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從淺至深。有事懺。有理懺。有事理無礙之懺。前來所懺。或事上依金光明經。金皷法門。懺諸罪業。多屬事懺。今復以華嚴天皷之法。理事無礙。而懺諸障。先述天皷因緣。然後懺悔。彼經隨好光明功德品云。爾時世尊。告寶手菩薩言。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方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淨。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皷。名甚可愛。彼天生已。此皷發音告之言。汝已心不放逸。往昔親近眾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於彼命終。來生此天。佛子(此下四行文是佛自言也)菩薩足下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十種光明。中有一光。
此是世尊直教示 不同五性并他緣 二問即當悲與智 菩提因行始周圓 闕即二乘成愛見 必須雙運不應偏 是以問中悲以後 答中智後不悲先 顯智之悲悲處智 本無先後一心全 文不頓彰須牙顯 如今且答大悲言 我等便須朝暮用 聽時莫使不心專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順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十九 四偈
眾徒領得從前法 慧發迷消解泯情 能絕輪迴虗妄念 自身解脫更無營 唯應哀愍諸迷者 迴入塵勞為扶盲 彌勒知時能發間 幾般方便度眾生 佛言病者千差別 法樂如何定數名 唯以大悲方便力 臨時隨類自施行 大悲憐物心無倦 方便投機藥有靈 靈即能除迷倒病 病破何愁覺不明
釋經中示現形相逆順等(此含二意。謂定力成就者。即以神力。現種種身形若但智力增者。即於言中。現種種頓漸剛柔逆順無數方便也)。
自量智力或神力 為現其身或語聲 慧少定多神自在 慧多定少智縱橫 愛生由我隨宜作(智力增者。隨機合作。何身度之。便願來世。作如是身。而出世受身。非為己故。云示現也) 變化無方即要呈(神力者。即今生便現種種身也) 應以宰官身度者 隨之即現宰官形 諸餘類例皆同此 引誘從麤使到精 或順或違令發意 或剛或軟務修成(此下兩偈四行八句。每上句舉所度機。下句即以起信論文。度生方便。而應之論云) 強梁專擬非違者 權作怨家怖使驚 柔耎未能進取者 即為明友數逢迎 富貴性多慈愛者 為他眷屬共歡榮 驕慠利根堪入者 為他僕使倍虔誠 大乘悲智皆如此 不是偏心信馬鳴 嚴惡國王須蜜女 照照說在雜華經(經說善財童子徧求善友。遇無厭足。王以種種苦事。[木*孝]治眾生又遇婆須蜜女。示現貪愛之相。抱持接吻。皆得解脫法門也)
釋經中。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初將日與同其事 心意相當漸發明 日往月來熏習熟 忽然開悟自迴程
釋經中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悲心若有疲勞者 即念當初四願成 四願最初何者是 自然憶著度眾生 其時誓願無邊度 何得如今便自傾 當發願時若道錯 大乘更合別修營 照察既知終不錯 理應隨願豈隨情 佛遣皆依清淨願 只緣固志使堅貞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頓宗修習菩提者 須悟真心覺本圓 依此覺心發大願(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願常住覺離諸緣(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問。既已自住圓覺。何必更令求善知識。此下。答此意云) 迷時煩惱何知數 性上功能豈有邊 漸學如斯諸妙義(對前正句) 漸除如上眾隨眠(對前上句) 隨眠無始相熏習 妙義從來被覆纏 難學(學無邊妙義)難除(除無量隨眠)非一異(煩惱不即菩提。不異菩提。妙義亦爾古德云。涅槃心易得。差別智難成矣) 必須善友為明宣 故令求覓真知識 莫值邪宗及與偏 偏者二乘邪外道 生生允免被鈎牽 善知識是菩提本 百劫千生在一言 法句經談齊叨哭(如下普覺章中所引) 涅槃經說大因緣(菩薩讚善友云。於無上菩提一半因緣。佛言。是具足因緣。不可云但是半) 華嚴從發菩提後 便求知識至因圓 且舉善財為類例 塵沙菩薩物如然
釋經中依願修行。漸斷諸鄣。
依師領得前前法 依願行心漸漸專
釋經中。鄣盡願滿已下文。
鄣盡願終成二果 菩提寂滅廓無邊 菩提即是圓明覺 現相莊嚴處處全 寂滅涅槃是解脫 常安法殿御人天
釋兩段經。皆云願。
經文悲智皆依願 大願都持二不沈 由是華嚴萬行本 菩提心是此三心(大悲。大智。大願) 三心備即佛因果 闕即菩提魔被侵 故答菩提二種問 皆存大願意殊深 通重述悲智之疑 眾聞修佛菩提義 始終分明悉喜歡 因此又疑同普眼 如今略述且詳看 彼章已問悲兼智(文云。云何思惟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詞句雖殊義一般(此云。修佛菩提。當有幾般。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方便。度諸眾生) 此習菩提前觀智 欲分二別實為難 又疑斷鄣同除愛 貪愛(前段經文。已斷除)隨眠(此段。說漸斷諸障。諸鄣隨眠也)豈異端 偏寶此經緣最要(撮要即不合。重問悲智。再答悲智也) 如何重疊似波瀾 智燈即向生疑處 後段前科覆躡者 橫攝豎窮前後別 圓融(前四章)行布(此段)義何干(頓悟漸修意緒昭。然非重說前也) 初且圓修同等佛(前問答悲智也) 後方漸次至泥洹(此問答智悲也) 權宗初漸終成頓 實教對之歒體翻(飜初頓後漸也) 華嚴二會同所仵(前四章也。初會信分。頓說依正三果。凡聖融通。囗二會信正初圓也。具十地等妙二覺之德也) 以四會之類此般(三賢十地。四會之經。從因至果。歷位修證。至第十地。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受佛智識身。及華座正相稱。可還是第二會中所具佛德) 起信信門還頓攝 解行證時即次安 圓經(華嚴)了論(起信)皆如此 圓覺宗同莫妄[方*軍](同彼宗也) 更對華嚴明一攝 令知指的不相謾 華嚴信滿成阿耨 方歷三賢十聖圓 普眼章終全是佛 今始漸修至涅槃 轉見此經簡又備 四供華嚴十紙攢(華嚴初會圓融因圓)
