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二以等虗空下。能開方便。有十一句。今文闕二。謂眾生解及一切劫。法界為總。以含事理具深廣故。舊經在初。今當第三者。欲與中八為一類故。初句以字。貫下諸句。其一一句皆無分齊。謂頻申三昧業用深廣。要無分齊。以為方便。始能開顯況十表無盡。文不列數。例此應多。於中三類虗空。正明廣無齊限。次八顯其多無分齊。光影一種。義兼深廣。暎質之影隨機別故。此顯有多水月光影。非有非無。顯其深義故。上經云。一切法如光影清淨故。晉經云。法光影也。
△三告諸菩薩言下。正明開顯。文分四別。謂標徵釋結。今初可知。二何等為十。即徵數也。三所謂下列名。長行標名。偈方顯義。一一法句。皆用前來十種方便。一一方便皆演十句。如第一句。是諸佛出興及剎成壞。即用十者。文云。等虗空界為一。遍法界為二。一切剎為三。次第為四。以次第不斷等三世故。出興必隨眾生心業欲解根器成熟如影現故。此復五句。則十句備矣。是知。十句一一皆用十種方便。十句所開。即前所現。亦念請中果用十句。文少開合。次少前却。義無所遺。即是寄言答前念請。一即淨佛剎海諸剎成壞。佛於中興。即是佛土。前眾同念。欲知如來淨土之相。今明一切剎塵皆有佛土。皆佛所淨。則土無邊。諸句例然。二即為一切眾生最上福田。是故文云。讚歎如來殊勝功德。三即成正覺明。文甚照著。四即調伏眾生巧方便。安座一剎頓現諸剎為方便故。五即為一切眾生現眾影像。六即入一切眾生所住處。及示諸眾生道。偈云住無等行故。七即開示一切智法城故。偈中云聽聞正法具修行故。八即為一切眾生說施功德。施為萬行之首。實具萬行。故下偈云修種種行。九即為一切眾生演說教誡。及記種種心行意業知故。十即自在轉法輪海。然文有影略。顯法無邊。法有所本。故略會耳。四佛子此十法句下。結文可知。
第二爾時普賢菩薩下。偈中分二。先說偈儀意。文有十句。初句總明說意。次承佛神力下二句。辯其說儀。後觀察如來下。廣明說意。意欲重說。故須重觀。然其所觀。即前念請果德難思。與前十句。文有影略。欲明悉開三十問故。會釋可知。二正偈中十偈。如次頌前十句。文亦影略。顯義無方。
●大文第八。爾時世尊下。毫光示益分。令尋智光。以為能證契前所證真法界故。文中有二。先明毫光普示。後明時眾得益。
今初分五。一現光意。二從眉間下。辯光出處。以表中道大白法界方發智故。三放大光下。顯主光名。名從用立。事窮邊際。理徹真原。故稱普照三世時也。法界通事理也。而言門者。法界為門。則入三世一味平等。故上經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以三世門入於法界。則因果染淨事相歷然。故互為門。若總為門。則入頻申三昧體用。若以門為門。非真門也。法界三昧無二無別。能所入亡。為真入也。四以不可說下。明攝眷屬。智門無量。皆屬根本。同入法界。五普照下。明光分齊。智與理冥。無不周故。
第二時逝多林下。時眾得益。於中四。第一明依光見法益。第二顯證見因緣。第三明得證益。第四荷恩興供。
△今初分二。先明此眾普見。二類通十方。前中亦二。先標見人通新舊眾。後悉見十方下。正明見法。於中亦。先見此會遍法界剎塵中剎土。後或見處在不可說下。辯彼剎中攝化之相。於中三。初總明演法。次或見處在天宮下。別明所遍之處。即是塵內剎中之處。後現種種下。明處中業用所見多同。念請中事現相答故。第二如此會中下。類通十方眾會同見。於中亦二。先舉此顯彼。後如是盡法界下。以彼類此。於中復二。一舉能見分齊。二明所見之相。前中復二。先總相說方。後重疊微細。今初。方轉變者。隨一世界。西望為東。東望為西。亦是東方現西南等。方法門者。隨方儀式。方相住者。東西等相隨物而住。方出生者。一剎出多剎。多剎皆有方。方分齊者。至小至大皆有十方。方解起者。梵本云方隨順行。意是方之道路所行之處。方海者。總顯深廣。後依於眾生下。重疊微細辯方。於中。初結前生後。謂若麤若細。皆想持故。始從下三句辯微細所依。初句竪通無始。次二句橫攝依正。次一切毛孔下。正辯微細。毛孔約正。微塵約依。及虗空界非依非正。但取容毛即有多剎。相續不斷。結成竪長。所有道場橫結前處。二以得見佛神通力故下。明所見相。然初十二字。二經皆無。乃是義加。令能見下便是見益。益在下文。此中未說。若改以得為所謂字。則還是所見。然與前所見。文有影略。
