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四面出击广结善缘
画一张“求人联络图”
生活需要一张关系网,古今中外皆如此,而交际的目的之一就是织成这张网并在求人时利用这张网。既然人人都知道这一点,都会去织自己的“网”,那么决定胜负成败的就是如何织好这张网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又有认识不完的人。要织一张好的关系网,第一步就是筛选,把与自己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人记在一个本子上,把没有什么关系的记在另一个本子上,这就像是打扑克中的“埋底牌”,把有用的留在手上,把无用的埋下去。
第二步就是排队,要对自己认识的人进行分析,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排队。这就像打扑克要“理牌”一样,明白自己手里有几张主牌,几张副牌,哪些牌最有力量,可以用来夺分保底,哪些牌只可以用来应付场面。
由此,你自然就会明白,哪些关系需要重点维系和保护,哪些则只需要一般保持联系和关照,从而决定自己的交际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第三步,还需要对关系进行分类,知道他们不同的作用。因为生活中一时有难,需要求助于人,事情往往涉及很多方面,你需要很多方面的资源,不可能只从某一方面获得。
比如,有的关系可以帮助你办理有关手续,有的则能够帮助你出谋划策,而有的则只能为你提供某种信息。虽然作用不同,但对你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分门别类,对各种关系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和鉴别,把它们编织到自己的网之中。
有了以上的准备,你才可能有效地利用这张网,打好自己的牌。自己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打什么牌。
当然,有了这张网之后,你还得不断检查、修补它。因为随着部门调整、人事变动,你的网也会常常出现漏洞。你得不断调整自己手中的“牌”,重新进行排队和分类,不断从关系之中找关系,使自己的关系网一直有效。
求人也要有自己的“联络图”,这里所谓的“联络图”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自己编织的人际关系网一一分门别类,整理入档,以便查阅联络。一般人在社交场上,时间长了,有资历了,多数都有了自己的“联络图”。有人把它记在电脑里,有人记在本子上,也有人把它存在名片夹中。
一个人求人办事的实力和资历也往往体现在这张“联络图”上。有能耐的人,他的这张图质量高、价值高,在需要求人时能左右逢源,无所不能。
设计“联络图”也许不难,但是把它的内容落到实处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是要识门。也就是说,对于与自己求助的事情有重要关系的人员一定要清楚、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和业务范围。二是要识路。也就是说,要熟悉办事的程序,先从哪里开始,中间有哪些环节,最后由什么部门决定,都应非常清楚,省得跑来跑去,重复找人。
有了关系好商量,没有关系难办事。因此,必须用心编织你的求人关系网,三亲六戚、亲朋好友、同乡同学乃至一面之缘的人,无不是你网上的结。
拉关系需知“天时地利”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工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若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
事实上,“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也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练成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社交高手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因此他们会随时竖起耳朵,收听精彩的内幕消息或飞短流长。
最会拉关系的人,不但舌灿莲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们就是天生的侦探、记者。
仔细观察,并多学习,你将一生受用不尽。要取得一技之长,单靠教科书总是有限,一定要不断地模仿、学习。对这些高手来说,拉拢关系是一门技巧与艺术并重的哲学。
“拉关系”的方式千变万化、多种多样。有些人光把注意力集中于各种各样的社交聚会上,结果发现收效甚微。
美国每天都有这样的聚会:不论是专业组织、企业界、非营利事业、教会,还是校友会等,时不时就会设法齐聚一堂。在喧闹的人声、淡得出奇的酒、令人毫无胃口的糕点中,人们所能得到的大概只有三分钟热度的友谊。
这些有名无实的社交聚会,对于“拉关系”的帮助实在有限。这种场面放在美国还可以,放到中国来,能有多少成果?恐怕是徒劳无功。运气好的话,有一两个可穿针引线的人在场,可有几个人知道“贵人”在哪里?一般他们最想看到的“有力人士”,如高级主管、高级人事主管、猎头公司老板以及经贸协会主席都不在那儿。因此,何必白白浪费时间?
