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兵政十一塞防上(1)
荅人問西北邊域書
魏源
承詢本 朝西北邊域之略。 國家威稜震疊。際天稽顙。括地成圖。東盡東海。南盡南海。西不盡西海。北不盡北海。而欲徵圖朔貊。輪弱水。厥制嚴武。至雄以博。竊鉤檔冊之遺聞。諏都護之屬吏。除盛京吉林黑龍江。號東三省。為滿洲根本重地。不屬邊防外。其西北藩服。疆以戎索。綱紀條列。可得而云。一曰正北內蒙古。亦有偏東者凡出口之路五。曰獨石口。張家口。古北口。喜峰口。殺虎口。口外四十九旗。皆曰內藩蒙古。合歸化城土默特二旗計之。合五十一旗。分東西六盟。其東四盟。當東三省及直隸邊外。西二盟。當山西陝西甘肅邊外。皆在漠南。皆聽 天朝設札薩克。札薩克每旗一人或世爵或簡放總理旗務其部凡二十四。并歸化城。則二十五。一曰正北外蒙古。亦有偏西者分西路北路中路東路四部。凡四汗。其汗以下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與內蒙古同共八十一旗。自設札薩克。俱在漠北。此漠北四部落。總稱喀爾喀。由正北迤西曰準部。即天山北路。喀爾喀之西。與科布多接壤。科布多橫于準部喀爾喀之間。過此則伊犁東路界。準部本有四衛拉特。用兵後。以其地為大聚落。曰伊犁東路。曰伊犁西路。曰庫爾喀喇烏蘇。曰塔爾巴哈台。皆準之舊地也。今皆有重兵。稍東南近腹地。為鎮西府迪化州。亦準舊地。而稱安西北路。非天山路矣。由西北迤西南。即天山南路。皆回子境。準部及蒙古。皆古稱行國。回則漢書三十六城郭之裔。以哈密為北止境。以闢展為南首境。再東南。則為安西南路。非天山路矣。由西南更西南。曰衛。曰藏。曰阿里。曰喀木。 天朝設駐藏大臣司其事。而達賴喇嘛副之。藏王則虛存貝子爵而已。非有土之君也。衛藏曰前藏。阿里喀木曰後藏。正西曰青海。與藏與準皆接壤。界甘肅四川邊境。凡五部。有喀爾喀。有輝特。有土爾扈特。有和碩特。有綽囉斯。設青海辦事大臣一。凡衛拉特之人。亦可稱蒙古。猶喀爾喀之得稱蒙古也。其版圖不隸 中朝者。又有西屬國。西屬國亦分三路。北路為哈薩克。近準部故。南路為布路特。為安集延。為溫都斯坦。為愛烏罕。為那木干。近回部故。溫都斯坦古中印度地西南路。為巴勒布。為作木郎。為落敏陽。為布魯克巴。近西藏故。又有北屬國亦分三。曰烏梁海。此亦一名而三處在極北而稍東曰巴眼虎。曰科布多。在北而稍西科布多雖一國。而隸之者七種。彷彿西之有青海焉。大扺 大清國之北境。東起鴨綠江黑龍江。逾兩蒙古。西迄準部。袤二萬餘里。皆接俄羅斯界。故俄羅斯為北徼極大之邦。從古不隸中國。其水皆流入北海矣。視北斗則在南矣。以上束之八大類。惟蒙古最親附。其五十一旗內蒙古直古雍冀幽并營五州北境。所謂漠南也。其新藩蒙古喀爾喀。則古漠北地也。[秦](奏)漢時匈奴所居。冒頓強。始并漠南。武帝時遁歸漠北。後漢為北匈奴地。歷代皆與漠南諸部為盛衰。至元太祖建都於此。曰和林。其後盡有漠南諸部。遂帝中國。順治末年仍歸漠北。後始號喀爾喀。共七部。有三汗。雍正中。以額駙策凌奮擊噶爾丹功。封為四汗。我 朝龍興之初。內蒙古歸附最先。每大征伐。帥師以從。而喀爾喀外蒙古。則康熙中為準噶爾破逐。款塞內附。 聖祖親巡塞外受其朝。復 親征噶爾丹。掃平漠北。而返之于故地。設定邊左副將軍一。參贊大臣一。以鎮撫之。
