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7章 戶政十一農政上(2)

陝省農田水利牧畜疏乾隆四十七年

陝西巡撫畢沅

竊臣接准部咨。欽奉  上諭。以原任刑部侍郎任克溥前後條陳各事宜。皆關係士習民風官方吏治。現在有無似此未經整頓者。著大學士九卿科道。及各督撫直攄所見。據實奉聞。欽此。臣跪讀之下。仰見我  皇上整飭官方。勤求民隱。  睿慮旁周。竊惟 國家大計。不過民生吏治二端。而建官之本意。則以勤民為主。勤民之要。終以足食為先。百餘年來。生齒日繁。而天地生財。只有此數。是以民間逐末。日事營求。不過此絀彼贏。生計所資。終未優裕。臣麤覽載籍。竊見民生衣食之源。大率農民為要。畜牧次之。因土之宜而盡民之力。以收自然之利。其在西北等省施之。尤當而易行。即如陝西。古稱四塞雄封。地大物博。唐虞以來。厥田稱上。迨及成周。尤以稼穡為重。豳風無逸所陳。至今猶可想見其遺意。惟司牧者。以其事無近功。不復為之措意。以致小民失業者多。往往流為惰寙。臣載撫關中。先後十有餘年。郡邑巡行所至。竊見漢中興安商州各府州屬。延南山。水土饒益。邇年楚蜀隴豫。無籍窮黎。扶老幼。前來開墾者甚。但疆里綿邈。高原下隰。閒曠尚多。近者山南一帶。添設府廳佐貳等官。以資控制。將來擬即令其詳加相度。廣勸耕屯。以無業之民。而闢可耕之土。若成熟後。按夫計畝。全活自多。即如乾隆四十三四等年。兩湖偶被祲。小民流徙。絡繹前來。臣彼時閱兵漢南。目擊情形。督率有司。妥為安插。分令就地開荒。男婦不下十餘萬人。俱得安然樂業。遂成土著。此地利之宜開墾者一也。至西安同州鳳翔三府。邠乾二州。沃野千里。實為陸海奧區。臣近加體察。民間耕讀相半。素鮮藏。殷實之戶。十不得一。緣其平時所恃。不過農田。而秦中地厚水深。山澤之氣不通。每有恒暘之咎。夫黃河為數省患。惟甯夏一府。引水灌田。五邑並蒙其利。涇陽龍洞一渠。為關內膏腴之最。秦漢至今。民沾渥澤。前因年久淤塞。灌田僅一萬餘畝。臣因奏請重加疏濬。今已灌田十萬有餘。可知民間利病。果能悉心經理。未有不收其美利者。伏思關右大川。如涇渭灞滻灃滈潦潏河洛漆沮汧汭等水。流長源遠。若能就近疏引。築堰開渠。到處可行水利。無如司事者。意計所在。既不與民瘼相關。小民心知其利。又復道謀築室。不潰于成。即向來本有渠道地方。亦多廢而不舉。以致泥滓淤積。水流旁溢。大者逼窄。小者斷流。是以偶值暵乾。便成荒歉。臣現擬督率司道。飭查各屬。將境內形勢。高下川原。細加量度。何處可以開渠幾條。其渠可以灌田幾畝。其舊時所有渠堰。向日灌田若干。現在灌田若干。一一據實具報。倘有不敷挹注者。當即為之籌酌。或勸民自為疏濬。或酌借公項。代為辦理。則以時蓄洩。自無水旱之虞。而瘠土變為良田。三農自獲倍收之利。三秦為中土上游。大川半在其地。若分為溝洫。蓄作陂池。則入黃之水。其勢並可少殺。于事理不無裨益。此水利之宜疏蓄者二也。

他如省北延安榆林二府。以綏德鄜州地多砂礫。每以邊境高寒。雨澤少愆。西成即憂歉薄。臣竊見古來雲中北地五原上郡諸處。畜牧為天下饒。至以谷量牛馬。即唐時開元年間隴右牧政考成。不過數年。馬至四十三萬。牛至五萬。羊至二十八萬。茲者地土依然。水草猶在。倘能經畫得宜。安知今不如古。臣于七月間巡防所至。見沿邊水草。尚為豐茂。若飭令各屬有司。詢問鄉堡。每邑計其成數情形。畜牧者約有若干人。駝馬牛羊約需若干匹。由府彙報到司。酌籌間購買。分給民間。令其試養。並雇覓善于長養之人。教民喂飼。每屬酌派佐雜等官。查核經理。候次年孳生後。除交還官項外。餘即賞給本人。以為資本。嗣是孳生羊十取其一。馬駝牛十五取其一。其餘除資本外。聽民自為販賣。則邊民生計。可望漸臻饒裕。其腹地沿山傍水。如終南太白汧渭沙苑之間。係歷代畜牧之。亦可徐徐籌辦。倘數年後果有成效。將來新羌各路。屯兵民戶。俱可倣而行之。令其耕作與畜牧相兼。緣耕作所入。只敷本戶供支。畜牧工本無多。而休養蕃息。日見充盈。則民力漸裕。兵力愈強。實邊土無窮之利。此畜牧之宜講求者三也。至州縣為親民之官。所關最要。得其人則一邑之民享其利。不得其人則一邑之民受其害。如病在貪酷。則日事誅求。而良善難安生業。病在因循。則聽從胥吏。而閭里鮮得安居。其中稍有才具者。又復以酬應為能。不以地方為事。此等病民之官。又當隨時釐剔。大示懲創。再一州一縣。大者不過數百里而遙。近有在任數年。而四鄉未嘗一至者。所謂司牧者謂何。臣現擬飭屬。嗣後于本境四鄉。或一歲之內。或一季之內。務須輕車從。周遍歷行。按查保甲。稽查游惰。如有利病所關。應行應革事宜。具稟上官。以便隨時查辦。至春秋祈報。宣講  聖諭。朔望行香。雖係事屬儀文。然小民日事觀贍。自有隱相維係之故。故下情易于上達。而匪僻難以潛滋。編氓目見耳聞。共知法紀所在。未始不可化莠為良。地方郡吏。皆當實力奉行。不得以為無關考成。視為具文。以上各件。若就目前而論。雖無小效近功。然月計不足。歲計有餘。行之既久。則戶慶盈甯。人歌樂利。官方士習未有不蒸蒸日上者。至大吏為閤屬視效所關。自當以  聖主愛民之心為心。以足民之事為事。損上益下。潔[已](己)奉公。董率監司牧守。講求實政。化導士民。俾衣食足而知禮義。此臣等守土之責。尤所當隨事隨時。共相勗勵者也。

