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诗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思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是一种期许,这期许越刻骨,则表示付出的感情越多,不过,思念本就是不需要太计较的付出,只要心甘,这份感情便好像开在夏初的莲花,清幽四溢,思念有时候就如同水莲一般,本性纯良,但却需要你耐心的等待它从污泥中亭亭而出,某天,你的耐心便会以一种你不自知的方式安静的得到回报。

插图二 草虫图

单相思:一个人的风花雪月

——《周南·汉广》笔记

印度大师泰戈尔著名的诗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无奈悲伤的心结,被人们用各种语言传送全球,一遍遍吟唱哀婉,不知感动了多少心红尘中的男男女女。而在中国古人的心里,也同样有这种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们化作一首诗,溶进了《诗经》里面。

它就是《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开头四句,就将故事尘埃落定一般,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够在它下面歇息,汉水边有心仪的女子,却不能够追求。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树荫满地,应该是很好的倚靠,为何不可以去乘凉?只因它不是自己的。同理,对面那美丽的女子,樵夫与她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距离。尽管他他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尽管他时分热恋着这位美丽的姑娘,但他清晰地清楚他不可能得到她。眼前这道看似有边的汉水,其实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樵夫隔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隔着一条并不浩荡的江水,心甘情愿地思念着心仪的女子,而她,也许并未注意到他,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心思,樵夫内心从幻想到失望,伤心破碎,一个痴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中有很多写那种可见而不可求的,比较出色的比如《关雎》、《汉广》、《蒹葭》等。区别开开就是《关雎》热烈直白,《蒹葭》飘渺迷离,而《汉广》平和写实。

年青的樵夫,徘徊在高大的乔木树旁,想着江水对面的美丽女子:这条江,我游不过去,对她,我只是痴心妄想,要是她能够嫁给我多好啊,我现在就去喂肥马儿,赶着大马车去迎接她给她幸福。可是,她懂我的心声吗?我多想此刻能够长出一副翅膀,飞过江水,对她表白自己的心声?

一个人的思念是夏天青色藤蔓上开出的淡雅花朵,虽然模糊单薄,但却像雨后屋窗里点亮的一盏烛火,忧伤而动人。

这就是典型的单相思,也许是诗书里边记载的最早的单相思了。单相思者往往最痴情,对自己钟爱的对象,痴心相爱,海枯石烂心也不变。

唐代诗人崔仲容的一首诗《赠所思》:“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

即使是每天都能够见到的邻家女子,也终是镜花水月,有越不过去的“汉水”,但还是希望能够化为一只春燕,围绕在对方的屋梁上下飞舞,可是这一点也还是无法做到,无边无际的单相思之苦,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真是:“衣带渐宽终无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汉广》中,可以看见,樵夫情意满腔,却无力自拔,只能对水兴叹。他一边挥着斧子砍断荆棘,一边痴想着对岸的美丽女子,不时叹息数声。这一份淡淡的的忧伤,这一份深沉的痴情,和着空中的长风与岸边的水草,让人毫无防备地跌落进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他叹息,为他忧伤,真让人急得为他想主意。

也许是这个樵夫内向自卑,只能一边念叨着“不可求思”、“不可方思”一边流淌眼泪,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而对方是高贵家族的公主,自己拿什么给她幸福?自己现在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暗恋。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要主动出击,不顾一切追求她吗?

这位樵夫走上一条寂无人迹的路,他没有愤怒,也没有觉得委屈,他只是平静内心,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但依然深刻地爱着心仪的女子:“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劈柴、喂马,进行着日常的事务,只不过,这一次,他喂的马,是要送这个女子出嫁,但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平静,有条不紊。他选择了将爱藏于心底。

单相思,这种爱情只与自己有关,既然相思太苦,相爱太难,那么何不将爱藏于心底,让这种没有说出口的相思维持最初的那种纯真情愫,在虚幻中保持那一份难言的美丽和幸福,这一切也不会随着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而变迁,只想把对方放在自己心中,如此以来,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

