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版)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模块一 江苏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章 片段阅读

江苏历年考点透视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A、B、C类试卷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片段阅读部分,2015年的题量与2014年相比,并没有变化,除了C类是5道题,A、B类均为10道题。虽然从题量的角度讲相对较少,难度并不大,但是从考查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题型背后所隐含考查的知识点相当之丰富,类型极其复杂,考生在此失分也较多。江苏公务员片段阅读可分为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态度观点题、细节理解题、词语理解题和标题填入题。其中,主旨概括题和意图推断题是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常考题型,其他几类题型不定期出现在A类、B类和C类试卷中。

视频讲解

很多考生反映看似简单的片段阅读题却拿不到高分,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拿到高分?考生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正确认识:

首先,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顺序。解答片段阅读题,对于绝大多数的题目,可以先看问题,确定题型,把握可能的考点。由于题干部分的阅读量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考生若先读题干往往会出现读了一遍却没读懂的情形。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答题,考生可以先看问题,确定了答题方向,再带着问题去题干中寻找答案,做到有的放矢,快速作答。

其次,掌握速读方法和解题技巧,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再次,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掌握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用心思考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揣摩命题者的出题意图,进而归纳出考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解答片段阅读题的技巧,形成有效的思维。针对不同考点的试题,笔者将分门别类地予以详细的讲解,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技巧,进一步培养解答片段阅读题的有效思维,做到触类旁通。

最后,增强自信,果断作答,培养有效的语感、思维。片段阅读题目对于绝大多数应试者来说,存在的问题不是“不会”,而是犹豫不决和难以抉择。建议考生在习得解答各种试题的技巧、吃透各种考点、掌握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果断作答。

典型真题直击

(江苏2015B—6)针对各种社会事件或现象,常常都可以有也会有许多而不是单一的规则。但对某一具体事件、情境,究竟适用哪一规则才合情合理,并非也不可能由规则自身明确规定,这需要适用者本人通过对事件、情境的了解,对适用不同规则可能引发的不同后果来预测和判断。

对文意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相同规则也会引起不同后果

B.规则掌握在不同人手中后果不同

C.规则的运用必须考虑情境与后果

D.不同的事件需要适用不同的规则

考点关键词

◀ 主旨 概括题

◀答案详见脚注文段论述的重点在转折词“但”之后,即规则的适用需要“通过对事件、情境的了解,对适用不同规则可能引发的不同后果来预测和判断”。同义替换,C项正确。文段论述的对象是规则的适用,A、B两项则侧重于规则运用的后果,与文段论述的主体不符,排除;D项为转折前的内容,非文段主旨所在,排除。故本题选C。

基础知识解读

江苏公务员片段阅读的考查形式为命题者设置一段字数在250字左右的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提问方式、文字材料,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要求的答案。

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江苏公务员片段阅读可分为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态度观点题、细节理解题、词语理解题和标题填入题。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态度观点题以及标题填入题的作答方法都集中表现在要把握好文段的主旨,根据主旨进行直接推断、引申、理解或概括作答;细节理解题与词语理解题的作答方法则侧重于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结合语境分析出词语的含义。总体来说,一方面考查考生宏观上对文段主旨的认识,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于微观细节信息的把握

江苏公务员考试的片段阅读特点是题量相对较少,难度不大,但是隐含的知识点相当丰富,类型也比较复杂。因此,要想高效备考片段阅读,首先就要明确片段阅读的题型、考点及出题思路,然后通过“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的方式熟练掌握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最后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模拟训练,培养自己对片段阅读的做题感觉,同时提高答题速度。

阅读材料的层次趋向复杂,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片段阅读能力。近几年江苏省考中片段阅读的给定材料不再是单一层次,而是多层次的复杂文段。因此,片段阅读做题方法技巧的应用不能只流于表面,需要准确理解材料的语句含义或核心思想。

备考过程中,要明确不同题目的考查要点,结合具体考点进行作答。大部分的题目通过提问方式即可提炼出考点所在,少部分难度较高的题目需要考生结合题干表述进行综合分析,再做判断。概括来讲,片段阅读中主要涉及对归纳总结、分析、演绎、推理、提炼等能力的考查,有些特殊题型还要求考生结合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诗词鉴赏等。因此考生一方面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打牢基础知识的功底。

备考加油站

片段阅读材料的来源:

一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日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瞭望》等报纸、刊物。

二是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讲话报告以及精英人士、文化名人的文章。

片段阅读解题顺序:

第一步:阅读提问,判断题型。(题型)

第二步:回到文段,查找信息。(思路)

第三步:运用方法,求得答案。(方法)

常考角度剖析

考点1 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是历年江苏省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在所有题型中占的比重最大,属于省考的必考题型。主旨概括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段主要内容或论述主体的概括归纳能力。事实上,这种概括归纳能力是解答所有题型都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主旨概括题里面涉及的思路和技巧非常重要,需要考生重点把握。

视频讲解

一、主旨概括题的判别标志

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典型的提问中往往有“主要”“核心”“中心”“概括”“主旨”“主题”“问题”“议题”“话题”等词语,诸如:“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是”“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二、主旨概括题的答题思路

主旨概括题考查考生对一段文字中心、主旨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所谓主旨,就是一段文字表达的核心意思或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在一段文字材料中某个句子能承载整个文段的核心意思,这个句子叫作这段文字的主题句。

归纳概括文段的中心、主旨,第一步是找出主题句,把握文段的主题句,由此理解文段的主旨;第二步是判断选项,选出与主题句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正确选项与主题句表达的意思一致,但表达形式一般不同,找到主题句后对应正确选项有三种方法。

(1)精简压缩:选项所呈现的语句一般比较简短,如果主题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将其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舍去,提取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即可对应到正确选项。如:

主题句:必须要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尽快引入市值考查机制,将国有大股东利益与广大中小股东利益有机统一在一起。

正确选项:必须尽快引入市值考查机制,有机统一大中小股东利益。

(2)同义替换:选项往往将主题句中的某个词语改换为同义词或近义词,从而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语义保持不变。如:

主题句: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正确选项:气候变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3)反证推导:有时候主题句会以“如果不A,那么B(B是负面结果)”的形式出现,这个格式叫作反面论证,这时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中心话题(文段论述的主题)推导出主题句表达的核心意思,通常表达“必须A”的意思。如:

主题句:如果没有了其他部门依法依规的后续处理(问责程序),那么审计部门所做的工作就会付诸东流。

正确选项:问责程序是审计工作发挥效用的保障。

另外还会存在一种情况,给定文段没有主题句,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分别论述某个对象的相关属性,而且这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时需要将文段所提到的几层意思综合,从而得出正确选项。对文段的归纳概括有两种方式,如下:

(1)并列加和: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一一罗列。如:

文段内容: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热带珊瑚的内脏、肌肉中。雪卡毒素主要影响人类的胃肠道和神经系统,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与有机磷中毒有些相似,一些受害者开始感到唇、舌和喉刺痛,接着在这些地方出现麻木,另一些病例首先的症状是恶心和呕吐,接着是口干、肠痉挛、腹泻、头痛、寒战、发热和肌肉痛等症状,接触冷水犹如触电般刺痛,中毒持续恶化直到患者不能行走。

