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2章 戶政十八旗生計(2)

八旗屯種疏乾隆五年

御史范咸

竊惟人生所賴以生者衣食。衣食所恃以足者農桑。故曰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飢者。一婦不織。天下必有受其寒者。舍農桑而謀生計。其不可以持久也審矣。我 國家休養生息。於今百年。戶口日繁。生計恒患其絀。而目前所尤宜急籌者。莫若滿洲八旗之恒產。蓋民生有四。各執厥業。士農工商。皆得以自食其力。而旗人所藉以生計者。上則服官。下則披甲。二者皆取給於大官之錢糧。夫 國家之經費有定。戶口之滋息無涯。於此而欲博施濟眾。雖堯舜猶有所不能也。我  皇上御極以來。仁恩普。欲使天下無一夫不得其所。滿洲八旗生計。久[已](己)上廑  宸衷。而恒產至今未定。蓋以內地已乏閒田。而滿漢總歸一視。其間經畫。固有甚難者。考之前代。遼之上京中京。金之北京。元之上都。並在邊外。其地郡縣甚多。建有城郭宮室。遺跡可考。臣夙夜思維。以今日欲為滿洲八旗立恒產。惟有沿邊屯田一法。昔趙充國屯兵緣邊九郡。後至金城。上屯田奏。謂有十二利。其大要在張掖酒泉等郡邊外。繕亭障。浚溝渠。春時人予田二十畝。至四月草生。令遊兵護田作於以收肥饒之利。資捍衛之功。廣積貯之益。省屯兵之費。其初舉朝皆疑之。後竟獲其效。此往事甚著者。臣竊思近日甘肅等處。開墾已有成效。而安西一鎮。孤懸關外。自鎮以東。應不乏可耕之地。且聞其處。多漢時故城遺址。臣愚昧之見。以為宜特遣能任事不畏難之大臣。往行周視相度。如果有可以經畫墾種之處。似宜移在京無業旗人。往行屯田。官為給道里籽種之費。俾設法開墾。緩其陞科。且令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將來西北軍營。不惟可省轉運。抑寓兵於農。邊防抽調。亦甚便也。如以迤西為遠。則遼東邊外。原我 國家發祥之地。興京一處。似宜建為都會。擇可墾種之地。派旗人前往駐牧。其餘如永吉州甯古黑龍江。幅不下四五千里。其間地畝或僅設為牧廠。或且廢為閒田。亦甚可惜。當此全盛之日。正宜不惜一時之勞。以維億萬年之固。至應如何經畫如何善後之處。統祈  下該部及八旗都統。詳細妥議具奏。務使旗人之生計有餘。而邊圉之苞桑永固。此誠因天地自然之利。可為萬年不拔之基也。

八旗屯種疏乾隆六年

戶部侍郎梁詩正

竊惟度支經費。莫大於兵餉之供。惠養深仁。當豫為長久之計。臣奉  恩命簡佐農部。詳查每年經費出入之數。伏見每歲春秋二撥。解部銀兩。多不過七八百萬。少則四五百萬不等。而京中各項支銷。合計一千一二百萬。所入不敷所出。比歲皆然。蓋因八旗兵餉浩繁。故所出者每多。各省綠旗兵餉日增。故所入者漸少。是兵餉一項。居國用十分之六七。此各項尋常支給。僅免不敷。而設有額外費用。即不免左支右詘也。夫經制有常。固無可裁之額。而仰給太。漸成難繼之形。臣管窺之見。有不可不及時斟酌變通者。為我  皇上陳之。查八旗人。除各省駐防與近京五百里聽其屯種外。餘并隨旗居住。聚京師。以示居重馭輕之勢。而百年休養。戶口多。無農工商賈之業可執。類皆仰食於官。我  皇上至仁如天。慮其資生之不贍。特於正賦俸餉外。添設佐領之額。優給養育之糧。免其借扣之銀。假以生息之利。且為分置公產。聽令認買。撥給地畝。勸諭下屯。凡我為旗人資生計者。無不委曲備至。而旗人之窮乏自若者。不使之自為養。而常欲以官養之。此勢有不能者也。臣比年以來。再四為旗人思久遠之計。竊謂內地已無閒曠之田。而邊塞尚有可耕之土。興盛二京。實為根本之地。王氣所鍾。其附近地方。膏腴未盡開闢。欽惟   世宗憲皇帝。運獨見之明。計萬世之利。念旗人生齒日繁。而國帑不足以給也。欲於黑龍江甯古塔等處。分撥旗人居住耕種。俾得自為生養。雍正十二三年間。聞查辦已有定議。未及舉行。我  皇上御極以來。廷臣亦屢有以此條奏者。惟是人情可與樂成。難與慮始。在旗人生長輦下。一旦遷至邊地。必多以為不便。即中外臣工。見事體重大。亦未敢輕主其說。此所以常扞格而不行也。夫人為一身一家之謀。或祇顧目前。不存遠慮。  皇上統一宇宙。涵育生。自當全局運量。籌及萬年。豈得為因循姑息之計。且 國家根本之地。既非諸邊塞可與比。而為旗人開樂利之休。亦並未嘗使受謫戍之苦。此猶盤庚之誥。可獨斷於君心。而終以共喻於民心也。若慮事有難行。不及時早為之所。雖現在尚可支給。而數十百年之後。旗戶更十倍於今。以有數之錢糧。贍無窮之生齒。使僅取給於額餉之內。則兵弁之關支。不足供閒散之坐食。旗人生計日蹙。而民賦斷不可加。國用無可減縮。即竭度支之所入。以資養贍。而終苦不敷。不且上下交困乎。且不獨此也。待養者。固無餘財以給之。分戶者繁。即京師亦無餘地以處之。惟有酌派戶口。散列邊屯。使世享耕牧之利。而以時講武。兼以充實邊防。則蕃衍之餘。盡成精銳。陪京增拱衛之勢。外藩仰震疊之威。旗人既各有生聚之謀。國帑自無匱乏之慮矣。至沿邊地方。何處寬衍肥饒。屯田事宜。作何經理開置。與旗人當作何抽撥安頓之法。臣不能懸空詳度。伏乞  皇上密查舊檔。熟計情形。斷自宸衷。  特定議施行。

