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释名

《唐韵》曰:薓,所金切,音森。

许慎《说文》曰:人菠,药草。菠,即参也。

《集韵》曰:人菠。菠字或作獯、蓼。

周伯琦《六书正讹》日:人薓出上党,从草,浸声。俗用参,非。烜按:《御定佩文韵府》、毛西河《通韵》、邵子湘《韵略》皆云葠通作参。

《神农本草》曰:人衔、鬼盖,皆参。

《急就篇》曰:远志、续断、参、土瓜。

陶弘景《名医别录》曰:人参,神草,又名土精,又名血参,又名人微。

吴普《本草》曰:人参,一名黄参。

刘敬叔《异苑》曰:人参,一名土精。

《广雅》曰:地精,人参也。

侯宁极《药谱》曰:人参,别名皱面还丹。

王象晋《群芳谱》曰:人参,一名海腴。

柳宗元书曰:言人参者,以人形。

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曰:人薓,或省作菠。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菠神草。薓字从濅,亦浸渐之义。濅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菠字。一名人微,微乃菠字之讹。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行,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曰:人参,又名人微。微亦微渐之意。按:人参以地名者,曰紫团参,曰上党参,曰辽参,曰新罗参,曰百济参,曰高丽参;以色名者,曰黄参,曰血参,曰紫参;以功用名者,曰地精,曰土精;以其性名者,曰鬼盖:以奇异名者,曰孩儿参,曰神草;以别名新人耳目者,曰海腴,曰皱面还丹;以品名者,曰白条,曰羊角,曰金井玉阑。其他有参之名,而不与人参为类者,则元参、苦参、丹参、沙参,合人参《本草》谓之五参也。又有强袭参之名者,则荠苊名杏参、知母名地参、仙茅名婆罗门参。《本草》拳参出淄州,《酉阳杂俎》阿勃参出拂林国,不可枚举也。

陶弘景《药总诀》曰:上党在冀州西南,今来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用高丽者,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虚软,不及百济,并不及上党者。其草一茎直上,四五相对,成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椴,音贾。树似桐,甚大。阴广则多生,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按:寇宗爽所谓其价等银者,乃上党参也。《杂俎》所谓与白镪同价者.则已为辽参矣。顾近日参价十倍黄金,一百五六十倍白金,而上党参每斤仅值银四五钱,乃世人非辽参不服,人情之忽近而用远,附贵而忘贱类如此。

王士祯《居易录》曰:新定刨参之例:刨参人,亲王一百四十名,人参七十斤;世子一百二十名,人参六十斤;郡王一百名,人参五十斤;长子九十名,人参四十五斤;贝勒八十名,人参四十斤;贝子六十名,人参三十斤;镇国公四十五名,人参二十二斤半;辅国公三十五名,人参十七斤半;护国将军二十五名,人参十二斤半;辅国将军二十名,人参十斤;奉国将军十八名,人参九斤;奉恩将军十五名,人参七斤半。准免关税,余参每斤纳税六钱。其出关买参之人,准于盛京、开原等处采买,不许于打牲之处采买云。

东坡集》自注曰: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

《广东新语》曰:粤无人参,苏长公尝种于罗浮,与地黄、枸杞、甘菊、香薯,为罗浮五药之圃。

罗日褧《成宾录》曰:云南姚安府产人参。吴儆《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曰:牂牁国药有牛黄、人参、草果等。

按:姚安、牂牁亦与高丽为近,若韶阳、罗浮,则东坡偶然戏种,恐今亦无其种也。

《范蠡计然》曰:人参以状类人者,善。

《异苑》曰:人参生上党者隹,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铧,便闻土中呻吟声,寻音而取,果得人参。

朱郁仪《玄览》曰:人参千岁为小儿。

《群芳谱》曰:其有手足面目似人形者,更神效,谓之孩儿参.而假伪者尤多。

《尔雅翼》曰:欲试上党真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必喘,含者气息自如也。

《续博物志》曰:人参类荠苨。

刘勰《新论》曰:佞与贤相类,诈与信相似,辩与智相乱,愚与直相像,若荠苨之乱人参。

按:上党参以形如防风,根有狮子盘头者真,其硬纹者伪也。

心不空虚,愈大愈妙。与其大而空虚,无宁小而坚实。今市肆所货红党,又名熟党,乃取江浙间土人参,去皮净煮极熟,阴干而成者,性下劣,不可用。辽参出宁古台者,光红结实。船厂出者,空松铅塞,并有糙有熟。今乱人参者,匪独荠苨。西洋人参产佛兰国西,大似白泡糙参,但煎之其气不香耳。珠参出闽中,形圆,其皮肉绝类辽参,若作饮片,与参无辨。其他以伪作真,做小为大,为弊滋多,用者其详慎之。

性味

《桐君采药录》曰:人衔味苦。

《雷公炮炙论》曰:人参微苦。

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咸,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助紫石英。

《名医别录》曰:人参易蛀蚛,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唐萧炳《四声本草》曰: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密封,可留经年。

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

孙思邈《千金方》曰:人参汤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

王符《潜夫论》曰: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萝菔。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藜芦二钱,其功尽废也。

李中梓《本草通元》曰:凡用必去芦净,芦能耗气,又能发吐也。

按:观此,今人以参须为补,谬矣。

《神农本草经》曰:人衔根,甘微寒,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曰:神草,微温,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甄权《药性本草》曰: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李珣《南海药谱》曰:止烦躁,变酸水。