正确选项:雪卡毒素的特性、存在和危害性。

(2)归纳概括: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的共性提炼出来,加以整合。如:

文段内容:《米莉茉莉丛书》是吉尔·比特专为4—8岁儿童所编读物,其创作灵感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及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独特理解。她以米莉、茉莉这两个肤色不同的小女孩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丛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立的主题,蕴涵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作者吉尔·比特认为书中传达的这些个性和素质,对于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孩子都是适用的。

正确选项:《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

以上方法可用下图表示:

主旨概括题答题思路图

三、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主旨概括题的核心是寻找主题句,给定文段一般篇幅较长,而考试时间非常紧张,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定位主题句,选出答案,这需要了解主题句的特征以及在文段中呈现的规律,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

根据行文的一般规律,主题句通常位于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当然也有少数情况下出现在文段的中间部分。这需要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也就是行文脉络,来把握主题句的具体位置。通常主题句还会由某个关联词或关键词引导呈现,如出现在“因此”“必须”等词语之后,考生还可以通过把握关联词或

关键词来迅速锁定主题句的位置。

下面将从行文脉络分析、辅证推断、标志词定位、主题一致几个方面一一介绍如何快速解答主旨概括题。

(一)行文脉络分析法

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行文脉络是指文章的结构,也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这一概念也可以推广到某个片段中使用。有些文段独立性较强,结构较为完整,层次比较清晰,可以通过梳理文段的行文脉络来把握文段的主题句。文段中被证明的、被支持的、被服务的句子,多具有概括性、宏观感,我们将它们简称为“总”,主题句往往就是总句。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多是表示辅助性、理由性、条件性的从句,它们多以列举、铺垫、并列等形式出现,我们把它们简称为“分”。“总”和“分”在阅读材料分布组合中,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片段材料。

视频讲解

1.总—分—总

“总—分—总”结构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找到某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

第二种: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接着论证这个观点,最后重申这个观点,重申观点可能是认可基础上的加深,也可能是对原来观点的否定。即: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重申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观点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2.总—分

“总—分”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接下来通过分析原因、举例证明、正反论证或援引论证等方法来证明这个观点。

视频讲解

在“总—分”结构中,通常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首。

3.分—总

“分—总”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列举现象—提出观点。首先列举一个或多个现象,或铺陈背景,接下来在文段最后提出作者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视频讲解

第二种: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通常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最后一句话归纳出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表示结论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第三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解决问题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4.分—总—分

“分—总—分”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首先铺陈社会背景或知识背景,或者引用他人观点,接着提出作者的观点或对策,最后通过分析原因或举例的方式对文段的观点或对策加以论证。

视频讲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观点或对策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通常位于段中。

5.分—分

“分—分”结构是指材料语句之间构成平行关系,也就是语意之间的并列关系,它可能借助并列关系的词语,可能借助分号,也可能只是语意上的并列关系。这种结构的主旨需要对两个层次或多个层次进行并列加和或综合概括,故考生不要犯片面选择的错误

(二)辅证推断法

在行文脉络分析法中我们介绍到,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称为“分”, “分”在文段中的地位是辅助性的,因此,可以称之为辅证。辅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背景铺陈、援引佐证、原因分析、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辅证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内容,但是根据辅证的位置可以判断主题句出现的位置。

1.背景铺陈

背景铺陈通常出现在文段的开篇,引导背景的词语有:随着目前近日近年来等。另外还有一类提示词需要考生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短语表示前文为背景材料,后面往往出现对策句,即文段的主题句。还有一些介绍事物概念或特点的语句也可在文段中充当知识背景铺垫。

视频讲解

答题技法:

背景材料只是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主题句往往出现在背景材料之后。

2.援引佐证

援引佐证是指通过引用别人的观点来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批驳他人的观点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援引有两种类型:一是正向援引,二是反向援引。正向援引和作者的观点一致,用来辅助证明作者的观点;反向援引与作者观点不同,往往是作者批驳的对象,也为提出自己的观点做了铺垫。

视频讲解

正向援引标志:××说:“……”所以……/正如××说“……”

反向援引标志:有人说:“……”但是……

答题技法:

(1)援引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快速阅读。

(2)反向援引的后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正向援引的前面或后面均可能出现文段的主题句。

(3)当主题句较复杂的时候,可以借助正向援引进行辅助理解。作者有时会引用“专家”的观点来代替自己的观点。

3.原因分析

表示原因的标志词语:因为、由于、之所以……是因为……

答题技法:

(1)原因本身通常不是文段的主题句,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

(2)表示原因语句的后面或者前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可以根据原因的位置来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4.举例论证

表示举例的标志:比如、例如、例证、有这样一个例子、就……而言。

答题技法:

(1)例子本身通常不是文段的主题句,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

(2)例子的后面或者前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可以根据例子的位置来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3)围绕例子论述的选项不选。

视频讲解

5.反面论证

反面论证是指提出观点之后,从反面来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也就是说假设不按照前面提出的观点来做,就可能导致某种不理想的结果。

视频讲解

反面论证的标志:否则、不然、如果不……那么……

答题技法:

(1)反面论证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略读。

(2)反面论证之前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

(3)当反面论证用“如果不……那么……”表示时,若反面论证前面没有出现主题句,那么文段的主旨就是与这个反面论证假设内容相反的意思,通过反证推导可以得到文段的主旨。

(三)标志词定位法

有些文段层次比较简单,或者主题句有明显的标志,可以通过标志性的词语来锁定主题句的位置。另外在分析文段行文脉络找主题句时也可借助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快速定位主题句。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主要指关联词和某些关键词。关联词主要包括表示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并列关系的连词。

1.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指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语义更进一层。

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但……还……,而且,更,甚至,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特别是,不但……而且……甚至……,除了……还……更……

视频讲解

答题技法:

(1)递进之后往往出现主题句。但是递进之后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文段的主题句,这要看递进之后的分句所在的复句是否处于文段“总”的位置。

(2)递进关联词连接的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和感情倾向上均一致,且前后都是作者的观点。

(3)“不但……而且……甚至……”这样的多层递进,最后一层递进部分往往是主题句。

视频讲解

2.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指句子中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了一个弯,跟前面分句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句加以修改补充。

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但是,然而,可是,却,不过,事实上,实际上,其实。

答题技法:

(1)转折之后往往出现主题句。注意转折之后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文段的主题句,这要看转折之后的分句所在的复句是否处于文段“总”的位置。

(2)转折关联词连接的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和感情倾向上均相反,且转折之后是作者的观点。

(3)文段中出现多个转折关联词时要结合行文脉络的技法来寻找主题句。

3.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另一个分句是由这个原因导致的结果。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表示结论的词语:所以、因此、可见、看来、导致、造成、使得、由此可见、照此看来、正因如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

表示原因的词语:因为、由于。

视频讲解

答题技法:

(1)结论词之后通常出现主题句。尤其是文段尾句如果由结论词引导,那么它一般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2)当出现原因词时,可以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后或者之前寻找表示结论的句子。

4.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指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结果。包括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假设条件关系和周遍条件关系。

视频讲解

充分条件关系关联词:只要……就……

必要条件关系关联词:只有(唯有)……才……; ……才……;除非……否则……

假设条件关系关联词:如果……那么(就)……

周遍条件关系关联词:无论……都……

答题技法:

