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禮政四學校上(2)

遵議先儒黃宗羲顧炎武從祀疏

潘祖蔭

竊臣等准禮部咨。以前任江西學政陳寶琛奏。請以故儒黃宗羲顧炎武從祀 文廟。欽奉  諭旨。命臣等赴內閣會議。臣等謹按從祀之典。古無所見。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又凡始立學。必先釋奠於先聖先師。鄭元注。先聖。周公若孔子。先師。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億可以為之。此為言從祀之始。漢魏以還。闕焉未舉。唐貞觀二十二年。詔左邱明等總二十二座。春秋二仲行釋奠之禮。繼遂以周公配成王。而以孔子為先聖。此為定從祀之始。推原事始。蓋本樂祖瞽宗之義。凡從祀先聖者。皆博士弟子所從承學轉相授受之本師。沒則各以其師附祀。所謂將習其道。必各祭其師。證之古誼。斯為最合。濂洛諸賢。挺生宋代。卓然為世大師。元明以來。囗為增祀。亦因士習其教。故以崇德為報功。追契始初。並非相悖。厥後請祀紛紛。無關茲義。我 朝禮教昌明。動循古法。道光九年。   特旨不准李容從祀。蓋懼空談心性者冒越其閒。實與唐人創始之心。若合符節。臣等遠遵其義。近懍   聖謨。謹核黃宗羲顧炎武之生平。及素所服習該故儒之遺書。竊謂宗羲炎武皆有傳經之功囗道之力。崇正遏邪之實效。敢舉其合於從祀之誼者。條列上聞。不厭煩瀆。一一為我   皇太后  皇上陳之。我 朝文治昌明。經師輩出。諸經各有專家。各有疏義。精研小學。淹貫囗經者。尤難指數。蓋自三代以來。經學至 國朝而極盛。而上溯淵源。並推至黃宗羲顧炎武而止。即至辨書古文之偽。發古韻之微。深通天算。博稽地理。凡樸學之專門。皆該二儒之遺緒。迄今著述。炳在人寰。傳授既繁。淵源有在。是凡讀其書習其言者。皆以該二儒為轉相授受之本師。故道光年閒。京朝各官。特建顧炎武祠於京師。春秋祀事。直省學人。咸為執事。迄今不絕。蓋亦未有之創舉矣。臣等以為人心所在。即定論所憑。各省名臣達官。實不乏人。何以區區獨祀該故儒。此即所謂將習其道。必各祭其師。皆發於人心之不自覺。臣等準之古誼。以為黃宗羲顧炎武當從祀者。此其一。然僅合古誼。而相乖今制。臣等亦不敢妄請。伏讀道光九年   聖訓。先儒升祔學宮。祀典至鉅。必其人學術精純。經綸卓越。方可以俎豆馨香。用昭崇德。又咸豐十年。議准從祀先儒。應以闡明聖學傳受道統為斷。臣等查黃宗羲編定明儒學案。綜二百年學術升降之原。會通融貫。雖出自蕺山。而於姚江末派。痛予斥絕。故河東姚江兩得其正。創修宋元學案。條分派別。祗斥邪而扶正。不伐異而黨同。其稱朱子謂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推挹可云極至。顧炎武不立講學之名。而有蹈道之實。其論學之旨。謂聖人之道。曰博學於文。曰行己有恥。又謂今之理學。禪學也。不取之論語五經。而但資之語錄。不知本矣。故所學一以肫篤精實。而無囂張之氣。門戶之私。至推崇朱子。其所著日知錄。皆可覆按。夫亦足以當學術精純之目矣。然猶未證諸實效也。

