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头眩之症,多主于痰,中风之渐也。有因寒痰、湿痰、热痰、风痰;有因气虚挟痰;有因血虚挟痰。夫寒痰湿痰作眩,或因外感寒湿,或因内伤生冷;热痰风痰作眩,或因外感风暑,或因内动七情;气虚眩晕,或因脾虚,不进饮食,或因胃弱呕吐泄泻,血虚眩晕,男子每因吐血下血,女子每因崩中产后。夫头痛头眩者,乃病之标,必治其病之本而痛方已。如产后眩晕,只补其血,脾虚眩晕,只补其气,即所谓治其病之本也。《原病式》曰:静顺清谧,水之德也。动乱劳扰,火之用也。脑者,地之所生,故藏阴于目,肾水至阴所主,二者,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故脑转目眩也。《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此症乃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眩言其黑,晕言其转,虽曰无痰不能作眩,亦本于气血虚,而后痰火因之,风以感入于脑,故助痰火,而作眩晕,诚因上实下虚所致。所谓下虚者,血与气也。所谓上实者,痰火泛上也。急则治痰火,缓则补元气。又或因七情郁而生痰,痰因火动,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而眩晕也。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故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晕也。

详其脉候,而分其端,因其端而治其本,病无不愈。总之,犹树木根本不固,而枝叶为之动摇,纵有外触,亦气血两虚,而痰浊不降也。

眩晕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此治痰火有余之症也。昔有一妇,患赤白带年余,头眩坐立不得,睡之则安,专治带疾,带愈,其眩亦安,此以证治气血不足者也。如头面喜暖,手按则晕定者,此阳虚也,宜补其阳。如面红耳热,遇烦晕甚者,此阴虚也,宜滋其阴。

芎术除眩汤

治感寒湿,头目眩晕。

甘草 川芎 附子 白术 官桂 姜水煎服,食前服。

固本理眩汤

治气虚头眩神效。

人参(一钱五分) 天麻(煨,一钱二分) 当归(一钱) 白术(炒,二钱) 橘红(盐汤煮,五分) 白芍(酒炒,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二分) 半夏(一钱) 五味子(四分) 姜枣水煎服。

白附子丸

治风痰上厥,眩运头疼。

全蝎(炒,五钱)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复花 甘菊 天麻 川芎橘红 僵蚕(炒) 干姜(生,各一两) 为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丸,桐子大,煎荆芥汤下五十丸。

喝起散

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倒,用喝起草,即苍耳草也。取嫩心,不拘多少,阴干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方脉大头病合参

头痛肿大如斗是天行时疫病也。

人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阳明、少阳之火复炽,且感天地四时瘟疫之气,所以上焦壅热不散,得犯清道,温热上乘,巅顶而为肿,木挟火邪而为痛,甚至溃裂,脓血复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轻者,名发颐肿,在两耳前后,有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代太过矣。治法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末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宜用缓药,徐徐少与,再视肿势在于何分,随经治之。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之邪,出于耳前后也,大概普济清毒饮主之。黄连、黄芩味苦,泻心肺热,以为君;橘红、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薄荷味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不得伸之郁气,桔梗味辛温,为丹楫不令下行,如是调治方可保全。

普济消毒饮

神治大行疫毒,大头诸病。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各五钱) 橘红 玄参 连翘 鼠粘子 板蓝根马屁勃 生甘草 柴胡 桔梗 僵蚕(炒,各二钱) 新升麻(七分) 人参(三钱) 为末,汤调服之。或蜜丸噙化。或有加防风、当归、川芎。加大便硬,加酒煨大黄利之;肿热甚者,砭法刺之。

一方有薄荷一钱,无人参。

一方治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高巅之土,勿用降药。

羌活 酒芩 酒蒸大黄 水煎服。

又方治大头疫如神。

贯众(三钱) 葛根(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白僵蚕(一钱) 加黑豆,水煎服。

人中黄,解疫毒最妙,用甘草制造者,方见本草下。

方脉面热面痛合参(附须发病)

《灵枢》曰:手面与身形也。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堕,生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大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东垣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火上,独疗其面,盖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兼挟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面,故令面热如醉,治宜先为散其风热,或以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疏下两三行,彻其本热,散其风热,以升麻汤,加黄连主之。

手足六阳之经,皆生至于头,而惟阳明胃脉之鼻交额中,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阳明之所属也。其或胃中有热,有郁火则面热,升麻汤加黄连。胃中有寒,则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汤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若风热内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肿,或面鼻紫色,或风刺瘾疹随症治之。