敬陳農桑四務疏

尹會一

竊衣食為生民之至計。農桑實務本之良圖。我  皇上軫念民依。重農貴粟。特頒  諭旨。明示勸課之方。復  命廷臣。詳籌教稼之法。臣伏讀  綸音。遵照部議。業已飭令各屬。隨地制宜。因民利導。設立老農。興修水利。實力奉行。惟是臣生長田間。頗知農務。謹就豫省情形。悉心籌畫。謬抒管見。敬為我  皇上陳之。一天時之宜乘也。凡物之生長。必有其候。故農時以勿違為先。而力田以早種為主。早種則先得土氣。根株深固。發生必盛。收成必倍。今豫省百姓。罔知節候。往往有時宜播種而未耜者。有時宜耘耔而始播種者。既失天時。遂違物性。臣查播麥之期。務在白露。如天氣尚暖。當於白露十日後種之。種高梁。當臨清明節。種早穀。當臨穀雨節。種棉花。當在春末夏初。豆子晚穀。則於五月刈麥之後。在麥地播種。蕎麥於中伏以內。芝多種於棉花地旁。即有氣候不同。寒暄各異之處。要必按時下種。不可遲緩。應令地方官刊刻告示。遍戶曉諭。并責令老農。督率勸勉。仍欽遵  聖諭。州縣官不拘時日。輕騎減從。親往各鄉查勘。如逾時而未耕未種者。即詢明緣由。面加訓飭。倘有工本不足者。許老農開具名結。借以倉穀。秋後照例還倉。則天時無失。而耕種得宜。庶百穀繁昌。收穫自豐矣。一人力之宜盡也。南方種田一畝。所獲以石計。北方種地一畝。所獲以斗計。非盡南智而北拙。南勤而北惰。南沃而北瘠也。南方地窄人稠。一夫所耕。不過十畝。多則二十畝。力聚而功專。故所獲甚厚。北方地土遼。農民惟圖廣種。一夫所耕。自七八十畝。以至百畝不等。意以多種則多收。不知地多則糞土不能厚壅。而地力薄矣。工作不能遍及。而人事矣。是以小戶自耕[己](已)地。種少而常得豐收。佃戶受地承耕。種多而收成較薄。應令地方官勸諭田主。多招佃戶。量力授田。每佃所種。不得過二十畝。至耘耔之法。又須去草務盡。培壅甚厚。則以三覆為率。糞則以加倍為準。鉏則以四次為常。棉花又不厭多鉏。則地少力專。佃戶既獲豐收。田主自享其利。且分多種之田以給無田之人。則游民亦少。仍飭地方官善於奉行。不得強抑勒派。以滋擾累。一樹藝之宜廣也。夫木之佳者。以桑為尚。其餘如棗梨桃杏榆柳椿杜等。均堪利用。臣查豫省地方。每多鹹飛沙之地。小民因難以墾種。大半荒棄。不知鹽之地。挖去三尺。必無鹹味。飛沙之地。挖去三尺。必有濕氣。而村尾溝頭。籬邊屋角。隙地頗多。雖不可播種五穀者。未始不可栽植樹木。似應令地方官。責成鄉耆保長。廣為勸諭。就所宜之木。隨處種植。加意培養。如鄉耆保長。有能於一年之內。勸民種桑五百株。梨棗等樹一千株者。據實冊報。印官給以花紅。三年內能每年添種如前數者。給匾獎勵。則地無曠土。而利賴更溥矣。一女工之宜勤也。竊以蠶桑之利。固屬無窮。而布疋之需。為用尤廣。查江南蘇松兩郡。最為繁庶。而貧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資者。不在絲而在布。女子七八歲以上。即能紡絮。十二三歲。即能織布。一日之經營。儘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餘。今棉花產自豫省。而商賈販於江南。則以豫省之民。曠廢女工故也。臣愚以為寸絲之直。可以買尺布。衣布之人。百倍於衣絲。且織布易而織絲難。教以難者。或未必其率從。教以易者。庶可冀其就業。但豫省未嘗不織布。而家有機杼者。百不得一。應令地方官。曉諭有力之家。或多造機杼。貸於織布之戶。量取賃直。或將無礙公項。可以動支打造者。令其報名給領。俟一年之後。繳還原項。并廣諭婦女。凡牌甲之內。有一家織布者。即令同甲倣效。行之久而比戶連村。無不各勤紡織。似亦推廣蠶桑之一道也。以上四條。臣仰體我  皇上重農務本。富民足食之至意。竊就豫省地方。董率官民。措施辦理。但臣知識淺陋。是否有當。伏乞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