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戶政十五倉儲下(6)
竊民間社倉。久經奉 旨通行。閭閻僻壤。於青黃不接之際。升斗之需。不無小補。惟是大市大鎮。商旅輳集。行業專家。祖孫聚處。大者千計。小者百什數。貿易而興盛者有之。消乏者亦有之。其間負販幫雜。而流落無歸者亦有之。興盛之家。衣食足而禮義生。恒產裕而恒心不失。至於消乏之家。下及幫雜負販流落無歸之徒。窘迫顛連者出其中。好勇疾貧者亦出其中。若遇荒歉之年。生意泠淡。市米頓希。常社之糧。莫分餘粒。未能安堵而高臥也。如楚北漢口一鎮。尤通省市價之所視為消長。而人心之所因為動靜者也。戶口二十餘萬。五方雜處。百藝俱全。人類不一。日消米穀。不下數千。所幸地當孔道。雲貴川陝粵西湖南。處處相通。本省湖河帆檣相屬。糧食之行。不舍晝夜。是以朝糴夕炊。無致坐困。然而乾隆七年。水泛大歉。積雪連朝。遂亦甚憊。其時有好義樂善者。通商買米。而漢陽縣知縣。為之激勸鼓舞。遂得接濟。第補救於一日。不能存積於平時。且平時有積。則補救又較易也。查該鎮鹽當米木花布藥材六行最大。各省會館亦多。商有商總。客有客長。皆能經理各行各省之事。請令鹽當米木花布藥材六行。及各省會館。隨力之大小。各建義倉。積穀米數萬石。存貯漢鎮。聽其情願捐輸。不得官為勒派。一遇米貴。即行平糶。其平糶價銀。一遇川南米船積滯。價賤之時。即行買補。所有盈餘。亦即歸倉。并在倉公用。一切出納。擇客商之久住。樂善而謹厚者為義長。聽其經理。仍報明地方官查考。地方官亦留心照管。不使折本侵漁。如社倉法。行之有效。即推廣於各市鎮。一例通行。似亦保聚一方之一端也。夫農民力穡而積於其社。商賈牟利而積於其次。事亦相等也。是否可行。伏乞 敕議施行。
乞里人共建義倉引
劉大櫆
古者帝王在上。而薄海無凍餒之民。非必分上之所有。以與民也。使民之自有餘而已。故曰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不至三十年。而民有九年之蓄。則雖唐水殷旱。不能為之災。若夫周官荒政十二。其所謂多昏蕃樂索鬼神。皆迂遠不切於事情。惟散財薄征。為君上之所宜行。而無補於小民之窮餓。故其科條雖具。要不若積貯之為善也。夫下之人家無蓋藏之備。而一切仰望於上。設使水旱蟲蝗。連州數郡。朝廷遽下蠲租之詔。虛郡邑倉廥以賑之。然上之所費不貲。而下之所得無幾。嗷嗷焉日待升斗。以延旦夕。上之倉廩府庫已空。而民之死者過半矣。故曰藏之於官。不若藏之於民也。今天下田疇不加多。稅歛不加少。而天下之風俗。又皆日趨於文。欲使鄉曲之農。人人皆食之以時。而用之以禮。其勢固有所不能。雖使其食時用禮。然以一人而有五子。五子而有二十五孫。嫁子娶妻之費。養生送死之具。疾病醫藥之資。祭祀賓客之用。以富者當之。十九而貧。其以貧者當之。豈能復富乎。雖然。嘗見編戶之家。授田百畝。則飲食衣服。既無不足。及其蓄積豐饒。或相倍蓰什伯。猶未見其有餘。何者。彼其所入者多。則其所出者亦眾。淫侈於酒食。頻煩其燕會。故雖粟米狼籍。而終歲之用。猶苦其不給。一旦天災流行。固不能以自支矣。此其為習。非可喻之以節儉而遂改也。惟及其有餘之時。預為不足之備。不藏之於官而藏之於民。不分藏於家室之私而合藏於里社之公。其在今日所減省者。一酒食燕會之需而已。其在他日積之遂至於無盡。其為利甚博。而其為術約而易操也。去年凶災。民皆飢乏。草根木皮。掘剝幾盡。釜甑器皿。賣買無存。甚則拋割妻孥。與人為僕妾。猶不足以自贍。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繼踵而死。僵尸草澤。骸骨相枕藉。見之者怵目。聞之者悽心。古者鄰里有相周之義。而鄉田同井。則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若使朝夕共處之人。親見其飢餓。至輾轉溝壑而死。而莫之拯救。而吾獨安得宴然而已乎。夫一人向隅而泣。則舉坐為之不樂。同里共井。其視同坐也親矣。輾轉溝壑而死。其視向隅而泣者迫矣。此固仁人君子所宜動心者也。昔漢耿壽昌作常平之倉。增價而糴。減價而糶。法非不善。然以饑歲之民。使其價糴。其力或有所不能。而以官司主之。其出入又有所不便。自是以來。長孫平之義倉。勸令百姓軍人出粟及麥。然歲歲募收。疑其數瀆。朱子之社倉。隨時歛財。然請假於府。那移為難。今合兩法而用之。於義倉則取其當社自輸不待請府。於社倉則取其計米收息不必再捐。今值大有年之秋。與人傭者。每佃田一石。出穀三升。自耕其田者。出穀八升。有餘之家。不為限量。隨其力所能為。以為補助。至於當社立倉。一甲之中。推一人為首。執策簡較。稽其出入。古之人有成法矣。惟諸君子倣而行之。誠如是也。雖有水旱之災。吾里之人。其庶幾免乎。傳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又曰。人人親其親。然後不獨親其親。推之他里。前後左右。莫不皆然。然則德施之及人者廣矣。