面黄面白鼻冷,乃阳气大弱,宜大剂参 则附子主之。面痛为火,盖诸阳之汇,皆在于面,而火阳也,心之华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实,久病多因血虚,盖胃主正面,而以肠胃为市,因饮食之热毒聚于中,则发于外,故为痛,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

须发病

发乃血之余,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脱落,头皮多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风木摇动之象也。病后疮后产后发落者,精血耗损,无以荣养所致也。然须属肾,禀水气,故下生。阴虚阳盛,则须白而有光,发属心,禀火气,故上生。劳心过度,则火上炎而血耗,故发白而早落。所属虽殊,然乌须黑发,无出乎滋补精血二者而已。故《灵枢》曰:足阳明之脉,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也。

升麻加黄连汤

治面热。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各五分) 酒黄连(四分)生犀角末 川芎 荆芥穗 薄荷(各五分) 水煎,温服。

升麻加附子汤

治面寒。

升麻 葛根 白芷 黄 附子(炮,各七分) 甘草(炙) 人参 草豆蔻(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连须葱头(二茎) 水煎,温服。

柏连散

治面上热毒恶疮。

胡粉 黄柏(炙) 黄连(各等分) 为末,猪脂调敷。

一方治指爪爬破面皮,用生姜汁,调轻粉敷好无痕。

玉容散

治面上黑 雀斑。

甘松 山柰 茅香(各五钱) 白芷 白僵蚕 白芨 白蔹 白附子 天花粉(各一两)肥皂(二个) 绿豆粉(一两) 防风 本 零棱香(各三钱) 为细末,每洗面用之。

古一人登厕,被臭气熏触,隐忍良久,明日满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断云:不出月必死。一良医令以沉檀香各一两,锉碎,安炉中,烧熏帐内,以被盖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尽方可出帐,明日引鉴照之,面上黑色渐散矣。盖臭腐属水,香属土,土胜水也。

女人发易落而不润者,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一两,捣浸雪水,梳发则润不而落。

头疮(儿科)

头疮者,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上注,小儿阴气未足,阳火有余,故最多犯之,宜内服连翘、荆防、花粉、贝母、玄参、赤芍、牛蒡、生地,清凉解毒,凉血和血之剂。俟毒瓦斯少解,方外用药以涂之,切不可骤加寒凉涂遏,以致热毒内攻不救。盖小儿脏腑娇嫩,易入难出也。

连床散

治满头癞疮,及手足身上,阴器肤囊,抓烂淋漓。

黄连(五钱) 蛇床子(二钱五分) 五倍子(一钱二分半) 轻粉(二十五帖) 为细末,先以荆芥葱白煎汤,洗拭候干,清油调敷。

香薷煎

治小儿白秃,不生发燥痛。

陈香薷(二两) 胡粉(一两) 猪脂(五钱) 火一大盏,煎香薷取汁三分,去猪脂和匀涂上,日日频用之。

方脉颊车病合参

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羌活胜湿汤,加黄芩甘桔各五分。丹溪治两腮肿,用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猪脂调敷,口含白梅,置腮边良久,出涎,肿退消时,肿必先向下。

古一人因惊骇后,常用手指甲掐住两颊,遂致两颊破损,心中懊 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黄清心凉膈丸,敷服而愈。

羌活胜湿汤

方见儿科湿门。

千金方

治卒中风,头面肿,杵杏仁如膏敷之。

又方治 腮如神,用鸡子清,醋调,赤豆末敷之。

一方治喉下诸般肿痛,用蜗牛灰,面研匀,贴肿处。

儿科目病

《经》曰:目者,五脏六脏之华,荣卫魂魄之精常营也。又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故脏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人属肾,上下胞属脾,两 属心,而内 又属胆与三焦,上纲属太阳膀胱小肠,下纲属阳明大肠五脏。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实热也;赤微者,心虚热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淡青者,肝虚也。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淡黄者,脾虚也。

