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生淨土三十種益(見教乘法數)

一往生佛土二得大法樂三親近諸佛四遊十方供佛五親聞佛說六(福慧資糧速得圓滿)七速證菩提八(諸天人等同會一處)九無退轉十無量行願增進十一珍禽說法十二風樹樂音十三水演苦空十四樂奏妙音十五四十八願十六真金色身十七形無醜陋十八具足六通十九常住定聚二十無諸不善二十一壽命長遠二十二衣食自然二十三唯受眾樂二十四三十二相二十五實無女人二十六無有小乘二十七離於八難二十八得三法忍二十九身常有光三十得那羅延力

考證

往生佛土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凡生我剎。欲往他方設化眾生。修菩薩行。供養諸佛。即自在往生。

十方供佛

大阿彌陀經云。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承佛威神。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隨心所欲。華香伎樂。衣盖[方*童]旛。無數供養之具。自然化現在前。輙以奉佛。聽受經法。喜悅無量。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至本剎。猶為未食之前。

親聞佛說

無量壽佛經云。見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

福慧資糧

龍舒淨土文曰。人不可不兼脩福慧。種種利物。皆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惡。所謂修福也。知因果。識罪福。觀釋氏書。內明性理。觀儒家書。外明世道。所謂修慧也。修福得富貴。脩慧得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癡而窮困。故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必不得已。寧使慧勝於福。則知罪福而戒慎。故無墜墮。若福勝於慧。則因受福而作惡。故有墜墮。偈云。兼修福與慧。又復念彌陀。九品蓮華裏。第一更何疑。

諸天人等同會一處

大阿彌陀經云。佛言阿彌佛剎中。皆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相聞語聲。皆求善道者。其面目皆端正淨好。無有醜陋。其材性皆智慧勇犍。無復庸愚。其所欲言。皆預相知意。心所存念。無非道德。形於言說。無非正事。皆相愛敬。無或憎嫉。皆相順序。無或差池。動合禮義。穆若弟兄。言語誠實。轉相教令。欽悅承受。不相違戾。神氣和靜。體力輕清。世人如此。諸天可知矣。

無退轉

十疑論云。有五因緣。能令不退。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故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但生彼國。則壽命永劫。與菩薩佛等。故不退也。又古人云。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則無不生不生。則已生則定不退轉。

珍禽說法

無量壽佛經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風樹樂音

大阿彌陀經云。阿彌陀佛剎中。自然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吹諸寶華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囗佛言世間有萬種音樂。不如諸天一音之美百千萬倍。諸天萬種音樂。不如阿彌陀佛剎中。諸七寶樹一音之美百千萬倍。

水演苦空

無量壽佛經云。摩尼水流注花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四十八願

文長難以盡述。當於大阿彌陀經考之。

真金色身形無醜陋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雖有諸天與眾人之異。而其形容皆一類金色。面目端正淨好。無復醜異。

具足六通

初門曰。一天眼通。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及見世間種種形色。二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三知佗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及教法。種種所緣念事。四宿命通。知自過去一世二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刧宿命。及所作之事。五身如意通。有二種。一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二能轉變自身他身。及世間所有。隨意自在。六漏盡通。能發見思真智。則三漏永盡。

常住定聚

妙宗鈔云。此土愽地凡夫屬邪定聚。發心修行。未得不退者。屬不定聚。已得不退者。屬正定聚。若生安養。不論高下。五逆罪人臨終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

無諸不善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況有其實。又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無淫泆嗔怒愚痴之心。

壽命長遠

大阿彌陀經云。佛言。悉令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皆作緣覺聲聞。共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智慧。以計數彼剎中諸菩薩聲聞。及諸天世人壽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者。彼佛壽命。浩渺無窮。誰能信知。惟佛知耳。

衣食自然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時。七寶鉢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擣染浣濯。

三十二相

初門曰。如來現此相。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耳。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足指長勝餘人。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五。手足指合縵網勝餘人。六。足跟具足滿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稱。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纖好。九。立。手摩膝。十。陰藏相如馬蝗。十一。身縱廣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軟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光各一丈。十六。皮膚薄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滿。十八兩腋下滿。十九。身上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俱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而根深。二十四。身最白而大。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髮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毛相如兜羅綿。三十二。頂肉髻成。

實無女人

大阿彌陀經云。第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又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有女人聞我名號。喜悅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其身不復為女。由此觀之。往生者豈復有女人乎。

離於八難

佛祖統紀要略曰。八難者。以惡逆故。墮地獄。以慳貪故。墮餓鬼趣。愚癡故。墮畜生趣。頑嚚故。生北俱蘆洲。憍慢故。生在佛前。懶惰故。生在佛後。謗法故。盲聾瘖瘂。闡提故。世智聰明。難處雖多。八者為最。

得三法忍

大阿彌陀經曰。彼剎世人。見道場寶樹。高一千六百由旬。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作無量百千殊麗之色。彼剎諸天人世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得那羅延力

大阿彌陀經曰。第三十囗願。我作佛時。我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囗那羅延。此云堅固。

阿彌陀經曰。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生淨土二十四種樂事(見教乘法數)

一欄楯遮防二寶網羅空三樹蔭通衢四七寶浴池五八水澄清六下見金沙七階際光明八樓臺淩空九四蓮華香十黃金為地十一八音常奏十二晝夜雨華十三清晨策勵十四嚴持妙華十五供養他方十六經行本國十七眾鳥和鳴十八六時聞法十九存念三寶二十無三惡道二十一有佛變化二十二樹搖羅網二十三千國同聲二十四聲聞發心

