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兵政八兵法下(5)

一申嚴夜。 每下營遇夜。凡有隘路可攀可越。俱要放卡。其防卡兵丁。謹藏火繩。加謹窺探。如有賊警。放銃為號。在營官兵。不許脫衣熟睡。甲包打開。兵器在傍。每帳房一人。輪遞支更。一有驚息。切勿聲張。即時推醒同伴。披甲執械。靜坐待敵。賊至近處。即放銃發矢。切不可走動。如有動者。即是賊軍。即行射殺。總之遇有夜驚。若眾人安然不動咳嗽無聲。任他是如何強兵。只敢在遠處空噪。斷不敢近我營壘。又黑夜賊來營。或東或西。或南或北。侵犯營壘。所當之營。與未當之別營。俱安靜戒嚴。不可妄動。各守營壘。至死不移。方為萬全。若東營不支。欲奔西營。不特西營不納。反遭銃箭射死。豈不是自送生命。所以各營有事。遇黑夜惟有死守。不可妄行。若我往賊營。悄悄密密。銜枚潛行。臨賊營一半里地。即便放銃。齊聲大呼。不可驟進。進其營中。或亂喧擾。或亂奔走。即便乘勢前擊。可以全獲。若彼安然不動。久無聲息。此必有備。萬萬不可前進。即便結陣。速退不可忽也。

一立表。 每營既定。即於東西南北相地形勢。各立旗表。每表安設撥夫。多則二十名。少則十數名。務要弓箭刀銃齊備。其採樵汲牧之兵丁。俱不得擅越旗撥之外。犯者貫耳示眾。乃曉諭瞭哨兵丁。嚴加守望。如有過表之人。即行查拏。倘徇情疏縱。軍法重處不貸。

一謹防。 凡大箐深溝。冬氣凜冽。每有霜雪冰濘。白晝如晦。賊每乘此攻擊我兵。遇有此等時候。務必嚴切防範。比黑夜更為緊要。其登高放撥兵丁。寸步不可擅離汛地。誠恐一時審視不詳。誤為所乘。切切。

一卡瞭。 一坐卡兵丁。每日清晨登瞭。必候坐夜卡兵丁至彼。方許歸營。夜卡兵丁至曉。必候清晨登瞭兵丁至彼。方許歸營。敢有遲違。不俟彼此兵丁交替。即離卡歸營者。必將在營將弁治罪。如夜間雨雪。將弁安眠帳房。竟不念坐夜卡兵之苦。及至天明。又不早遣登瞭兵丁往換。當以軍法重處。若登高瞭遠兵丁。望有賊來。即晌銃為號。旗指某方。以便軍中接應。

一申明樵牧。 每日巳時。吹海螺三聲。撥領旗一名。帶領五營兵丁二十五名。架梁瞭望。各營餘丁雇工。齊出採樵。務足一日之用。午時再吹海螺三聲。各各歸營。違者查拏重究。每日牧馬採樵汲水兵丁僱工人等。若聽營內銃砲響。及掌號聲。不論遠近。即速回營。違者貫耳。

一傳令整暇。 凡遇對敵之際。必先留有餘地。兵有餘備。方免臨事倉忙。兩軍既舉。固應大勢齊上。然前面之隊。務要疏均。後面留五七隊整齊者以待。一則可助前隊之威。一則可以更番迭戰。一則我有餘備。可以接應出奇矣。倘若一概向前。未免擁擠。反多礙手。且無表裏相依出奇之勢。此臨機絕勝之祕法也。爾將士各宜切記。

一埋伏。 行兵之道。貴知地利。地利不明。萬難出奇設伏。所到之處。管營務將官。先將彼處山川險易形勢。繪成圖本。山山水水。不可混淆。更不可巧飾點綴。以圖壯觀。必將我兵應由某處而進。某處可守。某處可伏。有無分途暗度之處。某處可以令師歸一。某處可以決戰。賊兵必由某處而來。某處可以埋伏。及有無傍徑抄截我後之處。若在某處對敵。我兵宜佔某處。可得地利。某處山險谷深。有無林木。其中寬狹若何。可以伏兵若干名。一一註明。獻之大將。參以己見。詳加斟酌。如伏處在我去路之中者。設伏以為佯走夾攻之用。伏處在敵路之中者。設伏以為傍出邀截之用。隨機應變。密書錦囊。付心腹能將。密密埋伏。多持金鼓旌旗銃砲。為亂敵心目之具。而起伏之法。亦必預為約定。只視某山上放某砲幾聲。晝揮旗幾次。夜懸燈幾盞。一時並符。方可起伏。蓋恐敵兵多詐。或見地勢有疑。無故放砲。或著人執旗登山瞭探。一有暗合。我兵遽起。必失事機矣。至若狡賊或聚或散。據極險之處。鼓噪放銃。誘我往攻。彼則速退。俟我方回。彼又假追。追則鼓噪張勢。退則沿途暗插毒簽。伏兵隘口。以待我兵入險。則為得計。如我勢大攻急。彼則滾巖四遁。總之賊不可輕追。即追必須分兵三路。一路從中前追。兩路於左右山上架梁而行。則賊雖狡不能為也。大凡我兵進退。非架梁不可。爾各將士遵行之。

