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七种障者 一本所作事心散乱性。随作彼事时。心生散乱 二本所事趣作用性。将作彼事。发起欣趣方便作用 三方便作意不善巧性。如无智者。用三宝财。由不恭敬承事师父勤请问故。不解方便 四虽处空闲。乃至扰乱其心。但由不守根门。所以染寻思起 五食不知量。身不调适 六寻思乱故。不乐寂止 七身不调故。不修慧品观察诸法
能障中。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者。谈二别障。初五后七。名为十二。总别合论。更加二总。谓思择障。及修习障。故成十四
释光明相中有三。初总明此缘法光明。次明十一所治暗障。三显相违能治白法 如是疑随逐故者。结初暗障。障碍能遣疑因缘故者。结后三障。精勤少睡。正食身调。顺观谛法。不欲杂居。如理作意。是能除遣疑之因缘。后三障此故。说为障碍。能遣疑
修所成慧所除七法暗者。一惛沈。二掉举。三喜悦。四怖嗔二种相应等法。五起言寻伺。六不正思惟。及心散乱。七邪思构。如其次第。七种修慧所除暗障
世间一切种清净下。释第四修果。文分为二。初释二净。后结成修果。初复分二。初释第六世间净支。后释第七出世净支。初文复二。初广释相。后结世间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初文有三。一问列三名。二随别释。三结广教不过不增。别释三中。创得初静虑未至定。名得三摩地。得根本名三摩地圆满。离诸障染引生通慧。诸清净鲜白。名三摩地自在
得三摩地中分四。初释所治能治别相。次释得者得近分。三结广圣教不过不增。四结世间净住正法者得。初文有二。初明所治二十法。后显能治。初文复二。初明二十障。后明四相堪能障法。初文有三。初标。次释。后结
三摩地圆满中有三。初释十相。次结圆满入根本地。后结广教。十相者。一愿胜定满。二见定胜德。三精勤策励。四折伏色爱。五善未圆修他恶尚胜。六于净天生心无耽染。七不自卑下策举增修。八随顺二修。九勤精正法。十于止观随生爱
三摩地自在中有二。初释自在相。后结广教。初文有三。初标虽已圆满。未自在相。善观察故。当得自在。次释四处二十二种相。后彼于如是四处下。明自在相。第二文中有二。初列四处。后由剃除须发下。释二十二种相
四处者。一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二自誓受禁制尸罗。三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法。四为断众苦。受前三处时。应正观察众苦随逐。此四处中。前三各起五相。第四处起七相 初处五相者。一剃除须发。二舍俗形好。三着坏色衣。此三相誓受下劣形相所起也。又威仪众具。各一为五第二处五相者。一略舍二事之所显现。二不自恳责。他不呵摈。三有犯不轻举。由此缺犯便自恳责。四他摈能悔除。五于举罪者。无恚损恼。而自修治 第三处五相。如文自显 第四处。四苦所随应观七相。初随逐处有一相。于圣果未能随证第二随逐处有四相。谓生老病死。第三随逐处有一。谓爱别离苦法。第四随逐处有一。谓自业所作。生老病死略有二义。一性逼迫。苦苦所摄。对法等说。八苦之中。前之五苦苦苦摄故。二性迁谢。生变于死。老变于少。病变于壮。死变于生。故此说为坏苦随逐。爱别离法。非是坏苦。以义摄之。此中初苦。苦苦所摄。第二第三。坏苦所摄。第四一种。行苦所摄
自在相中有二。初明如理作意相等自在。后彼由如是乐断乐修下。结成离染进善自在之相。初中复三。初标便起如理作意。次明依四处起二十二观故。乃至成出家及沙门想。后明六修相断修之相 六相者。一乐断。二乐修。三不贪着。四无恚害。五无随惑善守念住。六无增上慢
出世净中。文分为三。初标列五门。后随别释。三结成净及广教义。先得四善根世间清净。已便能最初。入谛现观。明生暗灭。障碍便除。为证通慧。思前所得欢喜诸事。为断除障。复习如前所得类道。由此遂能入无学位。证清净道及果功德。是名此中略义次第
入谛观中。又分为三。初问生起从世间净。为证出世。观世劣境。深生厌恶 二又此住正法者下。广说厌患。安住心相 后结此二相各二十种。更无过增广辨厌患