(1)充分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结论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就”后面的分句比较重要。

(2)必要条件关系中必要条件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即“只有”引导的对策句通常比较重要。有时候会省略“只有”,单独出现“才”,那么“才”前面的内容往往是主题句。

(3)在假设条件关系中,“如果”引导的假设条件是未然的,即没有发生;当“那么”引导的结果具有负面性时,“如果”所引导的内容的反面意思就是文段的主旨。

(4)周遍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结论,也就是说“都”后面的分句比较重要。

视频讲解

5.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句子或词语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有两类,并列并存和相反相对。

表示并列并存关系的词语:还,此外,另外,同时,与此同时,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表示相反相对关系的词语:有的……有的……;有时……有时……;不是……而是……

当“而且”“但是”用来连接并列复句时,它们分别所具有的递进和转折功能将被削弱。

答题技法:

(1)构成并列的两个部分同等重要:如果文段是由并列关联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层次构成,那么这几个层次同等重要,应综合概括或者并列加和来把握文段的主旨。概括主旨应全面,不能片面选择。

(2)并列关系里面无重点:如果文段中只有一部分语句是并列关系,那么可以快速阅读这个并列复句,在并列复句的前面或后面寻找主题句。

6.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一般用来引导主题句的标志性词语。考生在阅读时通过把握文段中的关键词可以迅速定位主题句,从而快速概括文段的主旨。片段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有条件词、倡导词、强调词、疑问词、顺序词。

条件词:必须、务必。

倡导词:需要、应当、应该。

强调词:真正的、重要的是、有趣的是、有意思的是。

疑问词:如何、怎样、为什么、什么。

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答题技法:

(1)条件词和倡导词通常引导解决问题的语句,解决问题的语句一般是文段的主题句。因此条件词和倡导词之后的句子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除非后文出现转折的意思)

(2)强调词表示着重强调,用来引起读者注意,通常引导作者的观点。因此强调词后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除非后文出现转折的意思)

(3)疑问词通常出现在设问句中,所谓设问句是指自问自答,用来引起读者注意的句子。在文段中如果出现由疑问词引导的设问句,那么围绕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

(4)顺序词有两种作用:一是表示并列列举,当一段话用顺序词并列列举几个方面时,概括文段主旨需要将并列的几个方面综合概括或并列加和;二是表示先后次序,当一段话用顺序词来强调做某件事情的先后次序时,文段的主旨应为做某事的方式方法或者怎样做某事。

(四)话题一致法

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指文段展开论述时所围绕的论述对象,也称主题。前面我们讲到作答主旨概括题要首先在文段中寻找主题句,然后判断哪个选项是主题句的同义替换或精简压缩或反证推导。为了进一步提高答题速度,针对某些比较特殊的题目,还可以采取话题一致的方法解答。

话题一致是指正确选项所论述的话题应该与文段所论述的核心话题保持一致。如果给定的四个选项话题均不同,那么只需要快速判断文段的话题,从而选择与文段话题一致的选项即可。如果有两个选项的话题与文段话题不同,那么可以先排除这两项,再比较剩余两项择优选择答案。话题一致原则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解答较易和较难的题目,特别是在对干扰选项纠结不定时,可以利用话题一致原则确定答案。

在“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一般出现在“总”句中;在“分—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会在并列的每个分句中有所体现,每个分句都围绕一个共同话题展开。

近几年江苏省考试题中出现一种新的考点——主旨概括题的变形题,提问方式通常为“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所谓关键词,就是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词,这类题目实际上考查考生对给定阅读材料话题的把握能力。

【例1】(江苏2015A—1)财税体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关注财税体制改革、最明白其重要含义的无疑是各级地方政府。因为财税改革将撬动地方财政“钱袋子”,使之在收入、支出、监督等各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对于目前地方财政面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如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土地财政过度膨胀、预算不够公开透明等等,都将拿起“手术刀”,直剖病灶予以解决。

对于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财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各级地方政府

B.财税改革将促使地方政府直面各种财税问题

C.财税改革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良方妙药

D.财税改革目的在于收紧地方财政的“钱袋子”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主旨概括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厘清行文脉络,文段前半段在说财税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后半段在说要解决地方财政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因此文段重点在后半段。

第三步: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名师点评]文段分为两段,前段是背景,后段点明主旨,指出财税制度改革将对目前地方财政面临的诸多问题“直剖病灶予以解决”, C项为主旨的同义替换。A、B两项是财税改革对各级地方政府影响的具体表述,排除;收紧地方财政的“钱袋子”,是地方政府关注财税改革的原因,不是文段主旨,排除。故本题选C。

【例2】(江苏2014A—6)汽车产业是一个长期性产业,作为产业革命带来的核心产品,它形成了相当长的产业链,不仅产业自身的发展会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扩展或成倍的乘数效应,而且会带动金属、电器设备、橡胶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解决了就业问题,提升了社会福利,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汽车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系

B.汽车产业与社会就业问题的关系

C.汽车产业与产业革命进程的关系

D.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主旨概括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画出关联词。

第三步:结合选项,确定答案。结合选项可知,只有D项涉及了这两点。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汽车产业……不仅……”阐明了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而且……解决了就业问题,提升了社会福利”阐明了汽车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即汽车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汽车产业的作用,所以整个文段讲的是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A、B、C三项只概括了文段的部分内容,不全面。因此,本题选D。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主旨概括题是片段阅读中最为常见、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题型。解答主旨概括题最关键的就是在材料中寻找主题句,寻找主题句的核心方法是宏观上把握行文脉络,微观上把握关联词语。有时候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法辅证推断法话题一致法迅速定位材料的主题句。一般来说,例子、原因、引用、论证、反证、背景、理论铺垫等部分往往略看或不看,关注其前或后由关联词或关键词引导的、相对独立的、具有概括性的语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技巧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要结合起来运用。综合运用行文脉络、关联词语和辅证推断,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阅读速度,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当干扰选项难以排除时,还可以借助话题一致来确定正确选项。

考点2 意图推断题

意图推断题是历年江苏省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属于省考的必考题型。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准确判断能力。想要判断作者说话的意图首先得明白作者说了什么,也就是一定要基于材料的主要意思来判断。一段阅读材料往往比较长,归纳其主要意思并不需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详细阅读,而是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考生可以通过我们在主旨概括题中讲的行文脉络、关联词、辅证、关键词等方法来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核心意思。

视频讲解

意图推断题属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里的难点,因为其与主旨概括题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有时二者区分难度较大。尤其是近几年的题目,有将两种题型的界限渐渐模糊化的趋势,使得意图推断题成为考生极易丢分的题型。

准确解答意图推断题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答案所围绕的话题应该和给定材料所谈论的主要话题保持一致;二是要结合材料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作者说话的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作答;三是紧密结合给定材料的核心意思,防止推断过度,偏离文意

一、意图推断题的判别标志

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意图推断题典型的提问中往往有“想要”“意在”“推出”“道理”等词语。例如:“这段话想表达/说明”“这段话要表达/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说明”“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这个寓言的寓意是”。

二、意图推断题的答题思路

意图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判断作者意图、目的,推测材料中隐含信息的能力。所谓意图就是指作者的用意、目的,也就是说作者讲这段话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或者达到什么效果。解答意图推断题,第一步要把握给定文段论述的重点,第二步要在文段重点的基础上来判断作者的意图