一遊兵。 大軍未進。威武先張。其在遊兵之法歟。必左右各立頭隊二隊。各統以驍將。為之張兩翼而前驅之。

一可哨探敵兵之至止。一可搜羅敵兵之有無埋伏。一可猝然遇敵。夾我大軍而飛擊也。如頭隊前去遊巡。則二隊翼我左右而行。頭隊至若干里立營。及至其營。二隊又前去遊巡。頭隊又可翼我左右而行。二隊遊至若干里立營。頭隊又如前法行之。往回環護。絡繹不絕。則左右遊兵。雖各止二隊。而師行千里。皆有翼焉。且一往一遊。更番迭進。尤無疲乏之虞。

一臨敵布置。 臨陣分敵之法有二。一為兩軍遇於平原之野。賊分幾路而來。我兵亦分幾路以應之。只須一登高阜。賊之來勢。概可見矣。平地分兵。亦易為力。即或前後有賊。我兵亦可從中而分。前軍敵前。後軍敵後。惟指麾舒徐。不可倉忙失措。轉前以敵後也。一為兩軍遇於山險之中。我兵一軍而進。賊若按山頭分隊而來。我初急卒難見。及賊近方見之。一時分兵。不惟不易。抑且四圍皆山。急難展布。賊已據高趨下。易至逼壓。不無措手不及之虞。嗣後若會戰山內。除迎敵大軍。仍照大勢前迎之外。若四傍有山。可以撲賊來路者。先按山分路而進。倘賊兵分隊而來。自可頭頭相對。倘賊未分隊而來。則乘其不備。四面夾擊。使賊之所短。皆我之所長矣。又除分路之外。大將必登最高之山。將自衛之兵。分為幾隊。每隊統以能將。嚴整森立。遙觀我兵某路與賊相遇之情形。如隊伍舒展。意氣踴躍。則知此路必勝。或見某路步趨踉蹌。行伍失列。則知此路必怯。急命帳下能將。率兵助之。或見賊之某路。倍於我兵。亦命率隊兵以助之可也。然分路迎敵之時。亦有要法。如我兵方至山頭。賊已至我山下。我則拒山不下。待賊上至半山。我兵即發山上木石以擊之。不惟居上省力。且木石滾擂。傷之者眾。如賊尚在山頭。我兵至賊山下。則故為怯回之狀。引賊半山。我兵平鋪急上以攻之。蓋我怯回者。一則離其山溝。免受木石之擊。一則引賊失險。且無木石可擊。倘彼銃手未備草束。更不能放滴水銃也。

一餘兵擄獲。 當兩軍交戰之際。而我前軍得勝。止許追奔逐北。隨賊掩殺。其有賊棄輜重牲畜。以及倉庫米料財貨子女之類。一概不許瞻顧。一恐縱敵遠颺。收拾散卒。仍成勁敵。一恐彼此爭取。錯亂隊伍。賊或反戈相向。中其餌敵之計矣。各當嚴戒前軍。一意追殺。止令餘兵沿途收獲。俟營立定。盡獻大帥之前。分上中下等次。上者賞得勝之前軍。中者賞擄獲之多者。下者分賞在事之全軍。或留後充賞。敢有隱匿。查出法必處死。其隊目及同伍之人連坐。如有一人出首者。賞此一人。餘免坐。

一安置傷兵。 大凡臨敵帶傷者。皆係壯士奮往之人。如前隊有帶傷者。急令臥倒。不可亂動。待戰後。扶還大營。或送舟次。撥醫救治。其金槍等藥。必須預備。一營之中。專委老成仁厚者一人。以司其事。立照賞格給發。以資日用。時賜恩問。免人輕忽。痊日重賞重用。以厲士氣。倘成廢疾。不能用武。永當留營食糧。以資暮年之養。以固後人用命之心。

