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兵政三屯餉(1)

儲餉議

盧紘

今夫師動而餉隨焉。未有師行於前。而餉不繼於後。能必戰勝而攻取者也。聞之戰其野。即食其野之粟。因糧於敵。我無轉運之勞。而敵假齎糧之便。如楚失敖倉之守。而漢乘之。隋失洛口之守。而唐藉之。此天之所假。故令敵人自蹈其瑕。而我陰收其利。實不可恃以為常。萬一楚不失敖倉之守。隋不失洛口之守。漢亦何所乘。而唐亦何所藉。此裕餉之計甯取必其在我者。而無妄意其在人者。蕭何輓關中之粟。以助沛公百戰之功。所謂根本之圖也。然而道里險遠。日月曠遲。夫役疲頓。一鍾之粟所費十鍾。甚矣輓輸之為害。亦未可更僕數。萬一敵出奇兵。塞吾餉道。則三軍之士嗷嗷而待者。何以為濟乎。此古人用兵又謂遠之不可恃。而不如近之為可圖。屯田之議所由起也。西羌之不服。塞下虛耳。於是趙充國上金城屯田之略。祈山之無功。蜀運艱耳。於是孔明定渭南屯田之計。效必見於持久。而議易奪於阻撓。以宣帝之英明。充國之議十餘上而後定。其功亦倖成於垂老之年。若孔明者。議雖同而功不能竟。此屯田之可恃而不可恃。又若有天意存乎其間也。然則屯田之議。則疑於迂且遲矣。轉輸之議。又疑於遠且阻矣。至於因糧於敵。乃若貧國恐其人逃而土荒。富國又慮其堅壁而清野。等之乎不可為恃。欲用兵而餉莫之給。將若之何。則莫如議積儲於將用兵之地。一二年之前。或百里二三百里內。審擇便利險要。可以陸通輓而水通舟者。置倉於其地。責附近郡邑陸續運積其中。計可以支數年之用。可以餉百萬之兵。然後師動於前。而次第輓隨其後。隨地支給。庶不憂其匱缺。而又不慮其煩遠。誠可恃為戰勝攻取之要策也。此有事用兵。惟以預計積儲為先。若無事而謀經久。則屯田之議。為終不可易矣。

兵餉策

儲方慶

今天下之兵餉。猶不至于重困。而天下皇皇然。莫不以為困者。則以司農之供億煩也。則以小民之催科亟也。夫司農之供億誠煩矣。而未至殫府庫之藏。小民之催科誠亟矣。而未嘗有額外之征。催科之與供億。均不足以貽上下之憂。而上之皇皇于調遣者。既有不可終日之勢。下之皇皇于輸納者。亦有不能旦夕之虞。若是乎兵之為害者大。而餉之害害者深也。而去兵省餉之說起矣。汰兵清餉之說亦起矣。且以兵足餉之說亦起矣。夫去兵省餉之說。似與古人偃武修文之議。相為表裏。然方今天下之勢。雖車書一統。而山海之遺孽。未必不藉師武臣力也。且天下雖安。不攻忘戰。昔人已言之矣。而謂兵可盡去。餉可遽缺乎。此去兵省餉之說。所以不可行也。至于汰兵清餉之說。似可見諸施行矣。然而今日兵之最多者。莫如江海。而江海之兵可汰乎。今日兵之最聚者。莫如滇黔。而滇黔之兵可汰乎。兵未可汰。而餉可遽清乎。即云增餉不如核餉。多兵不如練兵。而孫子中駟之法。未嘗不以老弱為誤敵之術也。而謂兵可言汰。餉可言清乎。此汰兵清餉之說。所以不可行也。若夫以兵足餉之說。則莫切于興屯。而屯政可輕議乎。古者戍其地。即食其地之粟。用其人即兼其人之食。故天下無養兵之患。而不苦于餉之不給。今東南屯重兵。而東南無可墾之土。西北有間田。而西北無久駐之兵。古今之勢殊。而南北之形易。而謂屯政之可行乎。此以兵足餉之說。所以又不可行也。然則如之何而可。曰。衛民者兵之職也。養兵者民之事也。守國者兵之功也。足兵者國之威也。國不可一日無兵。而兵安得輕言汰。兵不可一日無餉。而餉安得輕言減。如曰國不堪供億也。則節浮費裁冗食一策也。更不然而省番休定久戍亦一策也。甯變通于兵之法。勿裁減夫兵之額。而兵有不可勝用之兵矣。如曰。民不堪催科也。則禁加派嚴耗贈一策也。更不然而重本色輕折色亦一策也。甯權衡於餉之外。勿吝嗇于餉之中。而餉有不可勝用之餉矣。苟以兵多之故。而節其餉。且以餉重之故。而減其兵。是一時省養兵之費。而使萬世乏強兵之用也。非愚之所敢出也。