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一种含蓄委婉的特点,我们平时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特别是和不太熟悉的人对话时,往往不会把自己的目的直截了当地全部表达出来,而是以含蓄的方式讲出一部分,让听话人去推测想说却没说出来或者隐藏在已经说出来的字里行间的那些意思,这就叫作言外之意。比如:

甲对乙说:“我渴了。”

甲的言外之意是请给我倒杯水。

乙对丙说:“最近手头有点紧。”

乙的言外之意是向丙借钱。

因此判断作者的意图大多数情况需要把握作者讲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要在确定文段重点的基础上稍作引申进行判断。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揣摩言外之意来把握作者意图,意图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即直接陈述,此时意图就是材料的主旨。比如:

甲也可以对乙说:“给我倒杯水。”

乙也可以对丙说:“借我点儿钱吧。”

当作者将意图直接陈述出来时,把握作者的意图只需要把握文段的重点内容(即主旨)即可,无需引申推测,否则会犯过度推断的错误。比如:

甲的意图不能理解为我要泼你一身水。

乙的意图不能理解为我想用这笔钱做生意。

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无端推断,与给定材料的意思没有任何联系。

意图推断题答题思路框架如下:

意图推断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意图推断题的解题方法

关于把握文段重点的方法,我们在主旨概括题的章节中已经有所介绍。这一节重点介绍如何判断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主要有言外之意直陈观点两种情况,那么何时需要在把握文段重点的基础上稍作引申,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呢?何时只需要把握文段重点即可得到作者的意图呢?一般情况下,当作者想呼吁、倡导我们做某件事时,表达会比较含蓄委婉;当作者想对某个事物作出评价或针对某种现象提出带有自己倾向性的观点时,通常会将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当作者想揭示某个深刻的道理时往往不会直接陈述,而是以寓言故事作为载体间接传递;当然作者也有可能直接提出对策或者亮明观点,当材料中出现引导对策或观点的标志词时,意图往往是直接陈述的。总之,作者的意图就是作者间接或者直接提出的对策或观点。在典型的意图推断题中,往往作者想表达的对策是间接提出的,观点是隐含的,不在字面之中;那些文段中有明显的对策句或观点句的意图推断题可称之为主旨句的意图判断。

(一)间接提出对策

如果一段文字提出一个负面问题,并阐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作者的意图有两种情况:一是呼吁针对原因解决问题;二是呼吁直接解决问题

(二)间接提出观点

作者意图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是隐含观点,如果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是提出某个负面的问题,那么它可能间接地提出作者的某种观点,这个观点便是作者写这段话的意图。对于隐含观点,考生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技巧来揣摩把握。

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段中出现的评价性词语或带有褒贬色彩、感情倾向的词语,可以依据这些词语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用积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强调该事物的重要性或者呼吁加强对该事物的重视;用消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否定该事物的作用或者澄清某个事实。

(2)文段将甲、乙事物或事件进行对比,作者的意图往往是突出强调一方的特征

(3)文段中出现反面论证,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反面论证所证明的正面观点

(4)文段并列列举了几个客观现象,可以通过归纳这几个现象的共性来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

(5)文段依次介绍几个话题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意图是揭示首尾话题之间的关联性

(三)直接陈述意图

作者想要提出的对策或表达的观点有时会直接陈述出来,此时把握作者的意图不需要再作引申,考生只需把握文段的主题句,选择与主题句同义替换的选项即可。判断作者的直接意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文段尾句由表示结论的关联词引导,那么这句话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通常也就是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

(2)文段提出问题之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往往由“应该”“需要”“必须”“只有……才……”等词语引导,这时候解决问题的句子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意图,无需再引申推敲。需要注意的是,当文段明确提出对策但选项中没有与之同义替换的对策时,可能是考查由对策反推这一对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3)文段客观说明某个事物的概念、原理、功用时,作者的观点是直接陈述的,文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的意图。

(四)讲述寓言故事

意图推断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即文段讲述一则寓言或一个故事,让考生理解并揣摩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或故事想传递给我们的寓意或道理。从历年江苏省考题目来看,寓言故事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主人公失败主人公成功主人公先失败后成功

判断寓言故事的寓意或道理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字面意思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性的启示。每个故事最后都会有一种结果,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1)文段讲述主人公成功的故事,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2)文段讲述主人公失败的故事,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3)文段讲述主人公从失败到成功的故事,对比分析前后有何变化,分析转变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4)文段讲述主人公甲失败,主人公乙成功的故事,对比分析甲、乙有何不同,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例1】(江苏2015A—3)中国人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为900立方米,且分布极不均衡。全国每年缺水量为500多亿立方米。2010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降至107立方米,同期巴黎为490立方米,东京为398立方米。北方资源性缺水程度加剧,而南方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地下水污染状况严重。在200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中,水质较差的有40.3%,极差的有14.7%,珠三角等区域内主要城市及近郊地下水中普遍监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中国水资源的问题主要在于分布不均匀

B.中国当前全国范围水资源面临严重问题

C.中国北方缺水情况与南方缺水情况不同

D.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意图推断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判断作者的意图。文段主要叙述了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分布不均、严重缺水、南北方不同的缺水情况等。

第三步:对比选项,发现只有B选项是对整个文段的重点强调。

[名师点评]文段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少、南方和北方普遍缺水等问题,意在宏观指出我国当前水资源面临严重问题。A、C、D三项都是水资源问题的具体表述,过于片面,排除。故本题选B。

【例2】(江苏2014A—2)在中国,让公众理解科学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除了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参与,除了更好发挥现有科普资源的作用,眼下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包括一批科普作家队伍的造就。国际上的经验表明,一批职业科学普及撰稿人的存在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支撑,如果我们能抓紧培养一批职业的科学工作者,或许能为我们的科学普及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此段文字,作者意在( )。

A.阐明让公众理解科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B.介绍和评价国际上新的科学普及方面的经验

C.呼吁尽快培养职业的科普作家和科普工作者

D.指出科普工作需要科学界教育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意图推断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找到关联词“除了……更”, “更”之后是文段重点,文段重点论述的是职业科普工作者和作家的培养问题。确定答案为C。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除了……更”表示递进关系,“更”之后是文段重点,即“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是主旨句,C选项是文段重点的近义替换,即正确答案。“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后面整个文段是对这个句子的解释说明。

A选项是递进之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在文段中仅为引入作用。B项,文段用“国际上的经验”是为了论证“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包括一批科普作家队伍的造就”的观点,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D项,“科学界教育界”是“除了……更”之前的内容,在文段中为引入作用,而非文段重点。

【例3】(江苏2014B—3)语言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表现在多边外交等国际交往中,其次是有多少外国人把它作为外语来学习。近年来,“汉语热”的话题常现报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汉语国际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就实际统计数据来看,世界上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远赶不上以英语、德语、法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倡导在国际交往中尽可能使用汉语

B.优化汉语教学方法,做大做强孔子学院

C.充分利用“汉语热”,推进汉语国际教育

D.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意见推断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发现关联词“但是”其后为文段重点,提出了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如英语、德语、法语。选项D即为其同义替换。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此题属于意图推断题。通读全段可知,第一句讲的是语言国际影响力的表现;第二句介绍了汉语在近年的发展;第三句的转折词“但是”后面的内容是文段强调的重点,即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语、德语、法语,因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故选D。