進呈義倉圖說疏乾隆十八年
直隸總督方觀承
竊照積貯為本計所關。而推行惟義倉尤便。蓋鄉村分貯。則歛散可以隨時。典守在民。則吏胥無由滋弊。歷稽前代。良法具存。自周禮遺人之掌。門關鄉閭。各有委積。以待艱阨。隋臣長孫平因之為義倉之制。令諸州百姓。當社立倉。隨所收穫。勸課出輸。領之社司。以時賑發。唐宋遞相遵仿。至朱子而規畫備詳。倉雖以社為名。事實與義同例。一切輸受之法。條目兼該。而其要尤在地近其人。人習其事。良以官之為民計。不若民之自為計。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城之專為備。不若鄉之多所備。故貯於鄉而不貯於城。其輸之也不勞。其散之也易。其操之也不迫。其察之也易周。是以積久而蠹不生。施博而澤可繼。雖有水旱不齊之歲。而無倉皇四出之民。制莫有善於此者也。乾隆十一年。特降 諭旨。命地方大吏。乘時勸導。臣先於直隸布政使任內。與督臣那蘇圖酌議條規。以有穀而不籌其地。則浥變可虞。有地而不察其形。則經界莫定。故勸捐必先建倉。建倉必先繪圖。當經指示屬員。通行循照。及擢任畿輔。因復申明前令。次第經理。就其幅之廣狹。度其道里之均齊。於四鄉酌設倉座。自三四區以至十八區。其地必擇人稠密。形勢高阜之處。使四面村莊。相為附麗。近在十五里內者。三十三縣。在二十里內者。七十三州縣。在二十里及二十餘里者。三十三州縣。在三十里內者。三州縣。在四十里內者。二縣。期於往返各便。賙捄易通。比年以來。仰賴 聖主福庇。年穀豐登。人民和樂。臣與諸有司隨宜勸導。俾各出其有餘。而不限以數。粟黍悉從其便。務在樂輸。無稍勉強。如一州邑中。豐歉不齊。歉處即停其報捐。選擇倉正。專司簿鑰。不許吏胥干預。現據報捐新舊義穀。共二十八萬五千三百餘石。而圖與倉先後告成。州縣衛各具一圖。大小村莊。並各村到倉里數。悉載。統計為圖一百四十有四。合一百四十四州縣衛。共村莊三萬五千二百一十。為倉一千有五。臣詳加訂正。鏤板刷印。一貯布政司庫。一貯本州縣衛。按圖以稽倉。而知各村之孰遠孰近。按倉以稽穀。而知四境之或絀或盈。由是儲蓄遞年有增。規畫因時漸擴。而有司凡於境內賑糶惠民之舉。辨方隅。計道里。披圖瞭然。亦足以資措理。臣謹參合新舊事宜。酌籌規條。另摺 奏請 聖訓。久遠遵循。以仰副我 皇上惠保無疆之至意。茲將義倉全圖。按府州所屬。繕寫十四冊。敬列凡例。恭陳 御覽。又所刻各州縣衛倉圖。謹彙次裝成六軸。一併恭進。
義倉圖說序
德保
社倉。即古之義倉也。而捐輸出納之法。悉主於官。則非復義倉之初制也。桐城方敏恪公。總制畿輔。倣朱子之意行義倉。籌畫分晰。立制周詳。計地之遠近。量建倉座。直隸凡村集三萬九千六百八十有七。為倉凡一千有五。擇戶稠密形勢高阜之處。俾各鄉道里相均。捐輸既便。而周賑易通。每倉選鄉耆之誠謹殷實者一人。為倉正。穀多處所。添設倉副以助之。其勸捐之法。每年秋成後。州縣設立印簿。令紳衿耆老數人。轉相勸諭。聽捐戶自登姓名穀數。無抑勒。無假手。出借時。量鄉之寬狹。與穀之多寡。以按戶支給。一聽倉正副主之。州縣官惟核實轉報而已。至取息計年之上下。大約歲收八分以上。加一息米。六七分以下免息。五分以下。緩至次年分別加免。或遇祲歲。則即於倉所設粥廠。極貧民賑粥。次貧民賑粟。一鄉之貯。足以救一鄉之飢。使民知雖在官而猶積於家。既無胥役之侵擾。亦無往來道路之苦。誠美制也。至其樂於輸納者。獎勵有差。而頑戶抗逋者。倍罰。正副捏銷侵蝕者。倍罰。諸所經理。井井有方。繪圖精晰。勒成義倉圖說一書。俾按冊而稽。瞭如指掌。行之才十數年。積穀已及四十萬石。庶幾事歸實濟。一復古義倉之舊矣。
勸民間質穀諭嘉慶九年
江西巡撫秦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