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申论万能宝典(第10版)(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申论考试的焦点问题

学习导读

亲爱的读者,本部分视频为申论考试的焦点问题的学习导读,希望您能通过视频的讲解和对教材的学习,全面地理解本节内容,从而领会申论作答的真谛。(建议在 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精讲

焦点一:申论VS行测

笔者辅导公考申论已有十个年头,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申论成绩到底能不能短时期内得到快速提高。很多考生对此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以申论之难,成绩在短期内是无法取得重大的突破的,从而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行测的准备。其实不然,无数考生的经验证明,只要方法得当,申论成绩完全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大家都知道“二八法则”,这是时间管理和人生规划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由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发现的,也被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注意到,社会上的人似乎很自然地分为两大类,一类被他称为“举足轻重的少数人”,另外一类则是“无足轻重的多数人”。前者在金钱和地位方面声名显赫,约占总人数的20%;后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约占80%。帕累托后来还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受“二八法则”的支配。根据这一法则,20%的努力产生80%的结果,20%的客户带来了80%的销售额,20%的产品或者服务创造了80%的利润,20%的工作能够体现80%的价值,等等。

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二八法则”却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它强调“一分耕耘,多分收获”,只需要抓住重点,便可以获取不菲的成果。这个法则完全可以应用到申论应试中,考生们应该坚定这样一个信念:申论成绩完全可以在付出20%努力的情况下,获得80%的收益。换句话说,申论成绩能否在短时间内获得显著提高,取决于考生能否掌握申论之“道”和“术”,即将申论观入心入脑,深刻理解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熟练运用万能思维体系,活学活用具体解题,这就是属于申论的那“20%”。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考生总是容易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终日为80%的毫无价值的事情而忙碌,为无足轻重的事情而奔波。他们总是忙于学习那些微不足道的、琐碎庸常的小技巧,总是忙于去生硬背诵一些“鸿篇巨制”的大文章,却不去深入总结申论应试的规律,不去提炼最核心的应试方法,不去锤炼自己的思路视野,以致贻误战机,得不偿失。在这里,我郑重提醒考生朋友注意,在申论备考中,你每天要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提升你的思维能力和要求的思考能力,这可能很空洞,很困难,但却很重要。一旦你有效地完成了这些任务,掌握了核心的方法,它们带给你的回报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因此,如果你可以做20%重要的事,就绝不要纠缠那80%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复习备考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练习是属于那20%的高价值部分呢,还是属于剩下那80%的低价值部分?”有的同学可能心生疑问:“我怎么知道哪些是属于20%的部分?”笔者认为,对付申论考试,考生无须搞题海战术,这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一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速度。但备考申论,一方面要靠平时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锻炼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要靠对规律的揣摩和技巧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要大于前者,这也就是那20%的核心应试能力。只要能够把握申论测试的目的、性质和行文规律,辅之以一定的解题技巧,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申论成绩。对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它来源于人力资源的随机测评,是真正考能力的,突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正确战略是长板理论,不是短板理论。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靠的是加长长板,发挥优势,而不是补短板,弥补不足,因为有些能力是先天的。

长期以来,公考大军总是想当然地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突破公考的首选,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技巧,而申论靠能力,突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很容易,突破申论难上加难,准不准备无所谓。然而,实践却一再证明,恰恰相反,申论才是真正的突破口,得申论者得天下。笔者曾见过一些部委的面试名单,进入面试并最终被录取的考生,无一不是申论的高分得主。为什么?这是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本性所决定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人力资源测评中的一种随机性、压力性测评形式。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难你。表面看起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数学、推理、资料分析等客观题,似乎技巧性很强。但实际上,如果要真正准备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恐怕要熟练掌握几百个公式和上千种方法,等我们把公式和方法记住了,光判断用什么方法就得费些工夫,最终还是做不完。而申论则刚好相反,一般只有四道题,方法加起来不过十几种。只要基本功过硬,结合材料,仔细揣摩,熟练掌握归纳概括的“三遍四步法”、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分析问题的基本套路,申论得高分就不是梦想。当然,这里并没有任何否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也没有让大家放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要好好考的,它毕竟是个硬门槛。只是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申论放在与行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要忽视申论。而申论准备的关键则是在战略上加强对申论思维的训练,在细节上加强对解题技巧和写作规范的训练。

切记,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久而久之,它都会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你的选择是先做那些没有价值的事情,那你很快就会养成这种习惯,在备考的道路上付出大量的毫无价值的努力。但是,一旦你真正开始着手进行那些意义重大的核心方法的学习和练习,你就会顺理成章地一直做下去,从而使自己的应试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焦点二:写作VS申论

