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2章 治體七用人(3)

論用人

陸世儀

人才極難得也。善用人者必審定其才之所宜。授之以職。而終身任之。務使竭盡其材。以唐虞之際。而致治止於五人。此人才之難得也。以五臣之聖而各專一事。此才之各有所宜也。且各專一事而至于終身不易。此任之而竭盡其才也。今治不及唐虞。而三歲試士。多至四百。則人才何其多。聖不及五臣。而吏戶兵刑無所不堪。則才何其大。歷官如傳舍。旦至暮去。而動輒奏績。又何其才之易竭也。噫。

近行薦舉。最是良法。然有三弊。一曰行之太拘。薦舉之法。所以通科目之窮。破資格之弊也。今必曰某官得薦。某官不得薦。某官薦得任某職。某官薦不得任某職。是仍重科目。仍拘資格也。一曰任之無法。善惡有類。邪正有黨。君子所薦。大抵多君子。小人所薦。大扺多小人。今不立法詳試而任之。且宜兵而工。宜禮而刑。用違其才者。又不可勝計也。即有真才。亦烏能用乎。一曰繩之太急。連坐之法。所以待小人。非所以待君子。故同是人也。或始終變節。或窮達易操。當其舉之。未可謂非也。舉之而受舉者變節易操。則非舉之者之罪也。而烏得一概論也。且仕途傾險。詭譎百出。或叢忌舉主。而陰中傷所舉之人。或傾排所舉之人。而并累及乎舉主。種種株連。為害不可勝道。則雖有賢士在下。舉主亦安能不顧身家。不惜祿位。奮然以舉之乎。無怪乎勉強塞責。而以柔滑善媚之徒。虛應故事也。

觀篩米得取人之法焉。雖節闊目。不無遺珠之歎。然往往拔十得五。又觀匠人得教人與器使之道焉。材之大小枉直不一。而規矩繩墨之法無不一。故能使之咸就條理。至於奇瑰之材。不可拘以繩墨者。則又隨材而器使之。故天下無不可用之才。而亦無不可成之事。今之時教法廢矣。而器使之道。則又棄而不講。使細者為梁。短者為柱。大者為椽。長者為節。乃謂天下無材。謂天下之事必不可成。豈不冤哉。然則如之何。曰寬收而嚴試。久任而超遷。用人之要。無以外此矣。

舊制。舉進士。必分試九卿衙門觀政。每衙門約三十餘人。堂長司僚。與之朝夕而試之事。會其實以上於天官。天官籍註以定銓選。隨材授職。職必久任。故洪永時得人為盛。今之觀政。則不過隨班作揖而已。名存實亡。可慨也夫。

用人之法。古今不同。三代以上開誠布公。主于用君子。雖或間容小人。然君子易于展布。三代以後。禁制束縛。主於防小人。小人終不能防。而君子之進退掣肘。為已極矣。問設有小人如何。曰。小人惟有不用法。更無防法。中庸曰。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則知古人治天下全在懷諸侯。今人治天下全在擇守令。

人非聖人。不能無過。故君有過臣諫之。父有過子諫之。代不乏人。獨為長吏令一邑。未聞闢一言路。令下得言其過失。近為民父母。而驕亢反過于至尊。無拒諫之名。而有弭謗之實。誠所不解也。今後吾黨得第為縣令時。必尊禮有道。祈聞得失。月朔必置一櫃。令士民投於櫃中。言我一月中過差。庶無冒昧妄行之弊。

潛邱劄記論治

閻若璩

蔡襄曰。天子之尊。下視民人。遠絕不比。然出政化。行德澤。使之速致而均被者。蓋其所關行有以始而終之者也。惡乎始。宰相以始之。惡乎終。縣令以終之。宰相近天子。而令近于民。其勢固殊。然其相與貫連以為本末。是必動而相濟者也。

後蒙古取襄鄧。入漢濟江。長驅南下。多用郝經策。得宋之奏議。周知其形勝要害。與其守禦之策。用其所保反而攻之。我無借箸聚米之勞。而彼之地圖兵略。皆轉而授於吾矣。此亦後事之師。不可以不戒也。

大清律田宅條例。屯田人等。將屯田典賣與人。軍丁人等。發邊衛充軍。民發邊外為民。夫典賣尚不可。況挖廢之乎。此又律例所未載之大罪也。韋孟既歸。猶夢而爭王室之事。虞世南既死。帝猶夢其進我讜言。真諫苑之異聞。忠臣之盛節也。

史稱呂正獻平生以人物為己任。凡當世名賢。無不汲引。予所尤異者。濂洛關陝諸賢。皆為所薦。周茂叔傳。熙甯初知郴州。用趙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程伯傳。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裏行。程正叔之薦。則與司馬光共疏其行義。詔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尋擢崇政殿說書郎。張子厚傳。公著言其有古學。神宗召見。授崇文院校書。子厚弟戩亦薦焉。邵堯夫雖未為所薦。公著居洛中。雅敬堯夫。恒相從游。為市園宅。夫道學諸公之在當世。貴近大臣。能不出力排擊詆侮者已難。又從而薦諸朝廷。使一一獲其用焉。嗚呼。若正獻者。不獨得以人事君之義。其增光吾道為何如哉。

