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人参(一钱) 半夏曲(三钱) 甘草(炙、一钱半) 肉桂(五分)上水二盏,姜五片,煎一盏,食远服。
(《三因》)七气汤(一名四七汤)治七情九气,结滞成痰,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恶心,并皆治之。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紫苏叶 浓朴(姜炒。各二钱)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壅滞作痛宜服。
香附子(制,二钱) 藿香 桔梗 蓬术 青皮 陈皮 肉桂 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半夏(制。各一钱)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分心气饮 治一切诸留滞气,胸膈痞闷噎不通。
紫苏 半夏(制) 枳壳(炒。各一钱) 青皮 陈皮 大腹皮 桑白皮 赤茯苓麦门冬 南木香(磨汁) 浓朴(制。各八分)槟榔 桔梗 香附子 藿香 甘草(各五分)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分气紫苏饮 治气促喘急,腹胁疼痛。
陈皮 桑白皮 桔梗 茯苓 大腹皮 五味子 草果仁 甘草(炙。各等分) 紫苏叶(二钱)水煎加姜枣,入盐少许同服。
藿香正气散(方见寒门)治诸气郁呕吐,头疼发热,恶食不快。
(《和剂》)苏子降气汤 治心腹胀满,喘促短急。
苏子(净炒) 半夏曲 前胡 当归 陈皮 浓朴(制。各八分) 桂(去皮) 甘草(各三分)上咀,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常服消痰饮,散滞,进食。
(《和剂》)木香流气饮 治诸气痞塞,胸膈膨胀,面目浮肿,四肢肿满,口苦咽干,大小便闭。
半夏 浓朴 白芷 人参 陈皮 香附子(各七分) 紫苏 青皮 丁香 木香(磨汁) 莪术白术 木瓜 木通 槟榔 藿香 麦门冬 大腹皮 草果仁(各五分) 赤茯苓 石菖蒲(各六分)肉桂(三分)上水二盏,姜枣同煎,稍热服。
(《集成》)正气天香汤 治诸气。
香附子(二钱) 陈皮(去白) 乌药 紫苏(各一钱) 干姜 甘草(各三分)上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服。
流气饮子 治三焦气壅,五脏不和,胸膈痞满,肩背攻痛,呕吐气喘,痰盛浮肿,并皆治之。
木香(磨汁) 槟榔 青皮 陈皮(去白) 紫苏 枳壳(去穣,麸炒) 芍药 茯苓川芎 当归(酒洗) 半夏(制) 防风 黄 枳实(麸炒) 大腹皮(墨豆水洗) 乌药甘草 桔梗(等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五嗝宽中散 治七气留滞,饮食不下,胸膈气胀,通用。(方见嗝证门。)(《医林》)小降气汤 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
家紫苏 天台乌药 白芍药 陈皮(各二钱) 甘草(炙,五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心统》)治气汤枳壳(一钱) 青皮 紫苏 半夏(制) 茯苓(各八分) 甘草(四分)上水盏半,姜三片,煎服。气郁作痛加川芎、香附、浓朴。食积气痛加木香、砂仁、神曲。
胸膈饱闷加萝卜子、香附。犯寒痛加吴茱萸、良姜、附子。气郁成大加黄连、栀子。
药方
苏合香丸 治一切郁气壅滞,气中不省人事。(方见中风门。)参苏饮发散诸气。(方见伤寒门。)紫沉通气汤 治三焦气滞,不能宣通,腹胁胀满,便秘。
紫苏叶 枳壳 陈皮 赤茯芩 甘草 槟榔(各一钱) 沉香 木香(磨汁。各四分)麦门冬 五味子 桑白皮 黄 干生姜 薄荷叶 荆芥穗 枳实(麸炒。各八分)上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温服。
药方
(东垣)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中满,不思饮食。(方见内伤门。)调中益气汤 治前证。(方见前。)(《济生》)大藿香散 治七情伤感,气郁变成呕吐,或作寒热,痞满不食。
藿香叶 半夏曲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木香(五分,磨汁) 桔梗(六分)枇杷叶(拭去毛,十片) 官桂 甘草(炙。各三分)上水二盏,加姜枣,煎一盏,温服。
(东垣)升阳顺气汤 治七情所伤,及劳役、饮食不节,满闷短气。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陈皮 半夏 升麻 柴胡 当归 黄柏(各七分) 草豆蔻(四分)神曲(炒,一钱) 甘草(五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恐则气下者,尤宜服之。
药方
(《发明》)分消导气汤 治气痰壅盛,二便不利。
桔梗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 青皮 香附子(制) 茯苓 半夏(各八分) 栝蒌 黄连桑白皮 槟榔 泽泻 川芎 麦芽 木通(各五分) 甘草梢(三分)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或用神曲为丸,名分消丸。
异香散 治胃气不和,胸腹膨胀,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冷气聚结刺痛并治。
京三棱(炮) 蓬莪术(煨) 益智仁(炒) 青皮 陈皮 浓朴(各一钱) 甘草(三分)石莲子(八分)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盐一捻同煎,不拘时热服。
沉香升降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槟榔(各二钱) 人参 大腹皮(洗) 诃子(各五钱) 白术 乌药 香附子(炒)紫苏叶 浓朴(姜汁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京三棱(炮) 蓬莪术(煨) 益智仁(各一两)陈皮(去白) 姜黄 甘草(炒。各四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沸汤调服。
(杨氏)三香王气散 治呕吐清水,胸膈壅滞,心下坚痞,厥气刺痛。
木香 丁香(各三分) 香附子 陈皮 浓朴(姜汁炒) 益智仁 缩砂仁 甘草(各六分)乌药 蓬莪术 干姜(炮。各四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药方