人们通常情况下会把申论考试理解为对人们写作能力的考查,认为申论考试就是纯粹的写作考试。这其实是关于申论考试最大的误区。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它无法靠简单的突击训练来获得迅速提高。在这样的认知逻辑下,人们便认为申论考试的准备与否无关紧要。对于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的、理工科背景的考生们来说,申论成了永远不敢正视的痛楚;对于写作和表达能力都较强的、文科背景的考生们来说,申论似乎成了势在必得的“利器”。实际上,这正是误解申论考试的两个极端。按照这种逻辑,很多人轻视对申论考试的准备,只注重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复习,热衷于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辅导班,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行测的试题。实践证明,无论是对申论的惧怕意识还是对申论的轻蔑意识,都源于这种关于“申论就是纯粹的写作考试”的认知,这致使人们偏离了正确的申论备考方向,从而距离公务员的梦想越来越远。

其实,2000年以后的申论考试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了,而是一种在阅读与分析材料基础上的、集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申论考试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考试的内容就是命题作文,也就是单纯的写作考试。然而,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逐渐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官制度中的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使申论考试由开放式向半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试题的指向性更加鲜明,审题难度降低,答题要求更严。现在的申论考试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查考生能力,考查的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能力,而是包括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考查的也绝对不仅仅是单纯中文写作方面的积累,而是包括中文写作、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综合知识的积累。具体说,现代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概括问题,二是提出对策,三是分析问题,四是贯彻执行,五是综合论证。这五部分考查的能力和要求的知识储备各有不同(如表1—3)。

表1—3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不是依靠写作表达能力,而是依靠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和分析能力。简单来说,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用材料说话”。根据阅卷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过消化加热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即使你具有作家水准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不可能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这是因为申论考题的答案往往都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完全脱离材料的自由发挥。尽管,当前有很多申论文章的题目在设计时,往往给人以高考作文的错觉,但实际上,申论考查的绝不是简单的写作。例如,2014年国考省级以上的报纸评论和市地以下的倡议书。2013年国考省级以上考查撰写妈祖文化的解说词,撰写恢复和发展鹤溪缸窑的政府短文。2012年国考省级以上申论要求考生以资料7中讲述的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这些题目看起来很容易给人以写普通议论文的假象,但是只要认真阅读题目的要求,就能发现这些题目都要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综合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不是简单的议论文写作。2014年国考市地以下申论作文要求写幸福和缺陷的关系,省级以上要求写“快”与“慢”的关系,2010年国考省级以上的申论考题要求考生围绕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写一篇文章。如果考生没有养成辩证思维的能力,仅靠写作能力是不可能写好这些文章的。

实际上,大家都觉得很难的写作部分事实上却是最容易的。长期的阅卷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极其出人意料的事实:尽管写作能力的高低对申论成绩有一定影响,但从总体来说,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大家的写作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当然不是差不多的好,而是差不多的“烂”。尽管,“烂”这个字眼有些刺眼,但这是事实)。拿40分的作文来说,70%以上的人得分几乎没有差距,基本都在20到25分之间。正是从这种相对平均的分数上来说,写作反而显得不难了。

其实,申论考试中最难的是前面那些相对客观的题目,拿大家都觉得简单的概括题(20分)来说,通常有一半以上的人因为不得概括的要领,得分不会超过10分,有30%—40%的人得分不会超过5分。因此,这里不妨先提醒一下诸位,大可不必为写作能力一般而苦恼和痛苦,只要能掌握本书后面所介绍的关于解答前半部分相对客观型题目的技巧,申论一样可以得高分。

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就解开了很多对自己写作自信的同学永远都想不通的谜——为什么身边一些文采平平的人得分会比自己高?正是因为申论考试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而是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所以准备申论考试也就不是无章可循的,它有很多简单技巧和万能模式可供参考和使用。在本书后面的部分,提供了大量的“申论公式”。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必须使用“申论公式”,用解“行测题”或者“数学题”的眼光来看待申论考试,而不是从单纯写作的角度忽视申论成绩提高的空间与可能。

焦点三:背诵猜题VS申论

当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备考”不如“裸考”好,申论越考越倒退。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除去辅导班和辅导教材的误导、临场的失误、发挥的失常等,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恐怕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忽视材料、脱离材料、过分背诵和依赖考试前的备考素材。应该承认,经过分析,有时申论考试的主题可以预测到。但是,一定要注意,我们预测到的只能是这个主题的一个或几个侧面和角度,只能对这个主题的背景作一些深入地了解,而不可能对这个主题具体的考查角度做出预测。事实上,这个主题可以有无数个可供考查的角度和素材,要想知道哪个角度是考查的切入点,如同预测骰子点数一样困难。以垃圾治理这一主题为例,可以从资源节约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公民素质的角度切入,还可以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切入,考查的角度是多样的。因此,背诵热点,猜题、押题是没有用的。相反,背得越多,猜得越多,可能越会限制你的思维,把你拖入思维定式的泥潭,从而不能自拔。