安住相中。文分为二。初明于五处所。以二十相思惟厌患 后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下。明心安住。初有三。初列五处 次此中略有三种下。辨二十相 后如是彼以由厌俱行想下。结成厌想 五处者。一于已杂染相应。二于已清净不相应。三于已杂染相应过患。四于已清净。不相应过患。五于已清净。见难成辨。于此五处心俱厌患 依五处二十相者。初三处各三相。第四处有五种。第五处有五。合前为十九 又复发起坚固精进下。合结于五处。总为一相。并前二十也 杂染相应有三者。谓杂染体而已相应故。一未离不调死。圣者已离故。二当堕烦恼坑。三现行恶业。当生恶处。此随所应。即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清净不相应者。谓涅槃。定慧胜清净法体。己身无故。名不相应 杂染相应过患者。由与杂染体相应。便生三种过患。一者生老病死。苦之根本故。二八无暇处。三于一切处。生四相所迫诸无常性 清净不相应过患者。由与清净体不相应故。便过患生 于已清净见难成辨者。诸清净法。见于己身难可成辨 一若舍清净法。而不修为。其终不能任运自起作而能获得 二除清净法。外于余世事。尚非请他而能成辨。况清净事 三决定应作。成大吉祥。解脱众苦 四非于现在不作诸恶。即名清净。已得永离烦恼炽然。若无圣道。恶业不尽故 五由清净道圆满证得。观可清净。若不证得学无学道。观终不净
第二十相中。有四又字。初一于染净体。相应不相应。第二又字。于染净相应不相应。过患下二又字。于前第五。见难成辨思惟之相
第二。有二十相心安住中有三。初标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涅槃心安住相。次别释五因。后彼于尔时由此五因下。结成安住 别释五因等中分二。初明五因。次谓于空无愿等下。释二十相。五因中有三。一问。二释。三结五因 依逆次说五因者。一四善根。创能通达观四谛故。二所依定。即四善根所依止定。三即此定。前四念住等。五停心观等。能入境界。四此等观前。修四圣种。六随念等。名能摄受加行资粮。五即于此前。受持三藏。亲近和上及阿阇梨。能受教诫。加行思惟。名为最初摄受方便。故说五观依逆次说
依上五因。起二十相者。依初因有六相。依第二因。有四相。依第三因。有二相。依第四因。有五相。依第五因。有三相 初因有六相者。一微细现行有间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此于定等前方便。起能障现观作意正达
有间我慢者。谓第六识俱 无间我慢者。谓第七识俱。此皆俱生故名微细。其分别者。前远资粮已折伏故 二既通达已。任运作意心中。随其所应。能善弃舍前二我慢。令无间灭。此令染意不行之义 三依无间灭。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 四由此作意。乃至平等智生 五彼于尔时我慢等灭。证心一境性 六便自思惟我已证此。如实可知 依第二因四相者。一先世间道。得定圆满。亦得自在。谓入住出 二于此诸相安住其心。入谛现观 三若得此定未满。自在思惟止举舍相 四安住其心 第三相中。二相者。一阿那般那念 二法念住 第四因中。有五者。一远离非所行处 二既远离已乐断乐修 三于昼夜分 观自他衰盛事。心生厌患 四修六随念 五住四圣种 第五因三相者。加行方便为二。正加行为一
第二门离诸障碍中。有三。初标列二障。次随别释。后如是二处十种善巧下。结成离障及与广义不过不增 别释障中。初明二处十一种障。后又二障下。于此二处。起十善巧
行处障中有六。一弃舍善品。数与众会。二爱重饮食。三好营衣钵。四好乐谈话。五于昼夜。乐睡乐言。六好共他居住 处障有五。初四即四不随顺性。第五或于昼分多诸諠逸下。合为一种。名于二处十一种障。或行处合为一。定之方便名为行处 住处障有十。初四即不随顺性。五昼分喧逸。六夜多众苦。七多怖畏。八多灾励。九众具匮乏。不可爱乐。十恶友摄持。无诸善友
多定乐中有六修。止举舍入住出 多思择中有四。谓善胜慧名思择者。此出思择体。下明四善巧。一于昼夜分。了知善恶增长衰退。二于昼夜由习衣服等。善恶衰退。如实了知。三思择为依。于不善法。驱摈远离。四于善能修
第三为证通慧思欢喜事中有三。一问。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喜。一于四证净生喜。二于自增上生。及决定胜生喜。三无嫉妒故。于他同类得此二事者。亦生欢喜。四念有恩者。发生欢喜
第四修习如所得道中。有三。初问。次释。后结。释中。初明四法为依。后明五法圆满。四法者。一心极思慕。心出离乐欲。何当具足住如阿罗汉。二如是乐欲已发勤精进。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勤精进故。心乐远离。四由前三已不生喜足。求住胜法 能令五法修习圆满者。一于欢喜修得圆满。能离欲界欲。二最极损减方便道理烦恼断故。断色无色界烦恼。获得胜道。喜悦圆满。三远离粗重。四获得轻安。五得金刚定
第五证清净道等中。有三。初问。次释。后总牒结释中有三。一别释道果功德。二结成广教。三总结成道满无上无胜。别释有二。初别释三。后总结之 取杂染品者。谓烦恼 行杂染品者。谓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