凡兩蒙古之君長。皆隸理藩院。世其爵祿。通其婚。時其朝責。制其等威。定其牧地。均其互市。內宿衛 禁廷。外捍禦要荒。縱橫萬餘里。臣妾百餘旗。曠古所未有。至準回二部。則皆古西域地也。皆出嘉峪關外。 國家平準噶爾之地。易其名曰伊犁。城三曰烏魯木齊。城三曰巴里坤。曰哈密。城二及平西域諸回部。若闢展。若新疆。若哈拉沙拉。若庫車。若沙雅爾。若賽里木。若拜城。以上各城二若阿克蘇。城四若烏什。城一若喀什噶爾。城一若葉爾羌。城一此回部舊都若和闐。城六咸入版圖。設將軍參贊都統提鎮。及辦事領隊諸大臣。及侍衛司官有差。其回部司事各官。則曰伯克。或謂地廣而無用。官糈兵餉。歲解賠數十萬。耗中事邊。有損無益。曾亦思西兵未罷時。勤 三朝西顧憂。且沿克魯倫河長驅南牧。蹂躪至大同歸化城。甘陝大兵不解甲。費豈但倍蓗哉。且夫一消一息者天之道。裒多益寡者政之經。 國家醰醲孳生。中國土滿人滿。獨新疆人寥地曠。牛羊麥麵蔬蓏之賤。播植澆灌。氈裘貿易之利。金礦之旺。徭役賦稅之輕且閷。又皆什倍內地。窮民服賈牽牛出關。至輒長子孫。百無一反。是天未闢之鴻荒。以為 盛世消息尾閭者也。是聖人損益經綸之義所必因焉乘焉者也。柰何狃近安。忘昔禍。惜涓涘之費。昧溟渤之利。以甘里閈鄙儒眉睫之見。邇者逆回蠢動。思踞故都。喀什喀爾葉爾羌烏什三城。信息中斷。而阿克蘇扼其中道。則北五回城必安帖無事。乾隆初。犁葉爾羌巢穴時。大軍會阿克蘇兩路進攻。其前事矣。至西甯西藏二處。 先朝尚未大煩兵力。止各設總理事務大臣一人駐治。非蒙古準回諸部。為 國家邊宇至大至要者比。某足跡所至。北僅古北口而止。西僅秦蜀近界而止。未嘗歷九關。使絕域。衹據圖籍傳聞。檃括梗略。以塞明問。其詳則有待焉。尚博訪之躬虎節老邊塞之人。講求方略。苟有未聞。悉以見教。幸甚。
又承詢部落地名與史參差何由得其要領蒙謂邊外本罕文字牽以口音沿變如土默特即土門土蠻也默特即冒頓也蘇厄特即算端也奈曼即乃滿也察哈爾即插漢也乾竺即大竺又即身毒也唐兀即黨項也烏梁海即兀良哈也舉此可以隅反若夫蒙古游牧所至異名實有窮于稽詰先識大綱而地經之人緯之庶猶十得七八并聞
邊防議
陳黃中
論今日邊防之策。宜於遠乎近乎。其在藩籬之遠者。人皆知之。而在門庭之近者。反皆狎而玩之。何者。今之準噶爾策淩部落。隔絕西塞。前者屢肆跳梁。自邇年款關效順以後。大兵雖撤。而廟堂之上。守邊之臣。嚴烽燧而慎封守者。不遺餘策。則籓籬之遠。固有備矣。惟京北西塞外蒙古諸部。綿幾及萬里。自 本朝開國之初。即稽顙輸誠。迄今百有餘年。惴惴焉。歲效貢職。莫敢或怠。自開闢以來。中外一家。未有過今日之盛者。然旃裘諸部。逼處肘腋。百年無事。習為固然。間嘗按其山川。度其形勢。竊以曲突徙薪之計。謀國者正不可不早為意也。夫自古國家。建立京邑。必嚴內外之防。廣藩衛之固。故漢都關中。則置朔方之郡。列障戍於河南。又開河西五郡。以絕羌與匈奴之路。唐之盛時。守在河北。築三受降城。置安西北庭都護。