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注〕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也。
〔疏〕名無得道之功,道無當名之實,所以名道而非。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
〔注〕不知故問,問之而應,則非道也。不應則非問者所得,故雖問之,亦終不聞也。
〔疏〕夫道絕名言,不可問答,故問道應道,悉皆不知。
道無問,問無應。
〔注〕絕學去教,而歸於自然之意也。
〔疏〕體道離言,有何問應。几言此者,覆釋前文。
無問問之,是問窮也;
〔注〕所謂貴空。
〔疏〕窮,空也。理無可問而強問之,是貴#30空也。
無應應之,是無內也。
〔注〕實無而假有以應者外矣。
〔疏〕理無可應而強應之,乃成殊外。
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太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之智者,可謂外不識乎六合宇宙,內不知乎己身之妙本者也。
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
〔注〕若夫婪落天地,遊虛涉#31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而已矣。
〔疏〕崑崙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苟其滯著名言,猶存問應者,是知未能經過高遠,遊涉深玄者矣。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視之智也。無有者,所觀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體空寂,故假名無有也。而智有明暗,境無深淺,故以智問境,有乎無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官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視聽斷絕,故審狀貌,唯寂唯空也。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注〕此皆絕學之意也。於道絕之,則夫學者乃在根本中來矣。故學之善者,其唯不學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淺,唯能得無喪有,未能雙遣有無,故歎無有至深;誰能如此玄妙。而言無有者,非直無有,亦乃無無,四句百非,悉皆無有。以無之一字,無所不無,言約理廣,故稱無也。而言何從至此者,但無有之境,窮理盡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體之,是以淺學小智,無從而至也。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32芒。
〔注〕拈#33捶鉤之輕重,而無豪芒之差也。
〔疏〕大馬,官號,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鉤,腰帶也。大司馬家有工人,少而善鍛鉤,行年八十,而捶鉤彌巧,專性凝慮,故無豪芒之差失也。鉤,稱鉤椎也,謂能拈捶鉤推,知斤兩之輕重,無豪芒之差失也。
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
〔疏〕司馬怪其年老而捶鍛愈精,謂其工巧別有道衍也。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
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
〔疏〕更無別衍,有所守持。少年已來,專精好此,捶鉤之外,無所觀察,習以成性,遂至於斯也。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注〕都無懷,則物來皆應。
〔疏〕所以至老而長得其捶鉤之用者,假賴於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夫假不用為用,尚得終年,況乎體道聖人,無用無不用,故能成大用,萬物資稟,不亦宜乎。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注〕言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
〔疏〕姓冉,名求,仲尼弟子。師資發起,詢問兩儀未有之時可知已否。夫變化日新,則無今無古,古猶今也,故答云可知也。
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
〔疏〕失其問意,遂退而歸。既遵應問,還用應答。
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
〔疏〕昔日初咨,心中昭然明察;今時後間,情慮昧然暗晦。敢問前明後暗,意謂如何?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
〔注〕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
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
〔注〕思求更政不了。
〔疏〕先求未悟,銳彼精神,用心求受,故昭然明白也。後時領解,不復運用精神,直置任真,無所求請,故昧然暗塞也。求邪者,言不求也。
無古無今,無始無終。
〔注〕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無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
〔疏〕日新而變,故無始無終,無今無古,故知無未有天地之時者也。
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注〕言世世無極。
〔疏〕言子孫不相生,世世無極,天地人物,悉皆無原無有之時也。可乎,言不可也。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
〔注〕夫死者獨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不以死死生。
〔注〕生者亦獨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未,無也。夫聚散死生,皆獨化日新,未嘗假賴,豈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冉求未對之問,仲尼止令無應,理盡於此,更何所言也?
死生有待邪?
〔注〕獨化而足#34。
皆有所一體。
〔注〕死與生各自成一#35體。
〔疏〕死,獨化也,豈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於生,故知生亦不待於死。死生聚散,各自成一體耳,故無所因待也。
有先天地生者#36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37,無已。
〔注〕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38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疏〕夫能物於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則無先後,物出則是物,復不得有先於此物者。何以知其然邪?謂其猶是物故也。以此推量,竟無先物者也。然則先物者誰乎哉?明物之自然耳,自然則無窮已之時也。是知天地萬物,自古以固存,無未有之時也。
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
〔注〕取於自爾者,恩流百代而不廢也。