之所以不能猜题押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前命题过程中,“反培训”的倾向也是很突出的。为了使公务员考试真正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命题专家往往是逆考生思维、逆热点而动的,擅长出其不意,推陈出新。例如:2011—2014年国考省级以上申论试题考查的都是文化问题,主题是在“意料之中”的,但考查的角度都是在“意料之外”。2011年考的是文化的核心层——精神层面,考的是黄河精神;2012年考的主题也是文化,但是从市场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状况切入;2013年考的主题还是文化,但从文化的载体层切入,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2014年考的还是文化,但从文化的精神层面,即社会心态方面进行考查。近几年来,国考在命题时充分考虑了押题的因素,加大了反押题的力度,有意回避了经济危机、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的热点素材,而是选择了思想文化、生态文明为考查主题。

申论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考试,更确切地说是在梳理信息基础上的思维能力的考试。如果考生只是一味地背诵热点理论和现象,而不懂得从材料入手,基于材料,结合材料,分析材料,灵活答题,反而脱离了材料,考低分就是非常正常的。与此不同,很多“裸考”的考生,虽然考试前没有充分的准备,对相关问题也非常陌生,但为完成规定字数的写作,往往抓住材料这根救命稻草,拼命摘抄材料。尽管对材料的照搬照抄不可能得高分,但因为材料中隐含着相关问题的答案,抄材料的考生就有可能阴差阳错得个不错的分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不要猜题押题,不是意味着不需要认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热点,只是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要注意理解和体悟,通过了解热点练好内功,达到规范语言表达、拓宽理论视野、训练分析能力的目的。

焦点四:个性化考试VS申论考试

有些人认为公务员考试是选拔个性化人才的考试,需要在申论考试过程中通过独到的观点、华丽的辞藻和旁征博引来展现个性,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其实,这种理解也是对公务员考试的一种极大的误解。不可否认,公务员考试是选拔性考试,但绝对不是个性化考试。

首先,从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来看,可以说,申论考试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但绝不是求新求异的个性化考试。为什么说申论考试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呢?首先,申论文章本身和而不同的特质,具有平和、中庸、凝重、沉稳的风格,绝不需要凸显偏激极端化的个性;其次,申论试题中的概括主要内容和提出方案对策部分通常都是根据阅卷老师商讨的标准答案进行评阅,具有统一的标准。论证部分的内容也是根据参考答案进行评阅,也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根据阅卷经验,从阅卷的过程来说,每个阅卷老师每天阅卷的工作量大概是800—1000份。试想,这么大的工作量,不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是万万完不成的。

其次,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不同于选拔副处级、副厅级领导干部的考试,它选拔的是主任科员以下的普通公务人员,可以说是一种选拔“庸才”的考试。请注意,这里的“庸”丝毫不带有任何贬义的色彩,这个“庸”字是平和中庸的意思,“庸”不代表不优秀。实际上,在我的印象里,中庸反倒是一个带有明显褒义的词汇。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平和中庸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品格。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mean”,翻译成中文就是“中庸”的意思,代表一种很大的美德。有位做公务员的朋友曾经调侃说:“在公务员的队伍里做事,讲的就是中庸之道。你是不能有自由个性的,要老实做人,低调做事。如果你圆融练达、谦恭谨慎、为人平和,就很容易讨到多数领导的欢心;相反,如果你锋芒毕露、爱出风头,那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劫数有可能就是你的命运。”

最后,从个性化的影响来看,个性化的答卷容易出现过激的言辞和观点,使答卷偏离主题。或是思想偏激,或是立场错位,使答卷有发泄情绪、抵触社会之嫌疑。一旦出现这样的试卷,分数毫无疑问就会特别低。国家不会也不可能让一个对社会有抵触情绪的人来参与政府事务的管理,这样对党、对人民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申论文章一定要写成议论文,不能写成散文或杂文,也不能写成政府文件。申论作文是介于极富个性的散文或杂文与没有个性的政府公文之间的文体,一定要注意把握度,兼顾个性和规范。

焦点五:杂文VS申论

很多人把申论文章当成杂文评论来写,想当然地认为,申论就是语言犀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杂文性议论文。似乎观点越尖锐、辞藻越华丽、语言越整齐越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得高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实际上,对申论的这种理解是非常错误的,有很大的危害。也有很多人把《南方周末》的评论作为范文来进行模仿,殊不知,申论有申论的规则,不同于小说、新闻、杂文、诗歌,并不一定文字上的“好”“妙”就是高分。申论有它特定的一种内涵和特定的角度。这种内涵就是政府的执政文化,这个角度就是政府的立场和角度。

