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第二十一上

歎梵准前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常有四種大智慧寶。具足無量威德光明。此智寶光觸諸菩薩。乃至令得如來大智。何等為四。所謂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慧光普照大智慧寶。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寶大智慧寶。諸菩薩修集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羅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壞。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一切散善波羅。持心一境。住於三昧。又以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離三昧味著。超廣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光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來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若無如來此四智寶大光照觸。乃至有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是為如來心第五相(入八禮)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依法離病普覺菩薩。

第一 五 述問目

於是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解在從前六段經  行於三觀及諸輪  我受最為幽隱鄣  上來委細又彼陳  始終修證文皆備  只要強緣發正因  緣者必須真善友  教令反妄契於真  長時用意無差舛  差修之柱囗苦辛  菩薩脩智如是事  威儀禮佛具諮陳  末世眾生去佛遠(如人有子。病者偏憂。菩薩大悲。先哀末世)  聖賢隱伏沒邪津  修行欲辨明師者(前云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故求此也)  未委令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行何行  心除何病得精純  何以發心合大道  自他俱得出沉淪

答處有五段。今二十一偈。一指示明師令事。答求何等人。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常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佛言末世眾生等  大心將發(揀二乘心)欲修行(正因)  須求正見真知識(正緣也。佛種從緣起故。文殊告善財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光讚般若云。欲學般若。常與善知識相隨。常當承事)  理事窮通照未萌(法句經云。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了達諸法本來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名善知識。華手經云。有四法者。當知是善知識。謂善知修道教化名及過患)  心不住於三界相(六塵)  亦非滯在二乘坑(不着聲聞緣覺境界)  外相順違無定迹  中心(恒清淨)悲智必專精(淨名云。雖有妻子。常修梵行。華嚴云。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  雖現塵勞(貪等)讚梵行  雖同諸過毀迷情  撿察意根常寂靜  且將同事攝眾生(欲度有過眾生。先以同事。相攝。心既相親。方能受教)  抱持斷欲婆須蜜(華嚴說也。乃至攝我脣吻等。皆得解脫法門)  入舍呵婬是淨名(入於〔婬〕。示欲之過。又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或因事故乖真教  貶己乘非護法城(或為利益。或有別緣。或厄難。或病疾等。所作非儀。暫乖真教。只得貶己乘非。不得飾非說理。以誤凡下)  不使眾生入不律  終令塵濁至澄清  求得奴斯真善友  貪真減損智增明  無邊苦海終當出  阿耨菩提決定成  末世眾生見此輩  必須供養委身形  設令喪命須乘事  文在大乘四法經(經云。未來眾生。發意欲求大菩提者。當修四法。一者當發大菩提心。寧失身命。不應退轉。二者應當親近善友。寧失身命。不應遠離。三修忍辱。四住寂靜之處。云云)  因捨幻軀聞妙法  如將瓦器換金瓶  見師過患及清淨  不得必生一念輕  菩薩化儀何可測  須知貴寶弊囊盛(智度論文)  豈以迹乖便怠慢  豈觀順行始虔誠  身命尚猶不合惜  況於財食及名榮  始終不起(惡)猜疑念(猜疑即惡也。法句說。疑念之失云云)  正覺心華自發明  明照十方諸剎土  初心等佛不應驚(前章已說故。此不可驚也)  次說明師所證法  應離四病契心靈  便是答依何等問  眾人一一自專聽

二分別四病令除。答依何等法令當。

第三 九偈 述生心造作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念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若復有人作是念  欲求圓覺在修持  獨度籌量種種行(或此行。或彼行。非一人。悉擬行為種種)  興心計校擬營為  誦呪持經僧俗講  拘身執律事威儀  端然宴坐心心息  照有觀空種種思  供養佛僧申敬重  修營塔寺効驅馳  遊行世界資聞見  棲止深山避過非  或受飢寒苦是行  或云衣食道之資  或擬終身唯自撿  或謀他日作人師  於此多門隨執一  欲憑此行契玄微  既是生情屬造作  故於圓覺悉乖違  彼圓覺性非因作  作意如何得契之  有作有求非解脫(上皆准經呵非了。此下以經密意。影顯是云)  無求無作自圓伊  伊圓舉動皆無著  語默縱橫總合亘  還就上來諸行相  遇緣應作在隨時  隨智不隨於識念  即於圓覺不參差  貪瞋習氣量輕重  自看何病用何治  六度還須長順性(起信云性無慳恡。順本性故。修檀乃至般若皆爾)  利他方便運慈悲  聚沙積土猶成佛(法華經)  豈況多聞門(上來所引)何所疑

