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图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河南道四郑滑节度使滑州郑州陈许节度使许州陈州滑州,灵昌。望。开元户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七。乡一百五。元和户八千五十六。今为郑滑节度使理所。

管州二:滑州,郑州。县十四。都管户二万二千。

《禹贡》衮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左传》曰“狄灭卫,卫立戴公以庐於曹”,今州城东北五里白马故城,即卫之曹邑也。卫文公自曹邑迁於楚丘,今卫南县也。卫成公又迁於帝丘。今濮州濮阳县是也。战国时,其地属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东郡。汉因之。後汉末,袁绍以曹公为东郡太守。东晋时,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僭号南燕,都於胙城,至超徙都广固,为宋所灭。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後,尽得河南之地,於此置衮州,仍置东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台,甚险固,後属後魏,宋文帝使王玄谟攻围,二十日不能取。隋开皇九年,又於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取滑台为名。大业三年又改为东郡。

武德元年罢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讨平王世充,依旧置滑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东北一百四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东北至濮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汴州二百一十里。正西微南至卫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郑州三百里。北至相州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曹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方纹绫。赋:绵,绢。元和贡:方纹绫二十匹。

管县七:白马,韦城,卫南,胙城,灵昌,酸枣,匡城。

白马县望。郭下。本卫之曹邑,汉以为县,属东郡,因白马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县又属焉。

白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开山图》曰:“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津与县,盖取此山为名。

黄河,去外城二十步。

州城,即古滑台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传云卫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後人增以为城,甚高峻坚险。临河亦有台。慕容时,宋公遣征虏将军任仲德攻破之,即魏武帝破袁绍,斩文丑於此岸者。

鹿鸣故城,在县北三十里。《宋书》宋将王玄谟据滑台,宣令走鹿鸣城是也。

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县北三十里鹿鸣城之西南隅。郦食其说汉祖曰:“守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以示诸侯,则天下知所归矣。”谓此津也。建安五年,曹公征先主,先主奔袁结。曹公擒关羽,拜为偏将军。绍遣颜良攻刘延於白马,曹公使羽击之,羽刺杀良於万众之中,遂解白马之围。後慕容德为魏军所逼,率户四万馀徙於鹿鸣,达黎阳津,昏而冰合,是夜济河讫,旦而魏师至,冰亦寻泮。德悦,以为神助,因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浸瓠子是,尊临决河不去,後人嘉尊壮节,因为立祠。

韦城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白马县地,殷伯豕韦之国也。《左传》“范宣子曰:‘昔我之祖,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杜注“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是也。隋开皇六年,分白马县南境置韦城县,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属滑州。

京观,在县北二百步。王莽篡汉,东郡太守翟义举兵,莽遣将王邑等八将败义於此,乃筑焉,俗号髑骨台。

卫南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汉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楚丘县,属滑州,後以曹州有楚丘县,改今名。

铁丘,在县东南一十里。

故Θ城,在县东一十五里。《左传》“后羿自Θ迁於穷石”,是也。

胙城县,上。北至州九十里。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允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卫人、燕师伐郑”,是也。汉为南燕县。其後慕容德都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都,以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武德二年,於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东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

石丘,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汉成帝时星陨之石也。

濮水,在县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枣县界流入。

灵昌县,上。东北至州七十里。本汉南燕县地,自汉至隋不改。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二县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为名,属滑州。

黄河,在县北一十里。

赤眉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汉末赤眉帅樊崇筑。

延津,即灵昌津也,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刘曜,至河渚,不得渡,时流澌,下流因风结冰,济讫泮,勒自以为得天助,故号灵昌津。又《左传》“郑太叔收贰以为己邑,至於廪延”。又曹公北救刘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酸枣县,望。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秦旧县,属陈留郡,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名。後魏并入小黄,宣武帝复置,改属东郡。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属滑州。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

酸枣故城,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六国时韩王所理处,旧址犹存。

金是,在县南二十三里。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溃金是,即此是也。

匡城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古卫之匡邑,《论语》“子畏於匡”。至汉为长垣县地,自汉至後魏不改。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匡城县,属滑州。

故匡城,在县西南一十里。

故蒲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左传》“齐侯、卫侯胥命於蒲”,子路为蒲宰,皆此也。

訾娄故城,在县西北一十六里。

故鹤城,在县西南一十五,卫懿公养鹤於此。

郑州,荥阳。雄。开元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乡一百二十四。元和户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四。乡一十八。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郑国。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宣王母弟及为周司徒,食采於郑,是为郑桓公。後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平定虢、桧之地,故《左传》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是也。