△第二其有見此下。明證見因緣。成前見因。生後證因。謂頓爾證見。非無宿因。皆是如來攝受力故。自曾見聞發大心故。其猶草木久含和氣逢春則生。履霜堅氷皆有由矣。
△第三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下。明得證益。於中二。第一略明。第二廣說。
▲前中亦二。一明所入。二辯能入。前中後二。先列名。後結數。今初。初句為總。言是故者。是前宿因之故。或入下別列十一門。以顯無盡。增數十故。下廣顯相。諸句皆言或有得見。二經皆無。有則局見。不該聞等。以一例餘。義亦可通。後入如是下結數。第二彼諸菩薩以種種信下。明能入。於中二。先別明能入。後總結能所。前中。舊有十門。今加其六。所謂方所國土世界神變根器開信異解。然初三門。非能入相。由見國等而能入故。亦可為門。神變一種。通能所入。今取能入。信是心淨。解屬勝解。所以義開種種解者。鑒達分明故。於境印持故。種種不同。如前經說。道謂一道二道乃至無量正道助道。門謂無常門夢境門等。入謂正證差別。教謂教門旨趣。餘並可知。二以如是等下雙結能所。如是十事等有眾多。並能入於三昧神變。別明所入即法身等。
▲第二云何菩薩種種三昧下。廣顯得法。於中二。先廣能入。後廣所入。
前中但廣三昧一門。例餘九門。皆應廣說。或來未盡。或中上本具。文中三。初徵起。次別列。後結能所。初徵可知。二所謂下別列百門。皆從業用受名。並以法性真如。為三昧本。隨一一事。皆能契實。正受現前。初言普莊嚴法界者。入此三昧。能令法界普妙莊飾。斯即頻申淨土一義。餘定例然。於百門中。前九十九。別別業用。以多別定入佛之總。猶如百川皆入大海。最後一定。亦名頻申。總相同果。以總入總。如海入海。若不冥同。何以能究佛境大用。諸門別義。說者隨宜。恐繁不釋。皆云菩薩者。揀非果定故。三彼諸菩薩以如此等下。總結能所中如上之例。多剎塵數。方能入佛神變大海。三昧既爾。解等九門。例皆深廣。文略不結。
第二其諸菩薩住逝多下。廣前所入。於中三。第一總明。第二別顯。第三總結。
今初。即廣前總句。然下別句皆滿總句。故於總句不全廣說。
第二已住寂靜下。別顯。有十一門。如次廣前。別中十一句義。一智位圓極德。二色身隨應德。三智身了法德。四願行久成德。五究竟彼岸德。六二利圓滿德。七證入諸地德。八正覺智圓德。九三昧自在德。十智力無畏德。十一四辯益生德。
今初至無有所依。即智位圓極德。廣前法身。此即斷於智障。已淨法身。文中二。一明因位法身。二辯果位法身。今初。因位所成。即十地中。成十法身。故初句云。已住寂靜諸菩薩地。此為總句。乍觀此句。似廣前文所證諸地。諸地下文次第別有。次二句別。明利智慧即根本智。普遍智行即後得智。十地法身依此成故。從佛智慧種性而生者。顯不離果。故十地經云。菩薩十地。依佛智故而有差別。二已證現前下。果位法身。種智已圓。顯現法身。智純淨故。亦大圓鏡智。善巧調御下。果位後得。亦成所作智。住平等性。正證法身。亦平等性智。已能觀察下。即法身用。亦妙觀察智。四智已圓。法身已淨。此即如智契合。為法身也。
第二普詣十方下。色身隨應德。皆即體之用故。詣而無著觀而無住等。教化成熟。是色身用。
第三恒以智身下。智身了法德。初句為總。義兼實智。超越下別。多皆權智。定力堅固。二智所依。於諸眾生下。大悲起用。即雙行智。故如幻等。非有非無。
第四善能積集下。願行久成德。故前文云。入於如來過去所修清淨行海。積集即是過去所行圓滿清淨。其文甚顯。善入總持。則總攝諸行。具無畏力。即利他行。勇猛精進。總策諸行。遍修諸行。結無餘修。