名清淨功德。能照億那由佛剎微塵數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業行。種種樂欲。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聞天皷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諸天與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汝當禮敬。時天子聞皷音。如是勸誨。即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天皷告言。我所發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如我說。我而不著我。諸佛亦爾自說。是佛不著於我。如我音聲。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業報成佛亦復如是。非十方來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於汝顛倒惡業愚癡纏。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皷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密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淨音聲。示現如是種種自在。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之樂。鄣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因。多遇橫死。墮地獄。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諸天子。如我天皷。非男非女。而能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事。汝天子天女。亦復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種種上妙宮殿園林。汝等若能於此悟解。應知則入無依印三昧。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萬華香音樂幢葢歌讚雲。作是化已。即共往詣毗盧遮那菩薩所住宮殿。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欲申瞻覲。而不得見。時有天子。作如是念毗盧遮那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淨飯王家。乘旃擅樓閣。處摩耶夫人胎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見菩薩身。處在人間淨飯王家。梵天承事供養。諸天子眾。咸作是念。我若不往菩薩所。問訊起居。乃至一念。於此天宮。而生貪著。則為不可得。一一天子。與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時。天皷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而能處處示現受生。離於分別已。除驕慢而無染著。弟子比丘某甲等。聞此業性空寂。報應不失勝妙義門。欲依天皷所教。諸天子等。發菩提心。以理事無礙融通三業。悔除諸過故。先稽首十方盡虗空界常住三寶。
至心懺悔
我等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治其意。住善威儀。悔除一切業鄣煩惱鄣報鄣見鄣。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舌。以盡法界數等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除所有諸鄣過惡。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普賢行願中。十願第一。愛持佛說願也)。
願為菩薩修眾行 一切超中宿命通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等 乃至於人乃非人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中夜無常偈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 支節悉分離 血若與死俱 世時從歎恨
(出無常經)
歎恨一生事 不解早修真 唯躭名與利 廣造諸惡業(集者之言) 諸業之所作 過於工畫師 業畫師極巧 能生種種形 種種諸彩色 現觀猶可知 心業布眾形 其數不可計
(出正法念處經)
臨終方始悔 已往復不追 勸諸徒眾等 後車須改轍
(集者結文)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十
永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圓覺道場修證廣儀卷第十一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十六上
歎佛
如來淨妙色身。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業。皆得成就。以無量事。普益眾生。滅惡生善。破愚為智。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光照諸大菩薩。次照緣覺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就故(云云)。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凡聖順覺。清淨慧菩薩。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從因修習終於果 此義前來說已圓 次第修成諸位地 相承義理次應宣 淨慧知時而白佛 蒙前善誨至安然 大眾疑情皆已盡 更無義因可諮煩 只是要聞凡聖位 恐增上慢到心前 各知分齊勤修習 永免癡心僭聖賢 眾生菩薩并諸佛 皆隨順覺覺無偏 所證所修何別異 致令凡聖各相懸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佛言淨慧汝應聽 差別無差不異明 圓覺本來諸行性(非輪迴性。及五性也) 性中各有覺圓靈 隨諸性起成差別 起滅無從(智起無來處。妄滅無去處)性本冥(冥者。凝然不變也) 於實相中唯自性 實無菩薩及眾生 菩薩眾生皆幻化 幻化滅時何所成(無別佛也) 如彼眼根不自見 本來平等離虧盈 眾生不悟如斯事 未能滅幻但隨情 滅未滅中妄功用 約斯便立聖凡名 從凡至聖成差別 大圓鏡裏見殊形 成佛自然其寂滅(若得如來寂滅隨順) 即無寂滅及能成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躭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鄣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權宗位地皆稱實 實教始終是假名 此唱經文當信位 初從凡地入真靈 眾生妄執身為我 愛我當耽外色聲 曾不自知五蘊性 剎那生滅未甞停 忽逢善友心開悟 發明生滅本無生 即知曠劫虗勞慮 與他貪愛百經營
(上明從迷而悟了。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淨力。方名信位。即是初發起大菩提心也。若雖開悟。不頓發明。斷勞慮心。亦無〔直〕入信也。雖有信而無根也。經云。若復有人。即知合此兩勢也。文闕一飜。故以一偈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