因此,参加这些聚会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结果可能只比去酒吧喝一晚上的闷酒好一点。如果你不信,还是想参加,那么劝你冷眼旁观,不要急于在众人中穿梭,这样可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宝藏往往就在最平凡之处——你不是打过数以千计的电话,跟朋友、同事联络过吗?不是在高尔夫球、网球上花了不少时间?不是三天两头就是烟雾缭绕的聚会和老友闲聊?这种种行为都是人际关系的“长期投资”。
对急于靠“关系”吃饭的人来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有为自己拉关系的机会。
“拉关系”也有“业余”和“职业”水准两种等级:“业余”的总以为对方如果帮不上什么忙,再谈也是白谈;有“职业”水准的人认为每一次与人接触都是难得的机会,就算没有直接的好处,也有间接的收获——你怎么知道对方不是个厉害人物?你如何确定对方知道多少事情?你想要认识的“贵人”不会在胸前挂个名牌,告诉你他是谁。要记住“人不可貌相”这一点,看走了眼就后悔莫及了。
让关系网越织越牢
人际关系网一经固定,或者成为相对的固定结构,就会成为适应这个个体客观需要的人际结构。那么,在你建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的时候,该遵循哪些法则呢?
(1)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为了攻占某个特定目标,人际体系必须形成一个整体,握成一个拳头。这就是说,一个合理的人际结构,应当通过巧妙的联系把各类人物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整体上发挥出最佳的功能。这个整体原则,就是我们确定合理人际结构的最基本原则。
整体原则要求我们正确地选择人际结构的基础。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现代学者梁漱溟先生也指出:在我国,人与人相处时,要各以对方为重,即所谓“礼让为国”。
可见,“以心换心”乃是各种类型交际的基础。换句话说,交际的基础在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心情,主动分享别人的幸福和不幸,关心别人的命运,帮助别人,重视别人像重视自己一样。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人际感情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2)行星围着太阳转
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他们发现,原子中绕核运转的电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分立的稳定状态。这些状态分别只有一定能量,其数值各不相等。把这些状态的能量按大小排列,就像梯级一样,科学家们称之为“能级”。
这一新颖的“能级”概念,给现代人际关系研究者以深刻的启示:稳定的结构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能级的复杂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一个电子根据自身能量的大小而处于不同的地位,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般说来,按照能级原则,应当使我们的人际结构自然地形成核心、外围、边缘三个部分,就是说,既要将那些对于实现目标有决定意义的人物放在中心的、主导的地位,又要让一切有关的人物在整个人际结构中占有恰当的、相应的位置。
这样,整个人际体系就会像太阳系一样,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围着太阳旋转,一层比一层重量更轻,一层比一层范围更广,形成一个比例协调的统一体。
为达此目的,我们在建造人际关系结构过程中,就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全面出击,也不可以偏赅全,爱之则如胶似漆,恶之则不屑一顾。
(3)人往高处走
一个合理的人际结构,还必须从低到高,由几个不同层次组成。层次原则,反映了人际结构内部纵向联系的客观要求。
一般来说,合理的人际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
基础层次是指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妯娌关系及其他长幼关系。
中间层次指亲友关系,包括恋爱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等。
最高层次指工作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只有让这三个层次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一层比一层范围更窄,一层比一层要求更高,才有利于我们人际结构的合理化。
在这三个层次之中,任何一个层次都不应当受到忽视。忽视了较低层次,较高层次便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牢固地树立;忽视了较高层次,较低层次便成了无枝、无叶、无果的根基,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
因此,在完善人际结构过程中,沉醉于家庭小圈子而不思进取,或者想在事业上急于建树而置家庭于不顾,都是不可取的。
(4)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我们的人际关系,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就会逐步处于落后的、陈旧的甚至僵死的状态。因此,一个合理的人际结构,必须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动态原则反映了人际结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前后联系上的客观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调节人际结构的情况一般有以下三种。
