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婴儿门下(3)
不渴少食。唇白涕清。饮食不化。皆里虚而寒。此表里虚寒之证。急宜温脾胃补气血。当用参、 、归、术、木香、肉桂等药。以助灌脓收靥。夫表虚者。以补气为主。补血次之。里虚者。于补血之中须兼补气。使胃气条畅。脾气壮实。在后必无陷伏之忧。苟能补气。则血亦周流。送毒出尽。
不致凝滞。在后必无痒塌之患。凡红紫干滞。黑陷焦枯者。皆表热而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唇燥烦渴者。皆里热而实。此表里实热之证。急宜凉血解毒。当用紫草、红花、连翘、鼠粘、木通、蝉蜕、荆芥。甚则芩、连之类。如表热者。则宜清凉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热者。重于解毒而兼清凉。如在二三日之前。热毒盛者。以硝、黄微下之。盖凉血不至于干紫。解毒则免于黑陷。如表虚不补。则成外剥。里虚不补。则成内攻。表实过补。则不结痂。里实过补。则发痈毒。所以痘证变迁不常。若色一转。又当变通。不可拘于一定也。
气血虚实论
夫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气不可亏。亏则阳位不及。而痘之圆晕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则阴乘阳位。而痘之倒 之祸立至。是以治虚证。必当补气为先。盖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充。血有形而无神。补养难收速效。况气阳而血阴。阴从阳。血从气。理也。故补气不补血。使气盛而充。血亦随之而盛矣。何谓气血虚实。且如气过热则泡。血过热则斑。气不及则顶陷不起。血不及则浆毒不附。凡痘色淡白。顶不坚实。不碍手。不起胀。皆属气虚。宜保元汤倍黄加肉桂、丁香。人乳与酒酿同服。根窠不红不紧束。或红而散阔。以手摸过即转白。毫毛竖起。枯槁不活者。皆血虚也。保元汤加芎、归、红花及山楂以行参、 之滞。木香以散滞气。而血自活也。凡用黄 。当在痘出尽之后。凡用热药。当看毒尽解之时。更察气血之虚实偏胜而治之。则药无不效矣。凡补血。首尾用地黄。防滞血必用姜制。用芍药恐酸寒伐胃。必用酒炒以抑其润下之性。借酒力而行之达表也。
虚证防变论
初发身热悠悠。乍热乍凉。肌松神倦。面青 白。饮食减少。手足时冷时热。呕吐便溏。痘点方见。隐隐不振。淡红皮薄。
三四日陆续不齐。不易长发。五六日不易成浆。少食气馁。伤食易泄。七八日塌陷。灰白不起。
自汗微渴。或腹胀喘渴。泄泻塌痒闷乱。切牙寒战。头温足冷。势所必致。皆缘气虚之故。故治虚痘。初发不宜轻投透表之剂。即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亦不宜用。况升麻汤等纯行升发之药乎。
至于黄连、紫草。皆为切禁。惟宜保元汤为主。若气粗皮燥无润色者亦当忌之。只以四君子少加桔梗、川芎。补益之中略佐升提之法。俟点子出齐。重用参、 峻补其气。助其成浆。至八九日间无他凶证。十全大补汤倍桂。塌陷灰白。腹胀泄泻。木香散。塌痒闷乱。腹胀渴泻喘嗽。头温足冷。寒战切牙者。急进异功散。迟则不救。
虚证变实论
气虚痘疹。调理得宜。使元气充实。腠理坚固。脾胃强健。二便调适。仍可转祸为祥。若补益太过。浆足之后。重用参、 。多有腹胀喘急之患。用枳壳汤。误用五苓、木香散。多有大便秘结之患。用宽中散。便实而渴。用麦门冬汤。过用丁、桂辛热之剂。则有咽喉肿痛。烦躁闭渴之患。用润燥汤。盖喘急腹胀。大便秘坚。烦渴咽痛。皆类实证。然而气虚变实。非真实也。是病浅而用药过深之失也。只宜斟酌。不宜疏通。若误行疏利。则方生之气复虚。而脱证将至矣。
虚证似实论
气虚痘疹。或为饮食生冷。调理失宜。致伤脾胃。遂成泄泻。津液下陷。虚火上盛。必发而为渴。元气下陷。虚阳上壅。下气不续。必发而为喘。夫渴与喘。实证也。起于泄泻之后。斯为津液暴亡而渴。阴气暴逆而喘。
故治渴则宜钱氏白术散。渴泻不止。则用钱氏异功散。治喘则宜独参汤。不应。亦用钱氏异功散。