屯田說

雷鋐

今日言撥兵屯田。此書生紙上之談也。然則趙充國諸葛公非與。曰漢時近古。文帝開孝弟力田之科。率農以禮義。無事則驅之為農。有事則調之為兵。唐府兵之法猶然。自府兵之法壞。兵農分為二。至宋而驕養益甚。宋太宗端拱中。以陳恕為河北東路營田使。恕密奏戍卒皆惰游。仰食縣官。一旦使冬被甲兵。復春執耒耜。恐變生不測。儒生議者往往援漢唐故事以責恕。嗚呼。是何其不識時務也。自宋元而明以迄今。兵農之分益久。各習其力而不相通。縱無恕之慮。胼胝不力。田卒汙萊。功亦難成。然則田終不可屯矣乎。曰。自古屯法或用兵。或用民。今惟募民力勝耕者屯之。給以牛種農器廬舍。而寬其租稅。成田十年。乃定賦。農隙時。教之鳥鎗弓箭之法。練為步兵。能兵者即以其田為糧餉。俾足贍數口之家。年五十及有廢疾不勝任。準其丁壯力耕者繼之。其餘丁有能者。另撥地給之。老而無子者。另召募。鰥寡孤獨有養。編以隊伍。聯以保甲。平時籍隸地方文官。農隙操練。則會同武弁董其事。古之屯田兵兼農。今之屯田農兼兵。至於邊塞之地。仍用兵不兼農者。守禦防衛之久。則人人能耕。亦人人能兵矣。

請興屯政疏

孫廷銓

竊觀古帝王混一區夏之後。無歲不蠲租薄賦。與民休息。故其時百姓和樂。國運靈長。良以其湛恩濊澤入人者深也。今皇上威加四海。尺土一民。悉遵 王路。正當輕徭薄賦。愛養休息之時也。而按時審勢。似有所深願而未遑者。刖以兵食至重。府無餘藏。不能不需之於民耳。然以目前計之。一歲之賦。曾不敷一歲之餉。況後此者。民力日疲而有限。兵食日增而未窮。更何以給之。以皇上神略開天。佐命之臣。老成尚在。不於此時計其通久。尚何待耶。考明初有軍屯之制。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錢。及其有事調發。方措給行糧。兵休事已。旋即停給。歲費不過數百萬。自此而外。則皆天府之藏也。安得不左藏充溢。紅朽相因。坐享殷富之利耶。皇上親政以來。廷議亦及兵屯矣。及經部覆。事下督撫往往以外議搖阻。輒罷不行。不過以兵力無多。調征分防之外。固無閑力可耕耳。今四方大定。征調用稀。至于分防之說。尤非將略所宜。蓋古人有言。山有猛虎。藜藿不採。言其威神在已。無遠弗震也。若必畫地分土。尺寸而守之。將狎而無威。兵分而愈弱。人將易之。何變之足防也。臣謂宜下各督撫鎮道。凡有零兵散布。皆宜收還本營。以時訓練。汛地有事。則星馳電發。捲甲而趨之。雖遠必赴。即有小醜妄肆。當必有震于先聲。而不敢動者。兵力不分。然後徐令講求屯政。於其屯營近處。或有荒田可墾。或因明季舊屯。作何方略。可以有成。悉心實力確議具題。該部即措給牛種。俾其刻日興事。侯二三年後。籽粒收熟。軍食可賴。則此一鎮錢糧。即可永停不撥。然後再將其已試之效。發諸處。照例舉行。而其首事著績之官。亦應破格優。夫古人一言悟主。尚可爵拜通侯。似此兵食大計。若果有人能為 國家興萬年之利。著先事之勤。此其為效。當不在攻城略地開疆展土之下。即酬以封侯世賞。誰曰不宜。而其以次修舉者。亦優世廕之。如此則前事可師。施行有漸。即不能一時盡收其利。但使一二先有成勞。即歲減司農數十萬之金錢。 國計可以日盈。民力亦可漸息。此聖子神孫萬世之計也。

