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0章 刑政三律例下(2)

一追迫跌堕致毙之案应请改定条例也。查例载凡谋杀人已行。其人知觉奔逃。或跌失。或堕水等项。虽未受伤。因谋杀奔逃。死于他所者满流。若其人迫于凶悍。当时失跌身死。拟绞监候等语。查谋杀人至于已行。其人知觉奔逃。失跌身死。无不迫于凶悍。亦无不迫在于当时。若果逃至他所。已无不可当之凶锋。尽可从容潜避。何至又复戕生。设有在外毙命。未必非别有他故。自当另拟致死根由。若以逃奔于谋杀。不应轻拟从宽。倘相隔甚远。或死已越日。又岂可仍引死于他所之条。是死于他所满流一层。实属衍文。其当时失跌身死者。虽未受谋害之伤。而其仓卒失足。究系被谋所趺。死于跌犹死于伤。似不得以尚未受伤稍为开脱。况查殴案内。凡有争情形。因逃走追逐。失跌身死。悉照杀本律拟抵。谋杀一条。未便独异。应请嗣后谋故殴等案。凡有已经逃走。因被追逐失跌。以致堕崖落身死者。各照因伤身死本律办理。若追逐之人。自行失跌身死。逃走之人。先虽有殴情状。不得以致死之罪加之。应各科本罪。

一律文计赃科罪各条应请详细添注也。查律载窃盗赃一两以下杖六十。一两以上至十两杖七十。二十两杖八十。所称二十两者。必系十两以上。至二十两为止。凡十一两至十九两皆是。其不言十两以上者。缘上条已有一两以上至一十两字样。下条一气相承。可以意贯也。惟名例内有称加者数满乃坐一条。注云。如赃加至四十两。纵至三十九两九钱九分。亦不得科四十两罪等语。因而计赃科罪之案。悉以此语为准。凡窃盗赃至十余两者。并不引二十两之条。照十两科断。致与一两以上至一十两者。同拟杖七十。赃数虽有多寡。而所拟名例。将两条合而为一。此由拘泥律文。以致相率错误也。然此犹其小者。由此而推。至一百一十两。流二千五百里。一百二十两流三千里。一百二十两以上。绞监候。夫所谓一百二十两以上者。即一百二十两零一分亦是。今凡有赃至一百一十九两九钱九分者。止照一百一十两律。拟二千五百里。若至一百二十两零一分。又拟绞监候。则是流三千里。必须恰满一百二十两之数。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方为合。以去死一间之罪。而银数介在至微之中。似非定律本意。况此条赃数。本系十两一等。今除中间皆系十两一等外惟杖七十。系十九两九钱九分为一等。其流三千里。则系一分为一等。实觉轻重失伦。应请下部臣。于计赃科罪各条律内逐一添注。如窃盗赃二十两杖八十条。添注十两以上至二十两字样。自二十一两至一百二十两。及此外监守常人枉法等赃。均照此逐条添注几两以上至几十两字样。庶援引不至失当。至名例小注。本发明律意。曲为引喻。应无庸更改。

一命案养人犯应请仍候秋审办理也。查养旧例。仅准将戏杀误杀之案。于本内声请。其杀之案。无论情节轻重。概俟秋审时取结报部。上年经刑部奏准。以情节本轻。应入缓可矜之案。若必俟秋审时始行核准养。在本犯身罹死罪。即监禁逾时。尚属罪所应得。而其老病之亲。桑榆暮景。举目无亲。情殊可怜。请嗣后殴情轻之案。以及擅杀罪人。并无关人命。应拟死人犯。按其情节。应入缓决可矜者。如系亲老丁单。孀妇独子。该督抚于定案时。即取具各结。随本声请。准其养。其有间在实缓之间者。本内声明。俟秋审时再行取结报部会核等因。通行在案。伏思殴案犯。情节虽有轻重之分。而死者之家。同一被杀。自其家属视之。轻重若等。如准随本声请养。计自犯事进监。至结案之日。远则一年。近则数月。遽行释放。谁无父母兄弟。忿恨难消。以里闾之近。怒目相视。不特易生报复之志。即在凶手。亦难保其不存自得之心。实非所以矜全之道。伏读乾隆三十八年。恭奉上谕。养人犯。俟其拘系经年。驯其桀骜之气。不必于定案时将命案正犯遽行开释。仰见我 高宗纯皇帝睿虑精深。于矜恤之中。仍寓慎重之意。应否下部臣等。另行定议。除无关人命之死罪人犯。准其随案声请外。其余有关人命杀擅杀及戏杀误杀等案。概俟秋审时再行取结办理。并请统俟秋审三次之后。方准援免。其因情实可矜悯。秋审缓结。未届三次。由部臣奏请减等后。准其养。如此。则本犯拘禁经时。渐知悔罪。而死者之家。事经数载。亦必心平气释。不致别生他衅。所全实多矣。

请免罪人及孥疏

王命岳

古者死罪之下。爰有军徒。为地不过二三千里。比承明末蛊坏之余。人心不古。百弊丛生。 世祖章皇帝虑非大加创惩。不足以振肃纪纲。挽回陋习。乃立为流徙之法。亦不得已之权教耳。使数年之后。风俗丕变。人心还。在 章皇帝未必不弛流徙而仅用军徒。臣闻文王治岐。罪人不孥。今则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矣。其情罪重大者。连及祖孙矣。昔魏主以有罪徙边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光州刺史崔珽谏曰。一人有罪。延及阖门。则司马牛受桓魋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魏主遽从其请。今 国法方行。臣岂敢遽参末议。但就奉行近法之中。祈稍寓宽恤之意。如许嫁之女应归夫家。过继之子应归嗣父。孙不应带及孙女。子不应带及子媳。则法行而恩仍。威着而仁亦寓。于罪人不孥之意。尚有合焉矣。臣闻广东解家眷入官者。至连及表妹。用刑一过。波滥无穷。此非 朝廷之初意也。仰惟天语申饬。以养元和。实宗社灵长无疆之休。