臣屬西域。故長安得以無患。及至德後。河隴沒於吐蕃。而渭北涇陽。虜騎充斥。此皆已事之明驗者。 國家定都。仍明之舊。遼左為王業肇基。復建陪京。以為右輔。京北諸關隘。並各分置重兵。其制不為不備。而各口外去京三四百里。即皆外藩部落。雖各震懾 國威。狡焉啟心。萬萬無有。然西極甯夏。東扺遼京。歸化城處其中央。實據山西之要。去殺虎口僅二百餘里。俯瞰神京。有扼吭撫背之勢。處百年無事之後。邊備久弛。牆堡廢。苟有意外之變。其何以禦之。今塞外大甯開平興和東勝舊地。皆吾牧廠之區。與諸部多犬牙相錯。熱河八溝營鄭家莊。雖分列副都統總管駐防。而由河屯營以西。開平舊衛。其街陌遺跡尚存。興和現有屯田客戶。獨石口外。則有紅城歸化城。為東勝舊地。彼處並土泉深厚。水草豐美。宜於屯牧。使於開平故地。設屯牧使一人。總領其事。復分設口外四路滿漢同知隸之。畫疆分駐。聯為應援。現今內務府上三旂。及會稽司諸衙門閑散之丁。約數萬有餘。漢軍披甲外。閑散者亦有二萬餘人。此等與其使聚食京師貧窘無聊。不若徙之塞下使各分其力。每歲撥發三萬人。復募邊民願往者。各給以種糧牲畜。令其分地屯牧。擇其中之驍捷者。教練為兵。耕牧之餘。復習騎射擊刺之法。名為屯軍。使世守其業。五年以後。始酌收耕牧之稅。即以供給屯軍饗勞之需。復以其餘力。繕完牆堡。修整戎器。第使人自為守。經費所出。取之屯牧。已自有餘。且外藩之性。貴貨易土。逐水草而居。少所係戀。苟以糧畜資之。遣之漸北。因勢利導。自所樂從。是外收屯牧之功。陰寓徙戎之計。行之以漸。撫之以恩。遲以十年。旃裘諸部。盡移漠北。而大甯開平東勝諸地。屹然並為重鎮。南拱神京。東護遼左。西援山右。且舉京師數十萬之游惰。悉納之尺籍伍符。使各遂其俯仰之資。國家獲收鎮戍之用。於以銷未然之患。而奠磐石之安矣。
八旗屯牧是也陰徙蒙古使北則非 本朝情形所宜也徙戎數語失之
根本形勢疏順治十八年
奉天府尹張尚賢
竊惟天下大勢。京都者。猶人之腹心。盛京者。猶木之根本也。今腹心久已壯實。根本尚然空虛。臣繪圖進呈。為國家久遠之計。若及時料理。民雖稀少。尚可招聚。地雖荒敝。尚可墾闢。各處城池雖已傾毀。尚可經營。如遷延歲月。民不撫綏則愈少。地不料理則愈荒。城池不照管則愈毀。非所以壯根本而圖長久也。臣叨任奉天。在遼言遼。請備陳盛京之形勢。自興京至於山海關。東西千餘里。開原至金州。南北亦千餘里。又有河東河西之分。以外而言。河東北起開原。由西南至黃泥窪牛莊。乃明季昔日邊防。自牛莊由三岔河南。至州復州金州旅順。轉而東。至紅嘴歸復黃骨島鳳凰城鎮江鴨綠江口。皆明季昔日海防。此河東邊海之大略也。河西自山海關以東。至中前所前衛後所沙河甯遠連山塔山杏山松山錦州大凌河。北面皆邊。南面皆海。所為一條邊耳。獨廣甯一城。南至閭陽驛拾山站右屯衛海口。相去百餘里。北至我 朝新插之邊。相去數十里。東至盤山驛高平沙嶺。以至三岔河之馬圈。此河西邊海之大略也。合河東河西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倘有奸賊暴發。海寇突至。猝難捍禦。此外患之可慮者也。以內而言。河東城堡雖多。皆成荒土。獨奉天遼陽海城三處。