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论症治
次第
凡看大疮。先以见标日为始。至今几日。看疮与日期可否。次看受病之源。出何部位。属何脏腑。再辨阴阳老幼并气血之盛衰。再次方诊脉之虚实顺逆以决其终。
虚实
凡毒先视其顶高起者为气盛。根束者为血盛。又视其色晕。要交会分明为元气盛。而邪无散慢也。高肿者属阳。原无深毒。治宜托里以速其脓。忌用内消。反难作溃。漫肿平塌者元气本虚。急宜温补催毒出外。忌用汗下。庶无变症。
初起顶平根散。色黯微肿。不热不疼。身体倦怠者逆。已成肿坚。色紫。不作脓不腐溃。惟口干。多烦躁者逆。已溃皮烂。内坚不溃。肿仍不消。痛仍不减。心烦者逆。溃后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者死。初起元气未虚。症脉俱实者。治当迎刃而解。若惧悍怕。定不能决于危急之时。惟在中病则已。所谓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久病元气虚者。纵有余症坏症。又当先固其本而后调之和之散之。所谓势孤则守。本立而道生也。经云。督脉经虚从顶出。膀胱经虚从背出。阳明经虚从髭出。是知疮疡诸毒。由虚而出也。治惟藉热以发之。虽阳症热痛。亦宜温药稍助微凉以济之。斯为稳当。
肿疡诸症。不论首尾。但见肿赤。烦躁引冷。便闭作渴。脉洪实数者。为之五实。此邪气在里。治宜攻利。如内疏黄连汤之类以杜其源。如身凉肢冷。泻利肠鸣。呕吐食少。脉细者。为之五虚。此元气不足。治宜滋补。如托里消毒散、十全大补汤之类。以培其本。五实者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大苦寒之药泻其阳以救其阴。五虚者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辛热之药。散其阴以回其阳。经云。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
必从其症。又云。治病必察其下。为时下之宜也。
顺逆
初起七日之前。或已灸之后。未服他药者。宜蟾酥丸或绀珠丹汗之。如汗之不出。由毒瓦斯盛表里闭密之故。则外兼神灯照法、桑柴烘法。能使已成者自溃。不脱者自脱。助汤剂合表里以成功。烘后以膏盖顶上。提脓拔毒以御风寒。其根脚发肿。又在敷贴之力以束根本。若溃后者。则用铁桶膏围束疮口。庶不开大。如阳疮肿痛。七日以后。自有黄色稠脓相粘膏上。每日用葱汤洗之。换膏贴之。其正脓出在十一日前后。如未经灸者。内脓将结之际。皮浓无头而难穿者。用玄珠膏涂顶上。黑膏盖之。三五日脓从毛孔吸出。久之列界。其腐成片而落。其内肉已平。则换生肌药。已溃而瘀腐不去者涂之。去腐如割。且无痛苦。
胜他药多矣。然必赖内托之功。方获捷效。
毒至十日以外。疮虽不腐。而红肿 痛者。由元气不能充足。或失于补托。或误用寒凉。或盖覆不暖所致。治宜托里大补。以得脓为效。若疮口出黑血。遍身汗出。乃补托之征也。如期不作腐溃。形尚坚硬。乃疮根闭固。为阴阳相半之症。必用神妙拔根法。不致内攻。倘内有脓。又便易出。
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为期。过此外者。纵有稀脓。诚难归结。若无脓。为纯阴不治。故阳疮以十四日为关。阴疮以二十一日为节。斯时务要脓出势定。不可过酿。候脓出方自腐脱。腐脱方自生肌。生肌方自收敛。收敛方自疮平。此疮之关节次第也。如期不得脓者。后必多变。用药之法。初起以散肿内消为主。已溃以排脓敛毒为主。脓尽以去腐内塞为主。腐尽以生肌敷痂为主。此治疮之定例也。
标本
夫症之有标本。如五运为本。六气为标。五脏为本。六腑为标。初病为本。传病为标。元气为本。病气为标。
治宜本而标之。如有呕吐、泄泻、食少、不寐等症。宜先治之。所谓内症愈而外症易瘥。是标而本之也。仍兼外治。
