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芜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後汉光武帝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帝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也。
安平县,上。十八。东南至州五十三里。本汉旧县,属涿郡。高帝以鄂千秋为安平侯。後汉属博陵郡。後魏以来,博陵诸崔,即此邑人也。隋开皇三年县属定州,十六年改属深州,大业二年还属定州,武德四年又属深州。
派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义丰县界流入。
滹沱河,在县南二十三里。
赵州,赵郡。望。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三十。乡九十九。元和户八千一百七十七。乡一百一十七。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常山郡平棘县地,又为赵国。自两汉及魏,皆以封建子弟。後魏明帝又於广阿城置殷州,高齐改殷州为赵州,因赵国为名。隋开皇十六年又於栾城县置栾州,大业二年废栾州,以县并属赵州。三年,以赵州为赵郡。武德元年,张志昂举城归国,又改为赵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十里。北至恒州一百里。正东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东北至城县七十里,从县至定州一百二十里。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丝。赋:绵,绢。
管县九:平棘,元氏,临城,柏乡,高邑,赞皇,昭庆,宁晋,栾城。
平棘县,上。十二。郭下。本春秋时晋棘蒲邑。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击之。武帝时,又有平棘侯薛泽,为丞相。盖汉初为棘蒲,後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隋开皇二年改属赵州,十六年改属栾州,大业二年又属赵州。
皇朝因之。
斯氵交水,县北三十五里。
槐水,一名白沟河,南去县二十五里。
故栾城,县西北十六里。春秋时晋邑。
千万垒,县南一里。後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讨羌无功,槛车徵还。
羌遂入侵河内,赵、魏百姓相惊。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等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处,此其一也。
李左车墓,县西南七里。
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後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
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属高邑县。
封斯村者,李氏旧茔多在封斯。
元氏县,上。十七。东南至州四十九里。本赵公子元之封邑,汉於此置元氏县,属常山郡,两汉常山太守皆理於元氏。《後汉书帝纪》云:“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四年,光武北征彭宠,阴后从行,生孝明帝於元氏传舍。”又云:“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邺,与赵王相会邺,常山三老言於帝曰:‘上生於元氏,愿蒙优复。’诏曰:‘丰、沛、济阳、受命所由,加恩报德,其宜也。
其复元氏县田租更赋六岁,赐县掾吏及门阑走卒钱。’”又云:“肃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九月己酉,幸邺,劳赐常山赵国吏人,复元氏租赋三岁。”元和三年二月戊辰,进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出长城。癸酉,还幸元氏,祠光武、显宗於县舍正堂。明日,又祠显宗於始生堂。皆奏乐,复元氏租赋。三月丙子,诏复元氏七年徭役。其两汉元氏县,在今县西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晋属赵国,高齐废。
隋开皇六年又置元氏县,属赵州。皇朝因之。
飞龙山,县西北三十里。《前赵录》曰:“河瑞元年,王浚使将祁弘,率鲜卑务尘部十馀万东讨石勒,战於飞龙山,勒师大败。”
元氏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即汉之旧县也,两汉常山太守皆理於此城。至隋末,为刘黑闼所破,其後移於今所。
开业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即後魏车骑大将军、陕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赵郡李徽伯之旧宅也。
临城县,中。八。东北至州一百里。本战国时赵房子邑也,汉以为县,属常山郡,自汉至隋不改。属赵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名临城,以县西南十里有古临城,因改名焉。
氵氐水,在县南二里。出白土,细滑如膏,以之濯绵,色如霜雪,如蜀锦之得江津也,故俗称房子之纩,魏都赋曰“绵纩房子”。
郭与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氵氐水所出。
柏乡县,上。十二。北至州六十一里。本春秋时晋高阝邑〔高阝,呼各反。〕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後汉光武帝即位於高阝南千秋亭五成陌,因改曰高邑,属常山国。高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於汉房子县东北界,今高邑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於汉高阝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迸柏县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高邑故城,在县北二十一里。本汉高阝县也。
汉世祖庙,一名坛亭,县北十四里,高阝县故城南七里。即世祖即位之千秋亭也,後於此立庙,故《後汉书帝纪》云“肃宗孝章帝元和三年三月丙子,诏高邑令祠光武於即位坛”,是也。
高邑县,上。东北至州五十五里。本六国时赵房子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後魏属赵郡。高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於其县城东北十五里,今县是也。
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房子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本汉房子县也。
冯唐墓,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赵人也。
赞皇县,中。五。东北至州七十里。本汉高阝邑县之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六年於此置赞皇县,县南有赞皇山,因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赞皇山,县东南二十六里。《穆天子传》曰:“至房子,登赞皇山。”
氵氐水,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韩信斩陈馀处。李左车曰“陈馀军败於高阝下,身死於氵氐水上”,是也。
济水,源出赞皇山,西北流,去县南十里。此自别是一济水,应劭以为四渎,误也。
百陵冈,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於此冈下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昭庆县,望。十五。东北至州九十里。本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後汉省。
後魏别置广阿县,隋仁寿元年改为象城县,大业二年又改为大陆县,属赵州。武德四年复改为象城县,取县西北古象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昭庆县。
广阿泽,在县东二十五里。《尔雅》曰“晋有大陆”,广阿即大陆别名,《淮南子》曰钜鹿。大陆、广阿,咸一泽也。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县西四里。高帝时为御史大夫,封广阿侯。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六陵,高四丈,周回八十丈。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启运陵,高四丈,周回六十步。二陵共茔,周回一百五十六步,在县西南二十里。
