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僧問古德。如何是本身盧舍那。答云。與我過拂子來。俄而曰。置舊處。僧理前問。曰。古佛過去久矣。又云。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後人由此以舉手動足。開口作聲。便為真佛。是則是。是而實不是。所謂認賊為子者也。遂將柏樹子。麻三觔。翠竹黃花。鳥啣猨抱等。一槩認去。豈不誤哉。俱胝遇問。即豎一指。魯祖見僧。回身面壁。昔人道我若看見。抝折指頭。予亦云待渠回身。攔胸踏倒。
宗門語不可亂擬
古人大悟之後。橫說豎說。正說反說。顯說密說。一一契佛心印。皆真語實語。非莊生寓言比也。今人心未妙悟。而資性聰利。辭辨捷給者。窺看諸語錄中問答機緣。便能摸倣。只貴顛倒異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如當午三更。夜半日出。山頭起浪。海底生塵。種種無義味語。信口亂發。諸無識者。莫能校勘。同聲讚揚。彼人久假不歸。亦謂真得。甚至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者裏有祖師麼。喚來與我洗脚。此等處亦復無忌憚。往往效嚬。吁。妄談般若。罪在不原。可畏哉。
看語錄須求古人用心處
凡看古人語錄文字。不可專就一問一答。一拈一頌。機鋒峻利。語妙言奇處。以爽我心目。資我談柄。須窮究他因何到此大徹大悟田地。其中自敘下手工夫。刻苦用心處。遵而行之。所謂何不依他樣子修也。若但剽竊摸擬。直饒日久歲深。口滑舌便。儼然與古人亂真。亦只是剪綵之花。畫紙之餅。成得甚麼邊事。
古玩入吾手
今人於一彞一罌。一書一畫。其遠在上古者。出自名家者。平生歆慕而不能致者。一旦得之。則大喜過望。忻然慰曰。此某某所遞互珍藏者。今幸入吾手矣。曾不思曠劫以來無酬價之至寶何時入吾手。況世玩在外。求未必獲。至寶在我。求則得之。亦弗思而已矣。
喜怒哀樂未發
予初入道。憶子思以喜。怒。哀。樂未發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參諸楞嚴。則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夫見聞泯。覺知絕。似喜。怒。哀。樂未發。而曰法塵分別者。何也。意根也。法塵也。根與塵對順境感而喜與樂發。逆境感而怒與哀發。是意根分別法塵也。未發。則塵未交於外。根未起於內。寂然悄然。應是本體不知向緣動境。今緣靜境。向緣法塵之麤分別也。今亦法塵之細分別也。皆影事也。非真實也。謂之幽閒。特幽勝顯。閒勝閙耳。空劫以前自己尚隔遠在。此處更當諦審精察。研之又研。窮之又窮。不可草草。
急參急悟
放牛居士。古杭人。余氏子。參無門老人。得悟於宋湻祐中。其言曰。大聰明人纔聞此事。便以心意識領解。所以認影為真。到臘月三十日眼光欲落時。向閻老子道。待我澄心攝念。却與你去。斷不可也。須是急參急悟。放牛此語可謂喫緊。為人若真實徹悟者。平日踏得牢牢固固。穩穩當當。不動干戈。可以八面受敵。無常到來。安閒自如。不荒不忙。不怖不亂。何更待澄心攝念。勉強支吾耶。所謂急參急悟。吾輩當力圖之。
厭喧求靜
有習靜者。獨居一室。稍有人聲。便以為礙。夫人聲可禁也。鴉鵲噪於庭則如之何。鴉鵲可驅也。虎豹嘯於林則如之何。虎豹猶可使獵人捕之也。風嚮水流。雷轟雨驟則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則道終不可學矣。或曰。世尊不知五百車聲。蓋禪定中事。非凡夫所能。然則高鳳讀書。不知驟雨漂麥。當是時。鳳所入何定。不咎志之不堅。而嫌境之不寂。亦謬矣哉。
除日
古人以除日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故黃檗垂示云。預先若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熱閙。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日事不為早。初生墮地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那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今晚歲除。應當惕然自誓。自要不可明年依舊蹉跎去也。雖然。此打徹二字不可容易看過。不是通幾本經論當得徹也。不是坐幾炷香。不動不搖當得徹也。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作幾句頌古拈古當得徹也。不是酬對幾句口頭三昧滑溜當得徹也。古人謂於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纖毫疑處。然後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念佛不礙參禪
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云。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禪雖得箇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於參禪也。
心得
以耳聽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讀而得之者廣也。以目看讀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之者極其廣也。以心為君。以目為臣。以耳為佐使可也。用目當心斯下矣。用耳當目又下之下矣。
世智當悟
智有二。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世智有二。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智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惡。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三塗。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出世間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諦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為漸入。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何以故。但得本。莫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靜之益
日間有事。或處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間錯處於此悉現。乃知爾來不得明見心性。皆由忙亂覆却本體耳。古人云。靜見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現。豈虗語哉。
佛經不可不讀
予少時見前賢闢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視。罔覺也。偶於戒壇經肆請數卷經讀之。始大驚曰。不讀如是書。幾虗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過目者。可謂面寶山而不入者也。又一類。雖讀之。不過採其辭致以資談柄。助筆勢。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謂入寶山而不取者也。又一類。雖討論講演。亦不過訓字詁文。爭新競高。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實踐者。可謂取其寶把玩之。賞鑑之。懷之袖之。而復棄之者也。雖然。一染識田。終成道種。是故佛經不可不讀。
泰首座