无所谓获得,这种感情融化了失落,成为记忆,被藏在内心的角落,留出来一方天地,在某些时刻,比如独处之时,比如伤感之时,呼啸而出,悄然盛放,含着微笑与安祥。

与樵夫尝过同样滋味的,著名的还有魏晋时期的曹植,暗恋才色双绝、皮肤似雪的甄宓。不著名的就更多了,举不胜举,听那些诗,“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暗恋,是无奈,又是甜蜜的痛楚,也是铭心的记忆。汉水边的樵夫,没想到几千年后会有这么多与他同病相怜的人。还可以说的是哲学家金岳霖教授,从最初开始就用一生来痴恋林徽因,为她终身未娶。用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与梁思成林徽音夫妇毗邻而居,是他们终生真诚信任的挚友。成就一段佳话。

当得知林徽因去世,年迈的金岳霖像孩童一样恸哭不已,并撰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的暗恋之情,让人动容。这种执着的过程,为梦想而坚持的忠贞信念,把纯洁的爱升华到了最高点。

失去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得到,因为放弃,也得到了某种永恒。同《汉广》中水边的樵夫一样,一种情愫,便是永恒的希望,这种爱慕,也化作一种美丽的心念,流传千年。

心有灵犀一点通

——《周南·卷耳》随想

唐朝诗人王维在春天里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也许是因为春天最适合思念。珠圆玉滑的红豆,是情人的牵挂与思念,希望我心爱的你多多采撷,随身携带,仿佛我就在你身旁。明知从此以后山高水长,归来无期;明知相思于事无补,等待徒劳,却依然殷殷不舍,频频告白。

其实,红豆的采摘是在秋季。写诗的那个人已经走远,远在关山之外,这边的红豆依然讲思念的人连在一起,双方依然全情投入。古人的相思,着实让人感佩。苦苦的思念中见证一种感情,这种感情表达着忠贞。心有灵犀一点通,当你思念我的时候,请相信,我也在思念着你。《周南·卷耳》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境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卷耳》采用《先秦诗鉴赏辞典》中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卷耳是常见植物苍耳的古名,这种果实上布满小刺叶子也并不出众的植物一向令人敬而远之,甚至连牛羊都很少碰它。可是,三千年前的某个春日,一个神情忧伤的美丽女子正在采摘卷耳,她把菜到的卷耳放进自己身后的筐中,她已经采了很久,尽管山野之间卷耳茂盛,可她那筐中,卷耳就那么稀稀落落刚铺满筐底,如同她零落的心事。她索性把浅筐丢到了草色青青之中,自己坐于刺人的卷耳丛中,懒得去管这一切。

丈夫被一纸征役书调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戍守,刚刚离去,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李清照的《浣溪沙》一词中就有表达,“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女子被某种感情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采卷耳的女子心爱的丈夫走了,她神情恍惚、心不在焉,终究采不满浅筐。

卷耳也如同《诗经》中提到的其它千千万万种植物一样,本来普通到在山间田头随处可见,只是因为诗人的含情脉脉表述成为有情之物——卷耳漫山遍野,相思也不断蔓延无边。眼下还有什么重要的?剩下的只有思念了。

思念一个人,是一种幸福还是忧愁?也许二者都有,相爱的人给与对方幸福,却又因不得不分开,无法厮守,于是忧愁备生。“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不耐相思酒消愁”,这类的诗词多之又多,可现实又得让双方现实起来,心有所属,人生淡定,尽管相隔千里,相思却能翻越千山万水到达对方身边,执手相看,幸福不曾离开。在古时候,这种思念甚至可以让人为爱赴汤蹈火,付出生命。

就如历史上著名的秦淮名妓董小宛送别冒辟疆,从苏州吴县北上相送,她一直随船送到镇江北固山,这是辛弃疾吟诵过的北固山。辛弃疾曾在此登高而怀古,发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感慨,而董小宛在这里为冒公子流尽了眼泪,冒辟疆在这里为小宛用西洋布制作衣服穿上,病弱的她穿上后坚不换衣不添衣,即使到了深冬时分,寒风瑟瑟之中,她说,如果心爱之人负心她宁愿被冻死。事实也让她欣慰,冒辟疆也同样在思念着董小宛。