第四 六 述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二者名之為任病  復有餘人作是言  我今不斷於生死  復不求於寂滅門  生死涅槃無起滅  任他一切稱其根  各順自心隨法性  何須改作強生痕  衣食精麤但喫著  是非好惡不能論  要住要行看穩便  誰能謙讚記寒溫  彼圓覺性非因性  故佛呵之為病源  前段驅馳欲覓佛  此科放縱任迷昏  定慧功能從不營  貪瞋習氣若為飜  尚味欲天勝福樂  焉真覺性出塵喧  四皓(商山之者)寧逃業力擊  七賢豈免死生吞  若不修行常幻化(前云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  此之意見豈堪存

第五 三 述止息妄心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說此病者。防前奢摩他觀也。恐迷取靜澄念之言。成此病也)。

第三止病今當說  有人患見眾攀緣  自心永息於諸念  一切均平皆寂然  圓覺性非偏止合  兼於觀照始名禪  故佛判之為止病  病者良由住一邊(救云。本性無念。念起乖〔住〕。今止妄念。以合本性。何妨。今破之云)  念無而有猶能止  照有而迷何不研(研磨觀察)  念異真心既要息  止非覺性亦須甄(真本無念。念既乖真。性本無止。止亦違性。故須甄揀)

第六 三 述滅除根境

(計之空無。是滅除義)。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說此病。防寂觀也。由前二十五輪中。指寂觀。皆云寂滅。及斷煩惱。恐迷彼成此)。

前門息念令歸寂  此見身心畢竟空  何況根塵虗妄境  永除煩惱以為功  覺體虗明何永寂  滅心住寂是乖中  中道有空雖總泯  真源動靜必雙融  恒沙妙用元無礙  住寂之心豈是通  乍說不妨如近理  細詳方覺甚乖宗

第七 九 述結明真偽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門皆是諸經讚  三觀之中二亦然(囗囗)  今此佛呵為病者  有其兩意聽吾宣  一者四皆無觀慧  半浮半滯各成偏  二者率心住一行  所聞之法未精研  纔悟一門離善友  纔看一教厭文繁  不窮聖意為繩墨  不就明師為勝緣  但自性倩立意見  但貪單省情於邊  細詳經意知如此  是故皆云作是言(是意中言。非出聲也)  若使一人即具四  但存互泯墮成圓  即此四門皆入道  結云清淨是無愆  遮莫施為種種行  元來止息不離運  雖觀根境皆空寂  任運見聞無所牽  由是結云名止觀  病除法在可精專  若怕四愆俱不用  更於四外有何詮  故云他觀名邪觀  不離不即實幽玄  若更生情為別見  斯為他觀涉邪阡(阡者〔怕〕路)  取四名邪離四正  離由俱用取由偏  猶如四謗因偏取  四謗俱融是四門(入法無門也。華嚴序云。四句之火莫焚。萬法之門皆入)

第八 三 徵釋四病所屬

已知四病心須離  未審經文誡阿誰  為說學徒為善友  文中標結似相違(標處似明善友。結處似誡學人。故此徵起而問也。下徵釋云)  今勘佛言詳利害  學徒善友總須知  是以經中迴互說  令知此病貫師資  既知四病應當離  學道須憑離病師  依詫此師修道處  始終離病是常規

第九 十六 述第三辨事師之心

答行何等行(文云欲修行者。應當供養善友。結法如是修行。方入圓覺故)。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