或謂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以不會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語也。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將無會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許者。何也。愚謂紙衣若果已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則去住自由。當與洞山作愚癡齋。把手共行。泰何可及。如或不然。未免是弄精魂漢。古人所謂鬼神活計者是也。而泰公却有真實定方。特其耽著靜境。不解轉身一句。二者病則均也。然紙衣虗心。就洞山理會。而泰公奮然長往。自失大利。滿招損。謙受益。學禪者宜知之。
心之精神是謂聖
孔叢子云。心之精神是謂聖。楊慈湖平生學問以是為宗。其於良知何似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歟。曰。精神更淺於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惡得為真知乎哉。且精神二字。分言之。則各有旨。合而成文。則精魂神識之謂也。昔人有言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僧習
末法僧有習書。習詩。習尺牘語。而是三者。皆士大夫所有事。士大夫捨之不習而習禪。僧反習其所捨。而於己分上一大事因緣置之度外。何顛倒乃爾。
宗門問答
古尊宿家相見。其問答機緣。或無義無味。或可驚可疑。或如罵如謔。而皆自真參實悟中來。莫不水乳投。函葢合。無一字一句浪施也。後人無知效嚬。則口業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別。忽然邂逅。相對作鄉語。隱語。諺語。傍人聽之。亦復無義無味。可驚可疑。如罵如謔。而實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談。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語。而二人默契如水乳。如函葢矣。今不如緘口結舌。但向本參上著力。祇愁不悟。不愁悟後無語。
聞謗
經言。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瞋。則鵲噪鴉鳴皆應發瞋矣。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為謗詩。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況一字一字皆篇韻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一時不現前也。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信道者寡。菩薩既度生無已。何不分身示現。化誘羣迷。且昔佛法東流。自漢魏以迄宋元。善知識出世若鱗次。然元季國初猶見一二。近何寥寥無聞。如地藏願度盡眾生。觀音稱無剎不現。豈其忍遺未度之生。亦有不現之剎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薩隨願度生。眾生無緣則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無絕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則不現。況今末法漸深。心垢彌甚。菩薩固時時度生。而生無受度之地。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曹溪不斷思想
有誦六祖偈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生。菩提作麼長。揚揚自謂得旨。便擬縱心任身。一切無礙。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師此偈。藥臥龍能斷思想之病也。爾未有是病。妄服是藥。是藥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為一喻。曹溪之不斷百思想。明鏡之不斷萬像也。今人之不斷百思想。素縑之不斷五采也。曹溪之對境心數起。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今人之對境心數起。枯木之遇火而煙起也。不揣己而自附於先聖者。試閒處一思之。
根原枝葉
末法人業經論。其所尚多在名繁相劇而難為記持者。義幽理晦而難為剖析者。文隱句澀而難為銷會者。以是騁辨。博誇新奇。而衲僧脚跟下一大事因緣置之罔聞。又寧知彼名相。義理。文句皆從此中流出。是則攻枝葉而昧根原。永嘉所以浩歎也。故曰。但得本。不愁末。祇恐時人於此信不及。放不下耳。
種種法門
譬如王師討伐。臨陣格鬥。以殺賊為全勝。而殺賊者。或劍或槊。或槌或戟。乃至矢石種種隨用。唯貴精於一技而已。以例學人。則無明惑障如彼賊人。種種法門如劍槊等。破滅惑障如獲全勝。是知無論殺具。但取殺賊。賊既殺已。大事斯畢。所云殺具。皆過河筏耳。不務其大而沾沾焉。謂劍能殺人。槊不能殺。豈理也哉。參禪者譏念佛為著相。勵行者呵修定為落空。亦猶是也。故經云。歸元無二道。方便有多門。先德云。如人涉遠。以到為期。不取途中。強分難易。
生死根本
黃魯直曰。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著脚。但枯其根。枝葉自瘁。此至論也。但未明言孰為生死根者。又禪悅下要緊在照破字。若得禪悅。便謂至足。則內守幽閒。正生死根耳。須是窮參力究。了了見自本性。則生死無處著脚。生死無處著脚。憂畏淫怒何由而生。
智慧
增一阿含經。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唯智慧成就為第一義。則知戒定等三學。布施等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後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蓋語其生發之次第。然而要當知所重。知所先。知所貫徹始得。雖然。此智慧者。又非聰明辨才之謂也。如前世智。當悟中說。
行脚住山
今人見玄沙不越嶺。保福不度關。即便端拱安居。眼空四海。及見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趙州八旬行脚。即便奔南走北。浪蕩一生。斯二者皆非也。心地未明。正應千里萬里親附知識。何得守愚空坐。我慢自高。既為生死參師訪道。又何得觀山觀水。徒誇履歷之廣而已哉。正因行脚之士自不如此。
山色
近觀山色。蒼然其青焉如藍也。遠觀山色。鬱然其翠焉如藍之成靛也。山之色果變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長短也。自近而漸遠焉。青易為翠。自遠而漸近焉。翠易為青。是則青以緣會而青。翠以緣會而翠。非唯翠之為幻。而青亦幻也。蓋萬法皆如是矣。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聖人復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緩急於其間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為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曰惺惺為正。寂寂為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自後宗門教人看話。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禪。正此意也。是故佛稱大覺。眾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真道人難
凡人造業者百。而為善者一二。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如是最後名真道人難乎哉。
楞嚴
天如集楞嚴會解。或曰。此天如之楞嚴。非釋迦之楞嚴也。予謂此語雖是。而新學執此。遂欲盡廢古人註疏。則非也。即盡廢註疏。單存白文。獨不曰此釋迦之楞嚴。非自己之楞嚴乎。則經可廢也。何況註疏。又不曰自己之楞嚴徧一切處乎。則諸子百家。乃至樵歌牧唱皆不可廢也。何況註疏。
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