考證

欄楯遮防

鈔云。此土欄楯。一防物損。二示美觀。彼土雖牛羊絕牧。玩好無心。而萬行功德之所莊嚴。任運成就也。

寶網羅空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阿彌陀佛剎中。有無量寶網彌覆其剎。皆以金銀真珠。百千襍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網。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有自然德風徐動。吹諸寶網。及諸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清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惡。自然不生。風觸其身皆得快樂。

七寶浴池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若七寶池中澡雪形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腋。至頸。水亦如是。淋灌其身。悉如其意。調和冷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滌蕩情慮。清明澄潔。瑩若無形。各出浴已。各坐於一蓮華之上。各往進修。有在地。有在虗空。講經誦經說經聽經。各隨其質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得不退轉是水不但以可浴為功。又能利益於既浴之後也。

八水澄清

鈔云。八功德者。一澄淨。謂澄渟潔淨。離污濁故。二清冷。謂清湛涼冷。無煩熱故。三甘美。謂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輕軟。謂輕揚柔軟。可上下故。五潤澤。謂津潤滑澤。不枯澁故。六安和。謂安靜和緩。絕迅汎故。七除飢渴。謂水僅止渴。今兼療飢。有勝力故。八長養諸根。謂增長養育身心內外故。問甘美輕軟除飢長根。此方所無。則誠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潤澤。何彼水以二者獨稱功德。答。此水雖亦清冷。逢日則炎。遇火則沸。彼縱劫火臨之。清冷自如。終不炎沸故。此水雖亦潤澤。日晒則乾。火逼則涸。彼縱劫火臨之。潤澤自如。終不乾涸故。

樓臺淩空

鈔云。重屋曰樓。岑樓曰閣。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虗空。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悉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殊勝超絕。又云。是諸樓閣。有隨意高大。浮於空中若雲氣者。有不能隨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時。德有厚薄所致。

四蓮花香

疏云。大如車輪。言其形也。大小無定。不可局以人世常所御車而為限量。由其因地。念佛功德勝劣。機感自致耳。微妙香潔。言其德也。詳見疏鈔。文長不述。是蓮華者。往詣之國。號曰蓮邦。同修之人。號曰蓮社。約禪誦之期。號曰蓮漏。定趨向之極。號曰蓮宗。重其事也。

八音常奏

大阿彌陀經云。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音樂以供養佛。清暢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觀經云。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虗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常奏而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輟。天樂自鳴。故云常奏也。

晝夜雨華

鈔云。彼國無日月。常明不昏。晝夜無辨。唯以華開鳥鳴而為晝。華合鳥棲而為夜也。天華從天而下。樹華隨風四散。華墮地積厚四寸。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

供養他方

疏云。此言天所雨華。眾生持取供佛。供畢返國。猶在食前。以神足故囗華嚴經云。八住菩薩。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則今之神足。豈易及哉。

經行本國

疏云。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徜徉自適也。鈔云。世人食已。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魔。本國飯食經行。解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

六時聞法

大阿彌陀經云。我剎中。隨其志願所欲聞法。皆自然得聞。

樹搖羅網

無量壽佛經曰。觀寶樹者。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妙真珠網彌覆其上。有七重網。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

千國同聲

靈芝云。佛說阿彌陀經。六方諸佛同讚。非千國同聲乎。

(還)謹按勝果之說。經舉其網。傳張其目。所謂指其掌者是也。噫。觀淨土之易。可以知娑婆之難矣。觀淨土之樂。可以知娑婆之苦矣。觀淨土之益。可以知娑婆之損矣。修淨業者。遊折攝之門。尚不發欣厭之念。亦獨何哉。

考證

娑婆十難

淨土指歸曰。一。不常值佛。二。不聞說法。三惡友牽纏。四。羣魔惱亂。五。輪迴不息。六。難迯惡趣。七。塵緣障道。八。壽命短促。九。修行退失。十。塵劫難成囗所謂修行退失者。此土修行。斷見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墮。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所謂塵劫難成者。如大通佛世。聞法之徒。退大執小。經塵點劫。住聲聞地。雖涉長時。未成大道故。

娑婆八苦

佛言六道輪迴。受苦無量。六道之中。惟人天最為樂道。而人有八苦。生居胎獄。老厭龍鍾。病受痛痾。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迯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成上七。名八苦也。其難苦如此。損當何如哉。

欣厭

蓮師疏云。若據平等法門。非垢非淨。則欣厭無地。折攝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備歷輪迴。甘心忍受。曾無一念省發。求願出離。而復遮其欣厭。欲令直悟自心。是猶田蛙井鮒。不與之水。而反責以冲霄。祇益沉淪。於事何濟。於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苦以折伏。樂以攝受。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揚其懈怠。而俾生欣樂。然後久在泥塗。始嫌穢污。乍聞淨妙。浚起願求。此大火聚。彼清涼池。炎燒眾生。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方便度生。法自應爾。生彼國已。見佛聞法。得無生忍。方悟此心本來平等囗淨土指歸曰。欣淨厭穢。取舍未忘。豈聖人以二見之道化人耶。曰。經不云乎。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盖熾然欣厭。而不見有欣厭之相。斯為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