立儲與用人。同一關紐。宋王成器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猶丁度對宋仁宗曰。承平無事則守資格。緩急有大事大疑則先材能之論是也。然二者俱以人用法。不以法勝人。即在承平之世。要當以治人為急耳。豈真先嫡長而不問賢愚。據資格而不覈功罪乎。

歐陽公議濮禮。為臺諫所共非。獨蔣之奇傅會之。而後之劾歐公者即之奇也。張柱議大禮。為舉朝所不容。獨楊文襄極稱之。而後之傾文襄者即張桂也。故曰小人都不可與作緣。

宋元祐中。朝士以類相從。有洛黨蜀黨朔黨之分。又有不立黨者。又有戇直無黨者。至章蔡用而諸賢盡錮為奸黨。是君子始異而終未嘗不同也。萬歷中與東林相角者。有崑黨宣黨。又有齊黨楚黨浙黨。三方鼎峙之名。至魏閹出而諸黨盡化為逆案。是小人始異而終未嘗不同也。然君子始異而終同。同歸于禍。小人始異而終同。同歸于利。則其是非固不待辨而知矣。

徐文貞當國。畢公在言路。舉朝嚴畢公。甚于文貞。議且出畢公於外。文貞曰。諸公畏之耶。皆踧踖曰。豈謂畏之。黃門切直。慮其府禍耳。文貞曰不然。吾亦畏之。顧念人孰無私。私必害公。有若人在。不敢自縱。可寡過也。聞者歎服。

韓魏公判大名。上疏極論青苗法。已而文潞公亦以為言。帝曰吾遣二中使親問民間。皆云便甚。潞公曰。韓琦三朝宰相。不信。而信二宦者乎。至哉斯言。真可以為人主之龜鑑矣。予因思當仁宗之時。文潞公則能斬史志聰。當英宗之時。韓魏公則能竄任守忠。而天子不以為專。宰相亦不自以為嫌。何一再傳之後。二公之人猶故也。宰相之權猶故也。而其言則不能與宦者爭勝負。此無他。人主之敬大臣與不敬大臣而已矣。敬大臣則誠。誠則明。明則左右不得關其說。不敬大臣則疑。疑則闇。闇則左右得以竊其柄。故神宗之弊。不在于過信大臣。而在不信大臣。然則神宗之於安石。亦為不信乎。曰以宦者而信安石。吾猶以為不信安石也。

新安程元初曰。昔諸葛武侯以一隅抗衡魏吳。曾築讀書臺。藉多士之力。攷華陽國志。木牛流馬。亦一士人所獻。武侯採而用之。李德裕曰。帝王之雄辯。不足以服奸臣之心。唯能塞諍臣之口。德裕又曰。桓靈之主。與小人氣合。如水之走下。火之就燥。皆自然而親結不可解也。

論官制

陸世儀

設官分職。所以為民極也。故官制清則民志定。周制。在天下惟公侯伯子男。在一國惟卿大夫士而已。自秦罷侯置守。分爵二十級。而漢唐宋因之。愈棼愈亂。其制有爵有職官有加官。又有散階勳爵。或一官而兼數銜。或一事而設數官。或古貴而今卑。或古卑而今貴。名目混淆。等第雜亂。欲居官者顧名思義。難矣。于以治民。不亦謬哉。故愚謂治天下斷自清官制始。三代以官為治事之司。故其制簡而清。後世以官為賞人之物。故其制繁而亂。

周制。地官司徒主教養萬民。今之戶部。但主戶口田賦貢役經費。非古制也。古者王畿千里。千里之外。以封諸侯。而千里之內。又分采地。九賦之歛。其入無多。故可專意教養。今則海內之田賦皆屬戶部。勢不得不以教之一字。聽之學校。而全部專心會計矣。明初止分四司。而其後又分十三司。十三司各分四科。誠以庶務之浩繁也。然古者有教有養。而後世但聞取民。世代升降。感慨係之矣。

夏殷周皆有九卿。即少師少傅少保及六官。外此無卿。今制六部都通大。謂之大九卿。而鴻臚太常光祿寺。又謂之小九卿。以今觀之。殊可併省。如鴻臚太常光祿國子監。可併入禮部。太僕苑馬。可併入兵部。翰林尚寶欽天。可併入吏部。此勢之至便。而制之至善者也。昔宋初雖有九卿之名。皆以為命官之品秩而無執事。元豐正名。始有執掌。中興初併省冗職。衛尉太僕併兵部。太府司農併戶部。光祿鴻臚併禮部。亦惡其頭緒之紛也。立官制而能使頭緒井然。則治天下之道。思過半矣。