请免妻孥流徙疏

安徽巡抚张朝珍

律称亲属有罪。得相容隐。帝王以孝治天下。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故同居有服之亲。相为容隐者勿论。所以重彝伦也。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反叛重情。父为反叛。子亦有罪。子为反逆。父亦有罪。尚得容隐乎。则端重在谋反谋叛之人。观以上二字。则知谋叛以下者。合于得相容隐之条也。迩来大功以上之亲。容隐谋叛之妇女。皆拟流徙。不详察谋叛以上之义。但曰谋叛不用此律。是叛犯之家属等于谋叛之本犯。期功之至亲同为陌路之人矣。深于律义有悖者也。凡犯罪流徙之人。其妻子本属无犯。近例妻与未分家之幼子。同本犯流徙。若本犯于未解之前已死。业奉上谕妻子俱免。是诚皇上悯念无辜。造福无量。然臣犹有请者。流徙人犯与妻子同解者。本不忍其夫妇分离之故也。但本犯孽由己作。跋涉千里。罪所应得。妻子何辜。而亦同受此苦。或本犯有父母在家。家无次丁侍养。其子以获罪而离父母。其妻因随夫而弃舅姑。垂老之亲。久之必致冻饿而死。冻饿而死者。必无衣衾棺椁。委弃沟壑。倘有此等苦情。谅皇上闻之。必有恻然怜恤者。且既不忍其夫妇分离。原非强其必去。又何忍其抛弃公姑。而断绝孝义乎。臣愚以为流徙人犯妻子。愿愿去。听其自便。庶彰 朝廷罪人不孥之德意矣。

请宽罪臣送门疏

姚文然

朝廷之待大臣。平日则遇以恩。使竭其力。有罪则存其体。使愧其心。唐太宗皇帝时。尝引囚至岐州剌史郑善果。唐太宗曰。善果官至五品。不为卑矣。今虽有罪。岂得与诸囚为伍。自今五品以上犯罪。听于朝堂候旨。又自成周以来。历代帝王。及会典开载。至 本朝大清律。皆有八议之法。其曰议功者。言有能。或斩将夺旗。或开拓疆宇。有大勋劳者也。其曰议贵者。言爵一品。及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者也。凡此八议之人。非犯十恶大罪。其犯他罪。俱举平人不同。以见大臣虽有负 朝廷之事。而 朝廷终不失待大臣之礼。恩至厚也。臣闻近日兵部满汉诸大臣。皆因负罪禁发门。臣深恨其身为大臣。有负皇上宏恩。但念诸臣皆官列大僚。素叨豢养。今寒天冻夜。冷三重。寝食艰难。便利不宁。恐有衰年老惫之人。积成疾病。是不死于国法。而或死于天灾。非所以广皇仁也。且发在各门上。通衢大路。万目观瞻。功臣贵臣。免冠带。愧辱难堪。非所以存国体也。臣知我皇上至仁至慈。念及于此。必有恻然不忍者矣。臣愚谓大臣有犯。自可发于刑部。令人看守。待其审明案定。治以应得之罪。免其带发门。以明 朝廷优待大臣。虽经犯罪。犹与平人少异。则国法皇恩。并行不悖。如雷霆雨露。并降自天。非臣下之所敢望也。倘皇上以臣言为愚忠可采。国体有关。仍乞着为永令。使传之天下。垂之史册。谓恩礼大臣。永除带锁发门之令。自我皇上而始。虽宋太祖传国戒碑。不足为美矣。岂不盛哉。

请宽妖言禁诬告疏

曹一士

窃闻古者太史采诗以观民风。藉以知列邦政治之得失。俗尚之美恶。即虞书在治忽以出纳五言之意。使下情之上达也。降及周季。郑之子产。尚能不禁乡校之议。惟是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者。虽属闻人。圣人有两观之诛。诚恶其惑众也。至于造作语言。显有悖逆之迹。如戴名世汪景祺等。 圣祖仁皇帝暨 世宗宪皇帝。因其自蹈大逆而诛之。非得已也。若夫赋诗作文。语涉疑似。如陈鹏年任苏州知府。游虎邱作诗。有密奏其大逆不道者。 圣祖仁皇帝明示九卿。以为诬陷善类。如神之哲。洞察隐微可为万世法则。比年以来。闾巷细人。不识 两朝所以诛殛大憝之故。往往挟睚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讦私书。指摘字句。有司见事生风。多方穷鞫。或致波累师生。株连亲族。破家亡命。甚可悯也。臣愚以为井田封建不过迂儒之常谈。不可以为生今反古。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即有序跋偶遗纪年。亦或草茅一时失检。非必果怀悖逆。敢于明布篇章。若此类悉皆比附妖言。罪当不赦。将使天下告讦不休。士子以文为戒。殊非国家义以正法。仁以包蒙之至意也。臣伏读皇上谕旨。凡奏疏制义中。从前避忌之事。一概扫除。仰见圣聪。廓然大度。即古敷奏采风之盛事。窃谓 大廷之章奏尚捐忌讳。则在野之笔扎焉用吹求。伏请下直省大吏。查从前有无此等狱案。现在不准援赦者。条列上请。候旨钦定。嗣后凡有举首诗文书札悖逆讥刺者。审无的确形。即以所告本人之罪。依律反坐。以为挟仇诬告者戒。庶文章之株累悉蠲。告讦之刁风可息。似于风俗人心。稍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