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宁夏(永宁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知青下乡

杭州知青

永宁县1965~1979年共安置下乡知识青年3698人,其中杭州知青939人,银川知青2474人,永宁知青286人。1965年9月7日第一批下乡到永宁的杭州知青636人,1966年6月7日第二批下乡到永宁的杭州知青302人。

离别杭州

1965年9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第一批636名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积极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告别亲人,离开故土,乘专列到宁夏插队落户。其中女青年287人。年龄最大的20岁,16岁的人数也不少,大部分在17~19岁之间,知青王星钢等人还不到15周岁,是下乡知青中年龄最小的。

1965年9月7日,杭州市知青家长和亲友送知青到宁夏永宁县下乡,在杭州火车站留影

知青们到农村参加实践锻炼的热情非常高。他们大多是品学兼优但因家庭出身高考“落榜”的学生。有些知青,如裘启新、王星钢(女)等人达不到规定下乡插队的年龄,但积极响应组织的召唤,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托人找关系把户口年龄改大一两岁;有些中学生则是瞒着家长,自己做主申请报名,家长知道后,一切手续基本都已办好了;有的一家兄弟俩、兄妹俩甚至三兄弟一起报名下乡插队。落户在东全一队的8人全是女性,其中6个人是15岁,两个人是16岁。分到永宁县农场青年队的孙秀文、孙兆良兄妹俩,分到永宁县增岗公社前渠六队的应家珠、应家媚姐妹俩,分到李俊公社魏团大队的金大正、古正大队的金大象、养和公社旺全大队的金大始三兄弟,分到养和公社北全大队的王春雨、王春和两兄弟,还有分到胜利公社许旺大队的王锦春、王锦槐两兄弟,分到增岗公社新华大队的金峰、金成青两兄弟都是一起相约报名下乡支宁的。

送知青到永宁去的杭州市团委干部陈寅(左一)在列车上向知青们讲8年前自己如何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下乡的经过和体会

从杭州到永宁要坐五天五夜的火车,已经很疲劳了,但是知青们并没有忘记在旅途中学习毛主席著作

临行前,不少知青主动到杭州市郊农村参加夏收夏种劳动,学习插秧、割稻等农活技术;余小沅、王效忠还自发到浙江省农科所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搜集农业技术资料,并将这些带到了宁夏。

来宁前夕,杭州市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曹祥仁,杭州市委副书记、杭州市市长王子达,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铭歧,杭州市副市长陈礼节、周凤鸣、余森文,杭州市军分区领导蒋国均,市政协副主席吴去非、郑志新以及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地方组织负责人到火车站热烈欢送。

当天上午,杭州火车站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通往火车站广场的各条马路上,自清晨起,即行进着各学校、街道欢送的队伍。红旗引导着一排排胸前挂着大红花去宁夏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青年。他们的父母、亲友、同学和老师,分别簇拥着他们,谆谆勉励,热情话别。

1965年9月7日上午10时,当专列徐徐开出杭州火车站时,青年们纷纷从窗口伸出头来,挥手向亲人告别,向故乡告别。

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子达等领导还随乘专列欢送到浙江的临平。王市长在火车上,每走进一节车厢,青年们都欢腾、鼓掌、握手,情绪高涨,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打起背包走天下》等革命歌曲,感谢党和政府给了他们到农村锻炼的机会,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王子达对青年们说,你们到宁夏去,是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在那里有许多困难在等着你们,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宁夏扎根成长。知青们齐声回答,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红在宁夏、专在宁夏,做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杭州市委派市团委干部陈寅送知青到宁夏,还委派蔡小法、葛福麟、陈维新三位老师带队,并在宁夏工作两年,帮助知青安心落户。蔡小法老师刚结婚不久,临行前,妻子上班,没来得及打招呼就走了,直到来了宁夏才写信告诉妻子。

杭州知青到永宁县农村插队落户,开创了中国知青集体大规模从华东到西北跨大区插队下乡的先河。

抵达银川

在连续坐了5天的火车后,1965年9月11日晚上,全体知青安全到达银川。到达银川后,大部分知青被安排住在当时的银川饭店和自治区第二招待所,因为住不下,有少部分被安排在宁夏体育馆、宁夏政府第一招待所。当日,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杨静仁在秘书长赵延年的陪同下到招待所看望了知青。1965年9月12日上午,银川红旗剧院召开隆重欢迎支宁杭州知青大会,银川各界群众都有参加。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马玉槐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马玉槐在讲话中,首先代表自治区党委和人委对杭州知识青年到宁夏来插队落户,参加宁夏社会主义建设,做新型的人民公社社员表示热烈欢迎。对浙江省委、人委和浙江人民将他们的优秀儿女送到宁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你们是祖国南方的优秀儿女,你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先锋。他勉励知青在党的领导下,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接班人。