宁晋县,紧。十二。西北至州四十三里。本春秋时晋杨氏邑,汉以为<广婴>陶县,属钜鹿郡。晋省。後魏於此置<广婴>遥县,属南钜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广婴>陶,复汉旧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天宝元年改为宁晋。
栾城县,中。十二。东南至州三十九里。本汉关县,属常山郡。後汉省。後魏太和十一年,於此置栾城县,取平棘县旧栾城为名。隋属栾州,又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斯氵交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德州,平原,上。开元户六万一千七百七十。乡一百一十六。元和户九千三百五十六。乡二十五。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齐,战国时亦为齐地。秦兼天下,今州秦之齐郡。汉分齐郡置平原郡。後汉至晋,平原为王国,封建子弟。後魏文帝於今州置安德郡,隋开皇三年改为德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隋开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复为德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二百一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棣州二百四十里。正南渡河至齐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贝州二百三十里。正北微东至沧州二百四十里。西至冀州二百一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绫。赋:绢,绵。
管县七:安德,平原,平昌,将陵,安陵,,长河。
安德县,紧。二十八。郭下。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後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皇朝因之。
黄河,南去县十八里。
鬲津枯河,在县南七十里。《禹贡》兖州“九河既道”,鬲津即九河之一,鬲津至徒骇二百馀里,今河虽移,不离此城也。
马颊河,县南五十里。
鹿角故关,县东南七十五里。
平原县,上。十八。东北至州四十六里。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後汉属平原国。後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皇朝因之。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王莽枯河,在县南五里。
管辂祠,在县西南一里。
平昌县,上。二十三。西南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後汉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属沧州,十六年改属德州。皇朝因之。
马颊河,在县南十里。久视元年开决,又名新河。
将陵县,望。二十。南至州五十里。本汉安德县地,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将陵县,取安德县界故城为名,属德州。皇朝因之。
鬲津枯河,南去县二十里。
王莽枯河,西去县十里。
安陵县,望。二十。南至州一百里。本汉县地,晋立安陵县,属渤海郡,本县之安陵,故以为名。高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属冀州,九年立观州,县属焉。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观州废,县割属德州。
县,上。二十二。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条县,即条侯国也,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汉条县属信都国,後汉属渤海郡。晋改“条”为“”。隋开皇三年废渤海郡,属冀州。五年改县为,音惕。县,属观州。皇朝武德初亦属观州,贞观十七年观州废,改属德州。
长河县,上。十八。东至州五十里。本汉广川县地,属信都国。後汉属清河国。魏封裴秀为广川侯。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仁寿元年改广川县为长河县。皇朝因之。
漳水河,自贝州漳南县流入,在县西二十三里。
王莽枯河,东去县五里。
永济渠,县西十里。
张公故关,县东南七十里。
棣州,乐安。上。开元户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五。乡四十八。元和户五千四百四十七。乡一十七。
《禹贡》青州之域,又兖州之域。春秋为齐地,管仲曰:“北至於无棣。”
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曹魏属乐陵国,晋石苞为乐陵公是也。隋开皇十七年,割沧州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入沧州。武德四年又置棣州,六年又废。贞观十七年,又置移於厌次县,即今州理是也。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棣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德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淄州二百一十里。正北微西至沧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青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南渡河至齐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大海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绢十匹。赋:绢,粟,麦。
管县五:厌次,氵商河,渤海,阳信,蒲台。
厌次县,上。六。郭下。本汉富平县,属平原郡。後汉更名曰厌次,则厌次前已废矣,相传以秦始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之。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武德初属德州,贞观十七年於此置棣州。
黄河,在县南三里。
氵商河,在县南四十里。
通海故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氵商河县,中。二十。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力县,属平原郡。後汉省。
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氵商河县,因北有氵商河以名之,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德州,十七年改属棣州。
黄河,在县南八十里。
氵商河,县北一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是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後人加“水”焉。
渤海县,紧。西至州七十里。本隋蒲台县地,垂拱四年分置渤海县属棣州,在州东一百一十里。天宝五年,以土地咸卤,自县西移四十里,就李邱村置。
大海,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阳信县,望。十四。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渤海郡。魏属乐陵国。後魏置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六年,於阳信县置棣州。武德六年又置,属沧州,贞观十七年又割属棣州。
钩般河,即九河之一,经县北四十里。
蒲台县,紧。十二。西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湿沃县地,属千乘国。宋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改为蒲台县,北有蒲台,因为名也。隋末废,武德三年重置。八年改属淄州。贞观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属焉。
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
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於其下煮盐。
黄河,西南至县七十五里。
蒲台,在县北三十里。秦始皇筑此台以望海,於台下萦蒲系马,今蒲生犹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