[1]奋斗目标的变化。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变了,比如弃政从商吧,这需要你及时调节人际结构,以便为新的目标有效地服务。
[2]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动。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人口流动空前加快,本来在A地工作的你,忽然到B地去工作。这种环境变动,势必引起人际结构的变化。
[3]某些人际关系的消失。天有不测风云,朝夕相处的亲人去世了,在悲哀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人际结构的变化。
可见,调节人际结构有被动调节和主动调节两种,不管是何种调节,都要求我们能迅速适应新的人际结构。
为此,我们在建造人际关系网时,就应当努力为自己建造一种善于进行新陈代谢的开放性人际关系网。
有了一张好的“联络图”后,聪明的人会懂得如何保护和维系这张图,使它一直有效。他会不断和图上的人保持联系,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保持旧的关系,发展新的关系,使自己的“联络图”越来越丰富。
拓展关系五大要诀
要拓展自己的“关系”,以下都是不得不注意的要点。
(1)立定目标,努力不懈
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朋友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可能已经失去这位朋友了。
此外,制订可以变通的目标,试着每天打五到十个电话,不但要扩张自己的“人面”,还要维系旧情谊。如果一天打通十个电话,一个星期就有七十个,一个月下来,可达到二百多个。平均一下,你的人际网络每个月大概都可多十几个“有力人士”为你打通环节。
(2)不要放弃每一个目标
大忙人虽不好找,并不表示绝对无法接近。不必在上班时间打电话给他们,这些人不是在开会就是出外办事了。
要利用空当。“拉关系”的高手认为傍晚六七点是与这些忙人接触的“黄金时刻”。秘书、助理等大概都走了,只剩下一些工作狂还舍不得走,希望自己的“埋头苦干”能给老板深刻的印象。此时是联络这些“贵人”最适当的时机。在这宁静的时刻,他们不是在做自己的事,就是也在拓展自己的“关系网”。
乐观一点。不要以为位高权重者都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只要抓住窍门和时机,就能联络到每一个人。大凡有能力有地位的人几乎都有层层的关卡保护,若能突破这些障碍,剩下的就不难了。
很多单位都有门卫,设法跟他们建立某种“关系”,他们就能告诉你通往老总办公室的秘密通道。若惹火了他们,只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化敌为友,日后才能一帆风顺。
(3)情报无所不在
街上、饭店大厅、机场、公共汽车站、酒吧、舞会、亲友聚会,处处都有不少最新情报。跟人谈上一两个小时,一定可以学到一点东西。出差、旅行也是拓展“关系”的好机会。
(4)记录“关系”的进展
像写日记一样,数十年如一日,这可能不容易做到,然而如果有恒心、纪律、持续力,一定成绩斐然。如果你很认真地在增进自己的“关系”,认识的人一定不少。要追踪成果找出真正的“人尖儿”,不妨记录每一次联系的情形。在记忆犹新的时候就要赶紧写下来,等到日后再来补记,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可记录的要点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你的看法以及日后联络之道,用不着巨细无遗地写一篇动人散文。
要有收获,一定要下不少工夫。但是,想到可以跟这么多杰出的人士见面,不也是值得的?一旦习以为常,也就不以拓展“关系”为苦了,反而觉得兴奋、刺激。
(5)不能急于求成
拓展“关系”,若是盲目地向前冲,只会使人离你越来越远。你的积极进取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不择手段”、“没头没脑”的。最糟的情形可能使我们想亲近的人纷纷躲避。
要建立真正的关系,并不像“攻城略地”或是打个“全垒打”一般,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该是长久而稳固的。正如一位企业界人士所说:“我从不相信在三分钟内就跟我称兄道弟的朋友。如果要雇用一个人来做重要的事,我一定要找信得过的人。”
急于拉拢关系的人会因为一点收获而自满,要他们付出,得先谈条件,而且不愿与人分享情报。一心只有竞争的人很难了解“互助”的真义,他们不知道自己好像是在参加一场没有希望的比赛。
好的关系通常要一段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建立,要成为这方面的高手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及宽阔的胸怀。
如果你想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想再有困难的时候求人办事,那么你在平时就要多帮助别人,只有真诚的心才能编制出良好的关系网。
朋友多,路子广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学历,可以没有兄弟姐妹,但不可以没有朋友。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的一生,免不了受到生病、挫折、失恋、失业的困扰;免不了受到灾难、机遇、困难的挑战。能帮你渡过难关的,多半是朋友的鼓励与支持。
“朋友多,路子广”,很多人把广交朋友视为成功的关键。不忘旧朋友,结交新朋友,是智者的成功之道。朋友之情胜过亲情,有事求朋友,也是天经地义。
宋孝杰是一个被伪满政府遗弃的算盘先生。1945年日本投降也同时宣告伪满政府的彻底垮台,宋孝杰作为伪满政府财政部一等理财(会计)的饭碗也被砸烂。
1946年宋孝杰离开长春,来到五站谋生计,所谓“秀才家族”的脸面已无保,只得到人生地陌处混饭吃。在四平期间,宋孝杰结识了当地首富赵某。
当时赵某正为孔祥熙收购黄豆。因数额巨大,而且账目混乱、零散,赵某手下的三位算盘先生,三天未算清账目。宋孝杰靠一手“袖内吞金”的绝技,在一刻钟之内算清,得到众人的赞赏。