明季心學盛行。顏山農何心隱李贄之徒。標目狂禪。蕩無禮法。細行不謹。束書不觀。學術既壞。國運隨之。黃宗羲排斥其根株。顧炎武痛絕其支蔓。自二儒興而禪學息矣。禪學息而樸學起矣。絕續之交。固由 景運之隆。亦該故儒教澤之力。所謂闡明聖學傳授道統者非歟。至於經綸卓越之稱。該二儒皆以經濟交推。特以身丁末運。心在勝朝。自不能奮囗 昌期。各抒偉略。如顧炎武日知錄所載。正定之轄五州二十七縣。蘇州之轄一州七縣。而蘇州之糧三百三萬八千石。正定止一十萬石。王者則壤成賦。豈有大小輕重之不同若此者。後之王者。審形勢以制郡縣。則土壤以起徵科。乃平天下之先務。此即   列聖減定蘇松浮糧。及增設直隸州改并州縣之議。其他鑒明人之失。開我 朝之法者。不可枚舉。而肇域志宅京記諸書。具有深意。尤非徒輿地之學。蓋與宗羲明夷待訪錄。同為經濟家必資之書矣。夫空言經濟。能欺一時。而不能垂之後世。至流傳二百餘年。而讀者猶思取法。則其非空言經濟可知矣。臣等準之今制。以為黃宗羲顧炎武當從祀者。又其一。凡若此而無   列聖欽定之評。猶未敢遽定也。黃宗羲顧炎武經 四庫著錄之書。原案已經詳列。提要褒許之語。學者無不周知。臣等毋庸復為引敘。惟   欽定國史儒林傳。於黃宗羲傳內。稱其上下古今。穿穴囗言。自天文地志九流百家之教。無不精研。又稱宗羲之學。出於蕺山。聞誠意慎獨之說。縝密平實。於顧炎武傳內。謂其斂華就實。扶獘救衰。又謂 國朝學有根柢。以炎武為最。至篇末特筆。謂其在華陰於雲臺觀側建朱子祠。則隱然以紫陽嫡派歸之矣。如謂 四庫提要中有一二糾正之語。遂即寢議。此正不然。提要為敘錄之體。意在解題。係專為一書而發。非是統論全書。譬如詩有正變。書有真偽。而至今並著為經。未嘗有所偏廢。遠者無論矣。臣等即就 國朝之得列從祀者言之。如陸世儀思辨錄。提要則謂其不免迂闊之失。陸隴其問學錄。提要則謂其過於主持。孫奇逢四書近指。提要則謂其不免高明之病。至張伯行所著理學各書。斥入儒家存目。一字不登。向使當時禮臣必據提要之辭。以為論定諸儒之案。則陸世儀等。即不應俎豆於兩廡矣。湯斌。 國朝從祀之儒之至純至正者也。而推黃宗羲之詞曰。黃先生論學。如大禹導水導山。脈絡分明。吾黨之斗杓也。其與顧炎武書。謂道之衰久矣。得大力闡明。豈非斯人之幸。茲數語者。苟非宗羲炎武。孰敢當此。苟非湯斌深知宗羲炎武。亦何能發此。況湯斌在史館。得黃宗羲一書。謂宋史之道學傳。乃元人之陋。遂示於眾而即去之。其志同道合略見也。   聖君之評如此。賢臣之評如此。殆幾乎無可致疑矣。此臣等準之成憲。以為黃宗羲顧炎武當從祀者。又其一。

以上三端。容有未盡之語。而初無溢美之詞。俎豆馨香。洵無愧色。乃者禮臣具稿。力從駮議。臣等實不敢荀立異同。亦不敢隨事附和。即如陳寶琛疏中。有宗羲倡於前炎武繼於後二語。查二人生既同時。初無先後之分。學又異派。更無倡繼之說。該學政措詞偶誤。臣等亦不曲為之諱。然因此而遂謂其不明學術。因並斥其所請之人。則固不可也。臣等稽之古訓。求之輿論。以為該故儒之從祀。實順人心而不違成例。況我  皇上緝熙典學。正當審辨學術。以風示天下。將因以求所謂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者。以為平治天下之本。是該故儒從祀之典。似亦繫乎時政。而非徒滋議論者已。臣等公同商酌。擬請  旨准將黃宗羲顧炎武從祀 文廟。儻因 祀典重大。未能驟定。應請  旨飭下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再行詳議具奏。

