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岳麓诸儒学案(黄氏原本 全氏补定)(5)
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财利当远,而会计不可不明。析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当言则言,不视时而退缩。可去则去,不计利而迟回。(《赠王实斋》。)
囗囗囗焉而不囗囗囗。无谓去囗囗而不计后来。(《赠权溧水张佳》。)
史直翁、钱师魏皆世所谓善官者。直翁平生持杀人之戒,必欲吾手不杀一人。其镇三山,凡故杀、谋杀、劫杀,一切求其说而出之,三山之人至今传以为笑。师魏以扶弱抑强为事,其守京口,小人识其意,衣敝衣,饰虚词,呻吟啼号,以谒于郡。郡不加诘,信而行之,善良惊惧,有破家者。此皆立说之过。立说之过,如缓催科非不美,而小人乘之,或因循于可以输纳之时,而狼狈于杼柚既空之后;轻刑罚非不美,而或至于善无所伸,恶无所惩。吾汲汲于正名分,彼则借名分以为欺;吾拳拳于别流品,彼则冒流品以见惑。若事至而应,可缓可急,或重或轻,酌而行之,则吏不能窥,民不能乘。(《政说》。)
古昔盛时,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朝夕所讲明,皆五典之叙于天,四端之根于心,六德六行之施诸日用,故平居则孝弟忠信,和顺辑睦,有警则幼思卫长,下思卫上,其众不约而同,其今不严而治,盖发于天理之自然,本于人心之至公。故卫灵问陈,孔子答以俎豆,举本以见末也。献馘必于泮宫,报本而反始也。或者谓夫子不答灵公之问,过矣。(《梁县学记》。)
《祭法》「有功于民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以其生有是功,故死不忘也。今也生无其人而崇其祀,死无所考而为之辞,则《王制》所谓「假于鬼神以疑众」,而可乞灵乎﹖否也﹖(《新淦县社坛记》。)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漫塘文集》二十二条,今移为《附录》一条,又为游默斋《附录》一条,王实斋《附录》一条,又一条为黄教授立传于后,又移入《涑水学案》一条,移入《晦翁学案》一条,移入《水心学案》一条,移入《岳麓诸儒》一条,移入《槐堂诸儒》一条,移入《鹤山学案》一条。)
附录
《辞通判建康谢史丞相书》云:「宰荷大丞相特达之知,而病絷其足,惟大丞相曲贷之。重受生成之赐,抑闻施必有报,物之常理。窃有私忧过计,或可裨议论之所未及。钦惟大丞相于先越王秉国钧轴,其位遇同;辅导先帝,翼赞嗣皇,其眷倚同。先越王再处台司,不俟温席,晚岁驾安车,策灵寿杖,为孝皇一出,天下颙颙,谓『且留相天子』,曾示几时,即荣绣之归,是以福禄寿考,极于人臣,德业勋劳,传于子嗣。今大丞相弼亮两朝,十九年矣,而不敢一日失此重负,自同于先越王,何哉﹖岂非以勋名已盛,权势已隆,欲奉身而退,不可得乎﹖窃谓为此说者,左右前后自为身计者之谋,非所以为大丞相计也。夫当上下未有厌斁之心,一朝褰裳而去,主上必曰:『是尝建大功,定大业,礼不可以不隆。』公卿百执事亦曰:『是尝持国家纪常,守朝廷法度,待士大夫以至公无私,礼不可以不厚。』恩谊终始,身名两全,万世之下,歆艳叹慕,以为不可及。今议不出此,而惟狃目前,咈然忿异议之来,而幸其同则止,戚然虑事变之作,而幸其平则止,縻之以爵禄,而恩意有时而穷,压之以刑威,而势力有时而屈,防之以知术,而事常出于意料之表。当是时,左右前后之人,志得意满,皆将自择其身之利,而大丞相独谁与同其忧乎﹖宰病废以来,得自适其适,虽无爵位之安,而危不迫其身,忧不入其心,每欲持此以献于有位者而无其阶。伏念左右前后之人,希容悦者多,能直致其辞者寡,辄因叙谢,裁具申献,傥幸致座侧,时一致思,是大丞相拔士疏贱,不为无益,宰受大丞相超擢之恩,不为无报。不然,异时追憾左右之不能尽言,宰亦有悔不及矣。大丞相果能从赤松之游,寻绿野之胜,从容天台、四明之间,以访先越王经行之旧,某虽衰疾,不任衣冠,犹冀幅巾裋褐,拜谒道左,以自附于宾客之下陈,不胜爱助之至。」
祖望谨案:弥远逊词答之。
徐太常丞谢郑丞相云:「宰病乃弃官,夫岂洁身而去!少而不学,亦非应变之长,期不负于陶成,惟少殚于忠告。不可失者,惟中原今日之机会,不可摇者,尤南渡累朝之本根,岂应恃一二才俊之人,而轻用亿万生灵之命。且空帑庾之陈积,以供军旅之急需,已凛乎乏爨之忧,况迟之经久之给。诿曰,及此闲暇,储之会通。或新敌捷出而因粮,或奸民乘间而投隙,窃恐方来之患,有非偷度可知。直敕临边之臣,先为固圉之计,必我疆我理,举无太息之声,庶自北自西,皆起来苏之望,又况建议者甫离唇吻之间,而间谋者洞见腹心之蕴,要须申戒,饬谨提防。愧书生之不识时务,幸智者之或择狂言。」