一騰營伏路。 兩軍相遇而陣、或我軍遠來初至之夜。或對敵勝負未分之夜。或我分兵別往之夜。或風雨陰晦之夜。或我軍偶憂戚之夜。或軍中有賽神宴樂之夜。敵人每謀乘我疲懈無備。偷營劫寨。務必觸景警心。晝示極疲極得意極凄涼之狀。至晚則必騰營設伏。虛立旗幟。營中燈火。明滅相間。不廢更鼓以待之。四路密布銃手靜聽。俟敵入伏。約以三銃五銃。按數齊放。伏兵聽其銃數相符。然後四圍齊起。若不約定銃聲響數。恐敵尚未入界。自鳴數銃以為驚。探我兵之意。我伏先起。殊無益也。伏兵既起邀擊。則大營兵從後夾攻。恐黑夜莫辨彼此。則令我兵各吹一蘆筒為號。庶不致誤矣。惟是我兵進止。一日行程幾何。賊能預計之。我兵下營之處。賊亦預知之。其下營之山險可伏處。樵汲必至處。賊皆得而料之。且我兵必須循路遶山。順箐而行。賊則無路之山。皆可抄徑越險而行。每於我營近山險之處。三三五五。晝伏夜起。放銃吶喊。誘兵出營。搜捕伏草。竊拏人畜。以為驚擾之計。使我疑畏。不能久留。我當於未曾移師之時。先詢鄉導。計其下營之地而後移。一至其地。相其險易樵汲之處。可設伏者。即先據地設伏。以待賊之來。則先手在我矣。其騰營伏路之法。頻頻而行。不可厭煩憚疲也。再我或兵力單弱。或大軍不繼。前軍勢孤。敵倚大勢來壓。則有眾寡懸殊。退之不可。拒之難敵。亦可以用騰營伏路之法。先探聽確實。計其遠近。敵若日暮可至。則我謹閉寨柵。虛設旗鼓。示死守難犯之勢以疑之。而密伏兵於四險。俟敵主持不定。自然安營。於將安營未定之際。我四圍銃砲齊鳴以驚之。敵若錯亂。則乘勢起伏以擊之。我逸彼勞。可收以寡破眾之功。敵若敗退。尤先於叢密山澗處。皆宜多張旗幟燈火。亂鳴金鼓銃砲。不惟可助我勢。可亂彼心。抑且使敵不知我兵多少。不敢再來矣。若計道里。敵可辰午而至。則我連夜移營。於三二十里有險可伏之地。照前騰營設伏之法。使敵見我空營為怯。必來追我。及至我營亦日暮矣。一如前法行之可也。蓋以寡勝眾。非勞之不可。非日暮不可。如遇草木叢密之處。因風縱火。更易為力。

一得勝戒嚴。 我兵既獲全勝。追敵不過餘威耳。倘緊追之際。賊忽陣止不動。非有接應兵至。即係前有險阻。不能急遁故也。我兵若乘此擊之。則我以疲困之兵。賊以生力之卒。我以既勝而驕之心。賊以救死洩忿之志。我再勝不過追奔逐北。若敗則前功盡棄矣。豈非犯窮寇毋追。先死後生之忌乎。惟可隨後尾追。令其自相踐踏。收其輜重降卒。如賊止不動。我即收兵。或即下營。晝則多豎旌旗。夜則多張火鼓。洗放銃砲。號令嚴明。人馬喧闐。金鼓應節。兩傍密佈伏兵。四圍暗設銃手。而戒嚴之令。較未曾勝敵之時。尤加嚴緊。一則以防偷劫。一則以勵驕玩也。再書招撫檄文。射入賊營。或遣能辯之士。曉以利害。示以誠信。賊以垂頭喪氣之餘生。見此堂堂正正之威勢。驚心眩目。盛衰相形。一夜思量。已無堅志。及聞招撫。不散即降。獲萬全而收必成之功者。此之謂也。而下營威敵之法。初立營盤。不妨數層於其中。倘賊一日不見動靜。至晚抽出一層於肘腋之外。又下一營。二日不見動靜。又抽一營於外。又下一營。賊必謂我兵力日添。其心愈散。其功愈速。是虛虛實實之變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