瀏陽學祭議

吳敏樹

凡州縣學宮。雖甚崇飾。禮樂常不備。而瀏陽其人多富。士知學。而近尤奮於科舉。故其事獨甚焉。然其間事類殊別。其明倫堂之前。有曰禮器局者。於後又有曰樂舞局者。皆高屋連棟。局各有董事者十許人。司先聖祭祀事。余始至見輒怪之。以謂祭禮事也。禮樂一也。且歲一再行。與官共之。何為有兩局哉。及審其所由。蓋始者官辦春秋丁祭。而瀏之士。以八月二十七日。為先聖誕降之辰。而當鄉試年。居揭榜之前數日。乃請於官。於其日增行一祭。私置田產以充其用。是以有禮局之設。其後議興修樂舞。樂事繁重而費尤大。故別局焉。及樂舞既成可用。則丁祭因取用之。而八月一月之中。既當有兩祭。日近而事迫。樂局之人難之。比歲於其後祭。或罷樂不舉。兩局之人。始相詬怒有煩言。余有意欲相為商辨。合而正之而未發。今年秋。有以虛名狀投請於府者。其言先聖生日一祭。見於禮部則例書。而乾隆間。御史有請於太學增行此祭者。   高廟諭旨。斥其不應經典。不可以瀆先聖。其事得之嶽麓山長丁侍講祭議中。今瀏陽此祭。未知應行應停云云。府以其狀下縣與學令詳議。一時聞者哄然。有來問於余者。亦且婉辭解之。嗟乎。彼投狀者之言則是。其意則非也。果以此祭為不宜行。瀏陽之人自行之自已之可爾。何為設疑而上請哉。毋乃有陰挾其黨以爭勝敗者與。雖然。彼投狀者之意則非也。其言則是也。夫國家州縣立學。學有先聖廟。有司以春秋仲月上丁祭者。此本古禮春秋入學釋采之義也。生日之祭。何為者耶。古之祭者。雖王者於其先祖。未聞以其生日祭者也。而今敢妄用之於聖人耶。余所見世俗淫巫叢祠。多稱生日。相聚會歌舞。云為神者稱壽。蓋後世人重生日。故祠鬼者亦因之。儒者以道奉先聖。豈宜與之同也。先聖之言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非其鬼祭之固諂矣。雖當祭者。非其時而數數祭之。猶諂也。先聖惡夫諂鬼者。而受人之諂哉。科名盛衰。由讀書者多少。聖靈福饗不在此。非可用祈禱也。春秋書魯郊禘。譏其僭禮。至於非時再烝。壬午猶繹之類。所失亦小矣。猶必謹而書之。蓋聖人之嚴於祭也如此。而可苟乎。昔者御史之請。   高廟斥之。正典紀之大綱。破細人之私惑。遵今準古。何嫌何疑。且瀏陽一邑之士。以祭事有爭釁。尤不可之甚者。今若輟去此祭。合兩局而一之。而通以丁祭禮樂為其局名。其事則縣之長者同心而任焉。豈不囗乎。然則聖誕祭名。見於頒行則例之書。何也。禮官之牒。或革或行。未能一也。若執此以相難。則拘者閡於文。懦者怯於議矣。余忝為學官於此。念是非之論。不可以兩存。且懼乖先聖謹禮重祭之義。輒為此議。先質之明府趙侯。或可與瀏人士商定之。且以為覆議於府之意。

南匯縣稟尊經閣崇祀經師批代

蔣曰豫

據稟。該令故祖浙江教官。曾祀漢宋傳注家二十一人於尊經閣內。該令擬於南匯縣學。踵而行之。開具應祀名位請示前來。查尊經閣者。專備庋藏聖賢遺籍。本 朝   列聖御纂說經訓士諸書。其制實與廟中殿廡囗崇。其名亦非傳注諸家敢受。即有注疏之本。亦以附刊已久。姑取類從。而尋繹斯閣命義所由。斷非末學經生所能忝與。本部院現就該令請祀之說。細為推究。實覺內有不便者數端。願備言之。俾明此意。溯明嘉靖間。核議從祀之位。經師二十一。議留公羊子高九人。而何氏休十二人。改從鄉祀。本 朝雍正同治年間。僅復鄭氏康成范氏甯毛氏亨三人。其餘悉未議及。今擬舉而列之尊經閣下。雖非廡祀。究在宮室。且欲春秋仲丁。一體致祭。即與實列附饗無別。似非廢莫敢舉之義。此不便者一也。禮部定例。從祀賢儒。以闡明聖學傳授道統為斷。即鄉賢名宦。亦必實有功德及人之事。今諸家訓詁為宗。難言傳道。即復生有功德。亦非此間應祀之人。既於義無可循。即屬例所不許。此其不便者又一也。且諸家內。如晏以傅粉見譏。聖以受贓致敗。喬固諸史。大書特書。王韓為莊老支流。其元虛之旨。實為晉人清談所祖。孫宣公撰孟子音義二卷。其本單行。今之正義。是邵武士人所作。蔡元定猶及見其人。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及朱子全集。亦復班班可考。斯之諧俗敗常。好囗作偽。咸與名教相違。前人議撤之。故未必不由於此。今若去此四家。則諸儒合祀。易孟子不過少一二人。尚有當祀專位。而論語去何則無人。禮記去戴則無人。毛氏亨業已復祀。則詩亦無人。敦盤升薦之時。而仰視享位。錯落如晨星。闕逸如斷簡。其何以壯觀瞻之肅。而慰將事之懷。此其不便者又一也。惟一行作吏。此事遂廢。該令簿錄堆中。獨能計議及是。其繩武崇經之念。似亦不可無以通之。計惟有就學官齋室。或書院正廳。將擬祀諸家。商明設位。春秋丁祭後。會同學官山長囗執事諸生前往致祭。囗可查仿前賢學規。月定若干期。選擇明樸生童。屆期同詣。師生各將所習最熟經書。互相講貫。務以明理達用為主。該令亦可不時前往稽查勤惰。如此辦理。於祀典既不相妨。而經術可收實效。較為妥貼。可即酌行。再從祀始有先儒之稱。此祗宜稱經師。以示區別。漢河間劉獻王德。宜稱漢河間獻王劉氏德。此位不宜加經師字。亦所以示區別也。如尚未奉督學批示。即將此批錄呈候核。繳。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