〔疏〕夫得道聖人,慈愛覆育,恩流百代而無窮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體自然,故能虛己於彼,忘懷亭毒,不仁#39萬物,芻狗蒼生,蓋取斯義而然也。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
〔疏〕請夫子言。將,送也。夫聖人如鏡,不送不迎;顏回問之日,未曉其理,故詢諸尼父,問其所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注〕以心順形而形自化。
〔疏〕古人純樸,合道者多,故能外形隨物,內心凝靜。
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注〕以心使形。
〔疏〕內以緣通,變化無明,外形乖誤,不能順物。
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注〕常無心,故一不化;一不化,乃能與物化者#40耳。
安化安不化,
〔注〕化與不化,皆任彼耳,斯無心也。
〔疏〕安,任也。夫聖人無心,隨物流轉,故化與不化,斯安任之,既無分別,曾不栗意也。
安與之相靡,
〔注〕直無心而恣其自化耳,非將迎而靡順之。
〔疏〕靡,順也。所謂化與不化悉安任者,為不件蒼生,更相靡順。
必與之莫多。
〔注〕不將不迎,則足而止。
〔疏〕雖復與物相順,而亦不多仁恩,各止於分,彼我無損。
稀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官,湯武之室。
〔注〕言夫無心而任化,乃常聖之所道處。
〔疏〕稀韋、軒轅、虞舜、股湯、周武,並是聖明王也。言無心順物之道,乃是稀韋彷徨之苑囿,軒轅敖遊之園圃,虞舜養德之官闈,湯武怡神之虛室,斯乃莘聖之所進而處之也。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斃也,而況今之人乎。
〔注〕聖,和也。夫儒墨之師,天下之難和者,而無心者猶故和之,而況其几乎。
〔疏〕整聖,和也。夫儒墨之師添更相是非,天下之難和者也,而聖人君子,猶能順而和之。況乎令世之人,非儒墨之師者也。隨而化之,不亦宜乎。
聖人處物不傷物。
〔注〕至順也。
〔疏〕處俗和光,利而不害,故不傷之也。
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
〔注〕在我而已。
〔疏〕虛舟飄瓦,大順韋生,韋生樂推,故處不害也。
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41相將迎。
〔注〕無心故至順,至順故能無所將迎而義冠於將迎也。
〔疏〕夫唯安任韋品,彼我無傷者,故能與物交際而明不迎而迎者。
山林與。皋壤與。使#42我欣欣然而樂與。
〔注〕山林皋壤,未善於我,而我便樂之,此為無故而樂也。
樂未畢也,哀又繼之。
〔注〕夫無故而樂,亦無故而哀也。則几所樂不足樂,几所哀不足哀也。
〔疏〕几情滯執,忘生欣惡,忽睹高山茂林,神皋奧壤,則欣然欽慕,以為快樂;而樂情未幾,哀又繼之,情隨事遷,哀樂斯變。此乃無故而樂,無故而哀,是知世之哀樂,不足計也。
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
〔注〕不能坐忘自得,而為哀樂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窮達之來,不能禦折,哀樂之去,不能禁止。而凡俗之人,不閑斯趣,譬彼客舍,為物所停,以妄為真,深可悲歎也。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
〔注〕知之所遇者即知之,知之所不遇者即不知也。
知#43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注〕所不能者,不能強能也。由此觀之,知與不知,能與不能,制不出我也,當付之自然耳。
〔疏〕夫智有明閤,能有工拙,各稟素分,不可強為。故分之所遇,知則知之,不遇者不能知也;分之所能,能則能之,性之不能,不可能也。譬烏飛魚泳,蛛網蛻丸,率之自然寧非性也。
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兔也。
〔注〕受生各有分也。
〔疏〕既非聖人,未能智周萬物,故知與不知,能與不能,稟生不同,機關各異,而流俗之人,叉固其所不免也。
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
〔疏〕人之所不免者,分外智能之事也。而几鄙之流不能安分,故銳意感情,務在獨免,愚惑之甚,深可悲傷。
至言去言,至為去為。
〔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無言可言,故去言
也。至理之為,無為可為,故去為也。
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注〕夫由知而後得者,假學者耳,故淺也。
〔疏〕見賢思齊,拾己效物,假學求理,運知訪道,此乃淺近,豈日深知矣。
#1四庫本『狂屈』二字不重。
#2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官』俱作『宮』。
#3郭慶藩引文改『無』作『答』。
#4王孝魚認為『裁非』疑『裁制』之誤。
#5趙本『效』作『放』。
#6依王叔岷說以下當補『死生』二字。
#7《闕誤》引劉得一本『天下』作『天地』。
#8《闕誤》引劉得一本『今』作『合』。
#9四庫本『豪』作『毫』,注疏同。
#10趙本『質』下有『也』字。
#11依四庫本及正文『無』當改作『道』。
#12《闕誤》引張君房本『孫子』作『子孫」。
#13『也』字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當改作『借』。
#14『卵生八竅』四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補足。
#15四庫本『化』作『時』。
#16世德堂本『肢』作『枝』。
#17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巍巍』作『魏魏』。
#18《闕誤》引文如海,劉得一本俱作『遺』。
#19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本』俱作『不』。
#20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度』當改作『庶』。
#21原作『東』,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俱作『哀』,又依正文改正。
#22『形』字依世德堂本、浙江書局本當刪。
#23《闕誤》引張君房本、成疏本『必』下有『謂』字。
#24四庫本『至』作『驚』。
#25『語』字鋸王孝魚說當依正義改作『志』。
#26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近』當改作『還』。
#27世德堂本、浙江書局本『由」俱作『遊』。
#28四庫本『豪』作『毫』,下同。
#29王叔岷、劉文典均謂『不見』下當有『不言』二字。
#30原作『責』,依四庫本及正文改作『貴』。
#31趙本作『步』。
#32王孝魚校云,唐寫本『豪』作『鉤』。
#33王孝魚依《釋文》及世德堂本改『拈』作『玷】。
#34四庫本『而足』作『死生』。
#3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均無『一』字。
#36唐寫本『者」下無『物」字。
#37『猶其有物也』五字劉得一本不重。
#38方括號內文字原文漏,今依四庫本補足。
#39『不仁』二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補。
#40四庫本無『者』字。
#41敦煌本『人』作『之』。
#42《闕誤》引江南古藏本『使』上有『與我無親』四字。
#43敦煌本無『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