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一是多。一能遍於多。多是一。多能遍於一。亦如毛孔是小。剎土是大。毛因悟顯。剎逐迷生。迷則有分限。悟則無邊際。又若具諸剎毛孔皆有稱性及不壞相義。今毛上取稱性義。故如法性之無外。剎上取不壞相。故不遍稱性之毛。又內外緣起非即離故者。亦有二義。一約內外共為緣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離故。故得相入。二約內外緣起與真法性不即不離。此復二義。一由內外不即法性。有能所入。不離法性。故毛能包剎遍入。二者毛約不離法性。如理而包。剎約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成觀。

一法纔徹。萬彙皆通。直論入道之處。靡離淨意之中。

經頌云。迷時三界有。悟即十方空。欲知成道處。祇在淨心中。

諸佛不證真門。悟時無得。異生弗沈。死海。迷處全空。

以凡聖一如。本無迷悟。但了佛是心。萬法如鏡。是以思益經云。思益菩薩放右掌寶光。一切四眾皆如佛相。各坐寶蓮華座。下方四菩薩踊出。欲禮世尊。乃發願言。今此眾會。其色無異。當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此語不虗。願釋迦如來現異相。令我禮敬。即時釋迦如來。踊起七多羅樹坐師子座。

幽旨罕窮。淺根難信。情見不到而理深。智解莫明而機峻。業果隳於淨地。苦海收波。罪華籍於慈風。刀山落刃。

業由心造。罪是心生。若了自他唯心。即無逆順對治。無復結業。如阿闍世王。及央掘魔羅比丘等。遇佛悟罪性空。得入聖位。故云得道業亡。又云心生即是罪生時。今若悟境是心。心即不起。心滅即是罪消時。自然罪山摧而業海枯。鑊湯息而銅柱冷矣。

旨不可見。義不可尋。理短而甘鞭屍吼石。

鞭屍者。佛滅後八百年。有如意論師出世。善能談論。王禮為師。遂召外道。令如意論師立義。論師立先因後果。集苦道滅。集是有漏因。苦是有漏果。道是無漏因。滅是無漏果。外道遂來出過。外道云。汝師出世。說苦集滅道四諦。何以弟子說集苦道滅。有違師教過。如意救云。我不違師教。佛在世日說先果後因者。為對不信因果有情。先說苦果。後說集因。我今順因果說。亦不相違。此時外道朋黨熾盛。眾中無證義人。王賜外道金七十兩。封外道論為金七十論。如意此時墮負。嚼舌而終。至佛滅後九百年。世親出世。披尋外道邪論。果見如意屈負。遂造論軌論式等上王。救如意論師。王加敬仰。賜世親金七十兩。封為勝金七十論。王令縛草鞭屍。表外道邪宗。鞭草屍血出。所以云世親有鞭屍之德。故知說須逗機。無證便墮。古人嚼舌。可謂為法忘軀矣。鞭草出血者。是知理為神禦。邪法難扶。無情出血。表心境一如矣。吼石者。昔劫初之時。有外道名伽毗羅。修道得五通。造略數論。知世無常。身不久住。恐後有人破我所造之論。遂欲駐身拒來破者。便往自在天所。求延壽法。天云。我今變汝為一物。最為長壽。其仙人遍報門徒。我今化為石。若有異宗來難我法者。但教書於石上。我自答通。天遂變仙人為一方石。可長一丈餘。在頻陀餘柑林中。後陳那造因明論成。以宗因喻三支比量。破其數論。弟子莫能通答。將陳那比量。往餘柑林。書於石上。尋書出答。後又書比量於石。與弟子同封記之。至明旦往看。石上書答訖。如是陳那又書比量於石上。難彼外道。至二三日方答得。陳那復書。至七日後方答。如是又書其石。並不書出答詞。被陳那難詰。其石汗出。大吼振破。昇在空中。所以世云陳那有吼石之能也。變身為石。而能形文對答者。可謂心境同原。自他一際。有情無情。同一體性。如漩澓頌云。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同一體。處處名為真法界。又首楞嚴經云。根塵同原。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若空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石吼振破者。是知妙理難虧。真心莫易。可以摧邪轉正。去偽存真。且如金石至堅。尚能隳壞。豈況浮言汎解。而能移易乎。

請說而願捧足傾心。

西天有陳那菩薩。世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也。山神捧菩薩足。高數百尺。唱言。佛說因明。玄玅難究。如來滅後。大義淪絕。今幸福智攸邈。深達聖旨。因明論道。願請重弘。因許所請。遂造因明正理門論。又如釋迦如來初得道時。梵王請轉法輪。亦如舍利弗請佛說法華經等。皆是傾心瀝懇。三請方說。

廣長舌之敷揚。

佛說法華經。出舌至梵天。說阿彌陀佛經時。舌覆大千世界。以凡夫人舌過鼻尖。表三生不妄語。聖人出舌至髮際。以佛說法華一乘等心地法門時。舌出過凡聖之上。以表所說心法真實。起眾生信故。

暫披而即能熏種。

法華經云。須臾聞之。即得阿耨菩提。又云。一句染神。歷劫不忘。如華嚴策林。問。罪有淺深。位有階降。阿鼻地獄極惡罪人。如何頓超便階十地。若言經力。或推佛光。何不獄中談經。何借光明常照。仰申所以。用顯大違。答。圓頓教海。德用難思。諸佛威神。利樂叵測。然其化物。要在有緣。地獄罪人。昔聞圓法。具金剛種。得遇佛光。光流成道之時。則是根機已熟。冥機叩聖。感應道交。亦似萠芽。久含陽氣。東風一拂。頓示抽條位雖頓圓。久因積善。若非其器。亦不遇斯光。諸地久修。果無頓得。其由影隨質妙。響逐聲倫。理數而然。亦何致惑。善惡之法。皆是熏成矣。

五實語之剖析。

五語者。金剛經云。一真語。二實語。三如語。四不誑語。五不異語。此表所說一心金剛般若之法不虗。以金剛是不可壞義。般若即無二之旨。

一覽而須納千金。

因明鈔云。玄鑒居士。是護法菩薩門徒。護法造得唯識稾本一百卷。臨入滅時。將付玄鑒居士云。支那菩薩到。為將分付。此土如有人借看。但覓取金一百兩。可借與看一遍。三藏於居士處。得此稾本歸。翻為十卷。即成唯識論是也。又天親菩薩造唯識三十頌。付一居士。亦囑云。若有要看者。索金一兩。邇後門庭來求觀者。輸金如市。是知古人。重教輕珍。敬人愛法。況聞之入道。便為出世之人。豈世間珍寶而為酬比耶。故法華經偈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舉止施為。現大神變。

證道歌云。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如今眾生身中三身者。寂是法身。智是報身。用是化身。四智者。前眼等五識。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識。是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是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是大圓鏡智。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祇轉其名。不轉其體。又歌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又志公和尚歌云。運用元來聲色中。凡夫不了爭為計。

理不偏而事不孤。行常順而道常遍。即多用之一體。同時頓具而非分。於一體之多門。前後交羅而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