祖望谨案:时清之先以书劝行,先生答之。
既丧师,先生贻书李尚书曰:「三京之入,但乘其虚,颁赏之厚,震荡耳目。汝、蔡之败,丧失几何,而悉委不问,岂不欲四方之知邪﹖」
先生志夫人墓曰:「予继室梁氏,家故奉佛,其来犹私以像设自随,时若有所讽诵。予既与论释、老之害道,及鬼神之实理,恍若有悟,自是遂绝。」
蒙斋袁正肃公铭墓,谓其「德虑周密,才力精谨,坐之庙堂,可以跻世三代,任之方面,可以折冲千里,拔乎流俗,铢视轩冤」。
正肃王实斋先生遂
王遂,字去非,号实斋,金坛人。嘉泰初进士,为监察御史,疏奏极论进君子退小人,迁右正言。后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召还,特权工部尚书。先生与刘漫塘宰素同志,漫塘尝称先生为文雄健,无世俗浮靡之气云。卒谥正肃。(参《姓谱》。)
祖望谨案:实斋本字颖叔,西山改为去非。其云勉斋弟子,亦非也。
附录
刘漫塘《送王颖叔官富阳》曰:「颖叔尚论古人,今且亲至坡仙眠后之地,予欲以坡仙生平高节劲气,宁甘心困踬,不一首肯奸谀,为颖叔法,以风流放逸,不屑就绳墨,未免小异于程门,为颖叔戒。」
窦先生从周(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郑先生节夫
郑节夫,尝往从游默斋游,刘漫塘送之曰:「予尉江宁时,建安游夫子实在帅幕。将别,夫子蹙然曰:『世惟作好人难,作凡人易。』予问其故。夫子曰:『凡人世不之重,亦不之责,苟有一言一行,则亟称之曰:「是人乃能是。」故易。好人则一言一动皆常中节,曰:「是固应耳。」万一涉于疑似之闲,则责备至矣。故难。』如节夫者,信为好人,而不为游夫子之所忧者乎!」(补。)
附录
陈北溪与书曰:「知为四明之行,彼持敬苦行一节,诚可钦羡。然所持者只是一个死敬,所苦者只是一个死行,只是禅家宗派已。《易》数千言,无一句是严陵。詹郎中乃其明侪,九峰寺僧惠觉者,詹郎中悟道时,尝造请证印,得朝闻夕死一言,不胜欣荣。其平日从游趋向如此,愿三思焉。」
又《答赵季仁书》曰:「载伯话别道及节夫已求书为四明之行,可谓狂妄。载伯又说,袁侍郎欲著书尊其师,全是禅宗,假如推尊之极,亦不过《传灯录》上添一位耳。若说去圣千五百年,得其传者惟象山,但见其无忌惮之甚,一大笑也。」
赵氏家学
忠敏赵先生范
忠靖赵庸斋先生葵(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苏氏家学
苏先生国台(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周氏家学
忠文周先生端朝
周端朝,字子静,永嘉人。嘉定进士。其学本出于仲父去非,得南轩之传。已而学于蔡行之,于百氏无不通,尤熟于典故。又学于叶水心。又尝学于刘后溪、赵昌甫。或以为晦翁弟子者,非也。赵忠定公去国,天为雨血,京师人以盆盎贮之殷然。先生为太学生,帅其侪叩丽正门。侂冑欲斩其为首者,宁宗不可,但使听读而已。是时为首者六人,而先生受祸尤酷。初大理令听读于衢州,已次半道,侂冑矫旨再入大理,先生自分必死,果百辈拷掠欲毙之,然卒不死。复听读于信州,从章泉游。已而押归本贯,寻有诏听自便,侂冑终忌之,先生避之入蜀,从后溪游。盖自上书后,转徙者十七年,授徒自给。侂冑诛,有诏录,免解策进士,为国录。先生性介,以女妻富阳令之子,亲迎之夕,有持诸生刺以入者,先生曰:「暮矣!来朝于崇化堂当相见。」诸生曰:「我来为国录事,非私也。有书在此。」书入,则述令为史氏私人,恐先生官职骎骎天下,以为出于姻亚之力。先生愕然,则已奏乐行酒,亟告女以其故。女素娴礼教,遽称疾,请展日行礼,令子登车惘然。已而先生以女废疾请停昏,令诉于台,罢先生所居官,于是终弥远之世二十三年,浮沈下吏。复入为国博,不十年至侍从。端平开边,力争之,于是丐去。论者谓「先生一不合于侂冑,再不合于弥远,三不合于清之,虽官至九列,萧然孤榻,不营一椽」。有负郭田五十亩,捐以与兄。其卒也,谥忠文。(修。)
李氏门人
知州高先生崇(别见《鹤山学案》。)
刘氏门人(胡、刘四传。)
教授黄先生复
黄复,官高邮教授。尝请学于漫塘,漫塘答其书曰:「今人患在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口诵尧、舜,行如市人,得丧分于目前而惑,取舍定于俄顷而乱,甚至夺攘而不忌,相倾相诈而不知耻,则虽日从先生长者游,不过如先朝邢恕辈,是亦小人而已。执事有志斯道,而例及于衰孱,归而求之,有余师,仆方将观焉。」(补。)
王氏门人
文洁黄于越先生震(别为《东发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