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著至教論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四時病類論》之本末。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日:子知醫之道乎?
明堂,布政之官也,八窗四闡,上圓下方,在國之南,故稱明堂。夫求民之瘓,恤民之隱,大聖之用心,故召引雷公,問拯濟生靈之道。
雷公對日:誦而頗#1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言所知解,但得法守數而已,猶未能深盡精微之妙用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習道有五:一誦,二解,三別,四明,五彰。
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公不敢自高其道,然則布衣與血食主,療亦殊矣。
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衛,後世益明,
樹天之度,言高遠不極。四時陰陽合之,言順氣序也。別星辰與日月光,言別學者二明大小異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別作列字。
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
公欲其經法明著,通於神農,使後世見之,疑是二皇并行之教。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疑作擬。
帝日: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裹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以明著故。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誦,亦論也。諷諭者,所以比切近而令解也。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
天為業,言三陽之氣,在人身形,所行居上也。《陰陽傳》,上古書名化者#2。新校正云:按《太素》天作大。
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上下無常,言氣乖通不定在上下也。合而病至,謂手足三陽氣相合而為病至也。陽并至則精氣微,故偏損害陰陽之用也。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莫當,言氣并至而不可當。
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并至,并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并至,謂手三陽足三陽氣并合而至也。足太陽豚起於目內毗,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從肩髒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手太陽豚起於手,循臂上行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故上為巔疾,下為漏病也。漏,血膿出,所謂并至如風雨者,言無常準也。故下文曰: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漏病,謂膀胱漏泄,大小便數,不禁守也。
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
言三陽并至,上下無常,外無色氣可期,內無正經常爾。所至之時,皆不中經脈綱紀,所病之證,又復上下無常,以書記銓量,乃應分別爾。
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
雷公言,臣之所治,稀得痊愈,請言深意而已疑心。已#3止也,謂得說則疑心乃止。
帝曰:三陽者,至陽也,
六陽并合,故日至盛之陽也。
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礦碰,九竅皆塞,陽氣滂溢,乾啞喉塞。
積,謂重也。言六陽重并,洪盛莫當,陽憤鬱惟盛,是為滂溢無涯,故九竅塞也。
并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僻。
陰,謂藏也。然陽薄於藏為病,亦上下無常定之診。若在下為病,便數赤白。
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
足太陽豚,循肩下至腰,故坐不得起,外便身全也。所以然者,起則陽盛鼓,故常欲得外,外則經氣均#4,故身安全。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便身全作身重#5。
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言知未備也。
雷公曰:
新校正云:按自此至篇末,全元起本別為一篇,名《方盛衰》也。
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帝未許為深知,故重請也。
病傷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
言病之深重,尚不明別,然輕微者,亦何開愈令得遍知耶?然猶是不知,明世#6主學教之道從斯盡矣。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舉藏之易知者也。然腎脈且絕,則心神內爍,筋骨脈肉日晚酸空也。暮,晚也。若以此之類,諸藏氣但#7少。不出者,當人事萎弱,不復殷多。所以爾者,是則腎不足,非傷損故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腎且絕死,死旦暮。惋,烏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