第五住法界際下。究竟彼岸德。由住法界。方到彼岸。法界無界。故稱為際。此句亦即證理彼岸。修習已下諸行彼岸。得般若下。能導萬行到於彼岸。神通度生即大用彼岸。禪定自在即所依彼岸。證一切佛真實境界究竟彼岸。
第六以善巧智下。二利圓滿德。故上文云。莊嚴行輪摧障圓滿。故名為輪。初利他行。常樂觀察下明自利行。見生真實。利他行滿。福智堅固。自利行滿。
第七增長一切智慧根下。證入諸地德。初句通明加行已具。勇猛已下總明大用。得一切法無[得-彳]智下。顯智證如。善巧圓滿諸菩薩行。後得成行。一地之中滿一度故。此之一段。雖無地名。地義無缺。
第八以無二下。正覺智圓德。初句總。謂以菩提智覺法界故。次知諸眾生下。覺他已滿。得圓滿下。以智斷障。菩提菩提斷。俱名菩提故。普放法光下。智光普周。為諸世下。堪為應供。廣大願下。勝因已圓。福德超下。明果已滿。
第九已得諸佛自在威力下。三昧自在德。文相可知。
第十決了佛地甚深理趣下。智力無畏德。初之一句。即證智力。知諸世間文字已下。即教智力。於一句中演一切法。故無所畏。總持多劫無有忘失。何所畏哉。
第十一一念能了三世一切諸眾生心下。四辯益生德。於中。初知根器。與諸眾生下。正明授法。令諸眾生生大智慧。是說法意。入佛境下。彰其四辯。具一切智即法無[得-彳]智。分別法句即詞無[得-彳]智。於法無著即義無[得-彳]智。最勝智慧自在遊戲下。樂說無[得-彳]智。觀察一切下。說法之身。知諸剎海下。彰說法處。現成正覺下。是為究竟說法益生。略依文次。具為此配。似有條流。文義包含。難以曲盡。
第三其諸菩薩具足如是下。總結可知。
△第四爾時彼菩薩下。荷恩興供。於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後是諸菩薩下結。結其所因。由得前列十種德故。
●大文第九。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下。文殊述德分。文殊主智故。光後述德。放光本令證三昧用。智慧本為顯法界德。尋智得理故。讚林中。又前普賢以行顯理。此中文殊以解顯理。解行無二。方證入故。若通相說。即以文殊權實無二之智。解普賢體用無二之理。行此二無二。方顯如來頻申三昧果德體用。文中二。先述意。後說偈詞。有十三偈。通讚一會三種世間自在之用。文分為六。初二總歎園林。通三世間。前一普遍。後一廣容。二有一偈。別讚眾生世間。即通前諸來及向得益諸菩薩眾興供之事。三有二偈。讚其園林依正互在。前偈依中有正。後偈正中有正。四有三偈。述上林空。五有三偈。述於正覺依正無盡。六有二偈。總顯普收。
●大文第十。爾時彼諸菩薩下。大用無涯分。開必成益。益必利生。於中二。先總顯用因。謂由佛三昧成悲門故。後以得如是下。依體起用。於中亦二。先唯明毛孔菩薩世主用。後通顯分身多類用。
前中三。初總明。次別顯。後總結。今初有五。一化所依。謂大悲門。二出化處。謂一一毛孔。三明化身。謂毛現多光光有多有。四明化境。為一切眾生。五明化儀。隨類調伏。
第二或現不可說下。別顯有四。一化法。二化處。三化心。四化益。今初。有二十二門。分二。前六雜明欣厭等門化。舊經有八。第六門後。加分別世界門現生世界門。梵本所無。故經不出。後十六門。唯明十度化。方便有二。智度有六。餘各一門。禪中云等持者。謂離諸沈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此通方便。散心而局在有心。言等至者。平等持心。至一境故。此唯諸位所有定體。而通有心及無心定。神通解脫。即二類定所引功德。此之三類皆禪度攝。亦可般若已後。雜明諸門。不配十度。於理無失。二以如是等下。明化處。三以平等大悲下。明化心。四彼諸眾生或有見已下。明化益。並可知。
第三隨諸眾生下。總結。
第二而此林中一切菩薩下。通顯分身多類化。於中三。初結前生後。次別明多類。後總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