杭州市636名知青于9月11日晚8点抵达银川,银川市各界群众数百人到车站热烈欢迎;12日,召开欢迎大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马玉槐讲话

1965年9月12日,自治区在银川召开欢迎杭州知青落户永宁大会

马玉槐的讲话受到了知青们的热烈欢迎。在掌声中,10名杭州知青走上台代表全体知青向自治区党委递交了决心书。知青代表傅静芳和毛立筑还分别作了表态发言。他们表示,一定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贫下中农,战胜一切困难,人到宁夏,心到宁夏,红在宁夏,专在宁夏,在宁夏农业战线上革命一辈子。

1965年9月13日,杭州青年中学知青在宁夏区党委交际处院内合影

下午,知青们认真讨论了马玉槐的讲话,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与党和国家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晚上,自治区团委、妇联、中共永宁县委为欢迎青年们举行了联欢晚会。

落户永宁

1965年9月15日,知青们情绪饱满,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愉快地乘坐大轿子车和卡车来到永宁县,受到县城干部群众和学生的夹道欢迎。到了永宁之后,按照组织分配,当天有112名知青被分配到了县农场劳动,其余522名知青被分配到李俊公社、增岗公社、胜利公社、养和公社4个公社,22个生产大队,73个生产小队插队劳动。其中李俊公社5个大队,15个生产队;增岗公社5个大队,24个生产队;胜利公社7个大队,17个生产队;养和公社5个大队,17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建立了知青点,每个知青点上最多21人,最少7人,每3个知青合住1间房子。对于组织分配,知青们都愉快地接受,没有一个知青对组织分配,对插队的地点提出另外的要求。知青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了加强对知青的教育和培养,自治区成立了杭州知青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自治区副主席马玉槐任校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兼永宁县委书记史玉林任劳动大学教导主任。还成立了宁夏人委知青办,白振华任知青办主任。

1966年6月7日,第二批302名杭州知青来到永宁县下乡插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其中女知青140人。他们被分配到李俊、增岗、养和、胜利、通桥5个公社和县农场的16个大队31个生产队,每队最多20人,最少8人,每4人合住1间房子。第二批知青中大部分都是往届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年龄稍大些的,大都在18~19岁,个别的20~21岁。至此,一共有939名知青到永宁县下乡插队落户。1967年9月,新华十三队知青张复兴与同队知青王迪钟一起在北京西苑宾馆拜访了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静仁,当他俩问及杭州知青为何会跨大区到永宁插队时,杨静仁作了详尽的解释。他说,1959年曾有大批浙江知青支援宁夏,到宁夏城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其中到农村插队的部分知青在1962年“双反”运动中受到迫害,导致知青逃离宁夏返回浙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1964年,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城市知青安置工作会议上,杨静仁书记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江华提出,由宁夏方面再次安置浙江知青,做好工作,挽回不良影响。浙江地少人多,本地安置困难重重,江华欣然同意宁夏方面的建议,报经中央批准后,双方达成浙江长期向宁夏输送城市知青的意向。

落户在养和公社红星大队的知识青年,到队当天就在欢迎会上表演了大合唱《社会主义好》

1965年宁夏方面做了精心准备,选择地处银川近郊,刚完成“社教”试点工作的鱼米之乡永宁县,安置了首批杭州知青。1966年又安置了第二批杭州知青。因“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开,后来杭州知青支宁的工作便无法再进行下去了,由此中止。

银川知青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银川市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主要是动员初中、高中毕业生下乡,下乡地点都是西海固等偏远贫困山区,后来因为动员难度较大,逐步改为银川郊区或周边县市。永宁县是个条件较好、离银川较近的县,很多家庭困难、有特殊情况需要照顾的知青,被安置在永宁县。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深入开展,后来银川市很多单位和永宁县各公社签订对口下乡安置协议,在永宁县下乡的知青越来越多。1972~1979年,银川市各有关单位在永宁县下乡的知识青年共计2474人。