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禀受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赤脉翳物,从上而下者,属足太阳经;从下而上者,属足阳明经。若上眼皮而下,出黑白翳者,属太阳寒水。从外至内者,属少阳风热。从下至上而绿色者,属足阳明及肺肾合病也。然翳膜者,风热内蕴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于外。邪气既定,谓之热翳,而沉于内。邪气若深,谓之陷翳,此宜升发以消之。更有疳眼看,因肝火湿热上冲,脾气有亏,不能上升清气,故生白翳捷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遂致损目。雀目者,上午能视,临晚失明,此因肝气衰弱也。盖木生于子,旺于卯,绝于申,所以午上而能视,至申酉而失明,况目得血而能视,午后肝气渐衰,且阴虚则火必盛,弱阴不能以胜强火,故夜转剧,天明以阳用事,阳主动,浊阴暂消,故稍明。大要治肝养血,兼理脾胃为主,更有目闭而不能开者,有因过服寒凉之剂,致使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而然。有因胃气亏损,眼睫无力而然,并宜升阳益胃。更有暴赤肿痛,风火炽盛者,有因多泪羞明,肝心积热者,一宜疏风散火,一宜凉血清肝。若风沿烂眼者,是膈有热也。若时时作痒者,是脓溃生虫也。若眼睫连扎者,是肝经风热也。若初生目黄壮热,二便秘结,面赤眼闭者,此胎热也。更有痘后精血既亏,余毒上侵,及斑疮入眼者,有视物不明,不肿不痛,但见黑花而无精光者,此皆肝肾并虚也。若外无翳膜内障如云,视物不见,俗名青盲者,若非肾水枯涸,则必久病成疳。脉洪大者,养血为先,脉沉细者,补阳为上。盖如天无日色,虽有火镜,何能便晶光相射乎?若吐泻后,而眼如上膜,不能升举,及无清光者,此精滋泻脱元神已久也,难治。更有热毒眼小,积毒眼小者,更有时气流行,而肿赤者,然治法总忌寒凉及单行发散。盖寒则凝,热则行,而风则燥耳。况目病虽由火热,然多因初感风寒,腠里闭密,火热不得外泄,上乘空窍而为病。若散其外感,则火热泄而痛自止,兼之养血凉血退翳诸剂,必兼风药,始能上达头目,且火郁则发之,以减其盛势。若概用寒凉,则邪愈凝滞,亦不可发汗,汗则津液耗而血亦燥,燥则其疾愈甚矣。更有以目疾,血瘀血热,而投以破血凉血之剂者,或投以寒凉损脾之剂者,皆为不可。盖脾为至阴,归明于目,况目得血而能视,血少则热火愈动,而目愈昏。夫血者,水之精脉也。

精光者,木之华彩也。脾胃者,木之根本也。故莫若以上病治下之法,用引火藏源之方,服于食前,峻补其肝肾,则浊阴降而上热自除,下阴足而目光自还,陷翳自浮,冰翳自化。倘翳膜过浓者,另以养荣药中,佐以消障疏风之味,服于食后,则标本俱得其功,上下咸受其益,(张)因幼年读书过劳,而常目病,今看书写字略多,便易于举发,发时惟以八味丸加牛膝、五味子者,每日食前各进五六钱,一日共有一两五六钱矣。外用以黄连钱余,入铜青分许,煎浓汁,洗净,两三次,俟红障少淡,再入人参二三分于内,温和洗之,则光还而能视物如故矣。

生犀散

治小儿目内淡红者,心虚热。

犀角 地骨皮 赤芍药 柴胡 干葛 甘草 水煎,食后服。

罗氏煮肝丸见儿科疳病门。

还明散

草决明(炒,三钱) 白疾藜(炒,去刺,四钱) 防风(二钱) 为细末,用猪肝一块,竹刀薄剖,入末药在内,饭上蒸熟,去药食之。

龙胆饮

治疳眼流脓生翳,此湿热为病。

羌活 龙胆草(各三钱) 青蛤粉(五钱) 黄芩(炒,二钱) 蛇蜕(五分) 麻黄(二钱五分)谷精草(五分) 为末,每服二钱,茶清送下。

一方治暴发肿赤作痛。

羌活 荆芥 升麻 黄芩 桔梗 甘草 薄荷 归尾 赤芍 连翘 川芎 如血热壅痛者,加龙胆草石膏;白睛红障者,加桑白皮菊花,水煎服。

洗眼神方

黄连(七分) 当归(一钱) 郁李仁(打碎,一钱) 荆芥(八分) 杏仁(去皮尖,七粒) 防风(一钱) 胆矾 明矾(各三分) 水煎,温和净目避风。

又方治目痛星障俱效。

朴硝(一钱) 绿矾(一分) 用红枣七个,去核,入药枣内,用水一大碗,锅中水亦一大碗,隔汤煎,锅中水干为度,置一夜用。

一方治瞳子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