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外篇天運第十四
天其運乎?
〔注〕不運而自行也。
〔疏〕言天稟陽氣,清浮在上,無心運行而自動之也。
地其處乎?
〔注〕不處而自止也。
〔疏〕地稟陰氣,濁沈在下,亦無心寧靜而自止。
日月其爭於所乎?
〔注〕不爭所而自代謝也。
〔疏〕晝夜照臨,出沒往來,自然如是。既無情於代謝,豈有心於爭處。
孰主張是?
〔疏〕孰,誰也。是者,指斥前文也。言四時八節,雲行雨施,覆育蒼生,亭毒群品,誰為主宰而施張乎?此一句解天運。
孰維綱是?
〔注〕皆自爾。
〔疏〕山嶽產育,川源流注,包容萬物,運載無窮,春生夏長,鈴無差武。是誰維持綱紀,故得如斯?此一句解地處也。
孰居無事推而行是?
〔注〕無則無所能推,有則各自有事。然則無事而推行是者誰乎哉?各自行耳。
〔疏〕夫日月代謝,星辰朗耀,各有度數,咸由自然。誰安居無事,推算而行之乎?此一句解日月爭所。已前三者,並假設疑問,顯發幽微。故知皆自爾耳,無物使之然也。
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
〔疏〕機,關也。緘,閉也。玄冬肅殺,夜宵暗昧,以意億度,謂有主司關閉,事不得已,致令如此。以理推者,皆自爾也。方地不動,其義亦然也。
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
〔注〕自爾,故不可知也。
〔疏〕至如青春氣發,萬物皆生,晝夜開明,六合俱照,氣序運轉,致玆生育,尋其理趣,無物使然。圓天運行,其義亦爾也。
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
〔注〕二者俱不能相為,各自爾也。
〔疏〕夫氣騰而上,所以為雲:雲散而下,流潤成雨。然推尋始末,皆無攸肇,故知二者不能相為。
孰隆弛是?
〔疏〕隆,興也。弛,廢也。言誰興雲雨而洪注滂池,誰廢甘澤而致玆亢旱也。
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
〔疏〕誰安居無事,自勵勸彼,作此淫雨而快樂邪?司馬本作倦字。
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1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
〔疏〕彷徨,迴轉之貌也。噓吸,猶吐納也。披拂,猶扇動也。北方陰氣,起風之所,故云北方。夫風吹無心,東西任適,或彷徨而居空裹,或噓吸而在山中,披拂升降,略無定準。孰居無事而為此乎?蓋自然也。
敢問何故?
〔注〕設問所以自爾之故。
〔疏〕此句總問以前有何意故也。
巫咸招曰:來。吾語汝。天有六極五常,
〔注〕夫物事之近,或知其故,然尋其原以至乎極,則無故而自爾也。自爾則無所稍問其故也,但當順之。
〔疏〕巫咸,神巫也,為殷中宗相。招,名也。六極,謂六合,四方上下也。五常,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倫之常性也。言自然之理,有此六極五常,至於日月風雲,例皆如此,但當任之,自然具足,何為措意於其問哉。
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
〔注〕夫假學可變,而天性不可逆也。
〔疏〕夫帝王者,上符天道,下順蒼生,垂拱無為,因循任物,則天下治矣。而逆萬國之歡心,乖二儀之和氣,所作凶遊#2,則禍亂生也。
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土,
〔疏〕九洛之事者,九州聚落之事也。言王者應天順物,馭用無心,故致天下太平,人歌擊壤。九州聚落之地,治定功成;八荒夷狄之邦,道圓德備。既合二儀,覆載萬物;又齊三景,照臨下土。
天下載之,此謂上皇。
〔注〕順其自爾故也。
〔疏〕道合自然,德均造化,故眾生樂推而不厭,百姓荷戴而不辭,可謂返樸還淳,上皇之治也。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疏〕宋承殷後,故商即宋國也。太宰,官號,名盈,字蕩。方欲央己所疑,故問仁於莊子。
莊子曰:虎狼,仁也。
〔疏〕仁者,親愛之進。夫虎狼猛獸,猶解相親,足明萬類皆有仁性也。
曰:何謂也?