昔人謂周禮無諫官。凡官皆可諫者。其言似是而實非也。地官之屬師氏詔王善。保氏諫王惡。則保氏便是諫官。故後世之設諫官。非周禮意也。其必復師氏保氏之舊。而在于王所乎。

翰林院始于唐。唐制。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醫卜伎術之流。皆直于別院。以備燕見。而文書詔令。則掌于中書舍人。未之及也。乾封以後。始召文士元萬頃等草文辭。謂之北門學士。元宗初置翰林待詔。以張九齡張說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荅。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又為天子私人。而翰林院始大重。然所謂學士。皆以親遠近為貴賤。未嘗有一定之品秩也。宋始有定制。職始貴顯。至于明制。則直以為儲相之地。土子登高第者竟入翰林。不數年可坐致館閣。夫宰相天下安危之所寄也。人主擇相。當務取洞悉國體民情者。豈可徒取文章華國乎。竊謂翰林既為儲相地。當即以相業期之。入院之後宜講貫歷朝經制。務為明體適用之學。則得之矣。

春秋論

孫寶侗

國有與立。親與賢二者而已。親不親則本危。賢不用則政亂。此天道人情之極。而不可偏廢者也。是故一於用親者。其國可久而勢必流於弱。一於用賢者。其勢必強而國不免於先亡。觀於春秋之諸國可知矣。用親者魯衛鄭宋是也。魯之大夫。無非公族。即有一孔子而不能用也。衛事不詳。大扺視魯。鄭之七穆。與國終始。宋之六卿。無異姓矣。之四國者。皆孱國也。而鄭亡於春秋之後。猶垂百年。而宋次之。而魯又次之。唯衛為最久。然則用親之效可知矣。其政也必尚恩。而其敝也則以姑息。情之所洽而相睦。釁之所激而相忍。其君臣上下大扺聯絡顧望。才足自全。不能就功。亦不敢始禍。如人之羸而壽考者。唯從容以盡其天年而已。用賢者齊晉是也。齊之同姓。前有國崔。後有欒高。而桓公之所以首霸者。則管氏之力也。又自樹一陳氏而卒奪之齊。晉自獻公盡殺公子。所用皆異姓也。韓欒疏屬。僅同行路。文悼繼霸。天下莫強。即三卿亦文所自樹也。而卒奪之晉。然則用賢之效又可知矣。其政也必尚功。而其敝也則以詐力。欲專其威。則去親之偪而不疑。欲廣其地。則滅人之國而不慚。其君臣上下唯務勝人。相傾以力。相尚以謀。而其禍適反中之。如人之元氣脫而暴亡者。雖良醫之所憂。而膂力方剛。勢常足以自豪也。然則兩除其敝。而獨收其利者。其惟楚之為國也乎。夫楚者聖人之所絕。春秋之所擯也。而何以許之。明天討者則不可不正其無王之誅。而衡國是者則又不可不權其用人之法也。夫子元子玉子囊子庚子馮子木子西以及春秋以後之屈原皆親也。親可用則用之。觀丁父彭仲爽穀於菟孫叔敖伯州犁然丹沈諸梁以及春秋以後之吳起皆賢也。賢可用則用之。賢以代親。則同姓不偪。親以參賢。則異姓有所顧忌。於是親疏相維。恩義相濟。無畸重之勢。無偏蔽之情。謀易以盡。政易以舉。而國勢以長振矣。是楚之所以負罪逋誅。而竟能崛強荊蠻。擁天下之半而延九百之祀者。豈非此道之得也哉。然則立國者亦唯親賢並用而可矣。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亦有論楚用親賢一條。謂其執兵柄者皆同姓。而一有罪則誅之無赦。故有其益而無其弊云云。當與此論參觀之。

讀後漢書書後

程晉芳

三代以降。士氣之盛。無過於東京。論者謂明章尚道崇儒所積而致。愚則謂儒林一派。開自西京。其所由來者漸矣。自武帝立五經學。登用儒士。由秦以來。風氣為之一變。特不能擇取真儒。舍仲舒之醇雅。用平津之矯偽。致飾儒術飾淺行以干大用者接踵而起。匡張孔馬輩。歷事元成。遂拱手而授人以家國。然而草野之間。講習傳授自若也。莽之篡也。拒聘不仕以死者。史不絕書。光武明章。遠承末緒。又從而重之。拜老臨雍。憲言饋食。所謂設誠而致行之者。儒術盛而士氣奮矣。假令取鑒前車。謂文儒適足以誤國。講搏擊鉤摘之法。崇黃老申韓之術。東京之士習果有以優於西京乎。噫。由漢武以迄桓靈。三百餘年。積之如此其厚。而上無精明濬哲之君。柄臣椓人。迤邐用事。清議在下。黨禍遂興。舉端人正士一舉而空之。良可惜也。夫國家須才至急。方其求之之始。下之應也且或真少而偽多。苟無術以擇之。必且舍麥菽而取糠稗。及其積之既久。真行著而風俗成。雖復抑之屈之。務使革而從我。而有所不得。賢者果無益於人國也哉。余論古每以東京士習之醇。為西漢之所釀而成。有明士氣之盛。為兩宋程朱之學所蘊而發。後有識者當不謂斯言河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