为交朋友,宋孝杰将自己的绝技传于赵某之女婿陆焕章。不久,陆焕章调到孔祥熙身边供事。由于战局紧张,宋孝杰辗转到长沙。因车马劳累,宋一病不起,所有积蓄均已告罄。店老板命人将宋抬到路边等死。
恰巧,赵某的侄子(陈明仁的护卫官)路过,认出宋,忙打电话通知陆焕章。陆在南京,亲自派人将宋接到府上养病。宋痊愈后,陆举荐宋到孔祥熙手下做事,不久去了美国。
陆焕章退撤台湾时,遭人暗算,只身一人逃到美国,求到宋孝杰门下。宋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帮助陆重建胶鞋厂。十几年过去后,陆焕章重振昔日雄风,而宋孝杰的华商银行也生意兴隆。两人遂成生死之交。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做生意的人来讲,人脉就是财脉,没有关系就没有及时有效的信息,没有关系就没有独有的物质资源,关系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可以帮助你挣到更多的财富。
熟人好办事
在修理部工作的李师傅一下班就骑上自行车赶往他的好朋友陈某家去了。陈某的一台电冰箱突然不制冷了,李师傅去瞧瞧什么毛病。“好朋友的事当然要帮忙了”,李师傅赶到陈某家,饭也没吃就忙开了,一直干到很晚,总算把电冰箱修好了。
陈某感激地对李师傅说:“太谢谢您了,李师傅!要不是急用冰箱,也不会让您下了班还来帮忙,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实在过意不去!”李师傅笑着说:“嘿,咱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还说什么两家话!”
尽管陈某家的电冰箱是李师傅他们厂生产的,修理冰箱也是李师傅分内的工作,但李师傅把这件当“私事”办了。如果陈某不是李师傅的朋友,结果会怎样呢?也许李师傅觉悟高,也会这样做,但是因为是下班后的时间,李师傅推说到明天再修理,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公事私办比公事公办往往更简单、快捷,甚至办得要漂亮得多。
这就是所谓的“熟人好办事”。
我们还经常碰到这样的事:当你为单位去办某事时,你对合作单位的一位老熟人说:“哎,哥们儿,这事交给你了,你可得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啊。”这言外之意是此事虽是公事,可与本人关系重大,嘱咐你留神、细心,迅速帮助我完成。这就是公事私办的关照语。
也许你托人办的这件公事按正常的时间需要一周,但你又等不得一周,于是只能拜托朋友加快速度,提前交货。
公事私办并不是让人违反国家法律和工作纪律,而是在许可的情况下,自愿地帮助别人。正因为在公事公办与公事私办之间存在较大的回旋余地,这才给善于人际交往的人创造了有利的机会。他们尽自己所能,常常收到意外的效果。
有些人不懂“公事私办”的道理结果吃了亏。一位刚从国外归来的博士到应聘单位办手续,他觉得办公室里办事效率太差,就以国外的情况对工作人员横加评论,还不耐烦地催人家快办。人家很不高兴,干脆说:“今天不办手续了,明天再来吧。”
这个博士不懂人情世故。他如果说两句好话,比如:“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我来麻烦你们了。这是我个人的材料,请多多留心。”也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倒会加快速度帮他的忙的。
假如你在办公室办事,以为这是公事,就拿着“谁耽误就是谁的责任”的原则牌子吓唬人,而不考虑办任何事都是在与别人合作,势必会遇到不少麻烦。这种刻板的公事公办方法忽略了人的感情因素,当然就很难行通了。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味的国家,很多事情你自己无法办成的话,可以让熟人帮着办,而且熟人也会很乐意地帮助你,这就是所谓的“熟人好办事”。
当然熟人之间互相帮忙也不是白帮的,这次你帮他,下次他帮你,大家都是互相帮助的,他帮你也是为了帮自己,因为谁能不求人呢。
同乡情谊可资利用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项羽入咸阳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然后回他的楚国老家去,有人劝他称王关中,他便理由十足地说了上面这句话,被人讥为“楚人沐猴而冠”。
富贵了,就是要让乡亲们看一看。这种炫耀乡里的心态固然显示出的是无大志无见识,但是浅薄之中还是能显出对乡里的情谊的。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学或谋生之时,这种同乡感情就越发强烈。
在大学里,经常可以见到某地学生组织“同乡联谊会”,有人觉得这些人落后狭隘,后来发现有些教师也参加其活动,更感到不可思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那“抱成团”的宗旨确实给大多数同乡带去了“实惠”,解决了不少困难。再后来,这种同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式虽是松散的,但“亲不亲,故乡人”,这种同乡观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对内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对外则团结一致,抵御困难和外来的威胁。
由于乡土观念过重,同乡关系也有走过火的时候。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出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韩德勤是江苏洋河人,他当江苏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则说:“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挂。”