軍屯疏順治十四年

左都御史魏裔介

今天下治平之效未奏。山陬海隅。警報屢聞。幸天意降康。大有頻書。故兵食之計。稍得贍給。設使有方一二千里饑饉之憂。不知司國計者。何以待之。夫搜括裁省之計。可暫而不可久也。俸祿裁而室人交謫。則官困。優免裁而廩給缺。則士困。船隻封而價莫償。則商困。敲扑急而瘡肉俱盡。則民困。征戍頻興。馬匹衣甲之需日煩。霜露寒暑之憂不免。則兵亦困。是今天下之大患也。然官士商民皆困于兵。而兵亦未嘗不困。則其隱憂將在於 國。尚可不知所變計乎。如欲變計。莫如取古人良法而施之。三代兵農合一。其後兵民分。而兵出死力以衛民。民出供給以養兵。然民力往往重困。是以宇文周行府兵之法。而唐與明皆法之以立制。當明之初。養兵百萬。不費一錢。則衛所之屯政修也。今舊衛所既廢壞。難以復用。而天下兵餉費至一千餘萬。若不議屯田之法。數年之後。必不可支。往歲亦曾議屯政矣。而所招者民。既謂之民。各有籍貫。各有有司管轄。何事于屯。是以貽譏畫餅。而且大為民害。今所議者軍屯。每兵一千。擇堪戰者教習訓練外。其老弱者。每于內揀四五百名。以為耕種之兵。凡係屯兵。府鎮及扼要關塞地方。不拘民衛。查有荒蕪田地。不論有主無主。及各王府未變價舊地。閒廢官田。俱撥與守兵耕種。況山東河南川陝湖廣等處。地曠人稀。可耕之田尤多。每兵撥一區。大約不過二三十畝。其牛具種粒。官為給與。免其糧稅。使自食其穀。比照各地方民糧銀數。算作兵餉。仍令該管將領官盡力督催。該鎮道總提轄之。歲課籽粒。以為殿最。如此則一歲之中。各直省屯兵之所。可添糧數百萬石。可省餉銀數百萬兩。然自明季以來。兵驕將惰。以耕耨為恥。坐食耗糧。其弊久矣。昔郭子儀功在唐室。封王汾陽。自耕百畝以勵軍士。諸葛屯于渭濱。羊祜屯于襄陽。古之經濟名臣。未有不心於此者。是在督撫提鎮以身倡率。斯法制可行耳。然屯政所費貲本。必先得數十萬金。議者或難設處。臣以為屯政當今天下第一大務。此政不行。財用終無足法。或將鹽課撥給。或將正項借用。贖鍰贖穀操省等項。俱可措支。至于所在富民。願納監者。憚於道路跋涉。未能至京。今聽其于各布政司。及各督撫道府處。上納銀穀轉交京師。即准入監。則援納者必多。而可藉以集事。總之 朝廷先費數十萬金錢。亦當捐帑為之。況所費貲本。可作正餉抵算。而獲利無窮。實為兵食久遠之計。未有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者。伏祈皇上考之舊典。詢之眾論。下該部速行打算。詳議妥確。務及明春肇舉其事。天下且拭目以觀善政。兵之困蘇。則官民士商積因俱蘇。一代久安長治之業。必權輿于是矣。

