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禮政五宗法上(3)
昔者孔子既沒。弟子錄其遺言以為論語。而獨取有子曾子之言。次於卷首何哉。夫子所以教人者。無非以立天下之人倫。而孝弟人倫之本也。慎終追遠。孝弟之實也。甚哉有子曾子之言似夫子也。是故有人倫。然後有風俗。有風俗。然後有政事。有政事。然後有國家。先王之於民。其生也為之九族之紀。大宗小宗之屬以聯之。其死也為之疏衰之服。哭泣殯葬虞附之節以送之。其遠也為之廟室之制。禘嘗之禮。鼎俎籩豆之物以薦之。其施之朝廷。用之鄉黨。講之庠序。無非此之為務也。故民德厚而禮俗成。上下安而暴慝不作。自三代以下。人主之於民。賦歛之而已爾。役使之而已爾。凡所以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聽民之所自為。於是乎教化之權常不在上而在下。兩漢以來。儒者之效。亦可得而考矣。自二戴之傳。二鄭之註。專門之學。以禮為宗。歷三國兩晉南北五季。干戈分裂之際。而未嘗絕也。至宋程朱諸子。卓然有見於遺經。而金元之代。有志者多求其說於南方。以授學者。及乎有明之初。風俗厚。而愛親敬長之道。達諸天下。其能以宗法訓其家人。而立廟以祀。或累世同居。稱之為義門者。亦往往而有。十室之忠信。比肩而接踵。夫其處乎雜亂偏方閏位之日。而守之不變。孰勸帥之而然哉。國亂於上而教明於下。易曰改邑不改井。言經常之道賴君子而存也。嗚呼。至於今日。而先王之所以為教。賢者之所以為俗。殆澌滅而無餘矣。列在搢紳。而家無主祏。非寒食野祭。則不復薦其先人。期功之慘。遂不制服。而父母之喪。多任而不去。同姓通宗。而不限于奴僕。女嫁死而無出。則責償其所遣之財。昏媾異類。而持其鄉里。利之所在。則不愛其親而愛他人。於是機詐之變日深。而廉恥道盡。其不至於率獸食人。而人相食者幾希矣。昔春秋之時。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而秉禮之邦。守道之士。不絕於書。未若今之滔滔皆是也。此五帝三王之大去其天下。而乾坤或幾乎息也。又何言政事哉。吾友華陰王君宏撰。鄰華先生之季子。而為徵華先生後者也。遊婺州二年而歸。乃作祠堂以奉其始祖。聚其子姓而告之以尊祖敬宗之道。其鄉之老者喟然言曰。不見此禮久矣。為之兆也。其足以行乎。孟子有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夫躬行孝弟之道。以感發天下之人心。使之惕然有省。而觀今世之事。若無以自容。然後積污之俗可得而新。先王之教可得而興也。王君勉之矣。
汪氏族譜序
汪琬
宗法之亡久矣。別子為祖。繼別為宗。何謂祖。別子始為大夫者是也。何謂宗。別子之適。世世繼起為大夫者是也。故曰。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此先王尊祖敬宗收族之意也。自世爵世祿之制廢。而宗法始壞矣。後之儒者。亦欲講求而推行之。而訖於不可得。非宗法之難復也。制度之變。風俗之澆為之也。古者大夫三廟。又有采以處其子孫。今之大宗。降為編氓者多矣。無廟也。無田也。其能率其族之貴且顯者。以歲時旅薦於寢乎。此不可行者一也。古者族人異宮而同財。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子弟有歸器。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今之父子兄弟。往往爭銖金尺帛。而至於怨憤詬相戕殺者。殆不知其幾也。顧欲萃宗子與族人之衣服什器。及其車馬賄財。悉委諸公而無所私乎。此不可行者二也。古者絕族無施服。然而所以重大宗者有加焉。宗子死。則族人為之服齊衰三月。其母妻死亦然。雖大夫不降。今令甲無是也。宗婦死。則夫雖母在為之禫。宗子之長子死。為之斬衰三年。今令甲又無是也。此不可行者三也。故吾之譜吾族也。不言宗。非詘吾宗也。悼宗法之不復。而有大不得已者於此也。此制度之變。風俗之澆也。抑孔子嘗有言曰。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是故義非仁不立也。仁非義不行也。凡為吾父兄子弟者。苟能知仁義尊親之說。而使內外有別。長幼親疏有序。有無相賙。吉凶患難相助。伏臘膢蜡祭饗飲食相周旋。如此。則雖不言宗。而宗法寓其中矣。
補定大宗議
許三禮