——当你在思念我,请相信,我也在思念你。

同样,《卷耳》中的女子思念如潮水把她淹没的同时,那个她日思夜想的人,也在想着她——自己心爱的妻子。他艰难的走在征途古道上。那场景可以说得上“悲怆”二字。山间,疲乏,仆夫病倒,马儿也将要倒下,男子姑且喝尽杯中之酒,来消解难耐的思念,我的家,越走越远,长路漫漫,该怎么办?要是着杯中之酒不能够浇灭灼人的思念,那么真的想换上更大的犀角巨觥,因为这悲怆铺天盖地而来,这永怀之伤,无以释怀!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采着卷耳的女子,走在途中的男子,他们虽然相隔千里,但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彩凤双飞翼。在我思念你之际,你的心头也就隐约有所触动。爱让彼此的心变得很近,很近。

曾有一句话很流行的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爱情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只因为隔着一层薄膜。要是两人真是相亲相爱,纵然相隔万里,只要伸手依然可以触摸到对方的脸,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生与死的界限在这对痴情男女的执著面前消失无踪。

历史向前推进,留下那么多《卷耳》一样感人至深的故事。与董小宛几乎同一时期,才高八斗的钱谦益与才貌双拳的柳如是的一次对话更是留下无限韵味。二人相拥,柳撒娇问:“夫君,你爱我什么?”钱不愧才高八斗,望下妻子脱口而出:“我爱你黑的发,白的脸。”然后,他也问了柳如是同样的问题:“你爱我什么呢?”这位聪慧的女子望着比自己大整整三十六岁的丈夫,于是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脸”,是的,此时的钱已经鬓角斑白。二人相对笑起来,然后拥抱在一起。一句朴实五华的话,在这里让无数人感动,在感动之余又滋生出对爱情的向往与不舍之情,相思之感顿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信息过于发达,相思那么容易说出口,悠远的相思只是说给自己的遁词,有点可笑,一如手边的纯净水,看上去无色无味透明,喝下去可能微微的苦,或者淡淡的甜,都只有自己知道。当我在思念你的时候,你会同样在思念着我么?怕是已经少了心有灵犀的感觉。

张爱玲在为自己写的那首短闻名于世的散文诗《爱》里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心有感应或者心有灵犀又遇见,这不正说明真爱没有距离么?

这首《卷耳》在历史上也已成为了不朽的怀人佳作,后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根据它做怀人诗,当我们吟咏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之时,都隐约回首寻味到《卷耳》的意境,只是那种隐约的心心相印感觉已经淡去许多。

月光美人相思情

——《陈风·月出》有感

对美人的相思之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古代就以诗歌为主要代表,想来,不只是古代,从古到今,相思主要以写诗为主。不过,先秦之时的古人,是唱歌唱出来的。比如,男子爱慕一位女子,就唱出了这首《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诗经》中的“风”的意思就是各地的民歌,当时有专门的采集者被排到各地去收集歌曲,《汉书·食货志》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农忙时,周朝廷就派出专门的王官(就是采诗官)到全国各地去采集民谣,目的也是了解民情。所以,就形成了厚厚的诗三百。

诗歌言志,意思就是说诗歌,本来是抒发内心的感受的,《月出》也是如此。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在皎洁的月光下,男子就唱出了这一首歌。

天上月儿多么皎洁,照见你那娇美的脸庞,你那优雅苗条的倩影,只能使我心中暗伤!

天上月儿多么素净,照见你那妩媚的脸庞,你那舒缓安祥的模样,只能使我心中纷乱!天上月儿多么明朗,照见你那亮丽的脸庞,你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只能使我黯然神伤!

