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8章 晦翁学案(下)(5)

黄樵仲,字道夫,龙溪人,御史预之孙,号敬斋。登淳熙第。居家每旦率子弟衣冠见家庙,退则默坐终日,饮食衣服不求鲜美。居丧三年,人未尝见其有笑容。乡里有为非者,恐先生知之。朱文公守漳,礼延入学,牒云:「器资浑厚,操履端方。杜门读书,不交权利。乡闾有识,莫不推高。若以礼请,屈居教导,必能使诸生观感而化,有所兴起。」及讲小学,文公每称善。初尉永福,再调汀州录参,咸有善绩。自书于屏云:「俸薄俭亦足,官卑清自尊。」有《礼记解》、《小学口义》行于世。

侍郎陈先生景思

陈景思,字思诚,弋阳人。丞相文正公康伯之孙也。用丞相恩补承奉郎,仕至朝请大夫、直焕章阁,迁太府卿,兼夏官侍郎。先生竞朗通达,而以门阀自畏。问学师友,出于嗜欲。水心客钱塘,不择晨暮过从。为僚于徐,夜失睡者再三。朱文公在建安,接牍续简无旷时。时攻伪日峻,士重足不自保,浮薄者以时论相恐喝,先生每为所亲正说不忌。与文公书,具言其无他。文公答曰:「其然!其然!韩丈于我本无怨恶,我于韩丈亦何嫌猜乎!」所亲见之,意大折。道学不遂废,先生之力为多。(参《叶水心集》。)

晦翁同调

宣简赵先生不息

赵不息,南塘之祖也。雅敬朱子,云:「某恨见公晚。自见公,从始至末,无一语为无益,以是敬之。今观其行,尤合。」因上疏请用之,又乞赐南轩张子谥。累官大宗正,封崇国公,谥宣简。(补。)

(梓材谨案:先生名当从《宋史》《宗室传》作不,其字仁仲。为忧之古文,字当作,因而传写为。盖取「仁者不忧」之义。嗣濮王宗晖曾孙也。绍兴二十七年登第。然《宗室世系表》已误作不息。又载长子善临,善临子汝训、汝諿、汝诂、汝淡、汝铛。汝淡、汝铛即汝谈、汝就之囗也。)

教授刘孝敬先生靖之

知州刘静春先生清之(并为《清江学案》。)

文节刘后溪先生光祖(别为《丘刘诸儒学案》。)

晦翁家学(杨、胡三传。)

中散朱先生塾(附子鉴。)

朱塾,字受之,文公长子。从吕东莱学,以荫官将仕郎。早卒,赠中散大夫。子鉴,字子明,官奉直大夫、湖广总领。(参《姓谱》。)

朝奉朱先生埜

朱埜,字文之,文公次子。以荫补官,历朝奉郎。(同上。)

侍郎朱先生在(附孙浚。)

朱在,字敬之,文公季子。以恩补承务郎,历官至工部侍郎。侍经筵,日读父《四书》。玉音访问不已,因请黜杨雄,乞以二程、张载从祀,帝嘉纳之。孙浚,字深源,累官吏部侍郎,死节。(同上。)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札记》引叶绍翁曰:「考亭子在趋媚时好,遂阶法从,

视其父异矣。」)

朱小翁先生洪范(别见《介轩学案》。)

晦翁门人

文节蔡西山先生元定(别为《西山蔡氏学案》。)

文肃黄勉斋先生干(别为《勉斋学案》。)

文定李宏斋先生燔

文宪张主一先生洽(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朝奉辅传贻先生广(别为《潜庵学案》。)

辅先生万(别见《潜庵学案》。)

通直陈潜室先生埴(别为《木钟学案》。)

文修叶西山先生味道(别见《木钟学案》。)

主簿杜南湖先生煜

杜方山先生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隐君蔡节斋先生渊

运干蔡复斋先生沆(并见《西山蔡氏学案》。)

文正蔡九峰先生沈(别为《九峰学案》。)

文安陈北溪先生淳(别为《北溪学案》。)

陈后之先生易(别见《北溪学案》。)

吏部廖槎溪先生德明

通判李果斋先生方子(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州判余先生元一

漕帅赵先生师恕(并见《勉斋学案》。)

安抚赵先生崇宪

朝散赵节斋先生崇度(并见《玉山学案》。)

文节赵章泉先生蕃

郡守宋先生之源

特奏刘先生黼

许先生子春(并见《清江学案》。)

忠肃彭止堂先生龟年

知州赵先生善佐

张锦溪先生巽

学博潘先生友端

胡季随先生大时(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朝奉王定庵先生瀚

县令王先生洽

侍郎詹先生仪之

尚书李先生大同

周先生介

府判邹先生补之

黄先生谦

忠简王浑尺先生介(并见《丽泽诸儒学案》。)

吕先生乔年(别见《东莱学案》。)

教授高先生松(别见《止斋学案》。)