自武公後二十二君,至六国时郑为韩哀侯所灭。哀侯二年,韩自平阳徙都郑。秦并天下,属三川郡。汉高祖改三川为河南郡,荥阳属焉。晋武帝分河南置荥阳郡。

东魏孝静帝分荥阳置成皋郡。高齐文宣帝又改为荥阳郡,周改为荥州。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业二年,废郑州,改管州为郑州。隋末陷贼,武德四年五月擒建德、王世充,东都平,其月置郑州,理武牢。其年又於今郑州理置管州,贞观元年废管州。七年,自武牢移郑州於今理。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至东都二百八十里。东至汴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许州一百八十六里。东北至滑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八十里。

管县七:管城,荥阳,荥泽,原武,阳武,新郑,中牟。

管城县,望。郭下。本周封管叔之国,自汉至隋皆为中牟县。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管城县,属管州。大业二年改管州为郑州,县又属焉。

梅山,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时楚子冯帅师侵费、滑,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泽,县东三里。

故市城,县西北三十里。曹操击袁绍军於故市,即此城也。

武强城,县东三十一里。曹参击项羽,还攻武强,即此城也。

祭城,县东北一十五里。

必阝城,县东六里。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战於必阝,即此城也。

李氏陂,县东四里。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故俗呼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

荥阳县,紧。东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晋属荥阳郡,高齐改郡名成皋,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郑州。万岁通天元年改为武泰县,仍隶河南府。

神龙初,复为荥阳,属郑州。

京水,出县南平地。

索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小径山。

古大索城,今县理是也。楚汉战於京、索,《汉书》注“京县有大索亭、小索亭。”晋末荥阳人张卓、董遇,鸠集流散,守固此城,因名大栅坞,今呼为大刺,盖音之讹耳。

小索城,县北四里。宋南平王铄遣王阳儿据小索破魏,即此城也。

京县故城,县东南二十里。即郑京城太叔之邑。

荥泽县,望。东南至州五十里。本汉荥阳县地,隋开皇四年分荥阳置广武县,取山为名。仁寿元年改为荥泽,属郑州。

广武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三皇山。

敖山,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晋师救郑在敖、高阝之。敖、高阝二山名。宋武帝《北征记》曰:“敖山,秦时筑仓於山上,汉高祖亦因敖仓,傍山筑甬道,下汴水。”即此山也。

荥泽,县北四里。《禹贡》济水溢为荥,今济水亦不复入也。

黄河,北去县十五里。

东广武、西广武二城,各在一山头,相去二百馀步,在县西二十里。汉高祖与项羽俱临广武而军,今东城有高坛,即是项羽坐太公於上,以示汉军处。

践土台,故王宫,县西北(四)十五里。《左传》晋文公作王宫於践土,即此也。

敖仓城,县西十五里。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所置。仲丁迁於嚣,此也。

《诗》曰“薄狩于敖”,即此地也。

金是,县西北二十二里。汉文帝时河决酸枣,溃金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孝武帝时,王尊为东郡太守,又加修筑。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诏乐浪人王景筑是,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十里立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此是首也。

原武县,紧。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河南郡。後魏属荥阳郡。东魏改置广武,县又属焉。高齐天保七年,郡县并废。隋重置原武县,属郑州。武德四年属管州,贞观元年复属郑州。

黄河,县北二十里。

古阳池城,《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即此也。隋开皇六年,於此置县,今县理。

阳武县,紧。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

黄河,县北三十里。

南棣城、北棣城二故城,在县北十里。《春秋》楚伐陈,诸侯会於北棣以救之,此也。

汴渠,一名蒗宕渠,今名通济渠,西南自荥泽、管城二县界流入。

博浪沙,在县南五里。张良为韩报仇,击始皇处。

新郑县,紧。东北至州九十里。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於周为郑武公之国都,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为颍川郡。汉以为新郑县,属河南郡,晋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郑州。

陉山,县西南三十里。《史记》魏败楚於陉山。山上有子产墓,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皆东向,即杜元凯终制所言者。

函陵,县北十三里。《左传》“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南”,此也。

溱州府城,即东魏河南道行台侯景营军之垒。

溱水,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平地。

曾阝城,县东北三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