月亮出来了,洒下多么皎洁明亮的光亮,照在她娇媚妩媚的脸庞,让他怀想。长久的相思啊,牵动他的愁肠,痴恋的心情,是多么的焦躁,是多么的烦忧。“明月当空引人愁,万家欢乐唯我忧。”皓月当空,清辉皎洁,千里的明月光中,却让歌者忧伤起来。歌声仿若天籁,飘散在纤尘不染的天空之中。诗中的美人,若真若幻,似梦非梦,恍惚迷离,究竟是作者心中的幻觉还是现实中真实的场景呢?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这应该是月光美人的最初印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个“皎”字,传达出后人对月光的永久记忆,就是“皓洁”。相对于阳光轻柔、温婉,阳光似火的朝气,和男人很相近,而月光娴静优雅,适合了美人的窈窕感觉,妩媚靓丽。所以,拿月光来比美人,确实“劳心悄兮”,惹阳刚之气的男人无尽的思怀。所以在关于月亮的神话中,婵娥婀娜光洁,玉兔陪伴,步履轻盈而过,让天蓬元帅都把持不住想要动手,结果惹下祸害。

于是,月光几乎等于美人,成为一种意象,一种世间最动人的意象。那么就是《月出》的作者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眼光关照月亮,在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有人就说,中国的月亮就是从《月出》中升起的,也无可厚非。从此,我们的民族情怀中就增添了一丝月光的浪漫,我们的文化长河里就荡漾着一片浪漫的月光。

的确,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再也少不了月亮的影子,还把期间的怀人相思之情描述地美仑美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下一人,似李白一样的对影成三人,最易起相思了。杜甫《月夜》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诞生更多关于美人的想象,诱人,可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更是把月光下美人的意境写尽了。张可久在《凭栏人》中的“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人何人搊玉筝?”诞生出来的无限感慨,在人月之间漂浮,惹人遐想。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吟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带着哲理的审美意味。而最有名的恐怕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早已是千古绝唱,永留人间。月上柳梢,诗人的情愫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月下吹箫,诗人的风姿美丽着古老的经典,月洒银辉,素影迷离,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着璀璨的波光。

古人笔下的月亮,都是如此宁静,皎洁,清冷,神秘。李白就说过:“人攀明月不可得”,因此也为那只辛苦捣药的白兔和形单影只的嫦娥叹息,臆想和幻想是美丽的,许多诗人或者普通人,把所有时间装不下的情感都寄存到了那座冰清玉洁的天上宫阙,使之成为人类文化永久的收藏。到今日,尽管我们都知道月球只是一颗行星,是个没有氧气、没有水分的荒凉星球,而依然顽固地相信着关于月亮的梦境。由此,歌手邓丽君《君声今世》中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一出就成为经典: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情也真

我的爱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情不移

我的爱不变

月亮代表我的心

……

无数古人,无数次与月亮的交流共鸣,才有了这句经典的言情言语:月亮代表我的心。里面沉淀了太多关于月亮的情愫,而周星驰的一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当在清冷的月光下再次说完:“……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的那种感觉,真是感人泪下。

在月光之夜,想着远方的一位佳人,且听一下贝多芬的《月光曲》,感受高悬明月的温情洁白,其中相思,会有一番感受吧。

爱真的需要勇气

——《召南·草虫》有感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旧说坚持认为这首《召南·草虫》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也许在儒家大圣看来,女子惦念老公,这种思念之情写得再漂亮再深入人心,也是赶不上架子,上不了台面,他们心中的情怀只有一种——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怀念等。不知道古代有多少人认同他这样的看法,但时代向前,现代人已经很少再相信这一套,很多注释的版本,都说这是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在外丈夫的诗。

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没有见到那个我想见的人,我怎么不忧心忡忡呢?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心才会降落下来,才会平静下来。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愁又烦无处宣泄。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思念才会停片刻,我才会高兴异常。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薇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如此地悲伤。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灼伤一般的心才能舒畅,我才能得以放心。

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这几个“我心……”让人有一种窒息感,世界辽阔而多彩,诗中的女子却却只有一个选择,等待丈夫,思念夫君,生活中,她也就紧紧地抓住一个想法——就是要见到他。也许,在男人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不用来思念与自己共同历经磨难或生活的女子。她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时候还有利用的意味,比如西施,比如貂蝉,比如大乔和小乔,她们被利用过后,如同敝履,再也没有关注的价值,她们的悲喜,也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还有谁管她们有多少的零落心事,寂寞残生?还有谁发出自己的呼声?