復原產籌新墾疏乾隆十年

御史赫泰

奏為敬籌復還八旗之原產。試開未墾之閒田。以資兵民萬世無窮之業。仰乞  睿鑒事。臣竊思我 朝創業東土。統一區夏。以八旗為根本。以四海為室家。四海之民也。而八旗之則兵也。民之所以求安。與兵之所以待養。二者常相需。而要之衛民。必先以養兵。 國家定鼎以來。布列八旗。分編參佐領為之管轄。猶天下之省。郡縣為之階。第八旗之設參佐領。亦隱然以一旗為一省。一參領為一府。一佐領為一縣矣。每一佐領下所轄不下數十家。每家約計自數口以至數十口人丁不等。因徒有人丁。而無可耕之土。是以一馬甲。每月給銀三兩。護軍每月給銀四兩。皆每年給米四十八斛。核其數則數口之家可以充足。且於京城內外。按其旗分地方。賞給房屋。又於近京五百里內。撥給地畝。良法美意。何以加茲。但考從前八旗至京之始。以及今日。百有餘年。祖孫相繼。或六七輩。試取各家譜牒徵之。當順治初年到京之一人。此時幾成一族。以彼時所給之房地。養現今之人口。是一分之產。而養數倍之人矣。  皇上洞悉其故。多方籌畫。添設馬甲護軍領催以及養育兵丁。餉項所須。每年不下數百萬。 國家恩養八旗。至優至渥。而旗人生計。猶未見充足。故前曾  諭八旗大臣。各抒己見。為之籌度經營。乃八旗大臣。止不過取目前之事。為之請。  皇上因事關重大。料理誠難。將從容辦理。以期盡善。此誠慎終自始之至意。臣愚嘗謂八旗恒產之立。必  聖天子在位。盡心盡力。持之二三十年之久。其事之首尾始可收功。方今宇內清平。四海無事。又值我  皇上仁明天縱。且英年踐祚。際此從容閒暇之時。正可次第舉行此等經年累月之事。不然。日愈久而人愈增。人愈增而事愈難。以數十萬之。生齒日繁。聚積京師。不農不賈。皆束手待養。豈常策耶。臣再四思維。則清查旗人戶籍為先務矣。旗人散處京城內外。皆有檔案可稽。先宜查出人口數目。實有若干。除現在官員兵丁支領俸項錢糧足資養贍外。其餘不能盡養之人。必須立有恒產。始可以為長計。然恒產之立。莫出房地二者而已。查旗人從前原有老圈地畝。與京城內外所有房屋。以資養贍者。相沿日久。如房屋一項。或本家遇有急需。措費無所。從而售出者有之。或因拖欠錢糧。賠償無力。從而入官者有之。夫彼此交易。其業猶在旗人。一經入官之後。則由內務府取租。入充公用。即間有將住房賣給旗人者。亦殊寥寥。況又有每旗生息十萬帑銀。該管之人。以為借給旗人。恐致拖累。乃多扣分半二分錢。典賣房店。以為子息。故京城內外。可以取租之房屋。現今為官產者甚多。臣請將八旗之官。現在各旗內務府取租之房屋。徹底清查。酌定官價。或扣俸餉。或定限交銀。賣與旗人。則旗房可復原業也。至於在旗地畝。向例不許賣與民間。俱有明禁。因旗人時有急需。稱貸無門。不敢顯然契賣。乃變名曰老典。其實與賣無二。至今而旗地之在民者。十之五六矣。故前蒙  皇上天恩。交直督清查議贖。去年查明霸州等五十六州縣衛。民典老圈旗地僅九千餘頃。但在各州縣畏事。惟恐贖地一事。紛繁拖累。故奉行不無草率。而民間又未有不欲隱瞞旗地為己恒業者。臣恐八旗老圈地畝。典在民間者。未必止於九千餘頃。何則。近京五百里之內。大概多係旗地。自康熙二三十年間。以至今日。陸續典出者多。贖回者少。數十年來斷不止於此數。此次清查。即係定案。若少有隱匿。則旗人之產。即永為民人之業矣。