【例4】(江苏2014B—5)“以房养老”的前提是手里有房,一般来说,手头有两套以上房产的人可能更会考虑“以房养老”,而从观念上看,中青年人更易接受,他们应该是未来“以房养老”的潜在群体。但近年来房价非理性上涨已经大大超出多数人的承受能力,有些人甚至到60岁都还不完房贷。养房都成问题,更别说以房养老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仅有一套房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B.60岁以下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C.“以房养老”在现阶段适用人群较少

D.推迟退休年龄或可推动“以房养老”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

第二步:阅读文段,发现关联词“但”,其后为文段重点,主要讲了多数人不具备“以房养老”的条件,即C项所述。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段先提出以房养老的前提和观念,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文段重点,即以房养老在现阶段适用人群较少。故选C。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意图推断题要求考生在把握阅读的主要意思之后判断作者论述的意图。鉴于含蓄委婉的表达习惯,作者的意图目的通常是言外之意或者隐含在材料背后,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所以在判断作者意图时,一定要基于材料的主要意思,同时把握作者在材料中透露出来的倾向性。一般来说,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提出负面问题时,作者的意图是呼吁解决这个问题,正确选项往往围绕材料的主题且以呼吁、倡导的方式表达(如“应该”“需要”等);材料的核心内容讲述了一个故事,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告诉我们一个启示或道理;若材料的核心意思非上述两种情况,那么作者的意图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这个观点有可能是直接表达,也有可能是隐含表达,需要考生借助结论词带有感情倾向或评价性的词语行文脉络反面论证等技法判断作者的观点。

考点3 态度观点题

视频讲解

态度观点题属于省考中的选考题型,出现频率不高,相对来说难度也较小。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于作者对某事的态度、观点、倾向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有时着眼点在一些很小的细节,有时也需要对全文进行宏观掌握,因此态度观点题与主旨概括题是有交叉点的,在主旨概括题处讲到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可能同样重要。解答这种题型,主要在于熟练掌握态度观点题的几种类型并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答题角度。

一、态度观点题的判别标志

提问方式多由“观点”“态度”“是否同意”“有无道理”等来表示。如:“可知作者的态度”“作者是否同意”“作者认为上述有无道理”“作者对×××的看法是”“作者认为”。

二、态度观点题的答题思路

考生首先要通读材料,把握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判断作者有无态度体现。若是没有态度呈现,就选择没有表态意思的选项;若是有表态再进一步分析其立场倾向。思路框架如下:

态度观点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态度观点题的解题方法

(一)观点明确

如果材料中有观点引导词,诸如“我认为”“我觉得”“依我看”“笔者认为”,那么引导词之后的语句就是作者的观点,直接选择与其意思最接近的一项即可。

(二)观点隐含

有时材料中有观点引导词,但引导的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别人的观点,作者只是客观地引用别人的观点,并且不做任何评价,那么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没有观点。材料中没有观点引导词时,可以通过以下技巧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

1.关联词语

转折关系:“虽然A,但是B”,转折之后B是作者的观点。

2.态度倾向词语

周遍条件关系:“无论A,都B”,结论B是作者的观点。

诸如“遗憾的是”“所谓的”“破碎”“断裂”“虚无”“严重破坏”,这些词都带有消极的否定的倾向性,由此可以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

3.否定句和反问句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肯定意义。

如:难道你能否认学习成语不需要死记硬背吗?

作者的态度:作者认为学习成语不需要死记硬背。

4.标点符号

双引号具有引用强调反语三个作用,当给一个褒义词加了双引号,通常是表示反语,比如“标致”“杰出”“聪明”。

感叹号和问号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也可以表示作者不同的态度立场。

(三)辅证

反面论证:“如果A,那么B(负面)”,作者的观点是-A。

正向援引:正如、如同、像……一样,这些词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援引意思一致。

【例1】(江苏2013C—4)历史叙事中的这一“场景再现”技巧,显然不能单独担当起史学方法变革的重任,却有可能妨碍一些历史问题的讨论,太过琐细的描写,弄不好会使读者流连于局部的场景而忘却了历史展开的复杂逻辑。

关于历史叙事中的“场景再现”技巧,作者认为( )。

A.方法值得怀疑

B.轻视历史叙事的展开

C.不应过分依赖

D.不属于史学方法变革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态度观点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找到观点句“不能单独担当起史学方法变革的重任”,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作者没有直接否定这一技巧属于史学方法变革,D项不正确。作者只是认为该技巧不能单独担当起重任,即作者并不全盘否定这种技巧,因此A项不正确。B项文中未提及,排除。由“不能单独担当起……讨论”可知,作者认为这种技巧有用,但不能单独使用,即不能过分依赖,故C项正确。本题选C。

注意:在文段中,作者发表评价的是“场景再现”这一技巧在使用的时候应该怎样使用,而不是对这一技巧本身的评价。所以A、B、D三项由于对技巧本身进行评价,考生可以迅速排除。

【例2】(江苏2013C—5)在当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把学生分出高低,学校的做法不过是顺应这种体系。很多时候,学校老师还认为只给学生发奖状、证书不够,而要以徽章等来强化学生对优生、差生的印象。而对于学校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问题。

对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样的做法,作者的态度是( )。

A.有所质疑

B.完全否定

C.不置可否

D.基本赞同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为态度观点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找到句子“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有所质疑的。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根据文段中的关键词判断作者的感情倾向。由第一句“学校很难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可知,作者认为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样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接着第二句讲述学校难以发现问题的原因。第三句强调人们对学校的做法习以为常了。根据上面对文段的分析可知,作者对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有所质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注意:B项的“完全否定”是对原文作者本身态度的夸张表达,作者并未表现出过于激烈的否定态度。C项的“不置可否”不符合从“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态度。D项和作者的态度相悖。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态度观点题,考生首先要看清提问方式,问的是“谁”对“什么”的态度,再带着问题作答,体会材料中作者或者某人的立场观点语气。考生可以根据观点引导词、关联词语、带有感情倾向或评价性的词语、反问句、辅证、标点符号等提示信息,果断判断。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只客观引用他人的观点,没有做出评价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时,作者是没有态度观点的

考点4 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在历年省考中出现频率都较高,属于省考的必考题型。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段细节信息的辨别能力。很多考生觉得此种题型难度很大,因为一道细节理解题往往有多个考点,而且可能分布在文段的各个角落,因此会耗费较长的做题时间。但是考生们也不要忽略这种题型的好处,即题目较为客观。前面讲过的主旨概括题和意图推断题难点就在于题目较为主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难免出现思考与理解方式与命题人不尽相同的地方。而细节理解题的答题基础就是题目的文段,因此错误率也就相应地降低。可见,对于解答细节理解题,考生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是能够迅速找到原文的对应信息以及掌握典型干扰选项的设置类型。