《诗经》中还有一首《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夫君去边疆服役了,何时才能回来?此刻太阳已经落山,鸡、羊和牛都回到自己的圈里去了。妻子只剩下心神不宁,望眼欲穿,不住深情地呼唤。

应该称赞那些首先关注自己所需、发出呼声的女子,我思念你,我要见到你,这是我一贯的坚持如诗中描写的场景化东西,如蝈蝈的叫声,蚂蚱蹦跳,这些所引发的烦忧,在几千年的光阴里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微不足道,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与由此引发的行为却流传不止,因为后世代代女子对离家的夫君思念不休。

思念一旦被明白地表示出来,便是一根看不见的导火线,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情绪,在岁月的轮回里,那么多不经意动作、手势、片段,都是因为思念才成为这个样子,许多时候,人们的烦躁、不安、恐惧、担心等等,竟然都是因为思念!《草虫》里的女子,做在秋天的氛围中,草虫鸣跳,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当虫子消溺、草木枯萎,寒冬将至,无疑将是最容易思家和思归的时候,女子能不进一步加重念想的情结吗?远行的人啊,你在远方是否能将我想起?帘卷秋风,人比黄花瘦。你身边凋零的花朵,你看见了吗?那也是我憔悴的容颜。

《草虫》里,本该是一个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个野,在生机勃勃的四季里,周围的热闹与她无关,她的心里是哀伤的,她的眼里是灰暗的,只有她思念的那个君子,才是她全部的热闹和风景,只有见到他,她才能是四季的热闹中笑靥如花的另一种风情。

与此相似,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有一副著名的画——《女乞丐》。背景画面太美,灿烂的阳光倾洒在鲜花盛开的草原各个角落,但是在这场明艳之后却只有一个女乞丐,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立于中心位置,作为一个观赏者,会又怎样的感受?美好之中蕴含着悲悯,人生的艰难由此而知。而《草虫》中的女子在思念的伤悲里,她何尝不是列宾画中的乞丐?

我要见到你……只能是见到你……除了见到你……一种梦魇般的慌乱紧张,“见到你”成为《草虫》女子唯一的救赎之路。对先秦的人说,人生没有其他的追求,命运就交付在了夫君的手中,他何时才能够回到自己身边,这是个未知数。生活本来就隐藏着众多的未知,无数的风险,自己唯一的想法也不让自己安生,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那种不可知与不可能让人恐惧。

也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恋爱中的人通信,都会怕收不到对方的来信,会想到是不是哪个顽劣的小男孩向信箱里投进一根划着的火柴?百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会被当成现实,因此还会莫名其妙并深深绝望。

《草虫》的故事如出一辙,自分别之后,她就莫名恐惧,会不会是哪里出了问题,会不会他已经负伤死去?会不会……?因为她感到绝不可以失去。所以,她的登高,不一定是真的是要去采蕨,在高高的山岗之上,最容易增强思念。伫望之中,她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见到了没,诗里没有说,也许他来了,也许他没来,他来与不来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女子在忙忙碌碌之中,无不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思念,她低首蹙眉之间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风情,她对自身的关注和柔情令人动容。

可望而不可得的伊人

——《秦风·蒹葭》笔记

何足道,长脸深目,瘦骨棱棱,在金庸小说中的男子里,他不算是最为出彩的一个,比起白衣飘飘的杨逍,他少了几分俊逸,比起遗世独立的黄药师,他缺了几分冷傲邪气,这位昆仑派的掌门人以琴,棋,剑三圣著名,故而号称昆仑三圣。

虽为圣人,多才自负,曲高和寡,但也不乏内心寂寞,在《神雕侠侣》中,郭襄在少室山下遇到了何足道,十六七岁的小郭襄对何足道的琴棋之艺随口点评了一番,想来只是小女孩的随性而为,却没想到被何足道惊为天人。