〔疏〕太宰未達深情,重問有何意謂。
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
〔疏〕父子親愛,出自天然,此乃真仁,何勞再問。
曰:請問至仁。
〔疏〕虎狼親愛,厥義未弘,故請至仁,庶聞深旨。
莊子曰:至仁無親。
〔注〕無親者,非薄惡之謂也。夫人之體,非有親也;而首自在上,足自處下,府藏居內,皮毛在外,外內上下,尊卑貴賤,於其體中各任其極,而未有親愛於其間也。然至也足矣,故五親六族,賢愚遠近,不失分於天下者,理自然也,又奚取於有親哉。
〔疏〕夫至仁者,忘懷絕慮,與太虛而同體,混萬物而為一,何親疏之可論乎。泊然無心而順天下之親疏也。
太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
〔疏〕夫無愛無親,便是不孝。謂至仁不孝,於理可乎?商蕩不悟深旨,遂生淺惑。莊生為其顯折,義列下文。
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注〕爻言之於忘仁忘孝之地,然後至耳#3。
〔疏〕至仁者,忘義忘仁,可貴可尚,豈得將愛敬近逵以語其心哉?固不足以言也。
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注〕凡名生於不及者,故過七孝之名而涉乎無名之境,然後至焉。
〔疏〕商蕩之問,近滯域中,莊生之答,遠超方外。故知親愛之旨,非過孝之談,封執名教,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
〔注〕冥山在乎北#4極,而南行以觀之;至仁在乎無親,而仁愛以言之;故郢雖見而愈遠冥山,仁孝雖彰而愈非至理也。
〔疏〕郢地居南,冥山北,故郭注云,冥山在乎北極,南行以觀之,至化在乎無親,而仁愛以言之;故郢雖見而愈遠冥山,仁孝彰而愈非至道。此注甚明,不勞更釋。
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
〔疏〕夫敬在形逵,愛率本心。心由天性,故難;迎關人情,故易也。
以愛孝易,而忘親難;
〔疏〕夫愛孝雖難,猶滯域中,未若忘親,澹然無係。志既勝愛,有復劣無#5,以此格量,難易明之矣。
忘親易,使親忘我難;
〔疏〕夫騰狠#6斷腸,老牛舐犢,恩慈下流,物之怛性。故子忘親易,親忘子難。自非達道,孰能行此。
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注〕夫至仁者,百節皆適,則終日不自識也。聖人在上,非有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自得其為,則眾務自適,韋生自足,天下安得不各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謂兼忘也。
〔疏〕夫兼忘天下者,棄萬乘如脫展也;使天下兼忘我者,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夫垂拱汾陽而遊心姑射,揖讓之美,貴在虛忘,比兼忘天下者也。方前則難,比後便易,未若忘懷至道,息智自然,將造化而同功,與天地而合德者,故能恣萬物之性分,順百姓之所為,大小咸得,飛沈不喪,利澤潛被,物皆自然,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當是時也,主其安在乎?此使天下兼忘我者也,可謂軒頊之前,淳古之君耳。其德不見,故天下忘之。斯則從劣向優,自粗入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也。
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
〔注〕遺堯舜,然後堯舜之德全耳;
若係之在心,則非自得也。
〔疏〕遺,忘棄也。言堯舜二君,盛德深遠,而又忘其德,任物不為。斯解兼忘天下難。
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
[注〕泯然常適#7。
〔疏〕有利益恩澤,惠潤韋生,萬世之後,其德不替,而至德潛被,日用不知。斯解使天下兼忘我難也。
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注〕失於江湖,乃思濡沬。
〔疏〕太息,猶嗟欺也。夫盛德同於堯舜,尚能遺忘不自顯,豈復太息言於化孝,嗟欺於陳進乎。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疏〕悌,順也。德者,真性也。以此上八事,皆矯性偽情一勉強勵力,拾#87己效人,勞役其性,故不足多也。
故曰,至貴,國爵並焉;
〔注〕並者,除棄之謂也。夫貴在身,身猶忘之,況國爵乎。斯貴之至。
〔疏〕並者,除棄之謂也。夫貴爵祿者,本為身也。身猶忘之,況爵祿乎。斯至貴者也。
至富,國財并焉;
〔注〕至富者,自足而已,故除天下之財者也。
〔疏〕至富者,知足者也。知足之人,以不責為寶,縱令傾國資財,亦棄而不用。故《老經》云,知足者富,斯之謂也。
至願,名譽并焉。
〔注〕所至願者適也,得適而仁孝之名都去矣。
〔疏〕夫至願者,莫過適性也。既一毀譽,混榮辱,忘物我,泯是非,故令問聲名,視之如涕唾也。
是以道不渝。
〔注〕去華取實故也。
〔疏〕渝,變也,萬也。既忘富貴,又遺名譽,是以道德淳厚,不隨物變也。
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疏〕姓北門,名成,黃帝臣也。欲明至樂之道,故寄此二人,更相發起也。咸池,樂名。張,施也。咸,和也,大也。洞庭之野,天地之問,非太湖之洞庭也。
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息,卒聞之而惑;