封建廢。則宗法格而不行。鄧潛谷先生論之詳矣。雖然。至今服制丁艱。主承重孫。不猶行古宗法之一事耶。宗法不定。則立祠堂。修宗職。一切事無所統屬。惟羅念庵先生變通三說。可謂極善。今議不若以貴貴為定。俾代任宗職。不得委卸。張湛虛先生曰。起於是邦而始爵者。皆自為祖。其嫡繼之。亦即為大宗。此大宗之百世不遷者也。觀孝經。卿大夫之孝曰。然後能守其宗廟。士之孝曰。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益見宗廟祭祀關乎祿位。則宗法斷當以貴貴為定明矣。祖宗積德百餘年。始發於一二子孫。其一二子孫。即是祖宗呵護之為大宗。自宜身領宗職。上祀祖先。下芘後昆。而非失之僭。至因祿位而方得祭饗歷代先人。更以明國恩而重作忠之感。豈但收合族人厚風俗已哉。若並貴仍論宗派。或尊尊。或長長。如無貴者。照羅說。或尊尊。或長長。或賢賢。隨所遇職領薦事焉可也。孟子曰。惟士無田。則亦不祭。三月無君。則皇皇如。此之謂也。
原姓
顧炎武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踐土之盟。其載書曰。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荀偃之稱齊環。衛太子之稱鄭勝晉午是也。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公子彄公子益師是也。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然則氏之所由興。其在於卿大夫乎。故曰。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若謚若邑若官為氏。氏焉者。類族也。貴貴也。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女子則稱姓。古者男女異長。在室也稱姓。冠之以序。叔隗季隗之類是也。已嫁也。於國君則稱姓。冠之以國。江芋息媯之類是也。於大夫則稱姓。冠以大夫之氏。趙姬盧蒲姜之類是也。在彼國之人稱之。或冠以所自出之國若氏。驪姬梁嬴之於晉。顏懿姬鬷聲姬於齊是也。既卒也稱姓。冠之以謚。成風敬嬴之類是也。亦有無謚而仍其在室之稱。仲子少姜之類是也。范氏之先。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士會之孥處秦者為劉氏。夫王奔楚為堂谿氏。伍員屬其子於齊為王孫氏。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故曰。氏可變也。孟孫氏小宗之別。為子服氏。為南宮氏。叔孫氏小宗之別。為叔仲氏。季孫氏之支子曰季公烏。季公亥。季寤。稱季不稱孫。故曰。貴貴也。魯昭公娶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崔武子欲娶棠姜。東郭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夫崔之與東郭氏異。昭公之與夷昧代遠。然同姓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也。故曰姓不變也。是故氏焉者。所以為男別也。姓焉者。所以為女坊也。自秦以後之人。以氏為姓。以姓稱男。而周制亡。而族類亂。作原姓。
通譜日知錄
顧炎武
同姓通族。見於史者。自晉以前未有。晉書石苞傳。曾孫樸沒于寇。石勒以與樸同姓。俱出河北。引樸為宗室。特如優寵。位至司徒。南史侯瑱傳。侯景以瑱與己同姓。託為宗族。待之甚厚。以此殊族而附中國也。晉書孫旂傳。旂子弼。及弟子髦輔炎。四人有吏材。稱於當世。遂與孫秀合族。南史周宏正傳。諂附王偉。與周石珍建康之廝隸也為梁制局監降侯景合族。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既貴之後。自言本出趙郡。始與諸李敘昭穆。而無賴之徒苟合。藉其權勢。拜伏為兄叔者甚眾。李輔國傳。宰相李揆。山東甲族。見輔國執子弟之禮。謂之五父。此以名門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書之以志其非。今人好與同姓通譜。不知於史傳居何等也。考之于史。則惟北人重同姓。多通譜系。南人則比鄰而各自為族者甚多。近日南北皆尚通譜。最為濫雜。其實皆植黨營私。為蠹國害民之事。宜嚴為之禁。欲合宗者。必上之於官。使諳悉古今者為之考定。歲終以達禮部。而類奏行之。其不請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後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專官。掌之國語。曰使名姓之後。能知上下之神祇。氏姓之所出者為之宗。又曰司商協名姓。春官宗伯。其屬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內宗外宗。今日姓氏昏姻二事。似宜專設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駮曾子固公族議