视频讲解

细节理解题的特点是文段的文字量可能比较大,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而使阅读难度增大,且考点分散等。如果做题时还遵循前文提到的做题顺序,会发现在阅读文段时还是没有侧重点,使得做题时间拉长。因此,对于此种题型,我们要改变一下做题策略。如何迅速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呢?答案是:直接将选项代入原文中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在通过提问方式判断出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之后,先不要着急阅读文段,而是将每个选项直接代入原文中,寻找原文的对应信息。这样,就可以略过不重要的信息,直接切中要害。这种方法在面对文字量特别大、内容特别复杂的文段时尤其有效。

一、细节理解题的判别标志

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判断四个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其选项范围涵盖较广,涉及材料的各个方面,也比较琐碎,主要考查考生查找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材料与原意是否一致的能力。细节理解题提问方式主要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哪项不能得出”等。

二、细节理解题的答题思路

解答细节理解题主要就是根据选项设置的细节来比较其与原文的语义是否一致,具体答题思路如下:第一步,快速阅读问题和选项,将选项依次代回材料;第二步,回到阅读材料,通过浏览、跳跃式阅读,锁定选项针对的细节,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将选项和原文仔细比对分析;第三步,通过范围程度数量话题逻辑关系时态情态等角度,分析选项的表述是否出现语义偷换,从而排除干扰选项,选出符合提问要求的答案。思路框架如下:

细节理解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细节理解题含有特定的考查规律,也就是细节理解题的陷阱设置有一定规律可循。当选项表述的细节与材料一致属于“同义替换”,反之属于“语义偷换”,主要体现在范围、程度、数量、话题、关系、时态、情态等几个方面。

(一)偷换范围

表示范围的副词所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范围的副词,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范围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有没有扩大或是缩小。

表示扩大范围的词语:一切所有完全各个全部历代

表示缩小范围的词语: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只有唯一仅仅

(二)偷换程度

形容词受不同的程度副词修饰时,表示的语义轻重会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程度的副词,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程度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比如原文是“较容易”,而选项偷换为“很容易”。

表示程度的词语:非常

(三)偷换数量

现代汉语中表示数量大小的词语有三个级别:较多量、较少量和中间量。中间量指看不出多少,只表示有量。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数量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数量上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较多量和较少量的相互偷换,或者将原文的中间量偷换为较多量或较少量等错误。

表示较多量的词语:大多数大部分广大较大的

表示较少量的词语:少数少部分一点儿较少的个别

表示中间量的词语:有些某些部分

(四)偷换话题

所谓话题就是论述的对象,保持论述对象的一致性是一个基本的答题原则,即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主体、同一客体。有些干扰选项设置会省略材料中话题前面的修饰语,或将材料中话题改换为意思相近但不相同的词语,或直接改换为另一个话题,从而造成偷换话题的错误。

(五)偷换关系

偷换关系主要指偷换逻辑关系,通常有几种情况:原文所表述的是并列关系,选项变为其他关系;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变为充分条件关系;原文有特定的因果关系,选项把因果颠倒;原文是肯定,选项变否定,原文是否定,选项变成肯定的肯否矛盾。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逻辑关系上是否吻合。

(六)偷换时态

现代汉语中有三种时态:过去时(已然)进行时(现在)将来时(未然)。三种时态之间不能相互替换。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时态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时态上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已然和未然的相互偷换。

表示过去时的词语:已经曾经

表示进行时的词语:现在目前正在在……中

表示将来时的词语:将要不久很快趋势

(七)偷换情态

现代汉语中修饰动词的情态副词表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或者确定性。做题时要留意观察材料和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情态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情态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将可能性偷换成确定性的错误

表示可能性的词语:可能也许大概几乎不一定

表示确定性的词语:总是绝对一定永远

(八)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在细节理解题的考查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强拉关系,即原文中甲和乙没有联系,而选项中将二者强拉关系,一般表述为“甲决定乙”“甲导致乙”“甲比乙更……”;二是主观臆断,即过度引申,做出材料并未提及且与材料无关联的判断。

【例1】(江苏2015A—5)睡眠有个神奇的特点,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在每天晚上相同的时间感受到睡魔的召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睡眠的启动部分依赖于大脑内的一个“时钟”,这个“时钟”能够追踪记录地球的昼夜更替,以及季节性节律,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从细菌和植物,到鱼类、昆虫和哺乳动物,都具有这样的能力,“生物钟”在自然界无处不在。

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与“生物钟”无关的是( )。

A.腊梅花香寒冬来到

B.公鸡每天清晨打鸣

C.旅美归来要“倒时差”

D.夏季来临昼长夜短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为细节理解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与原文,找到“生物钟”现象的特征,发现A、B、C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根据,只有选项D与文段所说的“生物钟”现象无关。

[名师点评]A、B、C三项分别指出植物、动物、人在季节变换、昼夜交替过程中受到自身“生物钟”的影响而做出的反应。D项所说“夏季昼长夜短”是由于地球公转轨迹中有近日点与远日点之分,与“昼夜更替,以及季节性规律”无关。因此本题选D。

【例2】(江苏2014A—8)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说明劳动力成本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配套性和规模经济所起的作用相对变小。虽然中西部地区暂时还没有这种产业配套的聚焦效应,但国内的中部省份和沿海地区,往往只有一河一山之隔,所以配套中心在国内范围的转移,比起向其他国家转移的可能性高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下面列举的中西部所具有的优势在文段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

A.土地价格相对便宜

B.工资水平较沿海低

C.劳动力相当丰富

D.与沿海地区距离不遥远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为细节理解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与原文,B、C、D项都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只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A项在文中没有涉及。“劳动力成本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应B、C两项;“只有一河一山之隔”对应D项中的“与沿海地区距离不遥远”。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细节理解题,首先要审清设问,尤其是遇到诸如“不正确”“不符合”“不能得到”“错误的是”等反面提问时,要标下来,以防看错题或是分析错误,浪费时间。同时,材料和选项中出现所考查的细节信息,比如“也许”“大概”“容易”“几乎”“可能”等,一定要标记下来,因为这些关键细节点,往往是设置题目的关键处。解答细节理解题要注意做题的步骤:一是审题代入。审读提问和选项,将选项依次代入材料。二是对照比较。通过阅读材料,锁定选项考查的细节在材料中出现的位置,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三是排除干扰。通过对照比较,将那些无中生有、偷换话题、偷换范围、偷换程度、偷换数量、偷换关系、偷换时态、偷换情态等错误选项排除,确定正确选项。解答细节理解题应注意定位准确,尤其是在查找原因时,要辨析清楚所找到的原因是否是设问指定事件的原因,不能混淆。

考点5 词语理解题

词语理解这种题型在江苏省考中并不陌生,在近几年的试题中也时有出现。该题型要求考生在阅读完一段话之后,能够根据文段内容正确理解原材料中某个词语或者某一句话的语境意义,考查的是考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词语或者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特定含义的能力。这种题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选词填空题,例如同样要求考生借助于语境信息中的关键成分来理解句子或词语的含义,但同时该题型又与选词填空题有较大差别。选词填空题通常考查的是词语的具体含义,而词语理解题则更侧重于词语或句子不同寻常的含义,尤其是在特殊语境中的抽象意义,因此考生在解答词语理解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文段的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视频讲解

一、词语理解题的判别标志

这种题型提问中往往会把所问的词语、短语用双引号或加下划线标注,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指”“这段文字中‘前者’是指”“‘×××’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这段文字中的‘××’指代的是”“文中画线的‘××’是指”。

