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攷證

禪教律不如修淨土

蓮師疏云。禪教律三宗。無不求生淨土。禪如永明。以宗門柱石。而上上品生。圓照以獨秉單傳。而標名蓮境。教如僧叡。弘輔什師。而蓮華出榻。四明中興台教。而西向坐亡。律如靈芝。生事毗尼。而死生安養。清照大闡律學。而說偈西歸。若廣舉之。不可勝數。以此觀之。三宗之不如修淨土可知矣。

因指見月

楞嚴經曰。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應當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惟忘失月輪。人忘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惟忘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鑽故紙

神贊禪師。一日在窓下看經。蜂子投紙窓求出。師有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窓也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得魚忘筌

筌捕魚竹器。

不施棒喝

明宗集曰。慈明禪師示眾。以拄杖擊禪床一下。云。大眾還會麼。不見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脩持。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且道祖師禪。有甚長處。若向言中取則。誤賺後人。直饒棒下承當。孤負先聖。萬法本閑。惟人自閙囗善華嚴。問諸禪者曰。甞聞禪宗一喝。能轉凡成聖。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為正宗。若不能。是為邪說。繼成禪師振聲喝一喝。問善曰。聞麼。曰聞。師曰。汝既聞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須臾又問曰。汝聞麼。曰不聞。師曰。既不聞。適來一喝。是無。能入始教。遂顧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聲消。汝復道無。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則而今實無。不有不無。能入終教。我有一喝之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無一喝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即有即無。能入頓教。須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無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時。纖塵不立。道無之時。橫徧虗空。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是謂能入圓教囗觀此二事。則德山棒。臨濟喝。皆可類推矣。

戒定慧

法寶壇經曰。六祖謂志誠曰。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靜其意。名為定。祖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法。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囗永嘉集曰。戒中三。應須具。一攝律儀戒。謂斷一切惡。二攝善法戒。謂修一切善。三饒益有情戒。謂誓度一切眾生。定中三。應須別。一安住定。謂妙性天然。本自非動。二引起定。謂澄心寂泊。發瑩增明。三辦事定。謂水凝清。萬像斯鑒。慧中三。應須別。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緣假非實。如境像水月。三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囗此說與秀師同意。但人非上智。當以此二說為始。

正法眼

明宗集曰。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與迦葉囗或問何以謂之正法眼。明宗集曰。人眼內不可容一物。金屑雖貴。入即為害。行人之心。亦猶夫眼。不可一有所著也。若最上乘。則心無所著矣。故謂之正法眼。

蓮池禪師淨土疑辯

或問淨土之說。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禪宗。而今只管讚說淨土。將非執著事相。不明理性。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禪宗淨土。殊途同歸。子之所疑。當下氷釋。昔人於此。遞互闡揚。不一而足。如中峯大師。道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此數語。尤萬世不易之定論也。故大勢至菩薩。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普賢菩薩。入華嚴不思議解脫。而曰願命終時生安樂剎。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養導師。宜應各立門戶。而乃和會圓融。兩不相礙。此皆人所嘗聞習知。那得尚執偏見。且爾云。淨土表法者。豈不以淨心即是淨土。豈復更有七寶世界。則亦將謂善心即是天堂。豈復更有夜摩忉利。惡心即是地獄。豈復更有刀劍鑊湯。愚癡即是畜生。豈復更有披毛戴角等耶。又爾喜談理性。厭說事相。都緣要顯我是高僧。怕人說我不通理性。噫。若真是理性洞明。便知事外無理。相外無性。本自交徹。何須定要捨事求理。離相覔性。況土分四種。汝謂只有寂光真土。更無實報莊嚴等土乎。若一味說無相話以圖高妙。則心為淨土之說。新學後生。看得兩本經論。便能言之。何足為難。且汝既心淨土淨。隨處淨土。吾試問汝。還肯就犬豕馬牛。同槽而飲噉否。還肯入丘塚。與臭腐屍骸同睡眠否。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膿血屎尿諸惡疾人。積月累年否。於斯數者歡喜安隱。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為忍勉。內起疑嫌。則是淨穢之境未空。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又汝若有大量力。有大誓願。願於生死海。頭出頭沒。行菩薩行。更無畏怯。則淨土之生。吾不汝強。如或慮此土境風浩大。作主不得。慮諸佛出世難值。修學無由。慮忍力未固。不能於三界險處。度脫眾生。慮盡此報身。未能永斷生死。不忍後有。慮後有既在。捨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則棄淨土而不生。其失非細。此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他日汝當自知。今但諦信。速宜謹言。毋恣口業。自[示*固][示*固]人。貽苦報於無窮也。