〔疏〕怠,退怠#9也。卒,終也。復,重也。惑,閤也。不悟至樂,初聞之時,懼然驚悚;再聞其聲,想悟音旨,故懼心退息;最後聞之,知至樂與二儀合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心無分別,有同暗惑者也。
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注〕不自得,坐忘之謂也。
〔疏〕蕩蕩,平易之容。默默,無知之貌。第三聞之,體悟玄理,故蕩蕩而無偏,默默而無知,芒然坐忘,物我俱喪,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徽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
〔注〕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叉先順乎天,應乎人,得於心而適於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樂,又待黃帝之化而後成焉。
〔疏〕殆,近也。奏,應也。徽,順也。禮義,五德也。太清,天道也。黃帝既允門成第三聞樂,體悟玄道,志知息慮,是以許其所解,故云汝近自然也。
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
〔疏〕雖復行於禮義之進,而忘自然之本者也。此是第一奏也。
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
〔疏〕循,順;倫,理;經,常也。言春夏秋冬更迭而起,一初物類順序而生;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殺之理,天道之常,但常任之,斯至樂矣。
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
〔注〕自然律呂以滿天地之閒,但當順不奪,則至樂全#10。
〔疏〕清,天也。濁,地也。陰升陽降,二氣調和,故施生萬物,和氣流布,三光照燭,此謂至樂,無聲之聲。
墊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
〔注〕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動。
〔疏〕仲春之月,墊蟲始啟,自然之理,驚之雷霆,所謂動靜順時,因物或作,至樂具合斯道也。
其卒無尾,其始無首;
〔注〕運轉無極。
〔疏〕尋求自然之理,無始無終;討論至樂之聲,無首無尾。故《老經》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一死一生,一憤一起,所常無窮,
〔注〕以變化為常,則所常者無窮也。
〔疏〕憤,仆也。夫盛衰生死,虛盈起復,變化之道,理之常數。若以變化為常,則所謂常者無窮也。
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
〔注〕初聞無窮之變,不能待之以一,
故懼然悚聽也。
〔疏〕至一之理,絕視絕聽,不可待之以聲色,故初聞懼然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
〔注〕所謂用天之道。
〔疏〕言至樂之聲,將陰陽合其序;所通生物,與日月齊其明。此第二奏也。
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
〔注〕齊一於變化,故不主故常。
〔疏〕順韋生之脩短,任萬物之柔剛,齊變化之一理,豈守故而執常。
在谷滿谷,在阬滿阬;
〔注〕至樂之道,無不周也。
〔疏〕至樂之道,無所不褊,乃阬乃谷,悉皆盈滿。皆無也。所謂道無不在,所在皆無也。
塗卻守神,
〔 注〕 塞其兌也。
〔疏〕塗,塞也。那,孔也。閑心知之孔那,守凝寂之精神。郭注云,塞其兌也。
以物為量,
〔注〕大制不割。
〔疏〕量,音亮。大小脩囗短,隨物器量,終不制割而從己也。
其聲揮綽,
〔注〕所謂闡諧。
〔疏〕揮,動也。綽,寬也。同雷霆之震動,其聲寬也。
其名高明。
〔注〕名當其實,則高明也。
〔疏〕高如上天,明如日月,聲既廣大,名亦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
〔注〕不離其所。
〔疏〕人物居其顯明,鬼神守其幽昧,各得其所而不相撓。故《老經》云,以道利天下,其鬼不神也。
日月星辰行其紀。
〔注〕不失其度。
〔疏〕三光朗耀,依分而行,綱紀上玄,叉無差武也。
吾止之於有窮,
〔注〕常在極上住#11也。
〔疏〕止,住也。窮,極也。雖復千變萬化,而常居玄極,不離妙本,動而常寂也。
流之於無止。
〔注〕隨變而往也。
〔疏〕流,動也。應感無方,隨時適變,未嘗執守,故寂而動也。
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注〕故閣然恣使化去。
〔疏〕夫至樂者,真道也。欲明道非心識,故謀慮而不能知;道非聲色,故瞻望而不能見;道非形質,故追逐而不能逮也。
儻然立於四虛之道,
〔注〕弘敞無偏之謂。
〔疏〕儻然,無心貌也。四虛,謂四方空,大道也。言聖人無心,與至樂同體,立志弘敞,接物無偏,包容萬有,與虛空而合德。
倚於槁梧而昤。
〔注〕無所復為也。
〔疏〕弘敞虛容,忘知絕慮,故形同槁木,心若死灰,逍遙無為,且吟且詠也。
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矣。
〔注〕言物之知力各有所齊限。
〔疏〕夫目知所見,蓋有涯限,所以稱窮;力所#12馳逐,亦有分齊,所以稱屈。至樂非心色等法,不可以根窮,故吾知盡其不及,故止而不逐也。心既有限,故知愛無名。引覆前子欲慮之等文也。
形充空虛,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