傅先生定(别见《说斋学案》。)

文靖舒广平先生璘(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通判傅曾潭先生梦泉

判军孙烛湖先生应时

进士诸葛先生千能

进士周先生良

包克堂先生扬

包先生约

包先生逊

知军石先生斗文

侍从石先生宗昭

喻先生仲可

赵先生师

直阁赵先生师雍(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梓材谨案:晦翁弟子綦繁,自别见诸《学案》外,百余人并入《沧洲诸儒学案》。)

晦翁私淑

宣献楼攻媿先生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正肃吴先生柔胜(父口。)

吴柔胜,字胜之,宣城人。幼听其父讲伊洛书,,知持敬之学。淳熙中进士,调都昌簿,差嘉兴教授。御史汤硕劾其救荒浙右,擅放田租,为赵汝愚收人心,且主朱氏之学,不可为师儒,自是闲居十余年。嘉定初,历国子正,以晦庵《四书》与诸生诵习,于是士知趣向。后以秘阁修撰奉祠。卒,谥正肃。(参史传。)

特奏陈先生缜(附子口、孙口。)

陈缜,字德容,罗源人。淳质有守,毅然任道。少慕伊洛、考亭之学。屡试礼部,独以正心诚意为说,俱见黜。后对时务擢第,廷试复如初,始终发明伊洛、考亭之旨,孝宗擢特奏第一。时淳熙八年也。子孙世其家学。(参《道南源委》。)

献肃柴南溪先生中行(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文靖魏鹤山先生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学录詹流塘先生初(别见《勉斋学案》。)

堂长蔡白石先生和(别见《北溪学案》。)

文节李贯之先生道传(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常博李先生大有(别见《东莱学案》。)

秘丞谢梦颐先生梦生(别见《木钟学案》。)

迪功陈先生均

陈均,字平甫,兴化人,俊卿从孙。安贫力学,以累举当奉大对,不就。参稽宋史及司马《稽古录》、徐氏《国纪》、李氏《续通鉴长编》诸书,用朱子《纲目》义例,提要备言,辑成《宋编年举要》、《备要》二书,起太祖建隆庚申、迄宁宗嘉定甲申,凡八十八卷。端平初,时宰言于朝,下福州取其书,赐迪功郎,不受。(补。)

(云濠谨案:宋陈均有二:一先生,为朱子私淑:一字子公,平阳人,以秘阁修撰致仕,真西山门人,为朱子三传弟子,见《西山真氏学案》。)

学士赵庸斋先生汝腾

赵汝腾,字茂实,宗室子,居福州。宝庆初举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尝入奏,言前后奸谀兴利之臣,甚切直,拜翰林学士。后辞归,累召至阙,复以翰林学士承旨知泉州、知南外宗正事。卒,赠四官。(参《姓谱》。)

(梓材谨案:先生号庸斋。亦有南塘之称,与朱子门人文懿汝谈之号同。又案:何北山有《缴回太守赵庸斋诗》,盖先生知婺州时尝荐北山与王正叙也。)

克斋门人

主簿杜南湖先生煜

杜方山先生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宣简家学

文懿赵南塘先生汝谈(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知州赵懒庵先生汝谠(别见《水心学案》。)

正肃家学

参政吴退庵先生渊

丞相吴履斋先生潜(交见《槐堂诸儒学案》。)

朱学续传

奉直方先生镕(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隐君赵江汉先生复(别见《鲁斋学案》。)

司法余桃谷先生季芳(别见《介轩学案》。)

御史俞默翁先生浙

俞浙,字季渊,新昌人也。以开庆进士,历官御史。初为贾似道所排,其后王爚引而入台,而论者谓王私其乡人,先生亦以三疏时事不报求去。改官大理少卿,不就。宋亡,杜门讲学,宗师朱子,学者称为致曲先生。(云濠案:《学案》底本别传云:「先生私淑朱子之学,笃行寡言,庄重介洁,宋亡,杜门著书,学者称为默翁先生。」)所著有《六经审问》、《离骚审问》、《韩文举隅集》。宋之南也,浙东儒学极盛,而越中独少。李庄简公后,惟新昌石子重、石天民、石应之、黄文叔、吕声之、吕冲之,其眉目也。姚江孙烛湖师象山,孙伟夫师水心,山阴胡达材兄弟亦师象山,而诸葛诚之往来诸儒之间。韩蕺山父子继起,世守刘子澄之教。其后上虞刘习甫学于何氏,唐忠介学于牟氏,而先生复出于新昌,最为有光,黄东发、陈本堂皆重之。(补。)