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由五台人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里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蒋介石是奉化人,他倒并不在乎别人讥他重用奉化人。蒋介石的侍卫长多用奉化人,如俞济时、蒋孝先等,而侍卫官则几乎一律是奉化人,因为在蒋介石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书中,有9任是奉化人,是不是只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乡可信。奉化并不出武夫,也不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区,但国民党军界里,奉化出过55位将军(其中中将以上20人),这种“人杰地灵”与蒋介石的拔擢不无关系。
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到了近代,这种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是“人杰地灵”。
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制约着用人制度,影响着用人之风。既然“人治”的痕迹还很深,任用人才还不得不靠少数人举荐的形式,那么出于保证行政效率,保证意见比较集中,一句话,保证权力不被其他势力所威胁,任用同乡就成为非常现实的事。只不过这种做法的最终后果是给时代打下“乡党政治”的落后的烙印。
某人顺便问起一位干部的籍贯,不想问一答百,引出他一番自豪的铺陈,他扳着手指头数:某书记是我们县的,某副省长是我们县的,某厅厅长、某市市长、某局局长……都是我们县人!一口气数出百十个,且听起来那关系都是能够用得上的。
这里,我们无意探讨这种“乡党政治”的种种害处,也不想对借乡情观念拉帮结派的行为作深入的批判。引用上面的例子只是想提醒大家: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态度,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视它。最起码可以为你在有求于人时提供一种“跑关系”的线索。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没有到“结党营私”的程度,则完全是可以拿来一用的。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中国,人们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乡土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同乡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特别是到外地打工和上学的那些人,这种同乡感情是特别强烈的。
既然同乡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态度和思想感情,那么它可以在你有困难需求助别人时提供了一条“跑关系”的线索。
有礼有度求同事
同事关系是彼此办点私事时最直接最方便利用的关系。
每一个人在单位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求同事办事就等于为他提供了一次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即便遇到困难也得办,即便有时担心领导不满也得办,以此在同事中维护自己急公好义的形象,同事的事和单位的事一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因此,找同事办事不用存有任何顾虑,该张嘴时就张嘴。但同事毕竟不是家人,该讲究的也得讲究,该把握分寸的也得把握分寸。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好同事关系办事呢?
(1)求同事办事要有诚意
同事之间了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求同事办事藏藏掖掖,想托人办事又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说明白,容易使同事产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求同事办事就要先说明究竟要办什么事,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精诚所至,同事只要能办到的事,一般是不会回绝你的。
(2)求同事办事要客气
同事不是朋友,一般都没有太深的交情。因此,求人之前说话一定要客气而且要以征询的口气,同事如果觉得事情好办,自然会自告奋勇地去办,几句客气话省却许多麻烦。办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钱来表示谢意,口头表示感谢就可以了,如果执意要拿钱来表示,容易引起反感,因为同事之间办点事就接受物质感谢会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3)求同事办事要有的放矢
一些比较笼统不明的事一般不找同事去办,办一件事之前,要先知道这位同事的社会关系,以及他办起来是否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你才能做到张口三分利,也不至于叫同事左右为难。
(4)什么样的事不能求同事办
自己能办的事尽量自己去办,这样的事求同事会使人感到你以老大自居,不把同事的腿脚当回事,这样可能既耽误事,又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
需要请客送礼的事不要托同事办,在单位里,请客送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如果同事不能直接办,也得“人托人”,费周折,这样的事,不如转求他人。
和同事利益相抵触的事不能找同事去办,即便这利益涉及的是另一个同事。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于求人能够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先达不到的目的。