郭襄拿何足道的古琴弹了一首《诗经·卫风》中的《考盘》: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

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

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这首描写山涧结庐独居、自得其乐隐士的意趣和郭襄当时的心绪很相合。郭襄爱恋杨过,明知不得结果,但依然难以控制自己的心性,这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来说是值得悲伤的事情。所以她情愿远离喧嚣,到山涧隐居,令杨过永存她心间,即便日后是孤单度日,也不会忘记这段美好的感情。日后站于山岗之后,也能借着回忆来令孤独的日子变的舒畅快乐,郭襄意欲守候着杨过的形象,终身不改变今日衷肠。

而何足道却被郭襄这一曲惊喜,尽管郭襄表示出在山间希望独来独往的意思,何足道还是痴痴站着,陶醉其中。郭襄被何足道一厢情愿的认为是知己,他一见难忘,为郭襄谱写了新的曲子,等到两人第二次相遇,何足道也露了一手,别出心裁地弹了《诗经》中的另一首名篇《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郭襄听着不禁心想:他琴中的“伊人”难道是我?应该是说何足道是个优秀的男人,他的琴艺也很好,但是花落有意流水无情,郭襄心中早已被杨过占满,不能与杨过有没有结果,也不会让何足道靠近自己。

但郭襄这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这对何足道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最后的结局也是郭襄“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得。正好与他弹奏的《蒹葭》一篇吻合。

《蒹葭》诗中的青年在一个早晨,白露茫茫,秋苇苍苍的意境下,痴迷的在水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哪里?她似乎就在眼前,但却隔着一条无法渡过的河水,他只能看到佳人在水一方的倩影,美丽的笑容在雾中若隐若现,伊人也就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惘然若失。

伊人之美,也就在于了“宛在水中央”。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流,青年从未真正清晰地看到过自己的心仪对象,但心中怕是早已有了她的模样,那么惹人喜爱。但无法得到,追寻的路途充满艰险,想要把那女子的模样忘掉,但怎么忘也忘不了。爱情尤其是单相思之爱带给人的常常就是悲苦与感伤,现在男子无法克制地思念那个人,迷离,恍惚,所以,他只好常常来这一片水边,只好傻傻地朝对岸望望。女子也不能从“水中央”走出来,她只能属于水边,临水而居,与秋霜、芦苇为伴,才显得那么不染尘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蒹葭》的若即若离美感,氤氲效果,让一代又一代人遐想万分。

的确,就是这样不可得的距离产生美感。人世间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它可贵,爱情尤其如此。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给人多少肝肠寸断,剪不断,理还乱。但无论如何,伊人在男子的心中,愈发高洁、可爱、可敬,更令他神往。

实际上人生可望不可即的东西有很多,不但表现在爱情领域,仕途生活、个人事业、理想憧憬中也会常常遇到,充满我们的周遭。

古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一则传说:宙斯的儿子坦塔罗斯王因侮辱众神被打入地狱,承受着永远的痛苦折磨。他每天一站在深水中,波浪就在他的下巴旁边汹涌,可是他却要忍受着沙漠般的干渴,他只要一想去喝水,周边的池水立马就会消失。

不但如此,他还要忍耐着饥饿的痛苦,水池岸边有一排的果树,上边都结着各种果实,把树枝都压弯,果实就垂在自己的额前,但是,只要他想伸手去摘取水果,一阵大风就会把果实通通刮走。目标很近却使得失败显得更让人痛苦。

因此来说,有时候想要达到目标还须保持一定的距离。男子为了保持心目中“伊人”若隐若现之美,不去接近,享受着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幅古典的绝美图画,就在了眼眸之下,如此景致,意犹未尽,望一眼,便已心醉。伊人之美,也就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就连蒹葭这个在水边常见肆意疯长着的芦苇,也染上了几千年的美丽,成为一种美好的爱情象征永远流传。

在先秦那个民风淳朴的年代,我们的先民,不光有自由的爱情,也有含蓄的情谊,经管几千年的流传,让我们这些心内浮躁的现代人,偶读起来,多少有些纯净柔情思绪产生,心旷神怡地去感受诗歌国度的精髓,也许这正符合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评价。

思念可以是一生,也会是一瞬间的事情,转眼间,便是花事荼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何足道于郭襄,郭襄于杨过,他们的思念就好像自身洇出来的血,缠绵如流水,却是怎么流,也流不到江水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