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品至上(1)
——蒙牛的人才观
人才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至关重要,但选用什么样的人才,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永恒的命题。“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蒙牛乳业集团上下皆知的一个用人原则,也是蒙牛“大胜靠德”企业文化的又一个分支。
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于人才的选择,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能是有德之人的资本,品德则是有才之人的行为支点。德先于才,才从于德,人品与才智之间,人品至上。
优秀的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美国作家兼哲学家查尔斯·史温道尔曾说:“态度比你的过去、教育、金钱、环境……还来得重要。态度比你的外表、天赋或技能更重要,可以建立或毁灭一家公司。”态度在一个人的所有品格职能之中,处于主导地位。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成败,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态度决定一个人是否能一往无前地朝着目标不断奋进。态度决定一个人是否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组成紧密无间的团队。态度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正确对待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是否能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才干。态度决定一个人是否能真正体现自身价值,为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发光发热。可以这样说,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而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价值体现则与企业的成就休戚相关。如果员工没有正确的态度,或缺乏热情,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或消极怠工,在其位不谋其政,或庸庸过日,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或特立独行,不能与工作伙伴拧成一股绳,或心存他念,对于日常工作和企业发展不屑一顾,这样的员工如何能成为企业的栋梁?如何能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蒙牛,卫生工被奉为最恪尽职守的典范性人才。蒙牛选卫生工,肯定不选择文化程度太高的,也不选择家庭条件特别好的,所选择的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村妇女,她们为能得到这份旱涝保收的工作而自豪。她们拥有勤劳朴实的工作态度,不怕脏,不怕累,偌大一个工厂,不厌其烦地清洁擦洗。工厂里任何一个角落,即使戴着白手套摸,都摸不到一点灰尘。因为她们知道,这里每天的产品都要走向全国各地,有的还要漂洋过海,“安全、卫生、营养、健康”是每个食品企业必须时刻紧绷的第一根弦,对亿万消费者负责是第一位的;同时,蒙牛工厂每天接待着几百名、上千名各行各业的代表,有一处打扫不到位,就会影响到公司的声誉。
牛根生曾对一些媒体说:“讲到用人标准,从人本管理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人才,就看放的是不是地方,这是一个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像木头,粗的可以做梁,细的可以做椽,浑身疙瘩的还可以做柴火……人也是这样,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岗位适应性。”
这就是蒙牛人本管理的“三合模式”,所谓人才,就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人选,也就是最适合岗位的人。岗位决定人才,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如果让一个大学毕业的人,去做卫生工的工作,即使这名员工确实具有把卫生工的工作做得很好的技能,最有可能的结果也是让这名员工产生不平衡心态,最终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信任,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产生变化。
蒙牛“内幕”:
蒙牛集团用人原则
第一条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有才无德,限制录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第二条
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
牛根生后来还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说,“我们就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一个做雪糕的人,他的人才标准就是把雪糕做得全国消费者都爱吃;如果他一会儿关心亚非拉黑奴的解放,一会儿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动态,一会儿又研究太平洋的地壳运动……唯独做出来的雪糕没人喜欢吃,那他绝不是雪糕岗位的人才!”
在蒙牛,在用人上还有一项铁的原则。所谓“铁的原则”,就是没有“例外”的原则。为了防止企业“家族化”,蒙牛创立之初,牛根生就和大家约法三章:第一,所有管理层成员的直系亲属一律不能进公司;第二,所有管理层成员一律不能往企业里“塞人”,否则列入“黑名单”;第三,管理层成员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之后必须退出管理岗位。
2004年,主管奶源的老总“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液态奶事业部推荐一位姓李的员工接任。这名员工干过销售,搞过物流,熟悉奶源,是层层筛选后脱颖而出的理想人选。但是,牛根生否决了。理由只有一条:他与老牛有亲戚关系,虽非直系,也要回避。
举贤避亲,也就避免了员工因“皇亲国戚”的身份,自视高人一等,在员工中分出等级;也就避免了员工因自恃有着“免死金牌”,在工作中产生失误之时,有恃无恐;也就避免了其他员工因此产生的抵触情绪,避免了员工中的不和谐氛围的产生。说到底,就是避免了员工不能正确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的产生。
员工优秀职业态度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像蒙牛一样,许多优秀企业都在塑造员工良好职业态度方面下足了工夫。
飞利浦公司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向全球员工推行“四个价值观”——对顾客好,做到自己承诺的事,信任同事,栽培后进者。推行这四个核心价值,是为了使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进而为公司创造价值,作出贡献。飞利浦认为,行为是受心态和思想的引导,而工作心态和思想意识又与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一家公司大力倡导“制胜文化”,营造一种胜利和成功的氛围,不断培植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斗士心态。可以想见,全体员工均会将胜利看成是人人必须做到的事,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战斗,用行动来证明自我的价值,用行动来赢得奖赏和他人的尊重。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一心想着成功,一心向着胜利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毋庸置疑,如果一个组织,一支团队,一家企业中的每个成员都专注于企业成功这一大目标,甘愿为企业奉献,并以企业获胜为至高荣誉,那么,这样的企业必然会走到别人的前面。
由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对于员工态度的重视,也是对于员工的一种激励。企业着眼于个体,着眼于岗位,着眼于个体与组织的融合,也就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培养正确的态度的环境,这有助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员工认可企业的行为取向,有助于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的养成。员工以更加负责的态度与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本职工作,企业自然会从中获益。
德才兼备德为先
司马光将人才分作四类:德才兼备的“圣人”、有德无才的“君子”、有才无德的“小人”、无才无德的“愚人”。德与才就是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很明显,任何企业都希望得到圣人,但是不同的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对于德与才的主次却不尽相同。牛根生在《蒙牛的用人观》一文中阐述了蒙牛对于德与才的取舍。
“关于‘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不用’,我这里准备了两组观点,一组是借别人的,一组是我自己的。
“先说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一组观点:三种人不能用。第一,不孝顺老人的,同等条件下,不要用。第二,受枕头风左右的,不要用。第三,管不了自己孩子的,不要用。
“我自己的观点是:三类人优先用。第一,出身贫寒、经历坎坷的人,优先用。苦难是一笔财富,我们要运用这种财富。第二,从业时间长、岗位变换多的人,可以优先考虑。第三,要增加另外两个专业素质,一是外语能力,二是金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