大便实者。少与生脉散调之。喘渴而泄。陈氏木香散、异功散选用。若至闷乱腹胀。毒瓦斯内攻。
眼合自语者。此名失志。庸医不察。谬认为实。而与耗气之剂。速其毙也。安有实热而渴。气拥而喘。生于泄泻之后哉。
实证似虚论
身发壮热。毛直皮燥。睡卧不宁。腮红睛赤。烦渴腹胀。便秘喘急。皆实热证。而复见呕吐者。
此热毒在内。不得伸越。或为寒冷所搏。乳食不节。冷热相拒。则上逆而为呕吐。病机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治当升提发散。兼辛以散之。如升麻汤加生姜、橘皮之类。吐逆势甚者。
更加猪苓、泽泻引之下行可也。又有泄泻兼见。似乎虚证。然因热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达。
则毒从下陷。寻窍而出。亦当升提发散。热毒外解。内泄自止。有食则兼消导。如枳壳、山楂之类。又复有不思饮食。似乎内虚。不知郁热在内。不得伸越。二便秘结。腠理阻塞。热毒壅遏。
腹胀满急。不思饮食。必然之势。亦当升提发散。引毒达表。有热则兼清热。如山栀、黄连之类。
则热气有所升越。而脏腑和平。饮食自进矣。若误用丁、桂、半夏等热药于呕吐泄泻之证。用参、、白术等补药于腹胀不思饮食之证。立能杀人。他如龙骨、豆蔻、曲、 、缩砂。皆热泻之戈戟也。
热证变虚论
血热痘疹。只宜清凉发散。不宜峻用苦寒。过投芩、连之属。必致内伤脾胃。外闭肌肉。脾胃伤。则饮食减而泄泻。重则洞泄无度。遂致虚寒。肌肉闭则热蒸之气不行。腠理涩滞。则痘不起发。不行浆。遂成伏陷。此热证变虚之验。虚证既形。便从虚治。不可胶执而畏参、 、丁、桂也。六七日后见之。则木香、异功皆可应用。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招竭泽之祸也。
毒盛变虚论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发散。而佐以清凉。使热毒得平而止。若发散太过。必致肌表空虚。元气耗散。内灌清浆。或虚肿空壳。或痒塌外剥。或溃烂不收。百变皆至。而内气亦不能自守。略伤饮食。则成泄泻。泄泻不止。遂变虚寒。而气脱烦渴闷乱。寒战切牙。无所不至矣。夫始出之时。虽为血热壅遏。至三四日后。身反不热。痘疮不长。焉得不进温和之剂。如观桂、川芎、干姜之类。使内气一暖。则外气自和。泄泻之后。其内必虚。虽有腹胀烦渴喘急。焉得复为实热。
不过内虚伏陷毒瓦斯内攻而然。故实热之证。七八九日曾经泄泻。皆从虚治。有木香异功证。便进木香、异功。如无冰硬之证。非泄泻之后。切勿误投温剂。盖塌陷倒 干枯。而无冰硬泄泻之患者。多因热毒内攻而然。又当用百祥丸、猪尾膏等方治之。误投温热。卢扁不能复图也。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乍凉乍热。精神倦怠。肌肉 白。饮食减少。睡卧安宁。
清便自调。此皆虚证无疑。未见点前。用保元汤加紫苏、防风、白芷以发散之。见点后。以保元汤加川芎、桔梗以开提之。见点四五日后。仍用保元汤随证加减处治。七八日浆足之后。宜四君子加归、芍、山药以调养之。大便实者。加熟地以兼补其阴。若证见虚寒。不妨加肉桂倍参、以温补之。如见塌陷黑 。多用陈氏木香、异功收功。凡血热之证。初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枯。烦躁。渴欲饮水。日夜啼哭。睡卧不宁。好睡冷处。小便赤涩。此皆热证无疑。未出之前。
升麻汤加生地、芎、归、红花、鼠粘、连翘。以凉血解毒。见点三四日后。热证渐平。将欲灌浆。
紫草木通汤加生地、川芎、桔梗、红花、山楂之类。八九日浆足之后。亦宜四君子加养血药调理之。若七八日根脚红晕不化。或紫黑干枯。及青灰干黑陷者。皆由血热之故。急宜清热凉血为主。
切勿误用补气之药。则营血愈虚愈热矣。惟泄泻之后。变黑陷干红者。则从小剂木香、异功治之。
凡热毒壅遏之证。初发身热面赤。气粗喘满。腹胀烦躁。谵语狂言。睡中惊妄。二便秘涩。面浮眼胀。多啼多怒。此皆热甚无疑。未见标时。先须升麻汤一服。随加羌、防、荆芥、川芎、连翘、紫草、白芷、桔梗、鼠粘子。以清热透表。至见点三日之内。诸证向宁。势将行浆。紫草木通汤加川芎、桔梗、山楂、蝉蜕、鼠粘子之类。浆足之后。亦宜四君子加养血药调理之。若六七日外。
