的、更有成就的工作等着他去做,他也就能因此拥有更高的信誉和业绩!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现代管理的最佳观察者赫茨博说,如果我们认为现代人的工作态度类似亚当,则是一件事;如果我们认为现代人的工作态度类似亚伯拉罕,则又是另一件事。
《圣经》告诉我们,亚当悠闲地生活在伊甸园中,除了知道自己得到舒适的照顾外,什么也不知道。他违反上帝的告诫而偷吃了智慧之果,因此被赶出了乐园,他受到的惩罚之一是,从此必须工作。因此,对亚当来说,工作是他不能不做的事。
相反,亚伯拉罕则是受到挑战而工作,因为他被视为能负责、有能力的人。上帝替他设下了领导角色,因此亚伯拉罕就多年地执行他的职责。他是一位不但因为工作该做就做,而且能看出工作的意义,以及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而有成就的人。
赫茨博认为,在职场人士中,有些人是亚当,有些人是亚伯拉罕。但是他强调,为了达到目标而工作比起只为了执行任务而工作,可以给人更多的满足感。因此他告诉人们:工作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现代企业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与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人:一种人的口头禅是“那么拼命干什么?大家不是都能拿到薪水吗”,他们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种人职业技能不是一流的,然而在公司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热情地和同事们打着招呼,精神抖擞,积极乐观,永争第一。大家都喜欢和后一种人接触,因为跟他在一起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渐渐的,这两种人的差距就会显露出来:一有事人们只会想到后一种人,时间长了,大家都离不开他,也就更信任他,而前一种人则会被大家渐渐遗忘。可见,态度胜于能力,态度就是竞争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始终是你脱颖而出的砝码,拥有它,你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走得更顺利。
像关注自己一样关注对手
《孙子兵法》上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知己”之后,我们不可忽视“知彼”这一环节。了解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正是对对手的了解,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自己。藏獒在每次战斗前都要对对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并与自身特点相比较,以求在战斗中万无一失,并确保战斗的最终胜利。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藏獒以这种方法作战,几乎每战必胜,失误的几率极小。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藏獒的这种作战态度,在做事前对目标或任务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与自身情况作比较,全面地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情况,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走进职场】
康辉公司开发的“格玛”休闲装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他们始终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薇铭”公司生产的“薇铭”休闲装。这几年在争夺市场的战斗中,“格玛”经常被“薇铭”逼得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吃些残羹冷炙。
“格玛”是公司的主打品牌之一,公司特地投入大量资金,为其设立了一个单独的“格玛策划部”,但是其成绩却令人失望。公司上层对此十分恼火。
眼见“格玛”就要被“薇铭”彻底挤出市场,有人提议把“格玛”的市场任务交给营销部去办,因为这一年来营销部销售业绩奇佳。于是,公司上层便让营销部接手“格玛”。
营销部将“格玛”任务交给了手下最优秀的推销员钱磊,全权负责产品的推销计划。
钱磊心想要战胜对手,就得先了解一下对手的情况。于是他又是上网、查阅报纸杂志,又是亲自去“薇铭”专卖店,了解了许多关于“薇铭”的信息。他处用了各种渠道,甚至连小道消息也不放过,发现对方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它轻盈、耐磨、美观,只是价格比自己的产品稍贵些,然而消费者却宁愿买对方的产品也不愿买更便宜的“格玛”。原因在哪里呢?
经过调查了解,他发现,“格玛”在材料和品质上并不输于“薇铭”,只是样式太单调,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却忽略了美观性。于是钱磊向公司提议,要想战胜对手,首先要在“格玛”的外观上下大工夫,只有把“格玛”打扮得和“薇铭”一样漂亮才谈得上与对手竞争。于是公司花大价钱聘请高级设计师为“格玛”“美容”。
果然,一段时间之后,“格玛”的各款休闲装都焕然一新,公司里的人见了都惊叹:“这是‘格玛’吗?”
“格玛”这次真的能与“薇铭”一较高下了。一段时间以后,通过钱磊等人的努力,“格玛”真的战胜了“薇铭”,夺回了原有的市场。
钱磊正是做到了知己知彼,充分了解自身与对手的情况后才提出了美化“格玛”外观的建议,从而使“格玛”最终战胜“薇铭”成为可能。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知彼”是竞争者要补好的重要课程,一个人要胜利,除了要做到正确了解自己之外,还要关注对方,并有效地利用自身和环境的优势,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在关注对手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对手之前,先清楚自己的实力。一个人只有在做到充分“知己”之后,才能做好“知彼”。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即便是他了解了对手,也无法做到让自己超越对手。
2.关注对手,但不要忘了走自己脚下的路。如果一个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对手上,而忘记了自己前进,那么,再多对对手的关注都是白忙。就像比赛那样,你“情报”再好,也不要忘了自己的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