徐乾學
曾鞏作公族議。謂服盡而戚單者。所以節人之常情。而為大宗小宗之數。不可以論帝者之功德。而為廣親親之法。其言非不考據經傳也。然而泥於古矣。古之封建井田。相為表裏。制祿以養君子。分田以養小人。則天下之大。天下之人之眾。皆有天下者為之謀其衣食。使獲其所。非直同姓之親也。封建井田俱廢。而天下之人皆自謀其衣食矣。顧使同姓無服之親坐而衣租食稅。可以謂之至公乎。故祖宗親盡則祧。子孫服盡戚單。祖遷於上。宗變於下。袒免而外。親屬竭矣。其入官之塗謀生之事同於庶姓。或勞心。或勞力。亦情理之常。不為少恩也。以天下之地。養天下之人。而加恩於同姓。不可謂之私。以天下之人。終歲勤動。輸其租稅。奉一天子。而加恩於同姓。至於袒免以外。而不為之節限。百世之久。天潢玉牒之繁。使皆仰給縣官。論財則不可為繼。而勞費億兆之人以奉其私親。論理則不得其平。非聖人無所利於天下之心也。且古聖人之於民也。既有以養之。必有以教之。其材既成。而後官之。然猶必先任之以事。而後命之以爵也。記曰。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自周親以至袒免之親。無問賢不肖。予官有差。已非古矣。況袒免以外之親乎。夫子孫之計。人所同也。諸為王公者。人懷子孫仰給縣官之意。則驕奢淫佚。無復以餘財貽其子孫。人可不由學問而得官。則膏粱之性。能自刻厲者亦鮮矣。如鞏之言。則是以姑息之愛愛之。而非為之計長久安全之道也。載考馬端臨之言曰。宋制。皇子之為王者。封爵僅止其身。子孫無問適庶。不過承蔭入仕為環衛官。廉車節鉞。以序而遷。如庶姓貴官蔭子入仕之例。必須歷任年深。德齒稍尊。方特封以王爵。而其祖父所授則不襲也。又曰。案蔡元道祖宗官制舊典。稱皇子生。周晬命名。初除美軍節度使。兩遇大祀移鎮。再遇封國公。出閣拜使相。封郡王。納夫人。建外第。方除兩鎮封王。然則皇子雖所必王。然其遷轉亦有次第。不遽封也。陳止齊之言曰。乾德二年。以皇子德昭為貴州防禦使。貴州屬廣西下州。防禦使從五品耳。皇子始命以此。禮曰。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儲君副主猶云士。明人有賢行著德。乃得貴也。先王於家人。不憚自貶損如此。教道行矣。出閣封王。後世之夸心。藝祖起百世之後。獨追古意。自王禮殺而為防禦使。非聖人能之乎。由二子之所述觀之。宋祖制之善如此。不特熙甯之詔為然。而曾鞏之見。為不若馬氏陳氏矣。
陸氏義莊記
錢大昕
古者卿大夫立宗。宗子必世其祿。故有收族之誼。冠昏喪祭必請於宗子而行之。大功以上無異財。亦無貧富之殊。即其稍疏者。宗子之力足以贍之。周官所謂宗以族得民者。其法如此。若夫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則皆庶人之無宗者。故不能不藉乎閭井之任。而世家大族固未聞有此也。自宗法不行。士大夫無以收其族。昭穆既遠。視為路人。角弓之反頻聞。葛藟之芘安望。即有敦本好禮。能施惠於三族者。一時雖賴以濟。而不能經畫可久之計。論者不無遣憾焉。三吳自泰伯季札以禮讓開其始。洎宋范文正公守鄉郡。立義田。以贍宗族。訖今七百餘年。范氏之苗裔。猶食其德。高義之名。彰於 宸翰。其規條具在。可謂善之善者矣。我 國家 列聖重熙。風俗茂美。好義君子。希風先哲者。接踵而興。長洲陸君豫齋。唐賢甫里先生之裔。自明贈尚書守禮公以來。枝條繁衍。豫齋之尊人公。至性備。行善於鄉。聞高平之遺風。心向往之。豫齋起而承厥志。割遺產五百畝。為贍族之資。設義莊於陸巷。每歲收支出納。集族眾其中。相與勸於修禮勤力。而勿蹈於匪彝。殆有得乎古人收族之意者乎。夫宗法雖善。然必藉乎貴而後行之。其究也。或以啟挾貴之漸。義莊則唯族之賢者能行之。其敦睦出於性之自然。故持之久遠而無弊。此范氏之意。可以為後世法。又近歲立義莊若吳縣陶氏。崑山顧氏。皆經大府題奏。得邀 優敘。而豫齋之為此舉。唯告諸有司。出給公據。未嘗輒求 上聞。其務實而不競名。尤有加人一等者矣。豈不深可歎尚也哉。
廬江章氏義莊記
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