根窠连肉通红。或紫黑干枯及青灰干白陷者。此皆气虚血燥。毒邪壅盛之故。急宜凉血解毒。兼调中气为主。切不可轻用温补。惟曾泄泻。内气暴虚而陷。则当小剂木香、异功救之。
汗下论
钱氏论痘疮。发散利下皆不可妄。又曰。非微汗则表不解。非微下则里不解。言表热方炽。
痘点未见之先。或外感寒邪。约束腠理。痘因出不快。此当微汗之。令阴阳和。营卫通。俾痘易出。而毒易解。若原无闭塞不快而妄汗之。则成表虚痒塌斑烂之患也。如痘出时。烦热谵语。喘胀便秘。此毒蓄于肠胃之间。当微下之。但脏腑疏通。陈 涤去。气血和平。而毒易升发。若原无里实壅热而妄下之。则元气下陷。致变灰白虚脱之证矣。张涵高曰。余治血热毒壅便结之证。
每用凉膈散下之。百不失一。
所感轻重论
或问时气之盛衰。而痘出之轻重者。何也。盖痘之出。必假天行时气而发。天时疫气。有盛而有衰。人之生禀。有强而有弱。疫气盛行。虽轻亦能变重。禀弱者当之。必致于危。厉气已衰。
虽重亦能变轻。禀强者当之。益见其轻。故贫贱家儿。多历辛苦风寒。更无浓味伤脾。即有重证。
亦能抵当。富贵家儿。暖衣浓味。少见风日。脾胃脆弱。不经劳苦。凡遇小疾。亦为大病。譬之阴地草木。岂能御冰霜烈日乎。临证之际。可不辨人之强弱贵贱。参时气之盛衰。而为施治哉。
死而复苏论
痘有死而复生者。非气血相离也。乃毒火弥炽。气血壅遏不行。故肢体俱冷而气绝。本不终绝。虽绝必通。毒火有时而少解。则正气渐复而苏。尝见痘儿气绝。转卧于地。良久复生者。得土气以化毒热。而正气复矣。然虽气绝而死。其心胸必温暖。若胸冷气绝复生者。未之有也。
原委
尝读炎黄扁鹊仲景书。从无痘疮一证。相传谓是伏波定交趾归。中原始有此患。则知皆是炎方火毒。蒸发先天淫火毒邪而成。盖得于有生之先。发于既生之后。或感风寒惊食。或当岁气并临。则蕴发为痘。今之所见者。不问何脏所主。但发热之后。一二日间。红点成水泡。水泡成脓泡。脓泡后结痂脱靥。总谓之痘。此则胎毒也。其或隐现于肌肉。不脓不痂。谓之瘾疹。一见红色。而后没复现者。谓之肤疹。北人谓之瘙疹。遍身红斑如锦纹云霞者。谓之麻疹。吴人谓痧。
越人谓 。其或初发红点。有似痘疮。不三日而灌浆红润。见浆即焦者谓之水痘。南人谓赤痘。
以上诸证。乃脾肺蓄热。或外感风热。或伤寒发斑之候。不可尽归胎毒。方书所谓痘毒之发。传于心为斑。传于肝为水痘。传于肺为疹。传于脾为痘。其沿街里巷一概出痘者。此则岁气并临。
疫疠传染。岂可概为胎毒哉。
发热
痘疮将出。必先发热。然其热有风痰食惊变蒸之异。及时气传染。俱能出痘。疑似之间。即当审其所触。随证清理。以观其势。更察其耳冷尻冷足冷。中指梢冷。耳后红丝赤缕现。呵欠喷嚏。六脉洪数。身微洒淅颤动。白睛微红。目光如水。颧间有花纹见者。乃为真候。如温温微热。乍凉乍热。咳嗽嚏呕。欠呵顿闷。面微红者。此必痘稀毒少。身凉后出尤轻也。其或骤发壮热。如火熏炙。头面俱赤。闷乱昏眩。狂躁不定。一热便见红点。此必稠密毒盛。急投柴胡饮。甚则凉膈散下夺之。发热时肢体骨节俱痛者。六淫之邪也。宜表散兼透毒之剂。发热时遍身作痒。此表虚客冒风寒。毒不能出。
故痒。桂枝汤加黄 、防风、白芷、蝉蜕。发热时恶寒。身振振动摇。此气血弱。不能逼邪快出。
邪正交争。故振。升麻汤加人参、穿山甲、桂枝、防风。发热时腹痛攻搅躁渴。此毒势壅遏。热气内蒸。急以蜜调元明粉四五钱。不下再服。甚则凉膈散。大便一利。其痛即减。疮亦随发。勿泥首尾不可下也。若虚寒脉弱而腹痛者。小建中加升麻。若腰胁痛者。此毒在肝肾。最为恶候。
急以石膏六七钱。人参一钱。茶一撮。煎好入元明粉三五钱。加生白蜜热服。或可十全一二。若唇口上下紫黑。燥裂疼痛者。此毒攻脾脏。难治。急投犀角消毒饮。加石膏、黑参以救之。发热时或吐或泻。此毒邪奔越。精神不减者。为吉兆。毒瓦斯上下分泄也。若见点后。犹吐泻不止。四苓散加枳、橘、山楂。虚者。钱氏异功散加藿香、木通。发热时如惊者。为热乘心包。亦是吉兆。
导赤散加蝉蜕、紫草。形实便秘者。泻青丸微下之。如见点后。惊搐不止者危。发热时切牙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