臣請特派大臣。將戶部圈佔地畝原冊。及陸續給旗地畝檔案。逐一查出。令各該旗按冊查對。分交各佐領傳喚原業主。詢問此項地畝。曾否典賣。及已經典賣者。在旗在民共若干畝。其在旗者。令原業主輾轉查明。現在何旗何人名下為業。其在民者。從前於何年月日典與何人為業。如或年代久遠。無從查考。及原業主無人。俱照部冊開明咨送。以便查核。除在旗地畝毋庸置議外。其在民者。奏派八旗諳練之參佐領。前往會同各該州縣。將民典旗地。逐案查對。如部冊之內。有坐落該州縣地畝。而該州縣所造查出旗地數目。竟無此項地畝者。即於本州縣地丁紅串內查對。如係 國初以來。即在民人名下交納錢糧者。方係民地。若從前並無紅串。忽於康熙年間。託故起有紅串。而其地畝段。又與部冊彷彿者。即係隱瞞之旗地無疑矣。如此清查之後。再令八旗大臣。會同戶部直隸總督。詳議動項。陸續官贖。而令原業主取贖於官。或按限交銀。或俸餉分扣。如原業主無人。及無項指贖者。即令在旗之人認買。在旗人得地。可以取租。在民間出租。即仍種地。兩無所損。以後將民典旗地之弊。永行嚴禁。則從前旗人原有之房地。盡歸旗人矣。至於八旗生息銀兩。係   世宗憲皇帝為賞給兵丁紅白事件之用。故每旗發帑金十萬兩。交該旗王大臣酌量經營。一分起息。並非令典買房地。佔旗人之恒產。為滋生之策也。查康熙年間。宗人府即有生息銀兩一項。數十年來。滋生者多。拖欠者少。而且利息微薄。便於旗人。嗣後各旗料理生息銀兩之法。未有善於此者。臣愚以為今日各旗生息銀兩。俱宜照宗人府之例。亦改為一分起息。借給旗人。所得微息。自足以充賞給之用矣。夫 國家之為八旗計長久者。房地兩項。今既盡數贖還。而又有歷年增添之餉項。所以養贍旗人之策。固已無遺議。然而在京之房與近京之地。不過止有此數。即使人丁滋生倍。斷不能倍增恒產於前數之外。誠欲為旗人萬年之恒計。則莫如開墾沿邊地方。使民有可耕之田。為八旗無窮之業。一地兩養。尤 國家第一之良法也。臣近接閱邸抄。見大學士伯張廷玉等。議覆御史柴潮生奏請開墾奉天等處屯田一摺。內稱查沿邊一帶。先據調任直督孫嘉淦。奏稱獨石口氣候甚寒。不宜五穀。惟獨石口外紅城子開平城。及張家口外興和城北城子。可耕之田甚多。約計可駐滿兵一萬。經  特簡王公大臣前往彼處。詳勘妥議具奏。嗣據奏稱口外地方寒冷。霜降且早。所耕大半皆係黍蕎麥。耕種五穀者少。即使盡力耕種。不能保其必穫。且每年所穫。可否足供兵食之處。亦不能預知。其開墾駐兵之處。應請停止在案。臣查從前孫嘉淦所奏。惟獨石口一處。氣候寒冷。不宜五穀。而獨石口外北行三十餘里。即係平原曠野。再五十餘里。為紅城子。墻垣猶在。襟山帶河。平疇沃衍。再百餘里為開平。即元之上都。其間可耕之田。不下數萬頃。再張家口外。西行七十里為興和城。北行百餘里為北城子。川原甚廣。一望無際。土脈之肥。過於開平。其間可耕之田。亦不下數萬頃。又云。或疑口外聚隻多人。恐於蒙古滋擾。諸城左右。皆各旗王公大臣牧馬之廠。今墾為田。恐旗人有所不便。又或疑天寒霜早。恐其難於收穫。山少林木。恐其難於柴薪。凡此疑難之處。臣皆遍觀而細訪之。口外之山。綿千餘里。名曰大埧。凡埧內之田。皆已招民墾種。現在征錢糧。此諸城之地。逼近大埧。皆係旗人牧廠。與蒙古無涉。旗廠之外。乃太僕寺遊牧之地。遊牧之外。乃察哈爾居住之處。察哈爾外。乃為內扎薩克地方。彼此隔遠。無由滋擾。八旗牧廠。所佔甚大。多有餘閒。可以併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