稍成府縣之規。而遼海兩縣。仍無城池。如蓋州鳳凰城金州。不過數百人。鐵領撫順。唯有流徒諸人。不能耕種。又無生聚。隻身者逃去大半。略有家口者。僅老死此地。實無益於地方。此河東腹裏之大略也。河西城堡更多。人民稀少。獨甯遠錦州廣甯。人民輳集。僅有佐領一員。不知料理地方何如。此河西腹裏之大略也。合河東河西之腹裏以觀之。荒域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也。臣朝夕思忖。欲弭外患。必當籌畫隄防。欲消內憂。必當充實根本。萬年長策。不可不早為之圖。是以敬陳愚慮。伏祈睿鑒。
大同邊備疏順治十年
給事中陳協
我 國家定鼎方新。中外一家。遐荒殊域。靡不臣服。在德不在險。此其時矣。然臣按古者築高闕。置雲中。城朔方。皆於兵力強盛之時。不聞廢險也。邇者固圉之道。視為緩圖。如東北山永一帶。左翼神京。實為要地。雖官吏少裁。關隘如舊。至若大同宣府。控扼西北。乃神京右臂。最為喫緊。而今皆寥落矣。大同昔因姜賊之亂。輒廢其城。移其官吏。而使為空虛之地。在當時亦屬過計。竊恐邊民無知。窺其空虛。反易生跳梁之心。倘恃有宣府巡撫。與陽和軍門。互相犄角。自撫臣既裁。宣府又成空虛。雖有陽和一城。僅僅斗大。以勢度之。虞其弧也。近見口北巡道又裁。此道一裁。並赤城亦成空虛。凡此皆喫緊之地。幸而處於無事之日也。萬一有警。夫甯堪此。前宣大按臣薛陳偉。曾詳具修復大同一疏。實從封疆起見。部覆止議令大同知縣一官。照舊制移駐郡城。餘皆有待。夫天下事防於已然。不如防於未然。則雖有修葺遷運之勞。形勢屹然。邊民知警。若待已然。則煩費又當何如。臣愚以為沿邊設險。莫如大同。大同原設之官。斷斷不宜他駐。以輕重之勢異也。宣撫既裁。宣鎮作何彈壓。以邊務重大。不宜輕忽故也。其他屬在宣雲。如口北等處。皆當嚴加修備。以待不虞。有備無患。古人所重。昔西漢時有上書保塞。請罷邊備。郎中侯應以為不可。誠習邊事也。迺十年之內。無故而自虛其城。又無故而自裁其官。或非慮及無形。防於未然之道耶。臣不避忌諱。冒矢愚忠。仰乞皇上睿裁。少為意。以現在之城勿憚振舉。現在之官勿憚挪移。不勞煩費。而邊地晏如。神京永藉拱衛矣。
邊防三事疏雍正五年
湖北布政使黃焜
一阿爾泰臺站。宜安兵也。查張家口西北至阿爾泰。皆係四十八家。及喀爾喀夷人住牧。南則河套。北皆外夷。東抵奉天。西達巴爾坤。一路數千里。並無山川險阻。今插漢叟兒查克拜達里兩處。雖有大兵居住。然指日凱旋。終屬塞外。不可無備。今張家口外。自四臺至三十臺。俱係喀爾沁蒙古。分發各臺住牧已久。服習風土。安居樂業。再伊等久隸版圖。並無王子管轄。而關東地方。又俱有親屬。更可互相牽制。將來生齒益繁。實與甘涼肅等處無異。臣愚以為自頭臺至三臺。附近內地。可以不必紛更。其查克拜達里。現有發遣種地人犯。已可作一大鎮。而孤立少援。敬請自三十一臺至三十五臺。俱一例更換喀爾沁住牧。再於四臺至三十五臺。每臺六十戶內。挑選兵丁。量給月餉。雖不能聲援接應。以為犄角之勢。然數千里。皆有恃以為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