辞藻华丽、语言犀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杂文性议论文也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范围。180分钟的考试时间,用于进行申论写作的时间不会超过60分钟,一般人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大气的议论文绝非易事。

杂文性的议论文也很容易写得华而不实、轻薄无物、言辞激烈,有违申论沉稳、厚重的风格。还有,撰写杂文性的议论文不容易控制好议论的限度,容易让人感觉考生是一个思想偏激、满腹牢骚的人,从而影响考试成绩。试对比以下两个样本:

样本一:

由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怒江‘怒’了!”针对前段时间全国对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展开的激烈讨论,某报纸媒体用了这样的标题。其实,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就会发现,“怒”的又何止是怒江呢?深圳市民几天加不到油,怎能不“怒”;杭州市民大热天断电,空调成了摆设,可谓是“怒”“火”中烧;广州市民因为液化气大涨价而搬出了尘封已久的煤炉,不仅自己怒,还惹怒了邻里……

他们为谁而怒?古之英豪,冲冠一怒为红颜;今之国人,冲冠一怒只为能源。试想,如果不是能源如此紧缺,谁会愿意在怒江沿岸的原始森林里大兴土木?但能源紧缺的阴影,又确实笼罩着我们,能源问题,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样本二:

由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前段时间,社会各界针对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围绕怒江应开发还是保护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根源,其实是能源紧缺惹的祸。今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能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出现了加油难、居民区停电、工厂停工、液化气价格飞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如何更好地解决能源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很显然,样本一有两大失误:一是《南方周末》化。文字新闻评论化、杂文化,不正规,不官方。二是字句较长,占用太大篇幅。很多好笔头的人写申论时都会觉得篇幅太小,区区1000字,根本写不出什么东西。粗略算了一下,前面这段开篇就用去了近300字——300字才开个头,后边篇幅紧自然也就难免了。样本二用语就更为《人民日报》化,很精练,符合公文的要求,简洁明了,不累赘,不拖沓。难怪有网友看了这两段文字后,总结了几点警示:(1)写申论文章要避免《南方周末》化,着力《人民日报》化;(2)写申论不是写杂文,角度是政府发言人,不是先锋新闻媒介,也不是独立撰稿人;(3)写申论不是写新闻,文字悠着点,走正步,需要新意,但不用奇特。

焦点六:学术论文VS申论

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刚毕业不久或者还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写申论文章时总想深刻、深刻、再深刻,恨不得在申论考试中实现理论创新。这种思维是致命的。申论的思维和学术的思维完全是两种思维,我们写学术论文的思维是怎样展开的呢?概念、判断、推理。申论的思维逻辑则是表现、原因、对策。写申论不是写论文,少论证为什么,多说怎么做,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说明理由。

正是两种思维的这种区别使很多高学历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失去了优势。经常流传的一句话:“考公务员,博士考不过硕士,硕士考不过本科,本科有时候考不过专科。”这是为什么?因为学术思维对高学历考生的束缚太大了。笔者有一个专门研究危机管理的博士朋友,他参加了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其中申论考的就是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也就是如何加强危机管理的问题。看完后,他自我感觉良好,可成绩出来后,申论只有38分。为什么呢?他在写申论文章时把博士论文的概要写进去了。比如,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源有两个,在材料当中一是社会性的矛盾,一是自然灾害。而他写成了内生性的根源和外生性的根源。阅卷老师自然是看不懂的,也只能给他38分了。无独有偶,2007年的国考,又有一个土地经济专业的博士在网上抒发了他的困惑和郁闷:“我的申论竟然只有45分,这个结果让我很惊诧,也导致了我基本上应该无缘复试了。要知道我的博士研究专业就是土地经济,论文方向就是中国城乡土地所有制转让问题。申论我甚至是提前交卷的。字迹工整,全篇没有一处涂改痕迹。所以很受打击。郁闷是难免的,因为我对申论的估分在60分左右,也因为我在申论中所写的文字,基本上就是博士论文和在国内外发表文章的浅显缩写版,并且有意识地以政策研究室小职员写报告的心态和文字来行文的。”

考生朋友要明白,学术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它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大量理论知识,并对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还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提出学科领域里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申论考生中,在校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习方式的影响。但是,大家一定要转换思路,将自己定位于准公务员的角色,强化自己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意识,模拟机关工作情境,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培训锻炼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能力统一到考试中来,内化为应试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