二、词语理解题的答题思路

解答词语理解题,第一步要找准所问词语或短语在原文的位置,适当标注;第二步结合前后文的语义来理解该词语或短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并选择正确答案。如果考查的是代词指代,代词所指代的内容通常离它比较近,可在就近范围内寻找指代对象。既然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所以脱离了前后语境,只是字面含义的选项都是有误的。思路框架如下:

词语理解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词语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一)代词指代

代词指代考查考生迅速判断代词所指对象的能力。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代词指代主要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一般指代人,包括“你”“我”“他(她)”“你们”“我们”“他(她)们”等(“它”一般指代非人);指示代词一般指代事物,包括“这”“那”“这些”“那些”等。其中“这”“这些”属于近指,“那”“那些”属于远指。有时候还会考查一些文言代词,如:“此”“其”“前者”“后者”等。寻找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形式上来考虑,往往需要运用“就近原则”。根据代词出现的位置,选择在句法结构上与其最靠近的词语为正确选项。

(2)从语境上来考虑,分析所问词语前后语境,确定逻辑语义。语境限定的逻辑关系是引导、暗示所问的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的,它可以用事例说明,可以用原因证明,可以用理论支撑,可以用引用支持,可以用结果正反加强,也可以用特定的标点符号如冒号、破折号等来援引支持。另外,从阅读材料的语法构成来考虑,一定要注意主语、话题一致的原则。

(3)从内容上来考虑,代词指代的对象正是代词所在语句中的谓语所描述的对象。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复句,就不能只从其中一个分句中寻找答案;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时间状语,就不能在时间状语里寻找答案。有时,只机械地考虑就近原则得到的答案极有可能是错的。

(4)当考查“前者”或“后者”所指代的对象时,需要先在“前者”或“后者”这个词语的前面找到一个由并列关联词连接的并列关系的短语或复句,“前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前面的内容,“后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后面的内容。

(二)词、短语理解

当提问方式中出现“文中画线的×××表示”“×××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等,其中“×××”是一个词语或短语的时候,此类题就是词语理解题。词语理解题所考查的词或短语往往是与阅读材料语义相关的,或者是具有特殊深意的处于特定语境中的关键词,比如在材料的语境中被临时赋予含义的词语,比如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比如词语的表达作用产生的相关意义。

考生要把握词语或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主要是分析上下文语境与所问的词语的逻辑关系。判断词语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可以从语境中的一些标志信息入手。

(1)标点符号: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时,后面的语句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说明。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只要把握后面的句子即可。

(2)标志词语: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成为”“也就是说”等表示解释说明的标志词语时,可以通过标志词语之后的语句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比如”“例如”“因为”“由于”“原因是”等标志词语时,其后面的内容是对所问词语的举例或原因论证,可以通过把握例子和原因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

(3)标志句式:当所问词语出现在“是A,也是B”“有的A,有的B”“不是A,而是B”“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这样由关联词引导的特殊句式中时,可以通过A和B的逻辑关系来理解A或B中的所问词语。

(4)修辞手法:当所问词语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格时,要理解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其实就是要把握这个词语比喻、借代的对象。也就是要通过喻体、借体来判断本体。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借体和本体具有相关性。寻找比喻、借代的对象要遵循主题一致感情倾向一致的原则。

【例】(江苏2011B—64)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赵本山的小品受欢迎,还不如说是赵本山这个人本身更受关注。自从赵本山登上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在陈佩斯等笑星长期缺席的情况下,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几乎成了央视的“金字招牌”,甚至一度成为春晚的收视保证。但事实却无情地证明:赵本山已经被央视“过度消费”了。

“过度消费”,即( )。

A.演员的个性经常被抹杀

B.演员的才华总是被忽视

C.演员的才华已经被透支

D.演员的个性容易被扭曲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根据提问方式,判断题型为词语理解题。

第二步:本题没有特殊的标志词,只能联系前后语境来理解“过度消费”的含义。通过理清文段脉络和关联词“但”,从而确定答案。

[名师点评]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要求考生理解“过度消费”一词的含义,那么首先定位原文,该词出现在文段的末尾,小语境中没有相关解释,因此需要往前阅读来寻找其含义:“自从赵本山登上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在陈佩斯等笑星长期缺席的情况下,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几乎成了央视的‘金字招牌’……”。既然是其他笑星长期缺席,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成为“金字招牌”,意思就是赵本山和“赵家班”填充了别人长期缺席的这个空白,而后用转折关联词“但”说赵本山“被过度消费”了,那么意即赵本山的才华被用尽了,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就是C项所述的“被透支”。

注意:对于选项A, “演员个性被抹杀”,在文中并无此含义,属于无中生有;而B、D两项的“才华被忽视”“个性被扭曲”,在文中也无从体现。原文中只是说赵本山和“赵家班”长期出现,但是演员们的表现水平如何作者并未评价,因此A、B、D三项均不能解释“过度消费”的含义。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词语理解题,可从代词指代题和词、短语理解题两个角度着手。两者都需要首先定位原文,在文中找到代词或词语出现的位置,然后结合语境,即上下文来寻找代词指代的对象,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代词指代题往往可以通过就近原则寻找,同时还需要结合语境来检验所找到的指代对象是否准确。理解材料中词语的含义,可以借助语境中的标点符号、标志词标志句式、代词等提取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词语理解题出现新的考点,即考查修辞手法,比如通过喻体来判断本体,作答时要遵循主体一致的原则。

考点6 标题填入题

标题填入题在省考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为选考题型。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于文段核心内容的提炼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通常偏低,原因有二:一是题目的文段本身阅读难度较小,无须花费太多时间;二是标题填入题与主旨概括题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时我们也会称这种题型为“小主旨题”。

视频讲解

一个好的文章标题,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点题。也就是说,标题要将文段的核心观点或论述主体概括出来,同时要保证语言精练简洁。通常来说,文章的标题都应是词组或短语,很少出现成分很复杂的完整句子。第二,与文段风格相一致。标题填入题与主旨概括题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于标题来说,光起到点题作用是不够的,还需要与文段整体的风格相匹配。不同的文体,标题风格也截然不同。只有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才是一个好的、恰当的标题。

一、标题填入题的判别标志

标题填入题的设问主要表现为“下列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最恰当的是”“下列作为文章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是”“为上面文字拟写一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等。

二、标题填入题的答题思路

标题指向的是阅读材料的主旨或目的,这也正是“标题”的内在要求。一段文字材料的标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能够概括文段的核心意思;二是与文段的文体风格相一致。解答标题填入题,第一步要立足于阅读材料的语义,根据文体的不同,归纳概括材料的中心、主旨或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步要提炼关键词,选择包含关键词并且与材料文体风格一致的选项。

标题填入题答题思路图

三、标题填入题的解题方法

按照文段体裁的不同可将标题填入题细分为议论型、说明型、新闻报道型和记叙型四种类型,下面为大家介绍这四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议论型标题选择

议论文标题直接指向论点本身,或是论点语义中关键的对象、话题。论点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情、某一现象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在文中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意思十分明确,或肯定,或否定。对象、话题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件、问题或现象在材料中的呈现,它是论点围绕的主题。此外,议论文的标题要做到基于文意,不过度推断;简洁概括,不拖沓冗赘。议论文标题风格比较直接犀利,通常是观点或对策的表述,往往带有号召性