州判熊天慵先生朋来(附子太古。)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咸淳进士。元世祖求宋遗士,而雅重进士,以状元王龙泽为南台御史。先生与龙泽同榜,声名不相下,然不肯表襮苟进,隐居州里,生徒受业者常百人。取朱子《小学》书提其要领,示之学者。与人谈经义,日益不倦。用治书侍御史王构荐,连为闽海、卢陵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远近师宗之。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延佑设科,行省争请为考官,先生以应试者大半皆及门,不赴。其后江浙、湖广率卑辞致礼,先生始往应其请。及对大廷,所选士居天下三之一。初,先生以《周礼》首荐乡郡,而元制《周官》不与设科,治《戴记》者尤鲜,先生屡以为言。盖先生之学,诸经中《三礼》尤深,是以当世言《礼》学者咸推宗之。至治中,英宗始亲祀太庙,锐意制礼作乐,学士元明善以先生荐,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有《经说》七卷。子太古,字邻初,举至顺二年乡荐,官江西行省员外郎。晚隐槠山,著书以老。(从黄氏补本录入。)

(梓材谨案:黄氏补本,熊先生朋来列《胡熊诸儒学案》,俞先生琰列《李俞诸

儒学案》,谢山《序录》并无其目。以皆为朱学,入是卷。)

隐君俞石涧先生琰

俞琰,字玉吾,吴郡人。生宋宝佑间,以辞赋称。宋亡,隐居著书,自号林屋山人。精于《易》。世之言《图》、《书》者,类以马毛之旋、龟文之坼。独先生持论谓:《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天球并列,则《河图》亦玉也,玉之有文者尔。昆仑产玉,河源出昆仑,故河亦有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书》盖石而白、有文者。其立说颇异。尝着《经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等书,潜心三十余年,惜其书无存。惟《周易集说》十三卷,而以《易图纂要》、《易外别传》附焉,武宗至大二年门人王都中为之刊行。所居傍石涧,学者称为石涧先生。(同上。)

周易集说自序

《周易集说》者,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也。曷为善﹖能明三圣人之本旨则善也。夫《易》始作于伏羲,仅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辞;文王作《上下经》,乃始有辞;孔子作《十翼》,其辞乃备。当知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斯有象,有象斯有辞。《易》之理尽在于画,讵可舍六画之象而专论辞之理哉!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也。汉去古未远,诸儒训解,多论象数,盖亦有所本。至魏王弼以老、庄之虚无倡于前,晋韩康伯又和于后,圣人之本旨遂晦。沿袭至唐,诸儒皆宗之。太宗诏名儒定《九经正义》,于《易》则取王、韩,而孔颖达辈以当时所尚,故虽其说未尽善,亦必为之回护。由是二三百年间,皆以虚无为高。至宋,濂、洛诸公彬彬辈出,一埽虚无之弊,圣人之本旨始明。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节者,则以义理为虚文,尚辞而宗程伊川者,则以象数为末技,而程、邵之学分为两家,羲画、周经亦为两途,遂使学者莫之适从。逮夫紫阳朱子《本义》之作,发程、邵之未发,辞必归于画,理不外于象,圣人之本旨于是乎大明焉。琰幼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长与朋友讲明,则又有程、朱二先生所未言者,于心盖不能无疑,乃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至元贞丙申而后成,凡四十卷,因名为《周易集说》云。

庸斋续传

秘书赵大蓬先生必晔

赵必晔,字伯炜,晋江人。濮安懿王八世孙,补承务郎。怅望中原,怀古赋诗,慨然有祖逖之志。从益王至永嘉。蒲寿庚为福建、广东安抚使,发舟航海,次泉州港口。寿庚作乱,以田真子降元,先生逃村。真子遣兵勒还草降表,先生誓必死,持匕首自刺。吉甫抱哭曰:「我愧死!万万不能复见子矣。」张世杰回兵围城,寿庚尽杀宗室,缚先生将斩之,录曹参军吴伯厚以计出之,遂居泉之东陵。(参《姓谱》。)

(梓材谨案:吴礼部序陈监丞众仲《安雅集》序云:「君之学,得于外舅赵大蓬名必晔者为多。必晔,庸斋汝腾之孙,有学行。君早从指授,故前辈渊源,尤所习闻。」则先生之家学可见矣。《宋史》《宗室世系》,自濮安懿王历建孝良王宗盖、安康郡公仲邮、豫章侯士澸、直秘阁不敌、善绰、汝腾,凡七世。汝腾子崇堂,崇堂子必。「

」盖「晔」字之囗。又案:先生官至秘书。宋潜溪云:「南塘赵氏之孙,二陈之外王父也。」故谢山于陈众仲谓其先世得于赵南塘云。)

默翁门人

隐君黄先生奇孙(别见《潜庵学案》。)

石涧门人

清献王本斋先生都中(别见《鲁斋学案》。)

大蓬门人(庸斋三传。)

县尹陈先生仁伯

陈仁伯,莆田人,官同安尹。莆田之先达有二陈焉,一则先生,一则国子丞众仲,皆以文鸣于时,实兄弟也。其学出于南塘赵氏。(参《宋文宪集》。)

监丞陈先生旅(别见《草卢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