攷證

土分四種

淨土或問曰。先聖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種土。一曰。凡聖同居。二曰。方便有餘。三曰。實報無障礙。四曰。常寂光也囗一凡聖同居者。自分二類。初曰同居穢。次曰同居淨。初同居穢者。娑婆之類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聖。而凡聖各二。凡居二者。一惡眾生。即四趣也。二善眾生。即人天也。聖居二者。一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則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盡。報身猶在。皆名實也。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法身菩薩。及妙覺佛。謂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是等與凡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穢土也。次同居淨。且如極樂國。雖果報殊勝。非餘可比。然亦凡聖同居。何以故。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如經云。犯重罪者。臨終念佛往生。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也。聖居類前可知。但以無四惡趣。故名為淨囗二方便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則。若脩二觀。斷通惑。盡塵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所居之土。名有餘者。無明未斷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釋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囗實報無障礙土者。無有二乘。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而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以觀實相。法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故名實報無障礙土。華嚴名因陀羅網世界。是也囗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其土者。一法二義。普賢現毗盧遮那住處。名常寂光囗前二土是應。即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第四但是真淨非應。般若名秘密藏。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由是觀之。所謂微塵國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

附因果篇(王龍舒云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故以此篇附之起信)

總論因果

大阿彌陀經曰。天地之間。五道昭明。業報相生轉相承受。美惡慘毒。皆自當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暗入暗。世人昧此。惡道不絕。屍轉其中。世世累劫。無由出離。是為大患。痛不可言唯脩淨土。直得超去。

宗鏡錄曰。起一念慮知之心。隨善惡而行十道。一。火塗道。二。血塗道。三。刀塗道。四。阿修羅道。五。人道。六。天道。七。魔羅道。八。尼乾道。九。色無色道。十。二乘道。前九種心。是生死。如蚕自縛。後一種心。是涅槃。如麞獨跳。雖得自脫。未具佛法。皆由妄心。迷此真境。

考證

五道

六道中去阿修羅。即為五道囗宗鐃錄曰。五道由心。心體常淨。雖徧五道。不受彼色。則淪五趣而不墜矣。

十道

宗鏡錄曰。一者其心念念專貪嗔癡。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增月累。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之心。行火塗道。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畜生心。行血塗道。三。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虗比聖賢。起下品十惡。如摩犍提者。此發鬼心。行刀塗道。四。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己。如鵄高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羅道。五。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安其臭身。悅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天上樂。折伏麤心。此上品善心。行於天道。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顒顒。此發智心。行尼乾道。九。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盖微。三禪之樂。猶如石泉。其樂內重。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凡夫耽湎。聖賢所呵。破惡猶淨慧。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飢如渴。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囗五扇提羅。摩犍提。皆外道人也。魔羅道。尼乾道。皆外道名也。外道有九師。九十五種。此類是歟囗調達。即誘阿闍世太子囚執父王。欲行篡逆者也。

楞嚴經曰。造十習因。受六交報。十習因者。一者婬習。二者貪習。三者慢習。四者嗔習。五者詐習。六者誑習。七者怨習。八者見習。九者枉習。十者訟習。六交報者。一者見報。二者聞報。三者齅報。四者味報。五者觸報。六者思報。此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各各招引惡果。臨終神識墮無間獄。見受明暗二苦相。聞受開閉二苦相。齅受通塞二苦相。味受吸吐二苦相。觸受合離二苦相。思受不覺覺知二苦相。一一受苦無量。

宗鏡錄曰。十習因既作。六交報寧亡。皆是一念惡覺心。生顛倒想。起對境作因成之假隨情運相續之心。不以智眼正觀。遂陷凡夫業道。雖則一期狥意。罔思萬劫沉身。

考證

十習

楞嚴經云。十方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海。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虎。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避蛇[虺-兀+元]。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酖酒。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虗妄偏執。如入毒壑。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狂。如遭霹靂。訟習交諠。發於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萬劫沉身

發隱曰。佛過瓜田。顧阿難言。爪上之土。大地之土。孰為多少。阿難對言。爪土至微。大地無盡。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又須達為佛營立精舍。蟻子在地。佛告須達。此蟻毗婆尸佛時。已在此地。今經七佛。恒受蟻身。尚未能脫。由此觀之。人身難得如爪上土。寧不信然。所以者何。經云。五戒堅持。方得人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絕。持戒難。則人身不易明矣。況作十習因。又甚於五戒之不持。臨終墮無間獄。受六交報。又不止於人身之難得而已。萬劫沉身。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