给议论型文段填标题,首先需要运用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技巧把握材料的主旨,往往要寻找观点句、对策句或通过归纳概括得出。其次在主题句基础上提炼关键词,也就是主旨对象、话题。最后选择包含这个关键词且风格上与材料匹配的选项。

(二)说明型标题选择

说明文的标题需要紧紧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不管是事物还是事理,考生需要把握其本身,概括表面的意思。说明文的标题不要大而空,而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要包含说明对象,还要包含材料所涉及的说明对象的相关概念。另外说明文的标题还不能片面,材料所谈及的方面都应该概括进来。说明文的标题风格往往比较客观,不带有作者的感情倾向。

(三)新闻报道型标题选择

新闻正文通常由导语主体结尾组成,而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给新闻报道选择标题,通常只需要阅读并提炼材料第一句或第一段话的内容,也就是导语部分,即可把握新闻的核心意思。

新闻报道的标题需要具有实际语义,避免虚化的空洞言说。同时标题表述的意义要完整,要交代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新闻标题往往要带有动词,一般是主谓式或者动宾式的短语;新闻标题还应该尽量包含能够凸显新闻事实核心信息的关键词语;另外,新闻标题的用语不宜口语化,也不能过于专业或生僻,语言应简明平实

(四)记叙型标题选择

记叙文标题往往不再是字面义,需要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入理解材料中蕴含的某种思想感情。记叙文标题不仅要具有概括性,感情倾向性也要与材料一致。当材料讲述故事、轶事的时候,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凝练性和哲理意味或趣味性。

【例】(国家2015—49)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的脑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在猴子大脑里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让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当它自己做这一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后来的研究证明,人脑中也存在这种镜像神经元,能够感受对方的害怕和愤怒、难过和恶心;复杂的感受如害羞、孤独和不受欢迎,也都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明显地感受到。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同情”的魔力

B.何谓神经元

C.脑科学的新发现

D.“爱”的潜在根源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根据提问方式,判断题型为标题填入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概括文段的主旨。文段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能对别人的感受和情感感同身受。

第三步:根据主旨,我们提炼出“同情”这一关键词。

[名师点评]这是一道标题选择题。文段围绕“镜像神经元”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论述,而“镜像神经元”的特征是能够让人在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时“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强调对别人感受和情感的感同身受,即“同情”,因此本题选择A项。B项的“神经元”不等同于文段中的“镜像神经元”。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标题填入题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标题要全面概括文意,并且忠实于文意,即文段没有提到的、与文意无关的选项不选。二是标题要包含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指给定材料的核心话题,在议论文里是论述的主题,在说明文里是说明对象,在记叙文里是叙述主体。另外关键词还指新闻报道中能体现新闻事实显著特征的信息词。三是标题要新颖巧妙,吸引读者。有时选项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使用修辞、设置悬念、化用典故等,这可能是正确选项的暗示。

70分通关必做题

1.如果能够做好南极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评估,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为与南极大陆极为广袤的地域相比,游客活动的地域仅为总面积的3%左右。而如何管理好长期设在南极的科考站,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被废弃的科考站,已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南极生态环境评估的意义

B.南极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C.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D.南极科考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谨慎对待。目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造成国内市场相关商品价格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输入型成本推动造成的价格上涨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国外石油等重要资源性商品依赖程度的上升,而变得越来越大,可能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长期因素,对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国输入型成本将随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增高

B.我国对外依赖型经济模式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C.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

D.要重视国际经济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3.汉语西文字母词被汉语词典收录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收录字母词早已是汉语词典和工具书编纂的惯例和通行的做法。1903年出版的《新尔雅》在正文中收录了“X光线”一词,这是汉语词典首次收入字母词。在辞书史上,这部词典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部新语词词典,它虽然还不是纯粹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词典,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这段文字介绍《新尔雅》的目的是( )。

A.总结西文字母词在汉语词典中的收录规律

B.说明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早有先例

C.论述其对于近代以来辞书编纂的影响

D.探讨汉语词典收词规律的历史演变

4.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5.收入分配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结果,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收入分配改革,从严格意义而言,并非是“均贫富”的改革,而是使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更加靠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改革,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平等发展机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改革。有了起码的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有了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

B.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

C.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公正

D.什么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6.相对于政府公关,民间外交更具柔性,传播内容和载体更易于被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越来越多外国民众来华参观访问,中国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出国门,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使普通公众更易影响舆论。因此要因势利导,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组织、民间社团等渠道,引导国内公众主动配合公共外交,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维护国家形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民间外交与政府公关的差别

B.民间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C.应引导民间外交积极发挥作用

D.媒体应在国际交往中正确引导公众

7.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时常被外行人士甚至临床心理从业者忽略。人们很难意识到,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为。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表示自己可以在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对个体进行心理预测

B.目前对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还不高

C.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D.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

8.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硬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常规做法

B.强调中央政府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的指导作用

C.分析限制地方政府延期偿债的原因

D.论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 [解析]文段有四句话,前两句强调了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的影响可以控制。最后两句通过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和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尤其是”引出文段重点,即南极科考站对南极生态环境的新“威胁”。D项为这句话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D。

2. D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为总说,强调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谨慎对待;后两个分句通过国际市场石油、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作解释说明。文段第一句为意在说明的内容。因此,本题答案为D。

3. B [解析]根据设问可知,文段举《新尔雅》为例是为了起到“解释说明”或“举例论证”的作用。根据“前言搭后语”的语言逻辑可知,观点必定在其前后。故文段第一句即为其证明的观点。因此,本题答案为B。

4. B [解析]本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管理重视的历史现象。第二句通过转折词“但”引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第三句进一步强调其存在的历史深刻性。概括而言,这三句话都是在说户籍制度的历史根源。因此,本题答案为B。

5. A [解析]“因此”引导文段主旨,即“改革收入分配,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 A项为该句的同义替换。所以本题选A。

[纠错]D项的迷惑性比较大,“收入分配改革,从严格……有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都是对“因此”所引导的主旨句的解释。所以D项错误。

6. 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民间外交相对于政府公关的优势;接着介绍了民间外交的发展现状;最后用“因此”引出文段要说明的重点,即要因势利导,通过民间外交配合公共外交,发挥其作用。故本题选C。

7. C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在心理学上,偶然性扮演的角色经常被忽略导致临床心理学家经常犯错误。由“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为”和“表示自己可以在……常犯的错误”可知,A项说法错误;B项文段中没有体现,文段强调的是在个体层次上进行的心理预测存在错误;整个文段的主体框架是心理学,而D项没有涉及偶然性在心理学上的作用,故排除D项。根据“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可知,心理学的预测是对总体大趋势的概率性预测。所以本题选C。

8. D [解析]前面阐述了“延期偿债”对于地方政府的坏处,属于铺垫,接着通过“有鉴于此”后面的三个分句,从并列的几个方面阐述了政府应该采取的一些做法,论述话题是“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即答案为D。

[纠错]A项话题错误,不是“偿还债务”, B项不全面,只是其中一部分,C项属于无中生有。

80分专项疯狂练习

*下载“考试通”APP,进入“我的”空间,拿起手机“扫一扫”,海量题库等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