軍屯省餉疏康熙十一年

左都御史艾元徵

臣竊惟各地方之財。原無不足供各地方之用。所恃者廟堂之經理。有以使之各給。固無所用其裒多益寡。權宜那借之計。矧我 國家方當全盛之時。尺土莫非王土。一民莫非王民。則即以天下之地。生天下之財。以天下之財。充天下之用。何患不給。顧不免坐耗于協撥。雲南則需協銀歲常一百七十餘萬。貴州則需協銀歲常五十餘萬。四川則需協銀歲常八十餘萬。福建則需協銀歲常一百六十餘萬。廣東則需協銀歲常一百二十餘萬。廣西則需協銀歲常十七八萬。以致內地近邊各省。則有兼協兩省。甚至三四省者。內地近京各省。則又有遠協至數千里外者。甚至萬餘里外者。凡此協撥銀兩。一皆剋期完解。時刻不容寬假。臣誠不知雲貴閩廣四川等省。三十年來如何全無經理。既時時以餉銀不足。耗 公家無數之金錢。又時時以協解不前。罄民間有限之膏脂。此實民窮財盡之所以日甚一日。而莫知所底也。臣得以一語斷之曰。總由于屯政。實實未嘗舉行。而荒田猶多未墾故也。夫有可耕之田而不使之耕。則與無田同。有可屯之人而不使之屯。則與無人同。天下之地。何一處不應使為 朝廷生財之地。天下之人。何一人不應使為 朝廷生財之人。乃需協各省。則實有其地而若無地。實有其人而若無人。此正如惰農治家。不親耒耜。終年溫飽。惟倚鄰里而活。不止鄰里效之。勢必並困。即鄰里壺餐。歲歲可繼。亦豈長策。臣實為此反側靡甯。細稽前代盈虧強弱之由。備察近今多寡難易之勢。斷然以屯田為古人屢行屢效之良法。確可為功于今日。請歷為述其事。在漢則有趙充國。以興屯可以息徭役。罷騎兵。廣積蓄。省大費。因疏陳便宜十二事。詔許之。遂敝先零。魏則有棗祇及韓浩。請建置屯田。操從之。屯許下。得穀百萬斛。因之州郡皆置田官。所在積穀。遂併中夏。後漢諸葛亮出斜谷伐魏。以前者數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軍食因以不匱。晉羊祜鎮荊襄。始至時軍曾無百日之糧。祜因減戍邏以墾田。至季年遂有十年之積。後魏文帝時。值歲凶。以李彪請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為屯田。又以贓贖雜物。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甄其正科並徵。此後即公私豐贍。雖水旱不為害。唐憲宗時振武軍飢。以李絳請。命韓重華起代北墾田三百頃。出贓罪吏九百餘人。給以耒耜耕牛。假糧種。使償所負粟。一歲大熟。因募民為十五屯。墾田三千八百餘里。歲因省度支錢二千餘萬緡。太和末。值黨項大擾。河西節度使畢諴。亦募士開營田。歲因省度支錢數百萬緡。又元初當征討時。每遇堅城大敵。則屯田以守之。後各衛行省又皆立屯。或因古人之舊。如甘肅瓜沙等處。其地利亦不減于舊。或相地勢之宜。如陝西四川等處皆其所肇為。亦未嘗遺其利。明初則命諸衛分屯于龍江等處。及邊境荒田。撥軍屯糧為官軍俸糧。其法則每軍種田五十一畝為一分。大率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即洪武所謂養軍百萬。不費民間一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