请同事帮忙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只要你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做好准备,只要你能拉下面子,你就能在同事的帮助下实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理想。
同学关系好说话
如何去寻找朋友,求其帮忙呢?首先不妨从身边现有的人际关系中去发现你所想要结交的对象。
固然,从其他途径去寻找亦可行之道,不过在尚未了解对方之前,即使你认定对方是个有用之才,值得与之深交,但对方未必有此同感。因此,想要获得真正的伙伴,首先即必须消除彼此心理上的障碍,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展开友谊。
首先不妨从同学中开始进行。一般从相遇到交往之初,再到培养成为伙伴的关系,经常需要长期的酝酿。倘若这种交往是发生于同学之间,其酝酿期必将缩短不少。
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的追求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袒露在别人面前。加之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能够深入了解。因此,在同学中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朋友。
现在,具体来谈在同学中寻找和建立朋友关系的做法,通过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说明。
其一,虽然彼此的工作领域不同,但可以将焦点对准于目前的现状。原则上,只要拥有进取心且正在积极奋斗的人即可。即使对方在学生时期与你交往平淡也无妨,你必须主动地加深与其交往的程度。如果你很幸运地找到凡事均极热心的对象时,就更易于与其建立已有基础的良好关系了。
其二,在运用前述的方法时,同时也可并用另一种方法,以扩大交往的范畴。这个方法是通过同学录上的工作性质来加以取舍再展开交往。
如果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度。然而,现在你已大可不必受限于昔日的经验,而使想法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磨炼是不同的,绝大多数的人会受到洗礼,而变得相当注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来往,通常也能相处得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完全可以重新展开人际关系的塑造。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展开交往。
此外,不论本身所属的行业领域如何,应与最易联络的同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建立关系。然后,从这里扩大交往范畴,不妨多运用同学身边的人际关系。
谁没有几位昔日的同窗?说不定你的音容笑貌还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白白浪费掉,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
作为同学,一般都有数年的交情,彼此同甘共苦的日子必然会冲淡地位或身份的隔阂,即便毕业后很少见面,只要知道彼此是同学,心里也会马上涌起一股亲切之感,这就是同学关系的最大优势。
在自己出现困难有求于别人时,倘不对同学关系加以巩固运用,那绝对是一大浪费!
打进陌生人的交际圈
你怎么能在这很多人场合里游刃有余,让更多的人注意你、重视你,让陌生人认识你,让不熟悉的人成为你的朋友呢?
在这种场合下,要会利用你的熟人,让熟人介绍一下想认识的陌生人。
不是特殊的关系,一般人不会主动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别人,尤其是在大家都很忙的时候。所以,想认识谁,就要主动找熟人介绍。比如,当朋友与别人交谈时,你主动走上前去同朋友打声招呼,说几句话,一般他会主动介绍一下正在与他说话的人。如果没有介绍,你可问一句:“这位是……”他告诉你后,你趁机与对方说几句,但不要谈太长时间,以免耽误朋友的事情,对方也会认为你不礼貌。简单地说两句之后,起身告辞,或再加上一句:“回头我们再谈,你俩先谈吧。”
或者当朋友与别人交谈完毕后,你找到他问一问:“刚才与你谈话的人在哪儿工作?”“那位在哪儿上班,干什么的?”如果觉得有必要结识,或可以与他谈一些有关事情,就请朋友为你介绍一下:“我想认识那位朋友,帮我介绍一下好吗?”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帮人介绍,这样显得自己很能干,交际面广,朋友多。
如果去的是某单位或某人举办的活动,你可以主动请东道主介绍几位朋友。如果人不太多,可以让东道主把你介绍给大家,然后你就可以与任何一位谈话。其他人因为你与东道主关系密切,也会很高兴认识你。即使你与东道主关系一般,他只要把你请来了,就会满足你这个要求,但你必须主动提出来。
有些人总想回避与陌生人交往。这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二是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他们认为与其同匆匆过客打交道,不如自己干点事更有意义。
其实,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与不相识的人接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大大增加了。怎样与不同类型的陌生人相处,打进陌生人的交际圈,这已成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之一。
关系不是金钱,但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笔潜在的财富。没有丰富的人脉关系,你将举步维艰。马克思有句话很精彩,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组成。你的人脉关系越丰富,你的财源也就越多。
所以,为了你的财源,为了你的关系,努力打进陌生人的交际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