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

《沽古珍珠囊》曰:人参,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或曰阳中微阴。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又曰:人参,甘温,补肺之阳,泄肺之阴,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则反伤肺,宜以沙参代之。

《药象口诀》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

李杲《用药法象》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

张仲景曰: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

《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得黄耆、甘草,乃甘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雷斆《炮炙论》曰:夏月少使人参,发心痃之病。

王好古《汤液本草》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王节斋《本草集要》曰: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耆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世人不识,往往服参、耆为补,而死者多矣。

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

汪机《本草会编》曰:节斋王纶之说,本于海藏王好古,但纶又过於矫激。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肾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节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人眼目,凡遇前证,不问病之宜用不宜,辄举以借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甘受苦寒,虽至上呕下泄,去死不远,亦不悟也。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节斋之说,诚未之深思也。

李言闻《人参传》曰:人参生时背阳,故不喜见风日。凡生用宜[口父]咀,熟用宜隔纸焙之,或醇酒润透,[口父]咀焙熟用,并忌铁器。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藜芦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

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蘖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出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凉,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斆反谓发心痃之病,非矣。痃乃脐旁积气,非心病也。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痃之理。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大建中汤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用。节斋王纶因而和之,谓参、耆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说皆偏矣。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

仲景张氏言:亡血血虚者,并加人参。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干姜,无令气壅。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参、耆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胜则邪火退。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是反复之小人矣,何以与甘草、苓、术谓之四君子耶?虽然,三家之言不可尽废也。惟其语有滞,故守之者泥而执一,遂视人参如蛇蝎,则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洁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脾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可不用,思过半矣。

李中梓《医宗必读》曰:人参状类人形,功魁群草,第亦有不宜用者。世之录其长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弃其瑜。或当用而后时,或非宜而妄设,不蒙其利,只见其害,遂使良药见疑于世,粗工互腾其口,良可憾也。人参能理一切虚证,气虚者固无论矣,血虚者亦不可缺。无阳则阴无以生,血脱者补气,自古记之。所谓肺热还伤肺者,肺脉洪实,火气方逆,血热妄行,气尚未虚,不可骤用。痧疹初发,身虽热而斑点未形;伤寒始作,症未定而邪热方炽,若误投之,鲜克免者。本草通玄》曰:人参职专补气,而肺为主气之藏,故独入肺经也。肺家气旺,则心、脾、肝、肾四藏之气皆旺,故补益之功独魁群草。凡人元气虚衰,譬如令际严冬,黯然肃杀,必阳春布德,而后万物发生。人参气味温和,合天地春生之德,故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又曰:肺家本经有火,右手独见实脉者,不可骤用。即不得已用之,必须咸水焙过,秋石更良。盖咸能润下,且参畏卤咸故也。若夫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乃刑金之火,正当以人参救肺,何忌之有!

杨起《简便方论》曰:人参功载《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财薄医,医复算本惜费,不肯用参疗病,以致轻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热、中满、血虚四证,只宜散寒、清热、消胀、补营,不用人参,其说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护持元气,力助群药,其功更捷。若曰气无补法,则谬矣。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肺热以清肺汤,中满以分消汤,血虚以养营汤,皆有人参在焉。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又曰养正邪自除,阳旺则生阴血,贵在配合得宜尔。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诚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轻命薄医,医亦不可计利不用。书此奉勉,幸勿曰迂。

《本草纲目》曰:人参治男妇—切虚证,发热自汗,眩运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李士材《本草征要》曰:人参味甘,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卤咸,反藜芦,畏五灵脂,去芦用。其色黄中带白,大而肥润者佳。补气安神,除邪益智,疗心腹寒痛,除胸胁逆满,止消渴,破坚积,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

按:辽参力大而性不足,故能回元气于顷刻,而虚人易不受补,每致凝滞作胀。党参力小而德性醇良,故初服若平淡无功,而益元气于不知不觉。君子取物以德为优,故党参自古贵焉。自世医不知有明以前古方所用人参,皆是今之上党参,而概以辽参代之,于是气凝滞则邪不能出,伤寒一门不可用矣;气凝滞则血不能降,产后一门不可用矣;气凝滞则毒不能发,痈疽初起不敢用矣;气凝滞则恶不能去,带痢方炽不敢用矣。气凝滞则聚痰,不可施于中风;气凝滞则助火,不可施于虚痨。遂百试而无效,且受其殃,于是遂屏人参而不用,甚或畏之如菪吻,不知上党参故在也。乃令诸虚百疾,坐俟其死而莫之救,是可悲也。然则辽参之可用者奚若?其人宜服十全大补汤者可用,六君子兼香燥导气之药可用,补中益气、生脉散可参用,若小柴胡、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则必不可用。总之,诸方之以参为君者,专收补益之功,辽参力大可任;其以参为臣、佐、使者,别有配合之妙,辽参滞气,必不可用。然而虚人骤补,服辽参者或现火象,或作胀满,或作烦闷,或作酸呕,譬如方正之君子,性阳刚而寡合,曷若党参之同为方正之君子,性尤和厚而可亲也。是在良工神而明之,参互而用之。古人云人参以上党为良,古人岂欺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