1972~1974年,银川市知青下乡到永宁的96人,分别安置在28个大队44个生产队,其中养和公社8人,李俊公社31人,望洪公社4人,仁存公社5人,胜利公社8人,增岗公社2人,通桥公社3人,望远公社29人,县良繁场4人,南农场2人。

银川知青下乡插队落户永宁欢送场景

永宁县欢迎知识青年下乡场景

1974年,银川市初高中毕业除社来社去和按政策规定不动员“上山下乡”的几种人外,其余全部下乡,对这些知识青年除自治区统一安排在国营农场和农五师的9000人外,其余部分,根据银川市农村土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农业生产的情况,安排到农村插队落户,到集体所有制青年农场、青年队和国营林、牧、渔场插场劳动。从1974年起,每50名左右“上山下乡”知青配备一各带队干部,按照市委要求集体所有制的青年农场、青年队,在努力办好现有“五七”青年农场的同时,按照中央规定的原则,在郊区掌政、银新公社试建两个青年队,根据规模大小,由所在公社、大队领导,动员单位或系统派干部参加管理。在公社、大队的领导下,青年队建立由贫下中农、知识青年和带队干部参加的“三结合”领导班子,根据情况建立党、团组织。

1974年8月,银川市知识青年下乡到永宁县插队落户

银川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画

1976年8月18日,银川市召开隆重纪念毛主席首次接见红卫兵十周年,热烈欢送1976年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会。根据银川市革委会的通知,给永宁县安置银川市下乡知青1008名,对口单位将近30个。要求接收安置知青的社队抓紧时间,认真做好接收安置知青准备工作。对前几年所建知青房屋进行一次检查清理和维修,利用农忙间隙,积极给知青建筑住房,不足的房屋可实行挤、借的办法。对离队知青留下的灶具、工具进行一次清理,凡能使用的发给下乡青年继续使用。同年8月18日以后,银川市下乡知青,由各动员对口单位组织欢送到永宁县各社队,各社队组织热烈欢迎大会,赞颂知青“上山下乡”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对下乡的知青进行路线教育、阶级教育、扎根教育,使他们在农村安心扎根落户,茁壮成长。

银川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画

1972~1979年,银川市共有2474名知识青年先后到永宁县插队落户。

永宁知青

永宁县的城镇知青下乡是1968年开始的。永宁县城街道办事处宣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开始了本县知青下乡的热潮。1968年永宁县下乡知青16人,1973年下乡知青33人。截止到1979年,永宁县城镇先后共有286人下乡。

1975年2月18日,永宁县知青办规定知识青年免于、暂缓动员下乡的标准。主要是身体残废,不能参加农业劳动的;患严重疾病,确实无能力参加农业劳动的;独生子女或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孤儿;父母双亡,弟妹年幼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个子女照顾的;父母年老病残,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个子女照顾的。

1975年3月13日,永宁县知青办发出《关于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工作的通知》,动员对象是年满17周岁的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未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及城镇中闲散的社会青年。以家长所在单位为主,按单位、按系统包干动员任务。学校、街道密切配合,对近几年来应下乡而未下乡的知青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动员他们下乡。要求在上半年全部动员下去,并附有永宁县各单位知青家长名单和动员下乡的知青本人名单。

1975年5月3日,县知青办学习株洲厂社挂钩、集中安置下乡知青的经验,继续搞好插队落户。规定安置下乡知青,适当集中。在搞好插队落户的同时,征得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及知青的同意,有计划、有步骤地试办户口到队、劳动在场的青年队。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厂社挂钩。银川动员来永宁县下乡的知青,按照银川知青办的安排,实行厂社挂钩。对应下而未下的知青,做深入细致的动员。对下乡知青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妥善处理。各公社、大队定出培养、使用计划,大胆使用,并注意发现典型。对具备党、团员条件的知青积极发展入党、入团,给党团组织增添新的血液,并积极吸收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配合宣传、文教、工、青、妇等有关部门,丰富下乡知青的文化生活,把下乡的各项政策落实到社队基层,从思想上关心下乡知青,解决劳动、吃住等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知青病退及倒流等一些老大难问题,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清理老知青的档案,建立新下乡知青的档案。

坚决打击迫害、奸污下乡知青的犯罪分子,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狠抓对下乡知青的保护工作。