标使治宜 如肿疡初起。审症处方。必以一药为标使。如神授卫生散用金银花、当归。苍术复煎散用苍术。十全大补汤用夏枯草。蜡矾丸用菊花汤。通圣散用漏芦之类。每用一两煎汤。复煎群药。其应如响。此飞霞子之秘诀也。溪云。阿胶饮、牛胶丸。属金属土。补肺气实大肠。壮胃止泻。黄蜡丸入大肠有补。
国老膏化毒行经。远志酒、金银花酒。皆有补性。归血归心。善用者以之配入。肿疡之散结。溃疡之补虚。
亦奏捷效。宜触类而长之可也。又如诸毒生于巅顶者。诸药俱宜酒浸、酒炒、酒煎、酒服。为使为因。所为在上者因而射之也。
论治
书云。汗之则疮已。为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也。左脉洪缓。
关脉带弦。外感客邪也。故宜汗之。使荣卫通邪气去矣。如冬月寒致腠理。必用辛温之剂以托之。如托里温中汤、绀珠丹之类。又云。助表不以取汗为功。为蟾酥、朱砂、雄黄等解毒之类。乃取汗之峻剂也。又云。疮家虽不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痉。为无表症也。即有表症。然亦不可大汗。大汗则表虚不脓。后必难治。汗出不利小便。汗止则阳气复。小便自利也。
肿疡时见五实者。为邪气在里。宜寒凉药攻利之。如内疏黄连汤之类。次以托里排脓之药补之。溃疡时虽有口干便闭等症。由内亡津液所致。必脉细而数。口和而干。食少喜热。乃虚火也。惟补气血。养津液。健脾胃。则二便自和。庶无变症。如小便闭。虽肿疡时。不必猪苓、泽泻以导水。惟用参、 、归、芍及托里消毒散消息之。自效。疮疡面赤。火郁也。发之。见风脉风症者。散之。大便燥急者。润之。郁冒者。为昏迷也。俱宜汗之。以上之症。慎不可下。是以疮疡惟在闭而不结。通而不泻为规。
疮疡作呕。不问已溃未溃。惟以脉实而数喜饮冷者。为毒瓦斯内攻。下之。脉弱而喜温者。为阳气不足。补之。身热而欲衣者。热在皮毛。寒在骨髓。温之。身不热而欲去衣者。寒在皮毛。热在骨髓。清之。
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如热毒 痛者。下之。便闭作痛者。导之。瘀血作痛者。和之。更以桑柴烘之。寒邪作痛者。温散之。湿肿强痛者。渗导之。燥搐挛痛者。滋润之。劳而作痛者。益之。脓胀作痛者。针之。脓出反痛者。虚也。补之。瘀腐蚀痛者。去之。秽气触痛者。和之。风寒逼痛者。温散之。随症施之。
其痛自止。不必拘拘于乳、没也。又疮疡不可不痛。不痛为胃气虚极也。不治。不可大痛。兼烦闷者不治。
再麻痒者。更为恶候。
肿时不食为痛伤胃气。溃后痛止。自能食也。垣云。疮疡食肉。反补胃气。乃自弃也。此禁之膏粱丹石之变。非藜藿及虚弱者之通论也。若脾胃弱者。即有所禁忌。亦当少与之。不与。则逆其胃气。反不思食。禁忌之要。在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惟宜斟酌与之可也。又服药后忌饮冷水。犯之效迟。脓必再作。
药忌
用药之法。如执权衡。若大势已退。仍用悍怕之药。为诛伐无过。失内经之旨矣。如败毒散。有表症者宜之。多则损气。流气饮。气结胸满者宜之。多则败血。内补十宣散。在冬月可助内托之功。能移深居浅。然燥荣泻卫之药太多。在夏月及虚之甚者。勿用。五香散。肿疡时用之。似有畅达之理。溃疡时用之。则犯重虚之戒。护心散。能解丹石之毒。若不因此及老年病深症惫者。禁用。柳酥等丸。皆有砒、 之辈。乃取汗之峻剂也。治初起寒热拘急疼痛脉沉细者。为毒瓦斯内陷也。宜用。若身热脉洪及已溃者。禁与。玉枢丹。为下毒之药。无取脓之功。而体虚者已成者。勿用。垣云。一经受病。止责其一经。不可干扰余经。如流气饮通行十二经。则诸经皆为所损矣。禁之。
辨症
辨晕 非肿痕也。真晕生于疮口之旁。如红筋之状。乃锐毒也。三二晕犹可。四五晕难医。
辨舌 舌红湿润如常者吉。青黄赤白黑胎者重。干燥碎裂疼痛者死。
辨内陷 始则高肿。至十数日内外忽平塌者。此内攻之候也。急宜托里。