(《局方》)盐煎散 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上,胸胁刺痛,及脾胃虚寒呕吐泻泄,膀胱小肠气,妇人血气皆治。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川芎 小茴香(炒) 肉豆蔻 荜澄茄 良姜 枳壳(炒)槟榔 羌活 苍术 浓朴(姜炒) 陈皮 麦芽(各等分)上水盏半,入盐炒少许,煎七分,不拘时服。
胜金散 治男妇五脏诸气抢心切痛,不语欲绝。
天台乌药(酒浸一两,或焙干,或微炒) 茴香 青皮 良姜(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妇人姜汤,童便调服。
(《直指》)白豆蔻散 治七气所伤,滞于胸膈,窒塞咽喉,胀痛心下,噫气吞酸,不能饮食。
白豆蔻 砂仁(各四分) 荜澄茄 丁香 木香(各二分) 香附子(制) 青皮 陈皮(各八分)桂(三分) 浓朴(姜制,八分) 甘草(三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盐一捻,煎七分,不拘时服。
温中分气丸 治三焦气不升降,胸膈满闷。
南星 半夏(制。各一两) 香附子(二两,三味同煮,姜汁半杯,醋半盏,水一盏,煮干) 白术 茯苓(各半两) 木香 青皮 陈皮 良姜 干姜(四味,各一分,醋半盏,水一盏,同煮干)上为细末,酒打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无时姜汤下。
半夏汤 治上气呕逆,不能下食。
半夏(制,一钱) 陈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五分) 桂心(四分) 人参 浓朴(姜炒,二钱)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八分,温服。
压气散 治上气呕逆,疏利太过,虚气上攻,短气烦闷。
木香 人参 白茯苓 藿香叶 陈皮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紫苏木瓜生姜汤调入银器内,重汤煮五七沸,温服。
(东垣)木瓜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方见胀满门。)
药方
(瑞竹)木香槟榔丸疏利三焦,胸膈滞气,逐饮破痰,消食快气。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莪术(煨) 黄连 枳壳(各一两) 当归 香附子 黄柏大黄(各三两) 牵牛(头末四两)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和剂》)复元通气散 治气不宣通,腹胁刺痛,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作痛不散并治。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两) 玄胡索(两半) 白牵牛(炒) 甘草(炒)陈皮(去白,一两) 木香(七钱)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杨氏)消胀丸快气宽中,除腹胀,进饮食。
木香 槟榔 牵牛(炒取头末) 萝卜子(炒,研等分)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御药》)分气丸 治胸膈气痞,化痰消食。
砂仁 白豆蔻 青皮 陈皮 京三棱(炮) 蓬莪术(炮) 荜澄茄 萝卜子(炒,另研)枳实(麸炒) 木香(各一两) 黑牵牛(炒,取头末二两)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茶清送下。
三和丸 治三焦不和,气不升降,心胸痞闷,胁肋刺痛。
枳实 槟榔 半夏(制。各二两) 木香 青皮 陈皮 丁皮 赤茯苓 萝卜子(炒)白术(各一两半) 三棱(煨,四两) 沉香 藿香 白豆蔻 官桂(各一两) 牵牛(取头末半斤)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食远姜汤下四十丸。
搜风顺气丸 治年高气弱,秘结,及香港脚并治。(方见秘结门。)(《百一》)是斋推气丸 治三焦痞塞,气不升降,胸膈胀满,大便秘结。
陈皮 枳实 槟榔 大黄 牵牛(各等分)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药方
治气郁痰郁,气喘膈闷,非吐不达,则木郁达之之意。凡诸郁气,最宜宣导。
稀涎散 瓜蒂散(并见中风门。)
药方
四磨饮 治诸气。
沉香 乌药 枳实 槟榔(等分)上四味,白汤磨服。
橘皮一物汤 治诸气攻刺,及感受风寒、酒食所伤,胸膈烦闷。
陈皮(净洗一味,煎服屡效。)四制枳壳丸 治诸气逆上。
陈枳壳(去穣) 一分茴香(炒) 一分苍术(炒) 一分干漆(炒) 一分萝卜子(炒)上将枳壳一味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汤下柱灵散 治心气大痛,危急甚者。
良姜(炒) 浓朴 五灵脂(净者)上为末,每服一钱,醋汤调下,痛立止。备急济人世,盖不可缺也。
又方:治气不升降,脉微欲绝。用大附子一枚,炮,作二服,水一盏,煎水磨沉香汁,临熟时入药内,热服。
一方:治气上壅。赤小豆、通草煮烂服,当下气无限。
一方:治胸胁虚气满。苏子为末,陈皮汤调下。
一方:治走气疼痛。粟壳(一两,蜜炒) 虎骨(酥炙) 陈皮(各五钱) 乳香 没药甘草(各二钱半) 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上疼者,食后服。下疼者,食前服。
药方
人中(穴在鼻下,针入三分,治气卒倒。手足微温,胸微热者可治。出针扪穴。)合谷二穴,在手大指、食指之歧间。治忧死无气,手足冷,心腹温,目中神彩不转,口中无涎,舌囊不缩,用针刺入三分,活。)兑骨(二穴,为少阳之源。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是穴。用长针,口内温,方剌入三分,徐徐出针,扪其穴,复苏。)下脓(二穴,在三里下二寸。针入五分,治暴惊欲下者,其效速如神。)百会(一穴,在顶心。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气欲绝,身口温。可针入中三分,灸百会三壮,即苏。)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治卒厥,逆气上攻,两胁心下痛,奄奄欲绝,此为奔豚。
先以热汤洗两足,浸良久,灸百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灸百壮。治小腹冷气痛甚,渐入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