1975年7月30日,永宁县知青下乡座谈会召开,知青家长及家长所在的单位、各公社、企事业单位、学校、卫生院等单位领导共82人参加了会议。同年8月15日,永宁县革命委员会召开欢送1975年知青下乡大会,参加欢送会2000多人,会场设在县电影院,分会场设在杨和街道办事处。大会由县知青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知青及家长进入会场时,永宁中学全体师生夹道欢迎。大会结束时,给下乡知青送行。会议广泛宣传了下乡知青、知青家长及动员安置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下乡知青及家长佩带大红花,知青每人发一个黄挂包、一个大草帽。欢送知青下乡的标语口号有:

“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革命”、“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理论,抓路线,迅速掀起知青‘上山下乡’的新高潮”、“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促进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全党动手,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反修防修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革命家长要积极支持子女‘上山下乡’”、“彻底批判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坚决打击阶级敌人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恶活动”、“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永宁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画

1976年8月6日,永宁县城高中毕业生下乡知青代表座谈会召开,毕业生家长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78年9月1日,永宁县知青办转发宁夏知青办文件,规定各单位在讨论上报本单位职工子女留城时要严格按照文件中规定的政策执行,不得放宽条件。过去因各种原因批准免留一人的家庭,除去盲、聋、哑、四肢残疾等明残和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者外,不再免留;免留的知青必须是1961年12月30日以前出生的,报批手续一律由主管部局统一上报,个人一律不接待。填留城登记表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决不能假造,如有违者,要通报批评,一个家庭子女分居两地者,必须由外地居住县(或相当于县)知青办证明。

永宁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画

1978年9月6日,永宁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做好今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对知青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知青下乡的重要意义,以极大的热忱做好此项工作。除安置好新老知青外,永宁县城镇职工子女下乡100多人,各公社、各部门要做好动员工作,使知青愉快地到农村去插队落户。

1979年8月9日,永宁县知青办发出《关于动员逗留城镇的下乡知识青年返队参加劳动的通知》,要求各级组织要立即动员长期逗留城镇的下乡知青,返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各动员单位要做好本单位下乡知青家长的思想工作,召开下乡知青家长会,向他们宣传中央文件和区党委文件精神,教育家长动员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回队参加劳动,坚守生产岗位,凡回城逗留的下乡知青,一律动员返队劳动;各社队要热情欢迎逗留城镇的下乡青年返队劳动,社队组织、知青带队干部要配合动员单位做家访或发信,共同做好知青返队工作,安排好返队知青的居住和生活问题,房屋漏雨、墙壁裂缝、门窗破坏的要给予修补,集体占用了知青住房的要腾出来,不合理扣罚的工分、口粮要纠正过来,并给补上,抓好知青的思想教育工作,扎扎实实地安排好知青的生活问题,使下乡知青有条件安下心来参加劳动生产;社队同意知青回城做临时工、搞副业的,要按规定向生产队投资、记工分参加生产分配,决不允许下乡知青自由回城搞单干副业。

1979年8月29日,永宁县召开知青工作会议,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薛致隆总结全县知青工作。自1965年以来,城镇的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踊跃“上山下乡”,战斗在农业第一线,到1979年,永宁县先后安置下乡青年3698人。其中杭州知青939人,银川知青2474人,永宁知青286人。随着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已有1932名知青走上各条战线。目前在农业第一线的1832人,城镇待业青年825人。广大知识青年在公社、大队党组织培养下,在广大贫下中农热情关怀下,通过“三大革命”运动,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不少下乡知识青年是公社、大队的劳动模范,有些知青出席了全县群英大会,有的光荣地加入了党团组织,有的还担任了农村会计、赤脚医生等职务,根据区党委文件规定,今年我区各县市的城镇知识青年不再“上山下乡”,但这不等于知青工作的结束。

1978年12月,全国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终止。1979年8月29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部停止。

1981年3月26日,永宁县知青办发出《关于我县在乡的下乡知青迅速到县登记的通知》,要求在永宁县下乡的知青,携带下乡时有关单位发给的证件,到永宁县知青办进行登记。如知青本人因病或外出不在家的,可由家长带上知青本人证件代登,如知青本人和家长因特殊情况均不能前来登记的,单位指定专人携带知青本人的证件,前来县知青办进行代登;登记时间从4月1日开始,到4月15日止,过期不予登记;通知在永宁县下乡的未招走的知青,如果知青本人的安置受到影响,县知青办无法解决。