论溃疡
肿疡之作。由胃气不从。既已溃时。则气血不足。故托里者必养脾助胃。盖为溃由胃气腐化。敛由胃气荣养。法当纯补之也。如发热恶寒。脓多自汗。作痛者。十全大补汤。虚热少睡。饮食不甘者。黄 人参汤。
皮寒虚热。咳嗽有痰者。托里清中汤。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黄气短者。人参养荣汤。脓多。心烦食少。发热不睡者。圣愈汤。脾亏气弱。身凉脉细。大便溏泻者。托里温中汤。饮食不甘。恶心呕吐者。香砂六君子汤。脾虚下陷。食少。虚热间作者。补中益气汤。肾虚作渴。不能相制心火者。加减八味丸。烦热作渴。起居如常者。胃火也。竹叶黄 汤。
再如溃时。虚弱甚者。参术膏、八仙糕。阳虚自汗。食少者。人参膏。或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甚者加大附子。泄泻肠鸣。胃虚呕逆者。参苓白术散加豆蔻、山药、木香、柿蒂。脾虚下陷。冷泻及肛门重坠者。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萸、五味子。随症增损。触类而长之也。
论脓
肥人脓多如少。是肉未腐。瘦人脓少如多。是肉败坏也。脓出多。身大热不休者。难治。盖毒之得脓。如伤寒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者。为坏伤寒矣。脓成体弱者。必先补之。如出脓一碗。须服参三钱。元气虚弱。
更须大补。若损大补小。尚生变症。况无补乎。故云。若无补养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先出稠白脓。次流桃花脓。再次流淡红水。方为脓尽生肌之兆。脓腐作臭者惟补气血。腐尽则臭自止。忌用止臭药。
论血
疮口出血。或渐大而不敛者。气不守血也。故云溃而出血不作脓者死。
论疮口
肉赤而不敛。及脓多而带赤者。为血虚有热。宜八珍汤加丹皮。肉黯而不敛者。为阳气虚寒。宜十全大补汤加白蔹。疮口皮白。绽而不收者。及久不合口。肉多脓少者。再、疮无血色。四围血晕不散者。皆由风寒外袭。或凉药太过。致使气血不潮。俱用参、 补之。桂、附温之。艾汤涤之。神灯照之。桑柴烘之。疮口开大脓清不生肌者。里虚也。峻补之。恐生变症。再疮口开大由七情房劳秽气所致者。用白盐、皂角烧存性为末。发热。茶清调敷。不发热。姜、醋调敷四围。立效。由砒、 蚀药所致者。用皮硝、靛花水敷。疮口紧硬。
贴膏无脓者。风毒也。蝎蚣散掺之。(见去腐门)疮口发痒。用细茶、食盐汤洗之。或以细盐摩口四围自止。肉虽长。其色紫者遗毒也。地榆汤、活血散敷之。疮口已合。误犯房劳。或暴怒复崩溃者。仍助气血。疮口易收。乃热毒所致。必防流注之患。
生肌
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敛迟速。由气血之盛衰。惟补脾胃。此内治也。腐不尽。不可以言生肌。骤用生肌。
反增溃烂。务令毒尽。则肌自生。加以生肌药。此外治也。肌生如榴子红艳。或有白膜为善。若肌白而平。
且无纹理。或脓清秽气。为毒连五脏。气血枯竭也。危。
验膜
溃疡验膜。用软薄绵纸封疮口。令患者用意呼吸之。纸不动者。未透膜也。忌用嚏法。恐鼓破膜不救。
症变
阳症变而为阴者。草医凉药之过也。于十一日之前。未有脓时。投温中健脾之药。如不应。为纯阴。不治。
至十五日之后已出脓时。投托里温中汤及十二味异功散。轻者十全大补汤倍加参、 、桂、附以救之。
须得疮热作痛。脓出食进。身温脉起为吉。所为原本于阳者。故生。
阴症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虽得微肿、微红、微痛、微脓。终不似真阳红活。亦不得稠浓黄脓。其疮不久复归阴矣。所为原本于阴者。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